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迁延形成新生血管,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于2007—07/11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对比观察性细胞实验。 材料:骨髓液标本来源于自愿捐献患者,所有患者对实验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采用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3代细胞增殖周期。在无血清条件下,以0.25,0.50,1.00,2.00,5.00U/mL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以不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将10U/mL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72h,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培养24,48,72h后,以MTT方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②10U/mL促红细胞生成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72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情况。 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指数明显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以5U/mL促红细胞生成素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比较,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组G0/G1期比例降低,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培养条件下可以促进更多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入DNA合成期,从而有更多的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增殖细胞,并且这种影响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组织损伤部位血管生成,与其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信号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鉴定后传代培养,以 PI3K 特异性抑制剂 LY294002作干预处理,实验细胞分为EGM-2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培养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分别为1,5,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培养液中分别含有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0 mmol/L LY294002)、LY组(培养液中含10 mmol/L LY294002)、二甲基亚砜组(培养液中含1 mL/L二甲基亚砜),分别采用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裂解液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Akt及p-Akt表达。 结果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并随培养基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量效关系,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促增殖作用可被 LY294002完全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LY组、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细胞裂解液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各组。各组 Akt 表达无明显差异,而促红细胞生成素+LY 组 p-Akt表达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各组。上述结果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率,其作用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h×3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结果:6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29.26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kPa压力组最低,29.26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0.001)。结论:5.32~21.28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组织修复的理想细胞,能否提高其体外增殖的能力是促进组织修复的关键因素。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方法:兔耳中央动脉抽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置于新鲜的DMEM培养液中,分别于37℃下静置7,14,21,28 d,收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析出液,检测析出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抽取兔骨髓进行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收集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析出液配制成条件培养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转化生长因子β1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增高,21-28 d是质量浓度增长最快阶段,在28 d时达到高峰;同一刺激浓度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在0至1 d降低,1至2 d明显升高,2至3 d为平缓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速度最快的是150 ng/L组。实验证实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析出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高,含有不同质量浓度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含有质量浓度为150 ng/L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条件培养基中培养两三天时,增殖速度为最快。  相似文献   

5.
背景: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关节病发病率的作用。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骨碎补冻干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效果,并筛选出最佳剂量。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含骨碎补0.4 mg,0.1 mg,5μg),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实验分组加入不同培养液进行培养,1周后MTT比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表达。结果与结论:MTT 比色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细胞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可以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后的细胞明显表达Ⅱ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结果表明骨碎补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尤以5μg剂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背景:各种外界应力对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但涉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压力及加载时间的力学研究尚少.目的:探讨周期性压力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实验,于2008~01/08在南昌大学重点分子生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6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只,由南昌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行改制的细胞压力加载装置专利号ZL2006-2-0097266.3.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生长良好的第3代细胞,按4×104个/孔接种于6孔板,设立5组:5.32,10.64,21.28,29.26 kPa压力组分别给予对应的压力,每日加压6h×3d;正常培养组细胞只接受正常大气压力学刺激,不予额外加压.主要观察指标:力学干预后,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变化.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质量浓度.结果:6 h/d压力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d后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呈集落样生长.随着周期性压力的增加,细胞吸光度值逐渐升高,以21.28 kPa压力组为佳,但升高至29.26 kPa压力时吸光度值明显降低(F=-3.731,P=0.008).与正常培养组比较,5.32,10.64,21.28 kPa压力组细胞周期发生改变,增殖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但29.26 kPa压力组增殖指数则明显下降.细胞培养上清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质量浓度21.28 kPa压力组最低,29.26 kPa压力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13.214,P<0.001).结论:5.32-21.28 kPa周期性压力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特别是21.28 kPa压力刺激促增殖作用尤为明显,但压力过强则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7.
背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糖蛋白,近年的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细胞的许多功能活动均具有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的影响。方法:提取新生SD大鼠神经干细胞,用含不同浓度(5,50,50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2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以不含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无血清培养基为对照组。细胞培养7d后计算神经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培养10d后计数NSE和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添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细胞增殖较快,最终神经球的数量多于对照组,以5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作用显著;5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50U/mL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中NSE和GFAP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有促进作用,尤以适中浓度(50U/mL)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延,形成新生血管,因此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诱导内皮祖细胞功能活化.除了经典的造血功能以外,是否内皮祖细胞也是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血管生成效应的一个靶点.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分析其信号途径.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首先将细胞分为无血清DMEM培养液对照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0,1 000,2 000 U/L组、促红细胞生成素(2 000 U/L)与ERK抑制剂FR180204(50 μmol/L)共同作用组,分别用MTT比色法、Transwell小室、Matrigel、Western blo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迁移、管腔形成能力及Bcl-2表达.然后将细胞分为无血清DMEM培养液对照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2 000 U/L组,促红细胞生成索(2 000 U/L)与JAK2抑制剂SD1029(10 μmol/L)共同作用组,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浓度的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可明显增强内皮祖细胞的增殖活性,增加迁移的细胞数及形成的管腔数,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效应.当加入ERK抑制剂FR180204后,与促红细胞生成素2 000 U/L组相比,这些效应明显减弱.此外,促红细胞生成素上调p-ERK1/2的表达,当加入JAK2抑制剂SD1029后,p-ERK1/2的表达明显下调.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内皮祖细胞功能活化,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依赖JAK2的ERK信号途径调节的.  相似文献   

9.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增殖,但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侵袭力的影响,以及对Snail、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改良的Transwell小室检测0,0.5,1,2,5,10μg/L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胞迁移的影响。用脂质体转染针对Snail基因的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转染前后Snai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促进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在2μg/L时达到最高。在此浓度下,Snail、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表达明显增高。Snail基因沉默可以明显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促进作用。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可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提高其迁移能力,此作用与上调Snai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并增强其黏附性。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及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第6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或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或ERK1/2通路特异抑制剂U0126预处理。结果与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使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p38MAPK通路磷酸化水平,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ERK通路和总Akt、总p38MAPK水平无明显影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组中迁移细胞数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附细胞数亦明显增加(P<0.01),PI3K/AKT通路特异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迁移能力的作用消失,p38MAPK通路特异激动剂anisomycin预处理对两种作用影响均不明显。提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增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和黏附能力的作用,其增强迁移能力的作用与激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PI3K/Akt通路有关,但是它对黏附能力的作用与PI3K/Akt和p38MAPK通路均无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实验表明,当归补血汤的有效成分多糖对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造血微环境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观察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干预后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的分泌状况。方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于96孔板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将细胞分4组,加含有不同剂量的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当归补血汤载药血清可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3,呈剂量依赖性,含等效剂量载药血清组促增殖作用和促分泌作用优于其他各组,浓度过高可减弱细胞的增殖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存活或凋亡细胞计数及细胞周期,较形态学观察、DNA电泳等检测方法更具优势。目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检测特定脉冲电磁场干预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周期及其增殖效率的影响。方法:使用振荡频率1kHz,磁感应强度0.05mT、功率密度5mW/cm^2的脉冲电磁场照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未经磁场干预的细胞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磁场干预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1、CD44、CD45和CD105表达率;于传第3代后第3,6,9,12天测定不同干预细胞增殖率及生长周期。结果与结论:未经磁场干预的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和CD45为阳性表达,CD31和CD105为阴性表达,较未经磁场干预的第2代细胞更纯化(P〈0.05);经磁场干预后第3代细胞存活率及细胞周期S期百分比较未经磁场干预的第3代细胞高(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特定频率和场强的脉冲电磁场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与增殖。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中药可能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黄芪、丹参、仙灵脾和复方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雪莲花乙醇浸泡后定容,其他单味和复方中药水煎定容,高压灭菌。取大鼠股骨和肱骨,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常规培养传代3次后,加入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其浓度分为10-2,10-3,10-4及10-5,作用3d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细胞活力。结果与结论:黄芪煎剂和右归饮煎剂及雪莲花醇提液4个浓度组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P〈0.05)。提示雪莲花醇提液、右归饮煎剂和黄芪煎剂均具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增殖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转变,并为干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营养支持。目的:观察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在联合培养体系中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生长、细胞分化及其Bmi-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在建立细胞联合培养体系基础上,设立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分别于第4,6,8,10天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独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联合培养组中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Bmi-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各时间点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相比较,联合培养组中干细胞的形态呈多样化,后期部分细胞之间出现了连接,成骨分化明显。联合培养组的细胞数量以及Bmi-1表达量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组。联合培养相容性良好。提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体外联合培养体系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i-1基因的表达,对细胞衰老和增殖能力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mL培养液上清/孔,1mL培养液上清+1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h〉处理48h〉处理24h,P〈0.05);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用溶栓或介入手段开通阻塞血管后,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很难达到满意的疗效。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取健康3周龄SD大鼠的骨髓细胞悬液,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受体SD大鼠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无血清DMEM心肌注射1周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心肌缺血0.5h再灌注2h后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心肌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丙二醛水平;采用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旺盛,纯度较高,且均质性和稳定性好;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细胞移植组乳酸脱氢酶的漏出减少,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丙二醛含量减少(P〈0.01);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细胞移植组Bcl-2蛋白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Bax/Bcl-2比值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可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探索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拮抗环孢素A(CsA)所致肾小管上皮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实验分对照组、CsA对照组、EPO 15U/mL与CsA合用组、EPO 30U/mL与CsA合用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金氏公式评价EPO与CsA合用拮抗作用效果,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肾损伤分子-1(KIM-1)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存情况。结果采用金氏公式评价结果显示,EPO在15U/mL与30U/mL浓度时可以拮抗CsA对肾小管上皮的损伤作用;对比CsA对照组,EPO在15U/mL与30U/mL浓度可降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KIM-1的表达量(P〈0.05),降低凋亡细胞比率(P〈0.05),降低坏死细胞比率(P〈0.05),增加活细胞比率(P〈0.05)。结论 EPO拮抗CsA所致肾小管上皮损伤,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凋亡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韧带组织的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转基因方法将外源性基因转入细胞内能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泌。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表型变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方法:取P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3组,正常培养组为对照组,其他2组分别转染重组腺病毒(Ad.bFGF-eGFP)及空病毒(Ad.eGFP)。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曲线,ELISA法分析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转染后细胞呈现均一的成纤维细胞表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组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空病毒组及对照组;ELISA结果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组在7 d内上清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质量浓度较空病毒组及对照组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其向成纤维细胞分化,增加增殖活力,促进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