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LC3)表达和腮腺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所用组织取自本院2001-2009年手术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Beclin 1和LC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Beclin 1、LC3在正常腮腺组织表达为(1.045±0.002)、(0.779±0.04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0.419±0.051)、(0.243±0.023),P<0.05],在癌在多形性腺瘤中二者阳性表达显著下降[(0.173±0.008)、(0.051±0.010),P<0.05].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与Beclin 1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侵袭性,不同淋巴结转移组与LC3的表达间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Beclin 1和LC3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自体吞噬功能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自体吞噬相关基因Beclin 1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37例腮腺多形性腺瘤,19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Beclin1的表达。结果 Beclin1在正常腮腺组织大量表达,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降(P<0.05),在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Beclin 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性多形性腺瘤中表达下调,其改变可能在腮腺肿瘤形成及复发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eclin-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在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对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1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Beclin-1、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21例作为对照。结果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Beclin-1的阳性率分别为58.5%、93.3%、95.2%。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Beclin-1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80.5%、50.0%、19.0%,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的cyclin D1的阳性率与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与腺瘤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Beclin-1、cyclin D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无关(均P>0.05);与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均P<0.05)。结论良、恶性腮腺肿瘤组织Beclin-1、cyclin D1均有不同的表达,表明Beclin-1、cyclin D1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磊  李冉  刘江  刘锐  杨国海  张艳波 《重庆医学》2017,(36):5083-5085
目的 研究自噬调控中的主要因子西罗莫司靶蛋白(mTOR)及Beclin1在良、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Beclin1在35例腮腺瘤多形性腺瘤(CPA),37例腮腺良性多形性腺瘤(PA)和20例正常腮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p-mTOR、Beclin1在CPA、PA及正常腮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p-mTOR在正常腮腺组织,PA,CPA中的阳性表达呈递增的趋势,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lin1在3种组织中表达呈递减趋势,三者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OR信号因子在CPA组织中过度表达,而Beclin1在CP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在腮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增殖活性中的价值,为良、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1例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和29例正常腮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VEGF在正常腮腺组织与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二组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良性组与恶性组间比较VEGF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原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和在复发的良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中阳性表达率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说明VEGF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β-连环蛋白、c-myc在腮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唐山市中医院2008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43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患者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β-连环蛋白、c-myc的阳性表达,并取腺瘤旁组织17例作为对照。结果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4.4%、45.0%、11.8%;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β-连环蛋白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腺瘤旁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分别为76.4%、45.0%、5.9%;癌在多形性腺瘤中、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cmyc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腺瘤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组织的c-myc阳性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连环蛋白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无关(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0.05)。c-myc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直径、TNM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不同性质的腮腺肿瘤组织中β-连环蛋白、c-myc表达不同,表明β-连环蛋白、c-myc与腮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对其致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为肿瘤靶基因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郑秀超  郑兰英 《吉林医学》2011,(20):4268-4268
<正>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混合瘤(mixedtumor),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来源于唾液腺上皮组织,病因目前不清楚。多形性腺瘤多见于青壮年,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好发于腮腺,其次为腭部小唾液  相似文献   

8.
腮腺肿瘤的组织病理学中,以多形性腺瘤居多。根据本院15年(1985—2000年)583例腮腺肿瘤病例统计,多形性腺瘤所占比例为62.5%,其它良性肿瘤为17.5%,恶性肿瘤为20%,其中腮腺腺泡细胞癌所占恶性肿瘤比例为3%。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形性腺瘤的病例作者尚未见到报导。现有一例腮腺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效果。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所采用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区域性切除术组(52例)和浅叶切除术组(30例),随访3~10年,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采用区域切除术的患者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的患者(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PTEN基因表达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口腔科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25例,同时选取正常腮腺组织20例作为对照,分别采集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瘤旁0.5 cm~2 cm组织、舌下腺组织,以及正常对照的腮腺组织,比较不同组织中PTE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比较复发组、未复发组和正常腮腺组织中PTE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腺瘤组织、瘤旁0.5 cm组织、瘤旁1 cm组织、瘤旁1.5 cm组织中PTEN mRNA表达均低于正常腺体组织和舌下腺组织;腺瘤组织(56.0%)和瘤旁0.5 cm组织(64.0%)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低于正常腺体组织(100.0%)和舌下腺组织(96.0%);复发组腺瘤组织中PTEN mRNA表达(0.413±0.052)均低于正常腺体组织(0.947±0.061)和未复发组腺瘤组织(0.639±0.058);复发组腺瘤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27.3%)均低于正常腺体组织(100.0%)和未复发组腺瘤组织(71.4%)(P均<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PTEN表达低于正常腮腺和舌下腺组织,复发组腺瘤组织中的PTEN表达低于未复发组和正常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urvivin和CyclinD1的表达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较正常腮腺组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Survivin和CyclinD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550,P〈0.01)。结论Survivin和CyclinD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中表达增加,二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它们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强  刘江  陈晖  毕磊 《中国医药导报》2014,(4):41-42,4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转录因子(NF-κB)p50在不同分型涎腺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和开滦总医院2007年3月~2012年6月5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SP法检测50例涎腺多形性腺瘤(基质丰富型25例为A组、细胞丰富型25例为B组)中VEGF、NF-κB p50的表达情况,并与瘤旁涎腺组织(对照组)25例的表达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 VEGF在A组的积分光密度(IOD)值为(153.13±60.81);B组的IOD值为(954.65±305.79);对照组的IOD值为(52.46±9.76),A、B组均较对照组增高,B组较A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F-κB p50在A组的IOD值为(43.40±5.56);B组为(529.79±163.81);对照组为(6.83±1.90),A、B组均较对照组增高,B组较A组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细胞丰富型涎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VEGF、NF-κB p50较基质丰富型涎腺多形性腺瘤均有更高的表达,VEGF、NF-κB p50的检测对鉴别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不同分型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例含有3种恶性成分的腮腺区多形性腺瘤癌变(CXPA)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患者因左腮腺区肿物30年余伴疼痛1个月入院,经腮腺区彩超检查后行左腮腺区肿物切除术。结果: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诊断为CXPA,包含非特异性腺癌、导管癌和肌上皮癌3种恶性成分。结论:同时含有多种恶性成分的CXPA临床罕见,诊断困难,预后差,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病理学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62例(66个病灶)和多形性腺瘤47例(49个病灶)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检查.比较腮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腮腺癌在多形性腺瘤中(carcinoma ex pleomorphic adenoma,CXPA)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改变,并评价其在该肿瘤癌变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0例腮腺CXPA标本及10例正常腮腺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p16基因的蛋白表达和甲基化改变。结果正常腺体p16蛋白表达均为阳性,21例 (21/40,52.5%)CXPA标本表现为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腺体p16基因启动子未见高甲基化,16例(16/40, 40%)CXPA出现启动子高甲基化,二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表达降低或表达缺失、启动子高甲基化对于腮腺CXPA的癌变具有重要意义,后者可能是p16基因在CXPA中的重要失活机制。  相似文献   

16.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研究本瘤与恶性多表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病史长,生长缓慢;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P<0.01),与腺泡细胞癌相近(P>0.05);此外67例中包膜不完整16例,18例有包膜浸润,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其形态无恶性指征,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包膜附近血管丰富,因而易侵犯包膜和术中包膜易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分析与细胞自噬相关的蛋白Beclin1及LC3在甲状腺癌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选取48例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集的甲状腺癌组织、30例癌旁正常组织用以检测Beclin1及LC3蛋白表达,另取38例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以及30例的正常淋巴结临床标本,用以检测Beclin1及LC3蛋白表达。结果:在取材的所有样本中均有表达Beclin1,但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含量低于癌旁正常的甲状腺组织(P<0.01),转移淋巴结中Beclin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所有样本中也检测到LC3蛋白表达,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含量最低,并且显著低于癌旁甲状腺组织(P<0.01),在发生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LC3含量低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1)。结论:自噬功能相关蛋白Beclin1与LC3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是否发生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向囊外扩展的直接标记。该蛋白具有作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评估指标的潜在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牙本质基质蛋白1(C-DMP1)在涎腺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MP1在涎腺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C-DMP1在30例涎腺良性肿瘤和30例恶性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多形性腺瘤组织中,导管外层肌上皮细胞和黏液软骨样细胞大部分胞核显示为黄色,C-DMP1呈弱阳性表达,个别细胞胞核显示为棕褐色,呈强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6.6%;C-DMP1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表皮样细胞胞核显示为棕褐色,呈强阳性表达,部分中间细胞胞核显示为黄色,呈弱阳性表达,而黏液细胞胞核呈阴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73.3%。C-DMP1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强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C-DMP1在涎腺良、恶性肿瘤组织中有着不同表达变化及其分布情况,提示C-DMP1可能参与涎腺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