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芦头+地下茎+少许根部。同一入药部位的名称各异,如香附有根茎/根状茎、块茎;山药有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北豆根有根茎/根状茎、根;金荞麦有根茎、根及根茎、块根;菝葜、黄山药有根茎、块根;胡黄连有根茎、根茎及根等多名。入药部位涉及有根茎、根状茎、块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及根、根7个不同名称。在某些品种的内容中《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把同一种药的入药部位作"根茎(根状茎)"(如升麻、白术"根茎。根状茎……");而《中国植物志》与《药用植物学》是把不同药的同一入药部位有的称"根茎"、有的称"根状茎",等等。若根茎与根状茎概念等同,表述应一致。诸如此类就导致中药验收、检验、药监等操作者的诸多迷惑,无所遵从。结论:根茎的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2.
李聪  黄诗雨  陈丽华  刘红宁  高玲  管咏梅  吴璐 《中草药》2020,51(20):5395-5404
中药挥发油质量的稳定性是其发挥临床疗效及确保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由于中药挥发油的质量受到入药部位、药材产地、药材采收期、提取工艺、炮制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挥发油的出油率或所含化学成分出现差异,影响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均一性,进而影响挥发油的疗效。因此,如何把控挥发油的质量是中药挥发油发挥作用的关键。分析了药材不同入药部位、不同产地和不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质量的影响,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含有挥发油成分的196味中药按药用部位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入药部位、产地和采收期对中药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性,以期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及中药挥发油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植物药材标本来自植物的根、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位或全株。如管理不当,易受虫蛀或发霉、变质,造成损失。加强植物药材标本的贮藏保管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其贮藏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处理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一、虫蛀的原因和途径(一) 原因1.植物药材一般含有水、淀粉、蛋白质、挥发油及糖、甙类等成分,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养料。又因药材的形状、质  相似文献   

4.
“羊蹄”为蓼科植物羊蹄 (Rumexjaponicus)或尼泊尔羊蹄 (Rumexnepalensis)的根 ,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常用中草药 ,治疗范围甚广 ,药物来源亦非常容易 ,识其者唾手可得。然而 ,不少医者对此视如敝屣。羊蹄的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别名很多。《庚辛玉册》称羊蹄大黄 ;《本草纲目》称羊耳朵 ,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羊蹄的根、叶、果均可入药 ,性味甘寒 ,无毒 (《唐本草》载 :“味辛苦 ,有小毒”) ,归心、脾、大肠三经 ,功效主治为杀虫疗疳、凉血止血、滑肠通便、解毒疗疔、祛风化斑等。内服 :《唐本草》“主赤白杂痢”。虽有“有小毒”的记…  相似文献   

5.
龙胆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Bge.,条叶龙胆G.manshurica kitag.,或三花龙胆G.triflora pa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龙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龙胆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今出近道,以吴兴为胜,根状似牛膝,味甚苦。”据考证,此乃指“条叶龙胆”,产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其药材:根数较少,浑圆柔韧,色略棕红。而以中原产条叶龙胆(“水龙  相似文献   

6.
正《本经》所载枸杞,是指枸杞全株入药,并未专指其果实,其效用包括现今地骨皮在内。宋·苏颂《本草图经》载云:"今处处有之,春生苗,叶如石榴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根名地骨。春夏采叶,秋采茎实,冬采根。"很明显,其入药部位为枸杞全株。所用品种非今《药典》收载品种,应是茄科植物枸杞Lyciumchinense Mill.  相似文献   

7.
HPLC测定新疆柴胡属4种植物中柴胡皂苷a,c,d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是我国常用中药,《中国药典》规定正品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1],其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挥发油、木脂素及多糖类等,因而相关产品也在不断地开发、投产和扩大生产,致使柴胡药材的使用量逐年增加。由于中国的药  相似文献   

8.
《中医正骨》2007,19(1):15-15
由资深研究员谢宗万编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汉拉英中药材正名词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以“一物一名”为原则规范的全国中药材正名巨型专业词典,全书11章300余万字共收载植物、动物、矿物性中药材5872味。内容顺序为:第1~9章为植物药,每章按入药部位分章论述,在同一章中将同科属中药材排列在一起,便于前后比较识别;第10~11章分别为动物药和矿物药。每味中药均按中药材正名、汉语拼音名、药材拉丁名、英文药名、原动物和矿物中名、原植物和动物、矿物拉丁学名、入药部位、药名考注等项目排列。  相似文献   

9.
韩飞  陈泣  舒积成  赵志冬  黄艺  许汉林  杨明 《中草药》2015,46(13):1887-1891
目的研究湖北产牛至Origanum vulgare药材不同提取部位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药材不同部位(花和叶、茎、根)的挥发油,并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成分在组分中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牛至花和叶中鉴定出37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78%;牛至茎中鉴定出1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1%,牛至根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8.97%,3种不同提取部位所得挥发油共鉴定出化合物59个,其中18个为在牛至挥发油成分中首次报道。结论牛至药材的根、茎中除含有花、叶部位相同的抗菌成分外,还含有大量脂肪酸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同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凹叶厚朴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宗  林晓  张明 《中草药》1999,30(7):493-493
厚朴来源于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Rehd.etWils.或凹叶厚朴M.officinalisReh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干燥干皮、根应及枝皮。福建是厚朴的主产地之一,药材主要来源为四叶厚朴。厚朴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厚朴酚等酚类成分和少量挥发油[1]。据报道从日本的和厚朴Magnoliaobvata的树皮中分离出11个挥发油组分[2]。本文对福建产凹叶厚朴的挥发油成分作了分析,考察了不同树龄及不同部位的样品的挥发油含量,对可能影…  相似文献   

11.
<正> 泛油,系指药材中含挥发油、脂肪、糖类等成分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深,发出油败气等现象。是药材一种败坏现象,已改变了原来性质,影响应有的治疗效应。药材泛油概括起来有三种变异或败坏现象,具体为:动物类药材(如蛤蚧等),易支离破碎(躯体多残缺),色泽加深,且体表有油样物质般观感和触感,嗅之酸败(哈喇或(月毫)刺味)气味刺鼻且强烈;植物类含油脂成分多的药材(如柏子仁、桃仁等),出现内外色泽严重加深,油质渗透外表略见一“斑”,嗅之有油(月毫)气味(少或无油脂香味)植物类含粘液质(糖质或粘性)多的药材(如麦冬、大枣、党参、枸杞等)、质地回(变)软,外表发粘,内外色加深,断面可见“油状”层或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1994年第2期35页发表的艾广凤的“对山药药用部位的建议”一文,对前目山药药用部位,文献记载不一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山药的药用部位是根。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理由如下: 1.原药材横切面组织结构可见维管束散在于基本组织中。具备单子叶植物地下茎的组织特征,而不具备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3.
百合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合是一味常用中药,功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百合来源于百合科的多种植物,此外也有一些混乱品种,有必要作一本草考证。一、百合科百合鹰植物《神农本草经》仅载其别名与疗效,对它的形态一无所述。苏敬《唐本草》始载:“此有二种;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一种细叶花红色。”宋《图经本草》中也提出了两种百合:“百合三月生苗,高二、三尺,竿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近茎处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产凹叶厚朴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红  邓先清  黄玉珊 《中草药》2015,46(24):3649-3654
目的对井冈山产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var biloba果实、花、干皮、叶4个部位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厚朴不同部位的入药性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厚朴4个部位的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从井冈山产凹叶厚朴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75个化学成分,其中果实中鉴定出1-石竹烯、α-蒎烯等42个成分,质量分数占98.7%:花中鉴定出4-羟基-4-甲基-2-戊酮、茨烯等19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7.59%:干皮中鉴定出α-按叶油醇、四十四烷等24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7.92%;叶中鉴定出1-石竹烯、α-桉叶油醇等32个成分,质量分数占76.48%。1-石竹烯和四十三烷为4个部位共有。结论从凹叶厚朴挥发油成分角度,凹叶厚朴叶可替代厚朴皮入药,果实可以入药,花活性成分量很少,不建议入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含乳汁的植物来源中药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性药效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乳汁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对部分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入药部位、科属及化学成分进行统计。通过挖掘《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及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收录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共53味,对其性味归经、入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中药学分类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 2013,ChiPlot 2023.3.3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发现乳汁植物主要分布于1界,1门,2纲,20科,大多数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属于被子植物门下的双子叶植物纲;在性味中,平>寒>温>凉>热;苦>辛>甘>酸>咸;在归经中,肝>肺>肾>脾=大肠=胃>心>膀胱=胆>小肠;在入药部位中,根(根、根茎、块根、根皮)>树脂>种子>全草(全草、地上部分)>茎(茎、枝)>果实>叶>花=皮;在化学成分研究中,多为苷类成分;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活血化瘀药。结论 乳汁植物来源中药四气以平性居多,温寒分布均匀,五味以含苦、辛味居多,归经以归肝、肺经居多,以根、树脂入药为主,成分多含有苷类、生物碱类和挥发油类,多为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药,乳汁植物来源中药的生长习性、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等均与其性味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乳汁来源中药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水菖蒲,九节菖蒲在临床上能否与石菖蒲互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Acorustatarinowii Schott的根状茎,水菖蒲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水菖蒲Acorus calamus L.的根状茎。两者均为芳香开窍中药,其味苦、辛、性温,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痰湿蒙闭清窍、神志不清、湿浊中阻等症,两者的功用大同小异。经本草学考证:水菖蒲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而石菖蒲入药的记载,首见于宋代陈承所著《本草别说》,可见水菖蒲入药的历史较石菖蒲要早的多。且当今自然界中水菖蒲的资源已大大超过石菖蒲。但中医历来用石菖蒲入药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也只收载了石菖蒲,而水菖蒲入药较少。现经过科学的分析,证明石菖蒲和水菖蒲仅在形态和组织结构方面有某些微小的差异。两者均含挥发油,所含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而且水菖蒲的挥发油  相似文献   

17.
陈建 《四川中医》2001,19(5):22-23
全草类药材又称草类药材 ,多为干燥的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 ,主要是带叶的茎枝 ,有时带有花或果实 ,亦有少数带有根及根茎 ,还有少数为小灌木幼枝梢、或草质茎。草类药材由于质地松脆 ,在采收加工、干燥、运输及贮藏过程中易干瘪皱缩、破裂 ,给鉴别带来困难。笔者在同药材多年的“交道”中认识到 ,只有把握药材不同部位的特征和气味 ,才能正确认识草类药物。1 依据根或根茎的形态鉴别时要把握住根或根茎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及断面等的特征。如蒲公英 (Taraxacummongolicum)只具主根一条 ,呈长圆柱状 ,多弯曲 ,长约 3…  相似文献   

18.
五味子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有关文献和本草著作来看(公元前500至公元1500年左右),五味子分布达10省之多。而近代研究五味子属植物,国内记载约2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家药典85年版,仅收载了两种五味子植物的果实入药。这远远不能反映五味子入药的实际种类和分布。根据本草考证和现代药理证实,建议分别收载北五味子和西五味子入药,确保用药的准确。五味子历史异名记载的书籍如下: (?)(音味)、荎(?)(音持除),记载于《尔雅》。玄及或元及《吴普本草》。会及《广雅》。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而南、北五味子之分是在《本草纲目》才明确指出。北五味子自然是按药材产地道路所  相似文献   

19.
柴胡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根供药用。柴胡属植物在我国有30多种,很多种都可入药。中国药典收录有2种,柴胡Buplerurn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 rfolium WILLD.前者习称北柴胡,后者称南柴胡。柴胡为我国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载“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  相似文献   

20.
山桔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萍  曾惠芳  詹若挺  林一平 《中药材》2000,23(6):335-336
山桔Glycosmis citrifolia(Willd.)Lindl.为芸香科植物,以根及叶入药。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山桔根在广东等地基本上代替了东风桔入药。山桔叶是两广地区的常用药材,收载于广西药品标准,气味芳香,具有散瘀消肿、化痰消积、祛风解毒的功效。目前尚未见山桔叶化学成分的报道。我们采用GC/MS技术,对山桔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