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将可行手法复位的7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采取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外固定。对照组:实施手法复位石膏夹外固定。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观察2组再次移位的例数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5例患者发生再移位(12.82%),对照组为13例(33.3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恢复优良率89.74%,对照组为77.1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可靠,再次移位发生率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后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10间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闭合复位的5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将复位后行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行石膏外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各28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复位、固定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移位率低于对照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较石膏外固定VAS评分低,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Coony 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技巧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6-12采用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50例Coony 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23例,接近解剖复位15例,功能复位12例。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0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0~4.5个月,平均3.0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Diens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7例,良17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8.0%。结论动态外固定架联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CoonyⅣ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的优点,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135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80例,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55例,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采用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72.5%,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优良率89.1%,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WE评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因为老年患者对上肢功能的要求减低,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患肢的功能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即可,如果患者对腕关节功能要求不高,保守治疗是一种适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架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优良率: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为78.8%;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为83.3%;外固定架组为94.4%。结论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桡骨远端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腕关节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后功能锻炼,术后6~8周拔除克氏针。结果39例获得随访,平均术后随访14月(6~25月),获随访患者腕关节无疼痛,功能满意,能参加正常生活和工作,X线显示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Dinest评估标准,优27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92.3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应用微创技术、简单内固定、加用石膏外固定,能够维持复位,不破坏骨折端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石膏、夹板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后桡腕关节解剖参数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纳入120例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40例(石膏组),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40例(夹板组),手法复位后外固定架固定40例(外固定架组)。结果 120例均获得4~8(6.15±1.76)个月随访。石膏组与外固定架组关节面丢失、桡骨轴向短缩程度较夹板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石膏组与外固定架组关节面丢失、桡骨轴向缩短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石膏组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良率高于夹板组和外固定架组,且外固定架组评分优良率高于夹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膏与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对桡腕关节平整度和桡骨长度恢复影响较小,且石膏固定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体会。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骨折类型和骨折程度分为3组,甲组22例采用手法复位前臂石膏夹固定治疗,乙组22例采用石膏夹固定结合T型钢板固定治疗,丙组22例采用手法复位经桡骨远端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预弯后埋入皮下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3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甲组治愈8例,好转8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72.7%;乙组治愈14例,好转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1.8%;丙组治愈13例,好转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0.9%。丙组有效率明显高于甲组和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需采用不同的方法,而手法复位经桡骨远端经皮克氏针交叉固定,针尾预弯后埋入皮下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相对来说效果比较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克氏针撑开器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石膏外固定治疗28例儿童桡骨远端骨折。记录骨折愈合、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结果 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2~7个月。骨痂形成时间:17例2~4周,11例5~6周。骨折愈合时间为6~15周。术后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针道感染等并发症,患肢外观无畸形。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活动度:背伸60°~100°,掌屈65°~95°,桡偏20°~35°,尺偏30°~50°;前臂旋转度:旋前75°~90°,旋后80°~95°;根据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价腕关节功能:优26例,良2例。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及石膏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损伤小、复位佳、固定可靠、患儿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T型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5例早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很多,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等。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可获得满意疗效,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尤其关节内骨折,单纯关节固定很难做到关节面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从而造成桡腕及桡尺关节骨性关节炎、握力下降、顽固性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因此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5-03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的42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结果 42例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5~120 min,平均65 min;术中出血量6~25 ml,平均16 ml;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7 d。42例均获得随访6~3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5周。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避免术中过度牵引,允许腕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桡骨远端Barton骨折是一种累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此类骨折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骨折位置难以维持,易发生再移位。本组采用手术T型钢板克氏针内固定,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进行三种手术方法治疗,并对骨折术后临床效果比较研究和并发症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到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行克氏针外加石膏固定治疗(A组)、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B组)、钢板内固定治疗(C组),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观察三组不同方法治疗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A组2例老年骨折疏松患者术后骨折未愈合或延迟愈合,伴有桡骨端移位或克氏针断裂等并发症发生。B组3例患者发生腕关节僵硬活动功能受限。C组1例患者出现腕关节僵硬、功能活动受限、腕部疼痛等并发症发生。通过数据比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术后骨折复位效果,腕关节功能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恢复情况,Sarmiento及Dienst功能评估均优于其他两组。结论通过锁定钢板或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较其他手术方法更有效,应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目的 探讨AO分类B、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93例B、C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2年以上。优良率: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为82.05%,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为81.82%,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为80.95%。结论 手法复位能达到解剖或近似解剖复位并经石膏固定可达到良好固定者应采用非手术治疗;Bl、B3、C1型中的Colles骨折应采用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B2、Cl、C2型中的Simth骨折应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C3型骨折因干骺端粉碎应采用松质骨移植恢复桡骨的长度;伴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的患者避免用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之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7年9月采用经皮克氏针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4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按AO分类均属C型骨折:C1型10例,C2型21例,C3型12例。术中先在桡骨桡背侧及第二掌骨上打入2枚外固定之架螺钉,C形臂透视下手法复位后,安装外固定之架。对于关节面或骨块间不平整、有明显碎骨块且无法通过手法牵引复位者,用克氏针在透视下撬拨骨折片,若骨折块复位后不稳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对有骨缺损者,小切口植骨。结果43例术中全部达到解剖复位。手术时间43~121min,平均62.4min。术中出血量6~30ml,平均15.3ml。术后住院时间3~14d,平均5.5d。43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30例,良8例,可5例,优良率88.4%(38/43)。结论经皮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01—2013—06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264例268侧,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168例171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96例97侧(含因手法复位再移位者8例8侧)。结果264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根据Cooney标准进行评定: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为84.8%,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组优良率为95.9%。结论对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但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简单、费用低廉、患者痛苦较小,故仍可作为稳定或相对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石膏前后夹板外固定腕关节功能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建才 《中国骨伤》2010,23(4):323-324
<正>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患者的1/6[1],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很多,有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针内  相似文献   

18.
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应用手法复位或辅以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6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随访6~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9周.最后一次随访时,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包括疼痛、功能状况、腕关节活动度、握力):优40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93.8%.[结论]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既能使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又有利于术后早期手和腕部的功能康复锻炼,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在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手法复位或辅以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35例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结果 随访6~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7~9周.最后一次随访时,按Cooney腕关节评分系统(包括疼痛、功能状况、腕关节活动度、握力):优18例,良14例,可1例,优良率为91.4%.结论 手法复位或辅以有限内固定结合动力跨关节型外固定架跨腕关节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既能使骨折复位、固定满意,又有利于术后早期手和腕部的功能康复锻炼,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组28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9例应用克氏针固定,4例因骨缺损较严重同时植骨。结果 随访时间3—22个月,按改良的Mcbride评分标准,远期疗效优良者25例,优良率89.28%。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较困难,并因石膏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而常发生再移位。这类骨折应尽早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配合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远期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短缩程度和关节解剖复位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