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腿内侧皮瓣在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价值。方法:对2例累及舌腹部及下颌舌侧骨板的口底鳞癌.行原发灶根治术及保留颏部下缘的颏部截除术:4例舌癌均行原发灶根治术.术中保留下颌舌侧牙龈,未行下颌骨骨段切除术:2例颊部鳞癌患者行保留下颌骨下缘的原发灶根治术;8例患者均行颈淋巴清扫术.术中解剖出面动脉、颈外静脉和颈前静脉,再根据口腔缺损的范围制备相应大小及形状的皮瓣,皮瓣以胫后动、静脉为蒂。将皮瓣的胫后动脉与面动脉吻合,将皮瓣的胫后静脉与颈外静脉(或颈前静脉)吻合.然后将皮瓣与缺损区边缘严密缝合。结果:8例小腿内侧皮瓣均获得成功,口内、外伤口愈合良好,修复效果良好,覆盖于小腿内侧皮肤缺损区的皮片全部成活。结论:小腿内侧皮瓣适用于舌、口底、颊部及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可利用携带部分比目鱼肌的小腿内侧皮瓣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腹壁浅动脉(superficial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SIEA)穿支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为舌癌、颊癌、口底癌的患者各1例,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对双侧下腹部血管条件进行评估,明确腹壁浅动、静脉的起始管径和走行,并完成体表定位。根据病灶部位和缺损大小、形态,设计血管蒂的长度和皮瓣的大小、位置。术中解剖血管蒂,制备皮瓣,转移至受区,完成缺损修复。评价患者的受区重建效果及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14个月。结果 3例患者的腹壁浅动、静脉血管条件良好。根据术区缺损大小,制取的SIEA穿支皮瓣分别为9 cm×6 cm、8 cm×5 cm、10 cm×6 cm,血管蒂长度8~10 cm,血管蒂动脉管径0.7~1.0 mm,静脉管径1.8~2.0 mm,血管分别与受区的甲状腺上动脉、面总静脉吻合。术后皮瓣成活,受区软组织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下腹部供区无并发症。结论 SIEA穿支皮瓣的血管蒂位置比较表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体表定位,降低了皮瓣制备的难度;同时,皮瓣制备过程中不损伤腹直肌鞘及腹部肌肉,术后供区并发症少,且瘢痕隐蔽。SIEA穿支皮瓣可望成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较好的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设计及效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术前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对双侧下肢血管进行评估,明确胫后动、静脉走向及穿支数量,完成穿支体表定位。术中根据受区部位、缺损大小、形态以设计、制备皮瓣,并转移至受区进行修复。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穿支长度、存活率、外形、供区和受区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24~90(58.17±1.43)岁;皮瓣大小5 cm×6 cm~7 cm×13 cm,皮瓣厚度0.30~1.00(0.53±0.2) cm,血管蒂长度8~14(10.03±1.4) cm;供区动脉直径1.50~3.00(2.36±0.4) mm,供区静脉直径1.50~4.0(2.99±0.6) mm;穿支数量1~5(2.61±0.9)支(集中于小腿内侧中下1/3),穿支长度0.3~6(1.70±0.7) cm。皮瓣存活率为100%,伤口愈合良好。覆盖于小腿供区缺损处的皮片2例(2.5%)完全坏死,7例(8.7%)部分坏死,但经过换药处理后恢复满意。患者对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应用胫后动脉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是一种较好的修复方式。胫后动脉皮瓣可携带近心端筋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用以丰满舌体形态、充填口底缺损、保护血管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采用胸背动脉穿支皮瓣(thoracic 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TDAP)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6月口腔癌复发后行TDAP修复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7例,其中6例穿支血管来自胸背动脉,1例穿支血管来自胸外侧动脉.皮瓣不带或仅携带部分背阔肌,不损伤胸背神经,切取皮瓣面积最小6 cm×12 cm,最大8 cm×15 cm.TDAP修复舌癌术后复发2例,舌癌再发2例,颊癌再发1例,下颌牙龈癌及口底癌术后复发各1例,所有患者无肺、肝等远处转移.结果:7例皮瓣全部成活,皮瓣成活率100%,无1例出现血管危像.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0个月,皮瓣质地好,均不臃肿,不需要二期整形,皮瓣供区及肩膀关节功能良好.结论:TDAP质地非常柔软,血管蒂长,组织量大,供区疤痕隐蔽,且供区功能损失小等优点适合用于口腔癌复发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颈阔肌肌蒂皮瓣及肌瓣在颌面外科的应用(附4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颈阔肌肌蒂皮瓣及肌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48例、肌蒂皮瓣26例,肌瓣22例,该瓣均成活。讨论关于颈阔肌肌蒂皮瓣的血供并无粗大的知名血管供养,但微细的血管丰富有众多的肌肉与皮肤间的穿通血管使皮肤血供得到保证,动脉供应主要来自面动脉、甲状腺上动脉和颈浅动脉的分支。颈阔肌肌蒂皮瓣的优点及适应症:该肌蒂皮瓣质地柔软与正常口腔粘膜近似,适于修复口腔衬里缺损,尤其适于颊、舌、口底及咽壁等切除后立即重建,应用方便,血运良好,成活力较强,操作简便,手术一次完成。颈阔肌肌瓣是良好的适应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时软组织覆盖,尤其应用于人工颌骨如钛支架、碳素人工颌骨材料修复时该肌瓣增加局部血运和软组织厚度,恢复面部外形,获得满意效果。为了保证皮瓣的血运,术中应注意应用该肌的全宽度,肌蒂皮瓣连同胸锁乳突肌筋膜以增加厚度,皮瓣远端的皮缘与胸锁乳突肌筋膜作暂时缝合固定,以免术中皮瓣与筋膜脱离。操作要轻柔,隧道应宽大,结合不宜过紧,术终放置负压引流,鼻饲流食,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胸锁乳突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1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介绍应用胸锁乳突肌肌蒂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8~ 2 0 0 1年采用胸锁乳突肌肌蒂皮瓣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组织缺损 16例 ,其中舌癌 10例、颊癌 2例、下颌牙龈癌 2例、口底癌2例。胸锁乳突肌肌蒂皮瓣与颈淋巴清扫术的切口同时设计 ,根据组织缺损部位和大小设计肌蒂皮瓣 ,待口腔癌联合根治术完成 ,将其旋转由颌下隧道转移至口腔修复缺损。结果  16例中 13例肌蒂皮瓣全部成活 ,3例部分坏死 ,经短期换药 2期愈合 ;术后经 2~ 5a随访 ,外形、功能均满意。结论 胸锁乳突肌肌蒂皮瓣术式简单、安全 ,操作技术容易 ,易于推广应用 ,可在联合根治同一术野内同期完成 ,供区不额外增加疤痕和缺损 ,是同期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颊部岛状皮瓣修复口腔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定。方法 选择2006.07—2011.07口腔癌症患者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全部行病灶根治切除及颈淋巴清扫术,同期应用颊部岛状皮瓣修复舌、口底及其邻近组织缺损,皮瓣面积最大为10.4 cm×5.0 cm,最小为7.5 cm×3.5 cm,供区伤口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修复区外形及口腔与舌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2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创口一期愈合,术后外形满意,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面部畸形。结论 颊部岛状皮瓣是修复口腔内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组织瓣。  相似文献   

8.
三角形皮下组织蒂皮瓣(以下简称皮下蒂皮瓣),是以不包含知名动、静脉的皮下组织为蒂的皮瓣。它以切断皮瓣蒂部的皮肤并形成皮下组织蒂而不同于传统的局部任意型皮瓣;又以依靠皮下组织内吻合成网的毛细血管供血而不同于包含知名动、静脉的轴型皮瓣或动脉岛状皮瓣。1981年4月至1985年12月,我们采用此种皮瓣一次修复颌面颈部的组织缺损72例,除1例皮瓣的一侧边缘坏死、伤口二期愈合外,其余的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6月,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7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根治术后的缺损,其中舌癌32例、颊癌16例、口底癌10例、牙龈癌9例、口咽癌8例、面部皮肤癌1例,评价移植修复成功率及术后效果。结果:76例皮瓣中,74例移植皮瓣成活,2例坏死,成活率为97.4%。成活皮瓣术后效果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游离股前外侧皮瓣血运可靠,可切取面积大,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胸大肌皮瓣修复颅颌面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胸大肌皮瓣修复不同部位和类型颅颌面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传统的带蒂胸大肌皮瓣修复颊、面下部、舌、口底等部位缺损354例;带蒂双叶胸大肌皮瓣修复面颊部洞穿性缺损7例;带蒂肋骨胸大肌皮瓣修复舌、口底、下颌骨复合性缺损2例;带蒂胸大肌筋膜瓣修复舌、口底缺损15例;游离胸大肌皮瓣修复颅底、上颌骨、颧面部缺损4例,胸肩峰动静脉分别与颌外动脉、颈外静脉或面总静脉吻合。结果带蒂胸大肌皮瓣完全成活338例,3例完全坏死,4例部份坏死。带蒂双叶胸大肌皮瓣6例完全成活,1例完全坏死。带蒂肋骨胸大肌皮瓣及游离胸大肌皮瓣全部成活。带蒂胸大肌筋膜瓣完全成活,肌瓣表面在术后3~4个月出现黏膜化,但其中2例肌瓣表面在术后3个月时仍有大量肉芽组织增生,彻底清创后方黏膜化。结论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组织缺损应选用不同种类的胸大肌皮瓣修复,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扩大了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应用锁骨上动脉岛状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例20侧经锁骨下动脉灌注氧化铅-明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颈横动脉和锁骨上动脉的分支情况、起始位置、行程、长度和管径进行观测,观察其回流静脉情况,并在尸体标本上模拟皮瓣制备。结果:颈横动脉由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分支而来,在锁骨中1/3上方分为深支和浅支。锁骨上动脉由颈横动脉浅支发出后行向后外,越过斜方肌浅面和锁骨的肩峰端,走行于三角肌筋膜的浅面,并逐渐发出细小分支穿过深筋膜,进入锁骨上和肩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颈横动脉起点至锁骨上动脉起点距离平均为(4.31±0.64)cm,锁骨上动脉起点至其发出分支穿深筋膜点的距离平均为(3.62±0.42)cm。颈横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2.71±0.33)mm,锁骨上动脉起点处外径平均为(1.10±0.17)mm。2条锁骨上动脉伴行静脉分别回流入颈横静脉和颈外静脉。结论:以锁骨上动脉为营养血管的锁骨上动脉岛状瓣,适于转移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也可以颈横动脉为吻合血管,制作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2.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报告舌全切除术后下腹直肌肌皮瓣全舌再造的新方法。方法 先行患侧颈清及对侧舌骨上淋巴清扫术,保留对侧颌外动、静脉为供区血管。将全舌切除后取一侧下腹直肌肌皮瓣游离微血管吻合移植全舌再造。结果 下腹直肌肌皮瓣有恒定的下腹直肌深动、静脉血管为肌皮瓣之血管蒂。该蒂可取长约4-6cm,血管动脉直径3.5-5mm,静脉直径4-6mm,可与甲状腺上动、静脉、颌外动、静脉行端一端吻合,腹直肌与口底肌肉、皮瓣后端与舌骨、两侧前端与口底粘膜缝合。该肌皮瓣行舌再造后有足够的容积,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吞咽及语言功能,结论 游离下腹直肌肌皮瓣微血管吻合行舌再造是一个可被推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对头颈部进行二次游离重建受区血管的选择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9月—2019年9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头颈外科22例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游离皮瓣二次重建头颈部缺损的经验,统计术中使用的受区血管、解剖时间以及吻合区与缺损区的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22例患者中,受区血管采用同侧颈部血管19例,其中颈横血管13例,颞浅血管3例,甲状腺上动脉+颈内静脉2例,面动脉+颈外、颈内静脉1例,对侧颈部血管3例,包括面动脉+颈内静脉2例,面动脉+颈内、颈外静脉1例。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对于头颈外科术后需要二次游离皮瓣重建的病例,可首选颈横血管或颞浅血管作为受区血管。若两者不可用时,可打开未进行过手术的对侧颈部寻找理想受区血管;当对侧颈部也实施过颈淋巴清扫术和(或)放疗而无可用血管时,仔细探查同侧颈部解剖条件较好的血管以备吻合;而头静脉转位、静脉移植、乳内血管或胸肩峰血管等可作为最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旨在以颏下动脉和颏下静脉为血管蒂的颏下岛状瓣(SMIF)整复口腔缺损。方法7例口腔癌肿患者接受了口腔肿瘤切除加同侧颈淋巴清扫术,并同期行SMIF整复口腔缺损,其中1例施行了根治性颈清扫术,1例施行了保留颈外静脉的改良颈清扫术,其余5例施行了保留颈内静脉的改良颈清扫术。结果除行根治性颈清者外,6例行改良颈清者的SMIF均成活。结论SMIF血供恒定,成活可靠;其最大面积可达7cmX16cm,且活动度大,可达到距供区较远的部位,可广泛用于口腔颌面缺损的整复;因颈内外静脉系统是颏下静脉的回流通路,著作颈淋巴清扫术应保留两颈静脉系统之一及其与颠下静脉连通的中介静脉方能确保SMIF的成活。  相似文献   

15.
The surgical technique introduced in this work describes a modification of the rotation skin flap that includes the platysma mus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flap. This modified rotation flap enables sufficient reconstruction of extended regions following ablative surgery of the head and neck. The anatom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bilayer cervicofacial skin-platysma rotation flap is described in 6 patients. Flap design ensures sufficient blood perfusion mainly via the occipital artery, the superficial cervical artery and the 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 venous drainage is achieved by the external jugular vein and by randomised vascularisation. The surgical procedures led to sufficient and successful reconstruction of the orbital and cheek region. Further oncological management, such as neck dissection and total parotidectomy could be performed through the flap approach because of the adequate exposure of neck structures. Due to the sensory supply reaching the flap dorsally, sensibility in the reconstructed region could be regained in all patients. This modified skin-platysma rotation flap represents an appropriate surgical technique for safe and simple closure of vast orbital and cheek defects with enhanced blood supply, which enables the extended mobilization required after ablative surgery of the orofacial reg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供区功能损伤更小的腹壁下深动脉穿支(DIEAP)皮瓣,用于头颈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DIEAP皮瓣修复头颈部手术缺损患者共12例。手术缺损部位分别为全舌或近全舌缺损6例,面中部缺损3例,颊黏膜洞穿缺损2例,颅底合并头皮缺损1例。结果:11例DIEAP皮瓣修复成功(92%),1例因吻合侧的颈内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皮瓣坏死。供区一期愈合,未发现腹壁疝和腹壁隆起等手术并发症。结论:游离DIEAP皮瓣保留了腹直肌和前鞘,将供区并发症降到最低限度,是头颈部缺损修复新的可靠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保留颈外静脉及颈丛神经深支对颈淋巴清扫术的安全性、彻底性及术后颅内和面部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 20例口腔鳞癌患者均采用联合根治术并保留颈神经丛深支。按保留颈外静脉与否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的面部组织间质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淋巴管并计数其密度,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后主观症状。结果 保留颈外静脉组术后面部组织间质压的升高及持续时间均低于不保留组。颈部不同结构淋巴管密度的均值由高至低依次为:颈内静脉、胸锁乳突肌、副神经、颈外静脉和颈丛深支。结论 保留颈外静脉及颈丛神经深支不影响颈淋巴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彻底性,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颅内和面部的静脉回流,保存肩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保留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清扫术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3年12月住院的口腔癌初诊患者40例,均经病理确诊,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8岁,中位年龄50岁,舌癌16例,颊癌15例,口底癌5例,下牙龈癌4例。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和保留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清扫术。结果: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与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相比,保留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清扫术在功能保留方面明显优于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P〈0.05),而术后颈部复发率与经典的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无显著差异。结论:保留颈外静脉,耳大神经和颈神经丛深支的根治性颈清扫术可作为口腔癌颈清扫术的常规术式,并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