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对比传统艾灸法与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每组60例.热敏灸组在腰背部及下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温和灸夹脊穴、次醪、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及半年后随访观察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经治1疗程后,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5.0%,优于传统艾灸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以上患者半年后随访,热敏灸组愈显率为62.3%、复发率为26.4%,传统艾灸组分别为34.2%、46.3%,热敏灸组疗效优于传统艾灸组且复发率低于传统艾灸组(均P<0.05).结论:热敏灸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疗法,其疗效稳定、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热敏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与传统艾灸法对比。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各60例。热敏灸组在头、颈肩部及上肢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每日1次;传统艾灸组施温和灸夹脊穴、百会、风池、天柱、大椎、至阳、肩井、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穴位,每日1次。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及3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经治疗1个疗程后,热敏灸组显愈率为65.0%,有效以上者52例3个月后随访显愈率为69.2%;传统艾灸组治疗1个疗程后显愈率为48.3%,有效以上者43例3个月后随访显愈率为44.2%。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7天后的疗效及3个月后随访疗效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热敏灸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疗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利用艾灸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不同灸感(热敏灸感和传统灸感)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183例受试者依据灸感不同自然分组为热敏灸感组132例、传统灸感组51例。采用SPSS 19.0软件PSM功能均衡组间基线,纳入33对匹配患者,即热敏灸感组33例、传统灸感组33例。热敏灸感组采用热敏灸翳风穴进行治疗,传统灸感组采用温和悬灸翳风穴进行治疗,每日艾灸结束后,对患者予以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第2个疗程仅对患者施以针刺治疗,在前一疗程取穴基础上加足三里(双侧),施以补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Portmann评分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P0.05)。治疗后,两组Portmann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热敏灸感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灸感组(P0.01)。结论:艾灸同一穴位,热敏灸感组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的有效性。方法:选取7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属气虚血瘀、阴虚肠燥证型),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各35例。热敏灸治疗组采用艾灸热敏腧穴方法,每日1次;中药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加减为治疗方法,每日1剂。两组均以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以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间隔时间及临床症状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热敏灸能显著缩短缺血性中风后便秘患者的首次排便时间为(18.28±6.72)h,疗效优于中药对照组(32.56±9.48)h(P<0.05);(2)1个疗程治疗后,热敏灸的近期好转率为94.3%,优于中药组80.0%(P<0.05);(3)疗程结束后第10天,热敏灸组与中药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5.7%与68.6%,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症状,但两者疗效无差异(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便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不同灸量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30例)和传统灸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腧穴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min,两组均每日2次,共治疗5天,第6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饱和灸量组愈显率为75.0%(21/28),传统灸量组愈显率为44.4%(12/27),饱和灸量组疗效优于传统灸量组(P0.05);两组患者腹泻、腹胀、腹痛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饱和灸量组腹泻、腹胀症状评分较传统灸量组降低更明显(0.87±0.13vs 1.27±0.21,P0.01;1.12±0.41vs 1.32±0.26,P0.05)。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IBS疗效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消敏定量是个体化的动态灸量,因人而异,是热敏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敏灸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热敏灸治疗36例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热敏灸患者长强、次髎、腰俞和肛周局部,每腧穴艾灸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6例患者,22例治愈,11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前为6.1±1.52,治疗后为1.63±1.05,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热敏灸能改善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相似文献   

7.
方芳  龚燕 《中医药学刊》2014,(10):2323-2326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虚型便秘患者60例随机分为热敏灸治疗组30例和针刺对照组30例。针刺对照组和热敏灸治疗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便秘外,热敏灸治疗组采用艾灸热敏腧穴方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除外两组病人均采用西医常规药物及改善肢体功能的针刺及功能康复治疗。2疗程后观察患者便秘症候评分、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近期疗效及疗程结束第10天观察远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患者的便秘症状(5.22±2.68),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6.35±3.05)(P〈0.05);2热敏灸配合针刺治疗组治疗后26例患者的大便性状正常,优于针刺对照组(19例)(P〈0.05).32个疗程治疗后,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近期愈显率为63.33%,优于针刺组36.67%(P〈0.05);4疗程结束后第15天,热敏灸组与针刺组的好转率分别为66.67%与53.33%,均能改善中风后虚型便秘症状,两者疗效无差异(P〉0.05),但热敏灸配合针刺组的远期愈显率(46.67%),优于针刺组(20.00%)(P〈0.05)。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法治疗卒中后虚型便秘疗效肯定,且操作简便、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热敏灸不同灸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饱和灸量组和常规灸量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灸感最强的2个穴位上实施艾条温和悬灸,饱和灸量组艾灸时间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常规灸量组每穴灸15min,两组均每日治疗2次,共治疗4天,第5天起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治疗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愈显率为56.7%(17/30),6个月后随访时愈显率为60.0%(18/30),均优于常规灸量组的26.7%(8/30)与30.0%(9/30)(P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1);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常规灸量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22.32±4.64vs 17.43±3.21,随访:23.01±4.76vs 18.32±2.13,均P0.01)。结论: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CSA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对压疮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对Ⅰ、Ⅱ期压疮患者治疗组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每次灸至感传现象消失,每日1次。对照组不避热敏化穴,在患者压疮部位附近穴区采用红外线照射40min后,将百多邦软膏敷于压疮疮面,以无菌纱布覆盖,每日1次。两组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措施,并在疗程(包括不足7d痊愈者)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72.4%。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对压疮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辨敏施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61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艾灸患侧内膝眼、外膝眼二穴治疗过程中有无热感透至膝关节腔内为标准,将患者分为热敏灸感组27例和普通灸感组34例,每次温和灸时间为40min,每日施灸1次,共治疗30d。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热敏灸感组总有效率为85.19%,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的58.82%(P〈0.05),热敏灸感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总积分及关节消肿程度亦明显优于普通灸感组(P〈0.05)。结论:艾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艾灸治疗中出现热敏灸感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普通灸感,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探讨灸感与灸效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每次治疗5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分析灸感与灸效关系.结果: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均有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热敏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不同灸量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组和传统灸量组,每组32例。两组均采用热敏灸治疗,选择热敏化强度最强的2个穴位实施艾条温和悬灸,消敏饱和灸量组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传统灸量组每次15 min,每日2次,共治疗5 d,第6天开始每日1次,连续治疗25次,共治疗35次(共3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治疗疗效、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及最大尿流率(Qmax)。结果:消敏饱和灸量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5%(29/32),6个月后随访时总有效率为90.1%(30/32),均优于传统灸量组的69%(22/32)与69.3%(23/32)(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时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最大尿流率(Qmax)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消敏饱和灸量组治疗后及6个月后随访时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膀胱残留尿量(Ru)均较传统灸量组明显降低(均P0.01),最大尿流率(Qmax)均较传统灸量组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个体化的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近期及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灸量艾灸治疗。可见消敏定量是热敏施灸取得最佳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杨淑荣  陈欢  谢强 《中国针灸》2008,28(2):114-116
目的:比较艾灸“热敏点”与西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艾灸组和西药组各60例。艾灸组采用在头面部、腹部及腰背部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点实施灸疗,每日1次;西药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每次10mg,每日1次。疗程均为10天。结果:艾灸组总有效率为85.0%,有效以上者3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为86.3%,西药组分别为63.3%、50.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热敏点”灸是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理想疗法,复发率较低且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皮肤针叩刺组(治疗组)23例,传统艾灸+皮肤针叩刺组(对照组)22例,2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临床愈显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9.57%,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皮肤针叩刺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症优于传统艾灸配合皮肤针叩刺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热敏脐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热敏脐灸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热敏脐灸组(n=32)和热敏灸组(n=31),2组患者均进行热敏灸及常规针刺治疗,1次/d,治疗45 min/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热敏脐灸组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施加热敏脐灸治疗,1次/d,2 h/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治疗结束后,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Portam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0. 01),且热敏脐灸组治疗后的Portamnn评分高于热敏灸组(P 0. 05);热敏脐灸组患者愈显率为90. 63%(29/32),热敏灸组愈显率为83. 39%(26/31),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热敏脐灸组痊愈患者的平均治愈时间明显少于热敏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敏脐灸能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能缩短周围性面瘫的总体病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观察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oea,PD)及经期常见伴随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PD患者按热敏灸操作步骤区分热敏灸组(治疗组)和常规艾灸组(对照组),每组40例,以关元穴为施灸部位,每穴大概灸疗时间大约30分钟,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施灸,每日1次,连续7天为1个疗程。采用痛经症状评分标准、COX痛经症状量表、痛经总体临床疗效及伴随症状临床疗效标准为观测指标,总体评价PD及经期常见伴随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程后,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均较疗程前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92.5%、80.0%,临床总体有效率均较高(P0.05),但治疗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程后,伴随症状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2.5%、70%,两者均较高(P0.05),但治疗组更明显(P0.01)。结论热敏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及经期常见伴随症状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临床疗效确切,无创无毒副作用,且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联合针刺组、热敏灸组、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予以热敏灸联合针刺、热敏灸、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10次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1 d。治疗后予以数字评定量表(NR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组治疗后NRS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热敏灸联合针刺组与热敏灸组、针刺组NRS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73、3%、70.0%,热敏灸联合针刺组与热敏灸组、针刺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热敏灸、针刺治疗,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热敏灸与辨证穴位灸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电针加热敏灸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针加辨证穴位灸治疗组),两组各25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采用国际公认的麦吉尔疼痛量表,以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种方法治疗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结果: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热敏点出现率为92%,且热敏点与阿是穴具有高度重合性。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前后的PRI、VAS、PPI差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肌筋膜炎患者容易出现热敏现象,热敏点与局部阿是穴高度重合,相比艾灸辨证取穴,艾灸热敏点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理筋通经手法配合热敏灸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采用理筋通经手法及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热敏灸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5.3%,对照组愈显率为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理筋通经手法法配合热敏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眩晕较单纯热敏灸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腧穴热敏化艾灸;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腧穴热敏化艾灸为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