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双能量CT联合金属伪影削减算法显示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最佳光子能量水平,在最佳能量水平重建VMS图像及经MAR算法处理的VMS图像(VMS+MAR),比较VMS、VMS+MA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 选择74 keV为最佳能量水平。74、90、110、140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50 keV图像(P均<0.05);74、90、110、140 keV水平VMS+MA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VMS图像(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结论 74 keV VMS图像联合MAR算法可有效抑制微弹簧圈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肺结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肺病的临床表现与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102例NTM肺病和102例肺结核患者的病历资料与MSCT资料,两组间一般资料、CT征象的比较采用t/χ2检验。结果 NTM肺病患者临床表现与肺结核类似,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和活动后气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TM肺病常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如肺结核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与肺结核组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M肺病MSCT主要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89/102,87.25%)、支气管扩张(67/102,65.69%)、斑片状实变灶(64/102,62.75%),其次为纤维条索灶、薄壁空洞及胸膜增厚,其中小叶中心结节、支气管扩张、薄壁空洞的发生率高于肺结核组(χ2=3.995、22.675、12.823,P均<0.05),支气管扩张以右中叶和/或左舌叶明显。结论 NTM肺病常合并慢性肺部疾病,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尤其表现为右中叶和/或左舌叶支气管扩张伴周围小叶中心结节、薄壁空洞,具有以上CT特征且经正规抗结核效果不佳时,应考虑NTM肺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评估肱骨结节间沟解剖结构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行肩部超声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9例于超声检查后1个月内再次接受CT检查,23例再次接受超声复诊。测量结节间沟的宽度、深度、开放角及内侧角。比较超声与CT、超声首诊与复诊所测数值的差异,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及变异系数(CV),并评估2次超声检查的可重复性。结果 超声与CT测量结节间沟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种方法测量结节间沟宽度、深度、内侧角的一致性中等(ICC=0.79、0.68、0.73),测量开放角的一致性良好(ICC=0.94),CV为5.78%~9.64%。超声首诊与复诊所测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测量结节间沟宽度、深度的一致性中等(ICC=0.65、0.74),测量开放角、内侧角的一致性良好(ICC=0.98、0.94),CV为3.61%~11.47%。Bland-Altman图显示95.65%(22/23)的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超声测量结节间沟解剖参数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定量评估结节间沟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肺组织胞浆菌病(HP)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表现。方法 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肺HP并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的临床、胸部CT和病理学资料。14例均接受经支气管肺活组织检查(TBLB)、骨髓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六胺银(GM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11例接受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检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培养。记录患者腹部及体表淋巴结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14例中,12例有流感样症状,2例无症状。胸部CT显示1例结节型、13例混合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渗出及实变,部分结节伴空洞,增强后结节轻度强化;3例伴淋巴结肿大。TBLB检查示支气管及肺泡炎症,BALF细菌培养均阴性。骨髓HE染色均见组织细胞增生,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均见菌丝和孢子呈品红色;GMS染色均见菌丝和孢子呈黑褐色;免疫组织化学CD68表达(+)示吞噬病菌的细胞为巨噬细胞。经抗真菌治疗后肺内病灶均明显吸收。结论 肺H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史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以自适应图像接收(AIR)线圈与常规前部阵列(CAA)线圈采集的肺结节零回波时间(ZTE)序列图像质量。方法 采用相同扫描参数,分别以AIR线圈、CAA线圈,对32例CT显示肺结节(共42枚结节,包括16枚实性结节、17枚磨玻璃结节及9枚混杂磨玻璃结节)患者采集ZTE序列图像,获得AIR-ZTE及CAA-ZTE;比较2种图像主动脉弓上份、肺动脉分叉及肺底层面的肺实质信号强度(SI)、肺内血管SI、肺实质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其显示不同成分肺结节数目;以CT结果为标准,比较其结节检出率、SNR及CNR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结果 2种图像中,主动脉弓上份、肺动脉分叉及肺底层面肺实质SI、肺内血管S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主动脉弓上份及肺动脉分叉层面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底层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A-ZTE检出实性结节16枚、磨玻璃结节12枚、混杂磨玻璃结节9枚,AIR-ZTE分别检出16、13及9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图像所示磨玻璃结节及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的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IR-ZTE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CAA-ZTE (P<0.05)。结论 以AIR线圈采集的肺结节ZTE图像质量优于CAA线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及动态血管模式曲线(DVPC)诊断前列腺结节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超声影像科接受CEUS检查的78例(102个结节)前列腺结节患者,根据穿刺活检结果,分为恶性组42例(54个结节)和良性组36例(48个结节)。比较2组DVPC以及时间强度曲线(TIC)相关参数。结果 良性组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TTP)均大于恶性组,而峰值强度(IMAX)、上升支斜率(RS)及下降支斜率(DS)均小于恶性组(P均<0.05)。恶性组DVPC类型以正负双向波48.15%(26/54)和正向波27.78%(15/54)为主,良性组以负向波50.00%(24/48)为主(P<0.001)。结论 分析TIC参数可了解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造影剂灌注特点,联合应用DVPC有利于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二甲硅油与肠道清洁剂的不同配伍方案在胶囊内镜肠道准备中的效果,以探寻最佳的肠道准备方法。方法 将90例拟行胶囊内镜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均于检查前4 h常规服用2 L的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导泻清肠。A组(n = 30)检查前30 min口服二甲硅油2.5 g;B组(n = 30)检查前30 min口服二甲硅油5.0 g;C组(n = 30)检查前30 min口服二甲硅油2.5 g,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再口服2.5 g。主要评价指标为小肠清洁度和气泡量评分;次要指标为阳性病变诊断率、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胃/小肠通过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患者小肠清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小肠上段的气泡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当胶囊进入小肠中下段后,B组和C组的气泡量较A组减少(P < 0.05);且C组的气泡量在小肠下段较B组进一步减少(P < 0.05);C组阳性病变诊断率较A组和B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胃/小肠通过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使用二甲硅油5.0 g去泡效果更佳;且在检查前30 min及确定胶囊进入小肠后分次口服较检查前30 min顿服,可增强小肠的去泡效果,改善视野清晰度,提高阳性病变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极速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颈动脉僵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速成像技术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颈动脉僵硬度的价值。方法 48例COPD患者(COPD组)和45名志愿者(对照组)接受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后,应用超声极速成像技术测量颈总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ufPWV),包括收缩期起始时PWV值(PWV-BS)及收缩期结束时PWV值(PWV-E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PWV-BS值和PWV-ES值均升高(P<0.05);COPD患者ufPWV值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呈负相关(PWV-BS:r=-0.40,P<0.01;PWV-ES:r=-0.41,P<0.01)。结论 极速成像技术可早期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部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N) CT征象与病理结果,探讨CT征象对肺内多发f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每例至少包括2个fGGN,根据结节内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将其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GGN),分析结节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改变)、外部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64个结节,其中pGGN 36个,mGGN 28个。两种结节间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mGGN最大径大于pGGN (P < 0.05)。各种征象中,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GGN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12/36,33.33%);mGGN以浸润性腺癌多见(15/28,53.57%)。结论 观察肺内多发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大小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征象,可判断结节是否具有侵袭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携带凝血酶原复合物的阴离子脂膜微泡(PCCMB)造影剂联合超声治疗对兔肾创伤性出血模型的止血效果。方法 对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肾创伤性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即单纯超声治疗组(US组)、单纯PCCMB注射组(SHAM组)及PCCMB注射联合超声治疗组(PCCMB+US组),每组各8只。对各组均通过10 min出血量及视觉评分评价止血效果。并对SHAM组及PCCMB+US组于超声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治疗后60 min行CEUS检查,对US组于超声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0 min行CEUS检查,测量兔肾造影峰值强度(PI)。结果 所有实验兔均顺利完成实验。治疗后PCCMB+US组10 min出血量低于SHAM组及US组(P均<0.05);PCCMB+US组视觉评分明显低于SHAM组及US组(P均<0.05)。PCCMB+US组超声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0 min的PI均高于超声治疗前(P均<0.05)。SHAM组及US组超声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60 min 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CCMB造影剂联合超声治疗对兔肾脏创伤性出血可起到快速、有效止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18 F-FDG PET/CT联合薄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9例SPN患者采用18 F-FDG PET/CT常规扫描后行肺部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对比分析18 F-FDG PET/CT联合薄层螺旋CT三维重建和单独诊断SPN的准确率。结果139例SPN,经病理证实恶性83例、良性48例,8例经临床抗感染治疗病灶变小或消失而诊断为良性SPN。PET/CT联合薄层CT三维重建诊断SPN的灵敏度85.71%(72/84)、特异度78.18%(43/55),诊断符合率82.73%(115/139),均高于单独18 F-FDG PET/CT[64.29%(54/84)、54.55%(30/55)及60.43%(84/13)]。结论联合CT三维重建能明显提高18 F-FDG PET/CT诊断SPN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定量评价不同手术方式对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疗效的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153例前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分为腹腔镜改良阴道旁修补术组(A组,n=28)、单纯改良前盆底重建术组(B组,n=49)、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组(C组,n=76),对3组受检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分别进行经会阴实时三维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BSD)、肛提肌裂孔面积(ALH)、尿道旋转角(URA)和膀胱颈移动度(BND),比较3组间术后复发率。结果 A、B、C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6个月BSD、ALH、URA和BND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A、B、C组中,术后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术后3个月与6个月比较,A组4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B组URA、B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C组仅BN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6个月,C组复发率均低于A、B组(P=0.001、0.034)。结论 改良前盆底重建术+骶棘韧带悬吊术是稳定性好、复发率低的手术方式,实时三维超声能够定量评估前盆底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应用数字技术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在其术前评估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患者中选取17个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的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建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可视三维模型,进行骨折评估、骨折模拟复位和手术方案设计。结果重建所得的桡骨远端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情况、骨折移位的方向和严重程度,并可在Mimics软件下进行任意旋转观察、三维数据测量、模拟骨折复位及设计手术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在 Mimics 软件的辅助应用指导下,均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结论 Mimics 软件重建的桡骨远端粉碎性三维骨折模型可清楚显示骨折情况、骨折移位方向和严重程度,有利于明确诊断。在Mimics软件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模拟骨折复位及设计手术方案等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依据,由此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初步显示Mimics软件重建桡骨远端骨折模型在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9例甲状腺实性结节手术患者共144个结节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利用三维容积及断层技术行三维重建,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冠状面成像特征,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144个结节中,良性结节75例,恶性结节69例。冠状面成像特征中,良恶性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有无成角或毛刺、内部回声及有无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进入模型的甲状腺恶性结节冠状面成像特征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成角或毛刺、低回声。三维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实性结节的敏感度为92.75%(64/69),特异度为85.33%(64/75),准确率为88.89%(128/144),均高于二维超声[89.86%(62/69),80.00%(60/75),84.72%(122/144)],但两者的诊断效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三维冠状面成像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特征差异显著。三维容积成像在甲状腺实性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对肺外周结节的诊断意义。 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于上海市肺科医院住院患者83例,进行ENB检查,术中导航成功后结合外周超声确认位置,并在X线透视下进行标本获取,送病理学检测。根据检查结果来确定ENB对肺外周结节的诊断价值。 结果共有83例患者接受ENB检查,合计87处病灶,阳性诊断率为86.00%。导航时间为(23.06±15.68)min,曝光时间为(1.89±1.53)min,手术时间为(75.27±37.08)min;无并发症发生。较既往文献报道的单纯外周超声系统曝光时间(4.08±3.27)min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5)。 结论熟练使用导航联合外用超声技术是避免操作并发症的关键步骤。利用ENB技术诊断肺外周小结节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磁导航引导主动脉支架植入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环境下应用磁导航引导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术前CT影像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三维解剖结构重建,与模型完成术前配准,并通过融入实时超声图像,形成虚拟现实环境。对介入手术器械和主动脉支架植入物进行结构性能改造,应用NDI Aurora电磁导航系统,在体外实验模型中实现对器械和植入物的精确示踪和三维立体定位,参照支架前传感器完成支架释放,并以经胸超声和CT进行验证。记录操作时间(T),计算配准误差(E1),记录植入后支架实际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误差即总实验误差(E2)。结果:所有主动脉支架植入操作均成功完成,平均操作时间为(38.4±3.9)min,平均配准误差为(0.59±0.27)mm,平均总实验误差为(1.94±1.15)mm。配准和操作精确度均满足临床要求。结论:体外模型试验证明,虚拟现实环境下磁导航引导的主动脉支架植入术操作直观、简单、无辐射,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良好的重复性,可以作为新的介入示踪和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腹腔镜超声(LUS)联合CT三维重建引导腹腔镜肝切除术(LH)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接受LH的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据是否接受术前CT三维重建及LUS分为观察组(n=46)或对照组(n=3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预后。结果 组间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主体所在肝段、切除方式、肿瘤切缘、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级及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死亡15例,对照组死亡14例;组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P=0.040)。结论 LUS联合CT三维重建用于引导LH可降低术中损伤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CC 患者无瘤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陈羽  宋烜  张海兵 《中国临床康复》2013,(39):6940-6945
背景: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一直是创伤骨科的难题,全面的修复前评估及合理的修复前规划是临床手术的关键。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修复前评估和修复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修复前将3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3.0软件,建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对胫骨平台骨折模型进行三维数据测量,按胫骨平台三柱分型进行重新分型,在三维数字化模型上进行开窗、骨块复位、植骨的虚拟手术。 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数字化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特点,并可进行任意角度旋转观察,可以准确的进行三柱分型。Mimics13.0软件施行的胫骨平台骨折开窗、复位、植骨的虚拟手术可以逼真模拟临床手术,并且有效估算植骨量。结果证实,三维重建及虚拟手术技术有利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修复前评估及规划,应该作为修复前准备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19.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前列腺结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列腺良恶性疾病的经直肠超声造影(CETRUS)声像图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患者68个结节行CETRUS检查,观察内、外腺结节的增强特征,并对结节进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利用ACQ软件定量分析前列腺良恶性结节增强方式的差异。结果 68个结节中,恶性46个,良性22个。前列腺癌CETRUS多表现为明显增强(40/46)、不均匀增强(41/46)、快进(36/46)、快出(30/46)、弥漫性增强(37/46)。恶性结节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均短于良性结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强度明显大于良性结节(P<0.05)。良性结节与周围组织呈同步灌注均匀增强。结论 CETRUS能直接客观地反映前列腺癌结节的血流情况,相关参数分析有助于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VTIQ)联合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切除及术后病理证实的86例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的98个结节(以45个良性结节为良性组,53个恶性结节为恶性组)于术前行VTIQ及CEUS检查,获取结节剪切波速度最大值(SWVmax)、最小值(SWVmin)、平均值(SWVmean)、病灶最大值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比值(SWVratio)及CEUS特征,建立VTIQ联合CEUS的Logistic回归模型;以AUC比较VTIQ、CEUS及二者联合回归模型对TI-RADS 4类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恶性组SWVmax、SWVmin、SWVmean、SWVratio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CEUS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强化方式、环状增强、消退方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WVmean(>2.96 m/s)、强化程度(低增强)是诊断TI-RADS 4类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指标(P均<0.05)。SWVmean、CEUS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AUC分别为0.862、0.835和0.933。结论 VTIQ及CEUS均可鉴别TI-RADS 4类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