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与其他部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一样,都是由于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增高导致肌肉与神经发生进行性缺血坏死的病理状态.足部的骨筋膜室小,骨折损伤处的严重出血导致骨筋膜室内的组织压进行性增高,进而微循环破坏而产生严重后果.治疗应当以迅速减压为第一要务.笔者自2006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改良手术减压加药物综合治疗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1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探讨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定位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对240例患者采用改良W h ites ide法测压装置监测小腿骨筋膜室内压。80例患者骨筋膜室内压大于等于30 mmHg(1 mmHg=0.133 kPa),其中前侧骨筋膜室8例,外侧骨筋膜室12例,后浅骨筋膜室16例,后深骨筋膜室28例,涉及2个以上骨筋膜室16例。确认后切开各压力升高的骨筋膜室,前侧和外侧骨筋膜室取小腿前外侧切口,后浅和后深骨筋膜室取胫骨内缘后侧切口,合并胫腓骨骨折者,在切开减压的同时固定骨折,数天后切口二期处理。结果80例患者均获随访5~35个月,平均2年,8例较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小腿局限性疼痛,偶有放射痛,占10%;4例两点辨别觉及针刺觉减退,占5%;无一例出现肌肉萎缩、爪形趾、缺血性肌挛缩及运动障碍,均能进行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结论小腿损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不容忽视,各骨筋膜室内组织压监测是定位诊断的惟一可靠方法,根据定位诊断有针对性的减压各骨筋膜室,减少了不必要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小腿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求一种客观准确、方便实用、可以重复监测,易于推广使用的筋膜室压力测量方法,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例怀疑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志愿者,分别采用自制水柱测压仪和传统Whiteside法测量骨筋膜室内压力,并将二测压法进行系统对比,比较其临床使用价值.结果 改良水柱测压法与传统Wh...  相似文献   

4.
腰骶部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探讨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 :对慢性腰痛患者采用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腰部竖脊肌骨筋膜室内压测量、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手术治疗 ,术后腰、腹肌功能锻炼。结果 :慢性腰痛患者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治疗后较术前下腰痛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步行能力明显增加、ADL得到明显改善 ,腰部骨筋膜室内压在静止、运动中和运动后 6min以内分别在 8、175和 8mmHg以下 (手术前分别为 8、175和 8mmHg以上 ) ,腰部前屈、后伸活动度较术前分别增加 ( 15± 0 .5 )°和 ( 7± 0 .7)° ,多普勒超声腰部骨骼肌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 ,竖脊肌肌力较术前增加 ( 1.0± 0 .3)kg。结论 :应用临床、影像学检查及骨筋膜室内压测定的方法诊断由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及采用骨筋膜室切开、减压的方法治疗该疾病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跟骨骨折合并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10月~1999年6月,利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对98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内压力监测。其中9例间室内平均压力达46mmHg30~55mmHg),均经足后内侧入路进行足部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术。术后继续监测全足各筋膜间室内压力,1例足部严重碾压伤者,术后跖骨间肌筋膜间室内压力仍为40mmHg,故再次行前足背侧入路减压。9例患者术后1周以刃厚皮片覆盖伤口口愈合经外侧入路行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9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行走或站立过久时足跟及踝部有轻度疼痛,其中1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有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肌筋膜间室压力测定是诊断跟骨骨折合并足部肌筋膜间室综合征惟一可靠的方法,治疗方案以足后内侧切口进行减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3-60岁,平均32岁;胫腓骨骨折13例,胫骨平台骨折3例,股骨骨折4例。用血氧饱和度仪动态监测指(趾)端血氧饱和度(SpO2),同时采用改良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骨筋膜室内压,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2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中,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到的数据与骨筋膜室内压测到的数据呈负相关性,血氧饱和度越高,骨筋膜室内压越低,反之也一样。结论:应用血氧饱和度仪动态监测肢端SpO2的方法,能间接反映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的缺血情况,对骨筋膜室综合征作出早期诊断及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动筋膜压测量仪在早期诊断筋膜室综合征的应用及体会。[方法]采用CYY-1型自动筋膜压测量仪对31例前臂、小腿、足、上臂肿胀患者进行筋膜压测量,对筋膜压达到切开标准的患者行切开减压,对未达到切开标准的进行动态观察。[结果]31例中7例切开减压,残留创面延期缝合或植皮。其中2例初次测压未达到切开标准,经过动态测压,发现筋膜压逐步上升而达到切开标准,予以切开减压。[结论]采用自动筋膜压测量仪测量结果判断筋膜室综合征比采用Whitesides法判断更准确和方便,比依据症状体征更客观、科学,有效的避免了盲目性。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继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 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压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筋膜室综合征多见于创伤后肢体挤压等原因造成筋膜室内组织压力升高而导致筋膜室内组织进行缺血所出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年来对该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为切开减压 ,肢体水平位摆放 ,全身治疗。作者 2 0 0 0年共收治创伤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2 6例 ,给予高压氧治疗 ,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手术 ,减少了病人痛苦。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 2 6例 ,男 2 1例 ,女 5例 ;年龄 10~ 6 5岁 ,平均 18.1岁。均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典型表现。致伤原因 :10例为骨折复位后石膏外固定压力不均匀 ,3例为锐物扎伤绑扎时间过长 ,6例由于肢体受压不能马上解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一种无创、可持续、灵敏、有效的检测骨筋膜室内压变化的方法,辅助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设计3个实验:实验1取20个直径为7 cm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当内压值为10 kPa、20 kPa、30 kPa、40 kPa、50 kPa、60 kPa、70 kPa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实验2设计3个组,各取10个直径分别为5 cm、7 cm、10 cm直径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当内压值为上述数值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实验3取5个直径为7 cm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分别检测第1 d~第7 d每天同一时间,当内压值为上述数值时,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显示屏收集到的数据。结果提示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内压值与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所测外压值呈明显正相关(r=0.956)(实验1);薄膜式压力感应器在不同直径骨筋膜室综合征模型(实验2)和不同时间(实验3)所测得的外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个实验共同证实通过薄膜式压力感应器检测肢体与石膏之间压力可间接检测骨筋膜室内压,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持续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 OCS)的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4例手部急性OCS的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将手部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四型。Ⅰ型(3例):病变发生局限于三个以内骨筋膜间室。Ⅱ型(8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累及大部分手内肌。Ⅰ、Ⅱ型均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取独立切口切开减压。Ⅲ型(4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并发掌中间区内动脉弓等组织损伤,形成区室内高压。必须将发生病变的筋膜间室和掌中间区同时切开减压;Ⅳ型(9例):病变发生于三个以上骨筋膜间室,甚或有掌中间区内高压,并发急性腕管综合征。在手部筋膜间室、掌中间区切开减压后,同时行腕管减压术。结果随访时间6周~1.5年,按黄悦等手腕部OCS疗效的评定标准评定:优17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将手部急性OCS按病变发生范围分型,有利于切开减压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赵雪峰  刘彬轶 《中国骨伤》2009,22(8):615-616
目的:观察跟骨骨折和足肌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各型跟骨骨折患者78例,男72例,女6例;年龄17~56岁,平均34.2岁。对其中出现严重肿胀的54足采用Whiteside法测压装置监测足底筋膜室的压力,8例确诊为足肌筋膜室综合征。8例经足底内侧切口减压,全足肿胀很快消退,术后5-10d减压切口得以缝合。结果:8例患者随访7~12个月全足运动感觉正常,无爪形趾、足弓挛缩、足趾僵硬等表现。结论:足肌筋膜室综合征一般发生在跟骨骨折后1~3d内,Sandens Ⅱ—Ⅳ型骨折易并发足肌筋膜室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急性创伤和急性缺血的严重并发症。作者总结5例治疗经验,认为骨-筋膜室组织区测定是早期明确诊断的可靠检测指标;早期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本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在骨筋膜室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16例四肢骨折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持续治疗7d,维持40kPa负压。结果 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全部得到迅速控制,肢体肿胀消退。切开减压创面肉芽生长新鲜,无1例发生创面感染。结论 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能迅速彻底对骨筋膜室减压,避免创面污染,工作量小,患痛苦小。  相似文献   

15.
肌酸激酶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早期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降低其致残率,提供一项简便、易行的生化指标。方法 对27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分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及筋膜室压力,其中15例作筋膜室切开减压,取肌肉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 肌酸激酶 值与肌肉组织病理变化程度一致。结论 肌酸激酶 值测定可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6.
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筋膜室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又称筋膜室综合征,由Richard Von Volkman于1872年首次提出,是指由骨、骨间膜、肌间隔、深筋膜等组成的所有密闭的解剖空间即筋膜室内,任何原因造成的组织间隙压力超过灌注压,导致筋膜室内组织(如肌肉神经等)因急性缺血所致的一系列征候群。其特点是诱因多样、发展迅速,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坏疽、横纹肌溶解、器官功能衰竭乃至危及生命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染性骨筋膜间室综合征(SOCS)的诊断、治疗,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例住院患者及文献报道的23例SOCS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细菌经皮肤伤口直接侵入所引发的SOCS病例,治愈率82%;细菌经血运转运定植所引发的SOCS病例治愈率33%。结论:对所有感染征象并伴有典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表现的患者及时地测量间室压和尽早切开减压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迟治疗(受伤至治疗时间6 h)的胫骨骨折合并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后深间室压力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自2011-05—2017-11诊治的30例胫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受伤至就诊时间平均9.8(8~12)h。15例采用单切口筋膜切开减压,15例采用双切口筋膜切开减压,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时采用髓内钉或接骨板固定骨折。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93.1(54~123)周。9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LEFS评价结果:重度残疾13例,中度残疾10例,轻度残疾7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小腿残余疼痛患者小腿后深间室压力高于未出现残余疼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腿后深间室压力越高的患者LEFS功能评分越低,呈负相关(r=-0.824,P 0.001)。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充分的筋膜减压,而术前观察患者症状体征与测量小腿后深间室压力有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经皮深筋膜切开减压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采用外固定治疗及50例采用切开复位单或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其中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结果5例早期切开减压二期清创行骨折内固定及植皮治疗,切口一期愈合。1例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胫前肌及伸趾伸拇肌全部切除后导致垂足垂趾。骨折一期愈合,内固定钢板无松动、断裂。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可并发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需要严密观察每个间室张力变化,以防发生不可逆的肌肉、神经等组织坏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