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在小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72只C3H/Hej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n=40只)和假手术组(n=32只).肿瘤组再分为5组(n=8):T7组(肿瘤细胞接种后7 d),T10组(接种后10 d)和T14组(接种后14 d),L组(接种后14 d+L-NMMA)和C组(接种后14 d+溶剂),假手术组相应分为s7组(假手术7 d)、S10组(假手术10 d)、S14组(假手术14 d)和S组(假手术14 d+溶剂).将含105个纤维肉瘤NCTC 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按照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用R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腰膨大nNOS mRNA水平.术后14 d,L组小鼠鞘内注射NOS抑制剂L-NMMA 50μg,给药前及给药后2 h、12 h、24 h检测小鼠痛行为学的变化:机械痛缩足阈值(PWMT)和热痛缩足潜伏期(PWTL).结果 肿瘤细胞接种后10 d,脊髓水平nNOS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而接种后14 d nNOS mRNA水平与假手术鼠无差别;鞘内注射L-NMMA 50 μg明显改善早期骨癌痛小鼠的痛行为.结论 脊髓水平nNOS可能在小鼠骨癌痛发生的早期起作用,而癌痛的维持依赖于其他类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小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48只G3H/He小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再次划分为术后7 d、10 d、14 d组(n=8).将含105个纤维肉瘤NCTC 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假手术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a-MEM.按照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用R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腰膨大TNF-αmRNA水平,观察术前、术后3 d,5 d、7 d、10 d、14 d小鼠痛行为学的变化:机械痛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热痛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和自发性抬足次数.结果 肿瘤细胞接种后,在各观察时间点,肿瘤组脊髓水平TNF-α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高(P<0.05)并伴随痛觉过敏.结论 脊髓水平TNF-α在骨癌痛的发生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μ受体在抗神经生长因子抗体(anti-NGF)减轻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一健康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20 g,随机分为4组(n=15):假手术组(S组)、假手术+anti-NGF组(SN组)、骨癌痛组(P组)和骨癌痛+anti-NGF组(PN组).P组和PN组于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内注射10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105个)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和SN组于左侧胫骨上段注射PBS 10μl.于肿瘤细胞接种后13 d时,进行鞘内置管.鞘内置管成功后3 d,SN组和PN组鞘内注射anti-NGF 10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μl),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2次/d,连续5 d.于肿瘤细胞接种前、肿瘤细胞接种后13、16、18、21 d时测定自发缩足次数(NSF)、热缩足潜伏期(PWL)和机械性痛阈(PWT).肿瘤细胞接种后21 d时,处死大鼠,取L4.5段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测定μ受体及其mRNA的表达.实验二健康雌性SD大鼠30只,体重200~220 g,随机分为2组(n=15):骨癌痛+anti-NGF组(PN组)和骨癌痛+纳洛酮+anti-NGF组(PNN组).于左侧胫骨上段骨髓腔内注射10μlWalker256乳腺癌细胞(1×105个)制备骨癌痛模型.于肿瘤细胞接种后13 d时,进行鞘内置管.鞘内置管成功后3 d,PN组鞘内注射鞘内注入anti-NGF 1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25μl);PNN组鞘内注射纳洛酮1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25μl),0.5 h后,鞘内注射anti-NGF 10μg(生理盐水稀释至25 μl),2次/d,连续5 d.于肿瘤细胞接种前、肿瘤细胞接种后13、16、18、21 d时测定大鼠NSF、PWL和PWT.结果 实验一与S组比较,SN组NSF、PWL和P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组和PN组μ受体及其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PN组瘤细胞接种后13~21 d时NSF增加,PWL缩短,PWT降低,P组μ受体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P组比较,PN组肿瘤细胞接种后18~21 d时NSF减少,PWL延长,PWT升高,μ受体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实验二与PN组比较,PNN组肿瘤细胞接种后18~21 d时NSF增加,PWL缩短,PWT降低(P<0.05或0.01).结论 anti-NGF减轻大鼠骨癌痛与μ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髓TNF-α在小鼠骨癌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雄性C3H/He小鼠72只,体重18~25 g,周龄4~6周,随机分为3组(n=24):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和TNF-α拮抗剂依那西普组(E组).采用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制备小鼠骨癌痛模型,S组注射等量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E组于注射肿瘤细胞前3 d、注射前即刻、注射后3、6 d时分别腹腔注射依那西普100μg(溶于0.5 ml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肿瘤细胞前、注射后3、5、7、10、14 d(T1~6)时测定热痛阈和机械痛阈.分别于T4~6时随机取8只小鼠测定痛阈后处死取脊髓,采用RT-PCR法检测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T3~6时热痛阈和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4~6时TNF-αmRNA表达上调,E组T4~6时热痛阈降低,T5,6时机械痛阈降低、TNF-αmRNA表达上调(P<0.05);与BCP组比较,E组T4~6时热痛阈、T6时机械痛阚升高,T5,6时TNF-α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脊髓TNF-α参与了小鼠骨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脊髓脑啡肽在大鼠骨癌痛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未交配Wistar大鼠72只,体重160~180g,随机均分为两组:骨癌痛组(B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B组制成骨癌痛模型,C组为假手术组,B组和C组分别在左胫骨中上端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2×105个或PBS液,体积为10μl。所有大鼠于术前1d、术后7、14、21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左后肢抬足时间。大鼠行影像学检测判定其胫骨骨质破坏情况。两组于术后7、14、21d各取12只大鼠分别处死,取左侧胫骨作HE染色,组织学鉴定肿瘤生长及骨质破坏的程度;取腰膨大L4~L6脊髓组织,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前脑啡肽原(PENK)mRNA表达情况和放射免疫法(ELISA)检测脊髓组织中亮氨酸脑啡肽(L-EK)的含量变化。结果与C组比较,B组术后7、14、21d机械痛阈进行性下降(P<0.01),左后肢抬足时间进行性延长(P<0.01)。与C组比较,B组术后7d脊髓PENK mRNA和L-EK增加,14、21d脊髓PENK mRNA和L-EK逐渐减少(P<0.01)。结论脊髓脑啡肽的表达在大鼠骨癌痛中明显变化,推测脊髓脑啡肽在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 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 20 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Ⅴ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 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Ⅴ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Ⅴ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 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痛痛大鼠背根神经节酸感受离子通道3(ASIC3)表达的变化.方法 雌性SD大鼠24只,3-4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8)和骨癌痛组(n=16).骨癌痛组于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射5μlWalker256肿瘤细胞制备骨癌痛模型,S组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μl.分别于接种当天(T0)和接种后1、3、5、7、9、11、14 d(T1-7)时,称量大鼠体重,测定机械痛阈.对照组于接种后14 d时,骨癌痛组分别于接种后7和14 d时,取大鼠左侧胫骨,行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和骨质破坏状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背根神经节ASIC3的表达.结果 骨癌痛组接种后14 d时发生病理学损伤,胫骨破坏明显,多处骨皮质缺失.与对照组比较,骨癌痛组T3-7时体重降低,T4-7时机械痛阈降低,接种后14 d时ASIC3表达上调(P<0.05).结论 大鼠骨癌痛的形成和维持可能与背根神经节ASIC3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学的变化,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脊髓背角中表达的变化,探讨pCREB和BDNF在骨癌痛产生和维持中的作用. 方法 52只雄性C3H/HeJ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癌痛组(T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26例.T组小鼠右侧股骨骨髓腔内注射含2×10^5个纤维肉瘤细胞的20μl最小必须培养基(α-minimal essence medium,α-MEM),而S组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20μ1α-MEM,分别于接种肿瘤细胞前1d、接种后第4、7、10、14、21天测定自发抬足次数(spontaneous lifting times,SLTs)和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按照分组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用免疫印迹法测定小鼠L3~5脊髓背角pCREB和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术前基础值和S组比较:接种后7、10、14、21d,T组小鼠SLTs[(4.43±0.91),(7.10±1.03),(11.27±1.35),(13.03±0.58)次]显著增加(P<0.05);接种后10、14、21 d,T组小鼠PWMT[(0.63±0.20)、(0.32±0.12)、(0.24±0.12)g]明显下降(P<0.05),脊髓背角pCREB[(3.78±0.58)、(3.92±0.46)、(4.92±0.37)]和BDNF[(2.13±0.31)、(2.88±0.15)、(2.58±0.41)]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 结论 骨癌痛小鼠脊髓背角pCREB和BDNF表达增加,并且与痛行为学的改变具有相关性,提示其可能参与了骨癌痛的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对糖尿病大鼠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时脊髓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谷氨酸-天冬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2月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组)、假刺激组(N组)和脊髓电刺激组(S组),每组12只。D、N和S组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60 mg/kg制备大鼠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模型,C组注射等容量枸橼酸-枸橼酸钠缓冲液。N组和S组于造模后19 d在硬膜外间隙置入电极,S组于造模后26~28 d行脊髓电刺激。于造模前1 d、造模后2、7、14、28 d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于造模后28 d测定痛阈后处死大鼠,取L4~5脊髓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GLT-1和GLAST m 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造模后14、28 d D组、N组和S组MWT明显降低(P0.05);造模后28 d S组胶质细胞GLT-1及GLAST m 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造模前1 d比较,造模后14、28d D、N、S组MWT明显降低(P0.05);与D组比较,造模后28 d S组MWT明显升高,脊髓胶质细胞GLT-1及GLAST m RNA表达量和蛋白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脊髓电刺激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痛的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胶质细胞GLT-1及GLAST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艾芬地尔对骨癌痛小鼠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2B亚基(NR2B)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C3H/HeJ小鼠140只,体重20~25 g,4~6周龄,随机分为5组(n=28):假手术组(S组)、骨癌病组(B组)和艾芬地尔2.5μg、5μg、10μg组(I1-3组).I1-3组和B组于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接种NCTC 2472溶骨性纤维肉瘤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S组不接种肿瘤细胞.I1~3组于接种肿瘤细胞后14 d分别鞘内注射艾芬地尔2.5、5、10 μg,B组和S组鞘内注射艾芬地尔溶媒.各组于接种肿瘤细胞前1 d、鞘内注射艾芬地尔或溶媒前1 h、注射后2、12和24 h(T1~5)时随机取7只小鼠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于T2~5,时测定后断头处死,取L3~5脊髓,采用RT-PCR法测定脊髓组织NR2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除I3,组T3时热痛阈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外,B组和I1~3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降低(P<0.05),B组和I1组脊髓组织NR2B mRNA表达上调,I2组该指标表达下调(P<0.05);与B组比较,I2.3组机械痈阈和热痛阈升高,脊髓组织NR2B mRNA表达下调(P<0.05),I1组各时点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2组比较,I3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脊髓组织NR2B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鞘内注射艾芬地尔可通过阻断含2B亚基的NMDA受体缓解小鼠骨癌痛,并下凋脊髓组织NR2B mRNA的表达抑制痛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神经切除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异位诱导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rhBMP-2异位诱导成骨模型,观察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除对骨再生的影响,探讨神经支配在骨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失神经所致骨折骨痂增大的部分机制。[方法]1CR小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右侧股后部肌袋模型,实验组行右侧坐骨神经和股神经切除后植入含0.125mgrhBMP-2胶原复合物。对照组仅进行神经暴露后植入等量rhBMP-2胶原复合物。于术后7、14、21d取材,行湿重测量、放射学、生化检测、组织学观察和形态计量分析以及破骨细胞TRAP染色。[结果]湿重检测显示实验组组织块湿重明显大于对照组。X线检测实验组成骨范围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成骨组织密度不及对照组。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术后第7d实验组AK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4d,实验组钙含量高于对照组,术后21d,实验组钙、磷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成骨范围大于对照组,成骨后期破骨细胞活跃,骨小梁稀疏。组织形态计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术后21d破骨细胞相对数增多,骨小梁体积密度、平均宽度均低于对照组。TRAP染色显示实验组破骨细胞明显较对照组活跃。[结论]在外源性BMP-2异位诱导过程中,神经切除引起骨诱导早期成骨活动的增加,在成骨中后期失神经导致破骨细胞活动增强引起骨小梁的稀疏和骨密度的降低,提示神经支配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骨再生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法加载对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模型大鼠的镇痛效应以及腰大肌组织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索手法对局部炎性微环境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体质量为340~360 g的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慢性下腰痛模型组、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大鼠腰椎L4-L6植入外部链接固定系统(external link fixation system,ELFS),假手术组不植入ELFS,仅行切开缝合,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治疗组植入ELFS后,在脊柱两侧用力量为5 N,频率为2 Hz的刺激量进行手法干预,15 min/次,1次/d,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造模前、干预后第1、3、7、10、14天检测四组大鼠机械刺激反应阈值(paw with drawl threshold,PWT),热刺激反应阈值(paw withdrawl latency,PWL),治疗周期结束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腰大肌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浓度值。结果:空白组与假手术组的PWT、PWL在造模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成模后,CLBP模型组和治疗组PWT、PWL明显降低(P0.01);手法加载后第1、3天,治疗组的PWT较CLBP模型组改善不明显(P0.05);手法加载后第7天,治疗组与CLBP模型大鼠相比,痛阈值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至治疗第10、14天,治疗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开始上升,且与CLBP模型大鼠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手法治疗后第1、3天,治疗组的PWL较CLBP模型组改善同样不明显(P0.05);待第7天比较,治疗组与CLBP模型组的PWL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5),手法加载对CLBP大鼠热痛觉过敏现象有了改善直到实验结束。CLBP模型组腰大肌中CGRP和NGF含量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P0.01),治疗后两者的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局部按揉手法加载对CLBP大鼠有镇痛作用,同时可以抑制CLBP大鼠腰大肌组织CGRP、NGF的含量,改善局部炎性微环境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鞘内给予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5(cyclin-dependent kinases,Cdk5)特异性拮抗剂Roscovitine对小鼠骨癌痛行为学的影响.方法 24只C3H/Hej 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S组(假手术后14 d+溶媒)、C组(接种后14d+溶媒)、R组(接种后14 d+Roscovitine),每组8只.C组和R组将含2×105个纤维肉瘤NCTC 2472细胞的最小必需培养基(α-MEM)20μl注射到小鼠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制作骨癌痛模型.S组只注入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术后14 d,R组小鼠鞘内注射含有20μg Roscovitine的二甲基亚砜(DMSO)5μl,C组及S组小鼠鞘内注DMSO 5 μl.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1、6、24、48、72 h检测小鼠痛行为学的变化:机械缩足阈值(paw u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MW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结果 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缩足阈值及热缩足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后7 d,C组PMWT(1.08±0.24)g,与S组(1.85±0.28)g相比明显降低(P<0.05);接种后10 d,C组PTWL(12.7±1.4)s较S组(18.6±2.1)s明显缩短(P<0.05),C组小鼠的痛行为学随时间逐渐加重,与S组小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及给药前基础值相比,鞘内注射Roscovitine 20μg后6 h PMWT(0.70±0.19)g显著增加(P<0.05),PTWL(14.16±1.07)s显著延长(P<0.05),并随时间逐渐增加,12 h达最大值,后逐渐降低,72 h降低到C组水平.结论 鞘内注射Roscovitine可有效缓解小鼠骨癌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内Ca^2 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O组),胆总管结扎 生理盐水组(BDL NS组),胆总管结扎 L-Arg(BDL L-Arg组)。分别于术后7、14和21d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内MDA、SOD、Ca^2 含量。结果 BDL NS组各时间点肝细胞线粒体内Ca^2 、MDA含量明显升高,而SOD含量却明显降低。胆总管结扎7、14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Ca^2 、MDA含量BDL L-Arg组比BDL N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1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Ca^2 、MDA含量BDL NS组和BDL L-Arg中都更进一步升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结扎7d时,肝细胞线粒体内SOD含量BDL L-Arg组比BDL NS组高(P<0.05);14、21d时,两组肝细胞线粒体内SOD含量都进一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rg在阻塞性黄疸早、中期有保护线粒体作用,减少Ca^2 内流,不引起钙超载,减轻了阻黄时肝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神经病理性疼痛( SNL)大鼠的镇痛效果,探讨右美托咪定镇痛与细胞因子TNF-α的相关性。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200-220 g,随机分4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 S组)、SNL组、右美托咪定SNL组( DSNL组)、依那西普SNL组( ESNL组)。S组仅暴露脊神经但不结扎,其余组建立SNL模型。术毕即刻,DSNL组和ESNL组鞘内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或依那西普50μg连续7 d,S组和SNL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术后1 d、3 d、5 d、7 d测试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 PWPT)和热缩爪潜伏期( PWL)。术后第7天取脊髓腰膨大组织采用ELSIA试剂盒测量TNF-α的表达。结果与S组相比,术后3 d、5 d、7 d各组PWPT和PWL明显降低( P﹤0.05),TNF-α表达增多( P﹤0.05);与SNL组比,DSNL组和ESNL组3 d、5 d、7 d的PWPT和PWL明显增高( P﹤0.05),TNF-α表达降低( P﹤0.05)。结论在SNL大鼠模型中,右美托咪定可以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降低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制新型具有诱导成骨活性的异种骨植骨材料。方法 在重组合异种骨 (RBX)基础上 ,以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 - 2 (rh BMP- 2 )取代从牛皮质骨中提取的牛 BMP,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 (BCB)复合 ,制成复合 rh BMP- 2的异种骨 (rh BMP- 2 / BCB) ;将 4周龄雄性 BAL B/ C小鼠 6 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于实验组小鼠左股部肌袋植入 rh BMP- 2 / BCB骨粒 ,对照组小鼠左股部肌袋植入 BCB骨粒 ,术后 7、14及 2 1天取材 ,通过组织学、骨计量学方法检测 rh BMP- 2 / BCB的诱导成骨活性。结果  1实验组术后 7天在小鼠肌袋可诱导软骨生成 ,14天形成编织骨 ,2 1天改建成板层骨并形成大量骨髓 ;对照组于术后各时间点均未见有软骨及骨形成。 2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结论  rh BMP- 2 / BCB具有较好的骨诱导能力 ,是一种较理想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