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经尿道2μm 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6月开始在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患者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实施医护一体化前与实施后医护工作能力、前列腺剜除术患者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前医护水平总评分、诊疗能力、医护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护理工作能力、护患关系得分分别为(72.1±6.5),(16.5±2.2),(13.2±3.6),(10.5±2.1),(16.5±3.6),(15.4±2.8)分,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后分别为(86.4±7.2),(17.0±2.1),(17.8±4.2),(16.9±3.7),(17.0±3.4),(18.4±3.3)分,医护人员医护水平总评分、医护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护患关系评分均高于应用医护一体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5929,3.7189,6.7275,3.10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低于对照组的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615,P<0.05)。观察组医护工作满意度评分为(87.1±6.8)分,高于对照组(74.3±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805, P<0.05)。结论在经尿道2μm激光前列腺剜除术患者中实施医护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医护间工作协调,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合作模式对护士床边综合护理能力的影响,使医生、护士、患者更加满意。方法制定出从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一整套的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采用调查表,对医护人员对医护合作态度得分、床边综合能力考核结果、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等数据,与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前,护士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06±0.39),(4.18±0.41),(4.03±0.36)分,实施后分别为(4.42±0.41),(4.38±0.26),(4.36±0.38)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895,7.0062,3.5418;P<0.01)。床边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效果评分在病情掌握、并发症预防、理论知识、专业护理能力方面实施后分别为(4.81±0.31),(3.59±0.24),(3.92±0.44),(3.91±0.40)分,较实施前的(3.04±0.55),(2.91±0.31),(3.29±0.26),(3.67±0.47)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11,19.000,13.503,4.260;P<0.01)。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的专业护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充分发挥护士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医护合作,达到患者满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普外科实施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选取实施前后各9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后基础护理质量从(90.82±2.61)分提高至(95.24±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32,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6%,低于对照组的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8,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2.32)d,短于对照组的(12.82±2.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6,P<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8,P<0.05)。结论普外科实施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医护合作文化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医护合作文化现状调查问卷,对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当Et在班的121名护士和48名医生进行调查,了解医护合作的现状,评价医生、护士对于合作现状的满意度。结果总体合作情况不尽理想,护士对于医护合作总体满意度为(6.37±1.97)分,医护合作与预期满意度差距为(5.08±2.22)分,医生对于医护合作总体满意度为(8.31±1.29)分,医护合作与预期满意度差距为(7.79±2.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497,-5.887;P〈0.01)。护士参与一合作模式满意度得分为(2.62±1.02)分,高于医生;经常讨论和核对医嘱为(2.71±1.12)分,医护人员待遇方面为(2.38±1.18)分,低于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78,-2.794,-2.245;P〈0.05)。结论护理人员对于医护合作更不满意,但更加积极,期待改进;多项措施可以促进医护合作文化的构建,对于提升优质护理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能级进阶模式在ICU的实施效果。方法以Benner“从新手到专家”理论实践为基础,实行ICU护士能级管理,制定各能级进阶模式。对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前后护士理论及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护理质量、护理科研论文数量、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后,ICU护士理论与急救技能考核成绩明显提高,理论平均分从实施前的(80.25±2.52)分提高至(87.56±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86,P<0.01)。操作平均分从实施前的(85.54±1.87)分提高至(92.35±3.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28,P<0.01)。发表论文及科研立项明显增多,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0.05±2.53)分提高至(67.74±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6.00,P<0.01)。结论实施能级进阶模式可有效提高ICU护士的核心能力,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临床护士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达到持续发展护理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模式对提高肝病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肝病区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并与2011年1-12月未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前进行对比,分析两阶段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医护合作态度及医、护、患三方面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医护合作模式后护士专科知识考核评分(92.36±4.62)分、实操评分(91.25±3.76)分显著高于实施前(85.78±5.02),(85.32±4.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323,4.116;P<0.05)。实施医护合作后医生合作态度评分(65.36±10.46)分、护士合作态度评分(64.33±11.27)分显著高于实施前(52.36±8.28),(51.98±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986,6.023;P<0.05)。实施后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分别为100.00%,93.33%,96.00%显著高于实施前55.56%,53.33%,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986,7.129,9.442;P<0.05)。结论对肝病区应用医护合作模式可提高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增强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生及患者满意度,促进科室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 ICNSS)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对ICU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6月入院的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入院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ICNSS评分系统对ICU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测评,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危重护理、护理文书、操作技术、消毒隔离以及并发症)、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基础护理、危重护理、护理文书与操作技术方面的评分分别为(95.6±3.2)、(96.7±1.7)、(94.6±2.3)、(96.3±1.8)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6,3.98,4.32,5.17;P<0.05)。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2.7%,高于对照组的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结论 ICNSS应用于ICU,能合理有效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岗位管理模式下合理设置护理人力资源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种及护理工作量方面有代表性的4个病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内科4病区、外科8病区)和对照组(内科3病区、外科7病区)。两组分别根据工作量测算结果及卫生部规定的床护比1∶0.4配置护理人员,实施护士岗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压疮、管路滑脱、尿路感染发生率及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结果压疮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为0.19%,对照组为0.9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P<0.05);实施后试验组基础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护士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8.4±0.5),(98.8±0.6),(97.3±0.3),(98.7±0.8)分,均高于对照组(93.5±1.6),(93.9±1.3),(94.9±0.8),(95.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67,-24.20,-17.78,-15.23;P<0.05)。结论合理的人员配置、明确分工可以使各级护理人员人尽其才,发挥护理人员的最大化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效益,进一步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实施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满意度)考核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施后护理安全、基础护理、特级护理、护理文书、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考核评分分别为(95.3±1.0),(97.2±1.1),(97.5±1.3),(95.0±0.9),(97.5±1.2)分,均高于实施前的(93.5±1.3),(90.5±1.0),(93.3±1.4),(92.0±1.7),(95.8±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89,9.32,8.35,8.27,7.53;P<0.05)。结论强化康复护理专项人才培养,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在精神科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精神科急诊患者90例,将2013年1~6月接收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3年7~12月接收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施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对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及医生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及医生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护士及医生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护协同模式对急诊患者静脉输液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静脉输液的工作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急诊行静脉输液治疗患者528例,根据其是否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分为试验组(n=264)和对照组(n=264)。对照组应用标准化输液流程及护理等工作模式,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医护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方式、输液并发症、对静脉输液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普通输液针占14.39%,对照组占24.24%;试验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占18.93%,对照组占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068,4.161;P<0.05)。试验组输注液体外渗发生率为4.55%,药物不良反应为2.65%,均低于对照组的16.67%,1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49,2.971;P <0.05)。患者满意度从(89.35±5.49)分提高至(97.47±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1,P<0.05)。结论应用医护协同模式可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可加强医护交流,促进临床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护小组联合查房在规避ICU患者护理缺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ICU科室自2014年8月起改革查房模式,实施医护小组联合查房,由值班医生、责任护士搭配对患者进行查房。比较医护小组联合查房前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患者护理缺陷以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医护小组联合查房后,责任护士疾病诊断、诊疗方案、护理落实等方面的掌握率显著高于联合查房前(P0.05),ICU患者的压疮、意外拔管、VAP等发生率低于联合查房前(P0.05),患者家属在风险防范、护理操作、护理结果方面的满意度高于联合查房前(P0.05)。结论医护小组联合查房能够提高责任护士对ICU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规避护理缺陷,改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个案追踪检查法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通过成立督导检查组及制定评价标准,进行个案追踪检查,包括查阅病历资料、提问护士、实地查看、现场谈话、满意度调查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追踪,不断改进护理措施,使问题得以彻底解决。结果实施个案追踪检查后,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病区的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检查得分分别由实施初期(90.31±2.21),(91.80±1.66)分提高到实施6个月后的(97.14±1.99)、(98.23±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65,-7.341;P<0.05)。两个病区护理质量综合得分由实施初期的(91.63±3.78)分提高到6个月后的(97.64±1.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8,P<0.05);患者满意度由(87.88±3.08)%提高至(95.53±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7.411,P<0.05)。结论个案追踪检查法对护理质量控制效果明显,能有效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是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烧伤ICU应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模式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11年3~9月烧伤ICU采用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实施该模式前后患者、护士、医生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结果 实施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后,患者、护士、医生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实施前(P<0.01).结论 医护同组责任制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医生、护士、患者满意度,可以尝试在其他科室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路径表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 PD)置管术后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PD置管患者140例按照置管顺序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置管术后常规护理结合PD护士7 d培训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责任护士与PD护士实施全程护理路径表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1个月腹膜炎发生率及患者健康教育知晓度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53±2.52)d,住院费用为(1.83±0.49)万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97±3.99)d,(2.367±0.51)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30,4.579;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得分为(97.44±1.31)分,健康教育合格率为9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9±1.71)分及7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χ2值分别为-3.654,5.016;P<0.05)。结论采用PD置管术全程护理路径表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护理管理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及术后1个月的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程序化管理在神经外科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程序化管理在神经外科ICU护理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和规范护理流程,制定应急预案,对神经外科ICU仪器设备、药物、护理人员、护理操作流程和护理制度实施程序化的管理。结果实施程序化管理半年来,护士行急诊术前准备时间明显缩短[(7.03±1.57)min vs(24.64±4.80)min],患者及家属对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满意度较实施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或P〈0.05),护士对程序化管理的认可度均在91%以上。结论神经外科ICU应用程序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满意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通过APN排班实现护士层级管理的效果。方法在NICU通过实施APN排班,划分护士层级,确定层级护士岗位、能力标准和工作内容,从而实现护士的全层级管理。选择2011年5—7月实施APN排班与护士层级管理前397名患儿家属作为对照组,2011年8—11月实施APN排班与护士层级管理后382患儿家属作为观察组。比较分层管理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在质量及安全(4.574-0.32)分、服务可及性(4.13±0.27)分、健康教育(4.52±0.33)分、人文关怀评价(4.67±0.45)分4个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的(4.47±0.62),(3.92±0.5),(4.12±0.48),(4.56±0.4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830,7.033,13.5,3.29;P〈0.05);实施APN排班实现护士层级管理后,护士对选择自己工作方式的自由度(2.83±0.39)分、护士的收入(2.664-0.49)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3.67±0.49)分、承担职责(4.10±0.71)分方面的满意度较实施前(2.35±0.87),(2.25±0.86),(3.25±0.43),(3.63±0.66)分显著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7237,3.2086,4.9903,2.7556;P〈0.05)。结论在NICU通过实施APN排班来实现护士的层级管理,既有利于提高患儿家属和护士的满意度,又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11)评分在ICU护理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8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3)。观察组应用ICNSS评分量表计算ICU护理工作量并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对照组依据APACHEⅡ评分结果配置护理资源。观察组住ICU时间、医疗费用、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和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ICU时间(4.6±2.9)d、医疗费用(15678.2±6115.3)元、住ICU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7.3%,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对护理资源配置以及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CNSS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比基于APACHEⅡ评分的护理资源配置模式能更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BC连续排班模式在病房实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个优质护理病房实施ABC连续排班模式,抽取实施前和实施后3个月住院患者共120名和护士40名进行满意度调查,并对护理质量进行分析,侧重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度的对比。结果:实施ABC排班后,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程度得分由(81.06±4.12)分提升到(92.13±4.82)分(P〈0.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分由(87.27±5.84)分上升到(95.54±2.12)分(P〈0.05);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由(63.514-5.01)分上升到(68.11±7.23)分(P〈0.01)。结论:ABC连续排班模式使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与工作需求相适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促进了优质护理的深入开展,是一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需要的排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