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李志铬教授论中医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铬教授认为免疫现象是客观存在,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深化的,虽然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不同,说法不一,但它们的内在涵义却有相似的地方。人体免疫最基本的功能是识别出或排除抗原性异物(外邪入侵)的功能,即辨别“自我”和“非我”的功能。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防治疾病,重视人体的整体素质——正气的强盛,阴阳的平衡。当受到外邪侵袭时,正气就会奋起抵抗,这种正、邪之间的斗争,会进行到底。而正气之中,负责抗御外邪的部队,主要是“卫气”。卫气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起着保卫肌表,控制汗孔开合,抗御外邪的作用。卫气的作用与免疫防御功能相似,也类似于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
扶正祛邪治则是中医治法中的一个特点。这种治则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求本的基础之上的。祖国医学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看作是正气与邪气双方斗争的过程。既看到导致疾病的外在因素——邪气实,又看到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正气虛。而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祛除病邪,消除外来的致病因素,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如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方法,来增强体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中药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在癌症的预防与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疗效。长期来鼓舞着医务工作者和癌症病人 ,使他们充满信心地拿起这个武器来和癌症作斗争。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气血淤阻 ,痰湿凝聚 ,热毒内蕴 ,情志失调 ,中气虚损等因素有关 ,由于这些致病因素损伤了人的正气 ,使机体内部阴阳失去了平衡 ,导致淤血 ,痰湿凝聚成包块。1 肿瘤的中药预防中医注重“未病先防” ,因此在肿瘤的预防上提出“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强调补益人的正气 ,提高全身脏腑的功能。中医说的正气 ,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免疫功能、激素水平和人体各脏腑的机能。如果正…  相似文献   

5.
试论邪     
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体内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正所谓“天人合一”人只有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 ,调节自身阴阳之盈缺 ,才能使五脏充盛 ,气血调和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而病者 ,正邪之盛虚 ,正盛则邪退 ,邪盛则正虚。邪者 ,何也 ?1 邪之概念《难经》始曰一切病人之气为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言邪 :有大邪、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可见 ,邪 ,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包括存在于外界环境之中和人体内部产生的各种具有致病或损伤正气作用的因素。一切致病因素皆归于邪的范畴 ,诸如六淫、疫气、…  相似文献   

6.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扶正培本又称扶正固本,就是扶助正气、培植本源的治疗法则。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人体阴阳气血不平衡所致,故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说。扶正培本治则的临床应用,主要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津液的不平衡。祖国医学把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防御能力,统称为正气,简称为“正”;一切致病因素则简称为“邪”。正邪恒处于斗争之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8.
医话任何疾病的过程,都不外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因此,在治疗方法上,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什么叫做正?正就是正气。就是《内经》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正气”。用现代医学名词来说,正气相当于“抵抗力”。什么叫做邪?邪就是致病的因素。外来的如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的如食积、虫积、血瘀、蓄水等等;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说,如细菌、病  相似文献   

9.
《内经》正邪离合论与中医病邪理论的气化观宫锡杭,陈受强北海市皮防院关键词内经,邪气,正气,气化学说中医的“邪气”与“正气”作为一对应用广泛的概念,涉及中医发病观,邪正虚实病机与扶正祛邪治则等重要理论的阐释应用。但一般解释往往偏重于正邪的对立斗争,而忽...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胃在温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晴清  林培政 《医学文选》2004,23(2):191-192
脾胃在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影响着温病的发生与发展。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运化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荣养全身。正气在温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是邪正相争矛盾的主要方面。《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温病是否发生的决定因素,若正气虚弱,抵抗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属中医学的“疫毒”范畴,其病机为疫毒羁留,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病变在肝、脾二经,当病邪侵入肝脏时,首先是肝血壅滞,继则肝失疏泄功能,时间稍久则由壅而成瘀,致肝络壅滞窒塞,结而成痞(肝脾肿大)而三焦不利。临床上可根据各脏腑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辨证用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反复阳性,缠绵不愈,以中医病因学角度看来,这是由于邪正斗争有反复,正指人体内在抗病功能,邪指致人疾病的外来因素,正胜则  相似文献   

12.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13.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14.
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变态反应等)的发生。我国古代医学已经具有免疫学的概念,如《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点.其中的“正气”即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而“邪气”则与现代医学中的病原微生物、自身变性抗原和突变细胞等类似。不但中医学有一套与现代免疫学相符合的理论体系,而且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世界传染病,它具有潜伏期长,病程缠绵,病情多变,症状隐匿,治疗难度大,易转为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特点。迄今国内外尚无公认的根治药物,近年来国内肝病专家越来越多地转而重视中医药的治疗途径,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中医药对乙型肝炎的辨治谈谈肤浅体会。1正虚邪恋,邪毒虎瘀为病因病机要点乙型肝炎病毒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低下,即正气虚弱,肝脾肾功能受损是发病的内在因素。乙肝病毒感染后,不当时发病,而是蛰伏在体内,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清志不遂,感冒醉酒等正气受…  相似文献   

16.
现代免疫学认为免疫是生物对外来和体内抗原物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目的是消除抗原物质,使机体椎持生理功能的平衡。中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认为是正气和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如“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解决正邪之间矛盾扶正祛邪的治则、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邪”是指各种危害因素,“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功能。说明了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现代医药的发展,高新科技引进中药领域,使中药的研制出现了新的局面,天然中药的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多种不治之症有了防治手段,中药甘草中提纯的活性多糖就是其中姣姣者。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中医虚证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测定部分虚证患者的免疫反应及观察使用扶正固本药前后免疫反应的变化,初步阐述了虚证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虚与实,是辨别机体正气盛衰情况的两个辨证纲领。“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指邪盛而正未衰。《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正气”,“精气”  相似文献   

19.
反复呼吸道感染 (RRI)是婴幼儿常见疾病 ,属中医外感病范畴。近年来研究证明其发病机理与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而其病原体多数为病毒。因此 ,防治病毒侵入是防治RRI的关键。笔者运用健脾益气法防治本病 ,取得较好疗效 ,现总结如下 :早在两千多年前 ,祖国医学就认识到人体存在着一种抵抗疾病的能力———正气 ,这便是中医免疫思想的雏形 ,因此强调“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而正气的盛衰又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强弱 ,尤责之于脾。因脾为“仓廪之官” ,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的正气来源于脾的生化与输布 ,脾气生发 ,则元气充沛 ,正气内存 ,人体始…  相似文献   

20.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径》。“本”是指机体的正常生理,“正”是机体对“邪”的防御功能。李中梓根据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论点提出“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