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报道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自 1986~ 2 0 0 0年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用B超、PTC、ERCP、CT、术中胆道造影确诊。采用联合手术 ,包括超声碎石镜、纤维胆道镜和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经肝门 (包括肝方叶切除 )途径切开肝总管、左右Ⅰ、Ⅱ级肝管狭窄段 ,狭窄胆管整形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治疗。结果 :14 5例肝内胆管结石全部清除 ,高位胆管狭窄解除 ,并保留了胆总管正常生理通道和胆管末端括约肌的功能。术后无胆管炎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碎石镜和纤维胆道镜联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自体带蒂胆囊瓣、肝圆韧带修复高位胆管狭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非周径性缺损的有效术式。方法:用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非周径性缺损14例,其中肝内外胆管多发性结石伴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经切开取石致胆管缺损12例;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2例,修复处置T管或Y型支架管支撑及引流。结果:全组病例恢复良好,术后无胆瘘,术后带T管或Y型支架管3~6月造影无异常后拔管,随访结果满意,无胆道疾病复发。结论:用带血管蒂的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非周径性缺损,取材容易,手术操作简便,具有丰富的血供,重建胆管成功率高,且能恢复正常的胆道生理功能.防止上行性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体组织瓣片修补肝胆管狭窄的方法. 方法 12例肝胆管结石都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按Matsumoto分型,Ⅱ型2例、Ⅲ型2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Ⅳc型2例.附加肝叶切除5例、肝实质切开取石1例.设计利用带蒂胆囊瓣拼补肝总管成形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观察其近远期疗效. 结果 术后T形管造影显示所有病例肝门部胆管流出道通畅,狭窄消失.随访1年2个月~3年8个月,未再发作. 结论 带蒂胆囊瓣拼补肝总管成形术是治疗肝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良性病变缺损的经验。方法 对21例肝外肝管良性病变缺损行胆囊瓣修复,其中Mirizzi综合征Ⅱ型、Ⅲ型分别为7例和3例;胆囊、胆总管瘘4例;肝门胆管炎性狭窄5例,胆总管阶段性狭窄2例。术后定期T形管造影和B超检查,并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漏胆汁,无明显胆管炎出现,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改变。术后6个月T形管造影已显示胆管腔完整、内壁光滑、无粘膜中断,十二指肠排放良好,但有4例有局限性扩张征象。6~12个月拔管.B超复查效果满意。结论 胆囊瓣修复肝外胆管狭窄或缺损,术式操作简单,能保持正常解剖结构,且保留了胆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Oddi’s括约肌功能等,是一种修复肝外胆管良性病变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5,(8):1019-102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有效手术方法。方法:收集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患者51例,28例行皮下盲袢Roux-en-Y型行胆肠吻合术,其中,13例联用胆道镜进一步治疗;5例行皮下盲袢间置空肠型胆肠吻合术,其中,2例联用胆道镜进一步治疗;13例行皮下盲袢间置空肠胆道腹壁型胆肠吻合术,其中,5例联用胆道镜进一步治疗;5例运用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结果:手术无死亡病例;随访6~12月,26例单纯行皮下盲袢Rouxen-Y型胆肠吻合、皮下盲袢间置空肠型胆肠吻合以及皮下盲袢间置空肠胆道腹壁型胆肠吻合术优良率88.5%,20例联合胆道镜治疗优良率90.0%,5例运用腹腔镜进行治疗优良率100%。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门部胆管狭窄应根据胆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状态选择相应皮下盲袢术式,拔除T管窦道愈合后发现胆道疾病者联用胆道镜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运用腹腔镜带蒂胆囊瓣胆道修复术治疗疗效较好,但仍需进一步扩大病例证实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组织瓣胆管修复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重型Mirizzi综合征(Ⅲ型、Ⅳ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21例Mirizzi综合征患者中行胆囊瓣修补3例,带血管蒂胃瓣修补15例,带血管蒂胃管瓣修补3例,术后情况良好,随访6个月~7年均无腹痛发热及黄疸等明显异常。结论重型Mirizzi综合征(Ⅲ型、Ⅳ型)采用自体组织瓣胆管修复可降低胆管损伤和狭窄发生,并能恢复胆管生理,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带血管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的疗效。方法60例胆管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进行接受术中胆道取石,胆管狭窄整形,胆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组30例进行术中取石,用带蒂胆囊瓣进行胆管狭窄修复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结石取净率高于对照组,结石复发率、狭窄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胆囊瓣修复胆管狭窄具有较好效果,可降低术后结石复发率、狭窄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肝外胆管瘘口治疗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的具体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Ⅱ、Ⅲ型的患者15例,所有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功能正常,胆管壁血运好,采用带血管蒂胃瓣与从新修整的瘘口周围胆管壁缝合修补胆道以重建胆管壁的完整性,T管支撑胆总管,支撑管放置6~10个月。结果术后拔除胆道内支撑管后经0.5~4年随访,效果均满意,无胆管炎、胆道狭窄、胆道结石等并发症。结论胃窦部胃壁在解剖结构上与肝外胆道在同一平面,带血管蒂的胃瓣血运好、切取并且带蒂转移修复肝外胆管瘘口方便,胃壁与胆管壁组织层次结构相似,可供取材的胃瓣大小充足,是修复胆管较大缺损的良好自体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带血管蒂胃瓣组织治疗良性胆管狭窄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92例应用自体带血管蒂的胃瓣组织修复良性胆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 其中男40例, 女52例, 年龄25~79(50.5±12.9)岁。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的体质指数(BMI)、住院天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数等临床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影响因素。患者出院后进行长期随访, 评价自体带血管蒂胃瓣组织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手术的远期疗效。结果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1%(24/9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行胆肠吻合术、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术前低血红蛋白、术前低血小板计数与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管狭窄术后并发症发生具有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术前低血小板(OR=0.990, 95%CI:0.982~0.998, P=0.015)、术前低血红蛋白(OR=4.953, 95%CI:1.405~15.010, P=0.012)和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OR=19.338, 95%CI...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管狭窄患者术后腹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管狭窄患者术后腹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39 例疗效评价病例中,临床有效率为87.2%(33/39)。其中23 例痊愈,7 例显效,5 例进步,4 例治疗后无效。结论 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治疗带血管蒂胃瓣修复胆管狭窄患者术后腹痛有效的药物,其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引起胆道毁损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2例中1例发生化学性胆囊炎,1例发生胆囊坏死,2例均有肝门部胆管狭窄;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类似病例30例,分别出现了急性胆囊炎、肝坏死、胆道毁损、胆汁性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提示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可导致胆道毁损病变,应严格选择病例,严谨操作。  相似文献   

12.
肝圆韧带在上腹部手术中的应用(附2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浩  李玉坤  李浩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504-505
目的探寻一种上腹部带血管蒂的非大网膜自体组织修复胆道缺损或上消化道穿孔的方法。方法修复胆管缺损时,切断肝圆韧带,游离靠肝侧的肝圆韧带,将其剖开,黏膜面朝内,与胆管缝合。在上消化道溃疡穿孔修补中,将肝圆韧带近脐部切断,分别结扎断端。游离肝圆韧带至肝脏附着处,再修整溃疡穿孔后,在穿孔部位用4号不吸收线垒层缝合3针,将肝圆韧带游离端覆盖在穿孔处,再收紧打结。结果胆道修复中无胆漏和胆道狭窄,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病人无胃肠瘘扣腹腔脓肿,均顺利出院。结论肝圆韧带作为上腹部的一根游离度大的仍有管腔存在的韧带在上腹部众多的手术中是一很好的生物补片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的新术式,探讨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进行“移行吻合术”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可行性.方法小型猪30头随机分为:A、B、C3组.A组(对照组)于十二指肠上缘分离出一段长约2cm的胆总管;B组分离胆总管同A组,然后以钳夹、电热等方法制造胆管组织物理损伤;C组制造胆管损伤同B组,术后监测小型猪的饮食二便,ALT,AST和胆红素等指标,待狭窄形成后再次开腹行移行吻合术.术后观察饮食、精神状态及尿液颜色,术前和术后1d及术后每7d测ALT、AST、T—BIL、D—BIL,全部手术完成3个月后处死,取部分肝组织,并用液氮保存,待做病理检查.结果从术前到术后30d,A组ALT、AST、T—BIL、D—BIL等指标无明显变化,B组、C组相关指标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术后21d的ALT、AST、T—BIL、D—BIL较术前及术后14d明显升高(P〈0.05).C组行移行吻合术后,各项指标在移行吻合术后14、21d较移行吻合前明显减低(P〈0.05).结论“移行吻合术”治疗小型猪肝门部胆管良性狭窄是切实可行的,为临床以“移行吻合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狭窄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置入胆管支架治疗恶性胆管狭窄所致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筛选胆管支架引流效果预测指标。方法采用ERCP技术对10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胆管狭窄病人行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分为:恶性胆管狭窄肝门部与远端组;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BismuthⅠ型与Ⅱ~Ⅳ型组;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BismuthⅡ~Ⅳ型中单侧支架与双侧支架组;恶性远端胆管狭窄中塑料支架与金属支架组;支架引流有效与无效组。记录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比较术前术后及各组引流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筛选可能影响支架引流效果的相关指标。结果106例病人术后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引流有效率70.8%。Bismuth Ⅰ型组、金属支架组引流有效率分别明显高于BismuthⅡ~Ⅳ型组、塑料支架组(P < 0.05)。恶性肝门部胆管狭窄较远端胆管狭窄的术后急性胰腺炎及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 < 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术中回抽淤积胆汁量与引流效果呈明显正相关(P < 0.05)。结论经ERCP置入胆管支架的姑息性减黄治疗安全有效,但对于引流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相对风险较高之BismuthⅡ~Ⅳ型组应谨慎对待。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术中回抽胆汁量可预测支架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探查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及胆囊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 BA)和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58例持续性阻塞性黄疸患儿进行超声检查,前瞻性地观察左右肝管、肝外胆管上段情况,胆囊大小形态、哺乳后变化(观察至哺乳后2.5 h或至收缩率>50%)及肝门部有无三角形纤维斑块和囊性回声,并与临床诊断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BA 28例:26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未探及,胆囊表现为4种情况;2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呈缝隙状,壁毛糙,内透声差;肝门部纤维斑块22例,4例肝门部无纤维斑块的患儿年龄均<3个月;肝门部囊性回声7例。IHS 30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均可探及。误诊为胆道闭锁3例,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均呈缝隙状,壁毛糙,内透声差;27例胆囊表现为3种情况;肝门部囊性回声3例。BA与IHS在左、右肝管和肝外胆管是否可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左、右肝管和肝外胆管未探及与肝门部纤维斑块在BA的诊断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3个月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3个月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高频探头能够清晰显示婴儿左、右肝管及肝外胆管情况,对早期BA与IHS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患儿胆囊收缩率检查建议观察至哺乳后2.5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在腹腔镜胆囊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处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手术的6 992例患者,其中71例出现手术严重并发症,有43例经ERCP成功治疗。结果:严重并发症并经ERCP成功处理的包括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胆漏15例,胆囊管结石残留和(或)胆总管继发结石、胆囊壁间结石共15例,急性胰腺炎4例,继发性肝脓肿3例,胆管狭窄5例,以上病例均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1例上消化道出血者配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胆管狭窄者放置支架,部分胆漏和肝脓肿液化者还同时行介入B超,分别放置腹腔穿刺引流管和肝脓肿穿刺引流管。所有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除胆管狭窄者随访6~12个月外,余均随访1~3个月后治愈,均未再次手术。结论:实时进行ERCP检查和处理有助于明确术后并发症的病因或诱因,有利于指导相应治疗,从而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3年间收治胆道外科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情况,探讨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发展现状。方法根 据相关纳入标准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胆道外科1992年4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连续11419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 床资料,描述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胆道外科23年间的病种分布情况。进而以2003年12月31日为界限,将患者分为早期腹腔镜手 术组和近期腹腔镜手术组,对2组患者的疾病种类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解放军总医院胆道外科1992年4月~2014年 12月这23年间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1419例,占同期胆道外科手术患者的56.3%。其中男性4701例,女性6718例,女∶ 男=1.43∶1;年龄6~93 岁,平均年龄50.9 岁;(2)在所有患者中,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80.83%和 12.53%。胆囊结石患者的腹腔镜手术率为84.81%,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腹腔镜手术率为34.91%,而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腹腔 镜手术率较低;(3)在所行腹腔镜术式中,LC手术占据绝大部分,约96.18%;其次为肝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术式,一期缝合术占 1.38%,传统的T管引流术占0.90%,而经胆囊管取石占0.72%。对于恶性肿瘤而言,腹腔镜技术还主要用于术中探查,占0.34%; (4)通过早期和近期两组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对比分析,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尤其是胆囊良性疾病和肝外胆管结石中的使用 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中的推广应用和发展,其逐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成为治疗胆 道外科常见良性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马数艳  赵春  姜秀杰 《当代医学》2011,17(5):113-114
目的 总结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我院54例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进行总结,梗阻部位位于肝总管32例,胆总管14例,肝内胆管8例,其中左肝管6例、右肝管2例.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性狭窄50例,炎性狭窄2例,术后狭窄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6%(52/54),术后1周观察,其中48例(90%),黄疸减轻或消失.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延长了生存时间.结论 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诊治过程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道良性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胆道良性疾病患者22例,其中胆道结石15例,胆道狭窄1例,胆道蛔虫6例。对患者采用ERCP进行治疗。结果:本组患者22例,手术成功20例,成功率90.91%,失败2例,失败率9.09%。3例(13.64%)出现并发症,其中胆道感染1例,乳头切开口出血1例,急性胰腺炎1例,无死亡。结论:ERCP能够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胆道狭窄及胆道蛔虫等胆道良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无相关死亡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