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金宁  朱驰  马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0):2946-2949
目的 分析一种微流控免疫荧光法与罗氏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测定降钙素原(PCT)的结果一致性.方法 以罗氏电化学发光法为对照方法,微流控技术为实验方法,分别检测来自14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对照方法检测标本类型为血浆,实验方法检测标本类型为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和同源末梢血,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以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不同PCT质量浓度作为医学决定水平,分析微流控技术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对照方法检测血浆和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和同源末梢血的线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2、0.988、0.983、0.975,平均偏倚分别为-0.29、-0.21、-0.14、-0.11 ng/mL;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和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r2分别为0.995、0.992、0.983,平均偏倚分别为0.32、0、0.23 ng/mL;以0.5 ng/mL的PCT为决定水平时,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灵敏度分别为97%、91%、98%、83%,特异度分别为95%、95%、100%、100%,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14、0.868、0.970、0.885;以2.0 ng/mL的PCT为决定水平时,实验方法检测血浆、同源全血、同源血清、同源末梢血的灵敏度分别为100%、100%、98%、100%,特异度分别为91%、89%、100%、88%,一致性分析Kappa值分别为0.940、0.905、0.939、0.906.结论 微流控技术与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临床提供更加快速、准确、标本类型更为多样化的PCT即时检测方法,缩短急诊检验的报告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罗氏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不同类型标本血糖水平的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2-5月于南京市栖霞区妇幼保健院就诊患者及体检者的末梢血及静脉血标本104例。比较罗氏血糖仪检测的末梢血(末梢血POCT组)、静脉全血(全血POCT组)、静脉血浆(血浆POCT组)、静脉血清(血清POCT组)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的静脉血浆(血浆生化仪组)、静脉血清(血清生化仪组)的血糖水平;验证罗氏血糖仪的精密度及线性范围。结果3台罗氏血糖仪的批内CV和批间CV均小于7.5%,符合判定标准。罗氏血糖仪检测的静脉全血血糖水平在1.1~24.4 mmol/L呈线性,R 2>0.95;静脉血清血糖水平在0.6~25.3 mmol/L呈线性,R 2>0.95,均符合线性要求。血糖水平<6 mmol/L的检测结果中,全血POCT组血糖水平低于其余各组(P<0.05);血糖水平为6~10 mmol/L的检测结果中,全血POCT组血糖水平低于血浆POCT组、血清POCT组、血浆生化仪组及血清生化仪组(P<0.05)。各组检测的血糖水平两两之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99,P<0.05)。结论罗氏血糖仪检测精密度高,具有良好的线性,末梢血、静脉血浆、静脉血清等标本在血糖仪上的检测结果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罗氏血糖仪检测静脉全血时需进行一定程度的校正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对其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比较分析。方法以电化学发光法为对比方法,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为实验方法,用两种方法分别检测219例住院患者的样本。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检测的血清组(Core血清组)结果、微量全血组(Core微量全血组)结果与电化学方法检测的血清组(Roche血清组)结果进行两两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计算在医学决定水平(0.5ng/mL与2.0ng/mL)的相对灵敏度、相对特异性、约登指数并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Core血清组、Core微量全血组与Roche血清组三者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re血清组与Roche血清组呈正相关(r=0.993,P0.01),一元直线回归方程为Y=-0.061+1.041 X(0.04≤X≤60)。Core微量全血组与Roche血清组成正相关(r=0.989,P0.01),一元直线回归方程为Y=0.022+1.023 X(0.04≤X≤60)。Core血清组和Core微量全血组呈正相关(r=0.986,P0.01),一元直线回归方程为Y=0.129+0.973 X(0.04≤X≤60)。三个对比组在医学决定水平(0.5ng/mL和2.0ng/mL)的相对灵敏度均大于92%,相对特异性均大于95%,约登指数与Kappa值均大于0.9,表明一致性较好。结论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符合临床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免疫荧光层析法与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降钙素原(PCT),对其正确度性能进行评价。方法连续检测10d,每天取不同浓度的6~7份临床血清样本,其中高值18份,中值22份,低值28份,共计68份样本分别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出品的免疫荧光层析法仪器与配套试剂(实验方法)和罗氏公司的电化学发光法仪器与配套试剂(比较方法)定量检测PCT,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偏倚和相关性,评估两种方法的可比性。结果两种检测方法配对t检验,t=0.479,单侧t0.05(67)=1.668,故P〉0.05;直线回归检测,相关系数0.992,P〈0.05,回归方程:y=0.960X+0.257,检测结果具较好一致性,PCT医学决定水平0.5ng/mL和2.0ng/mL处的总符合率为97.06%。结论免疫荧光层析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PCT结果具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外两种降钙素原(PCT)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比对分析和偏倚评估,探讨同一实验室国内外两种PCT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参照EP9-A3文件,以罗氏Roche e601为对照系统,安图AutoLumo A2000为考核系统,平行检测永新县人民医院门诊、急诊和住院患者的静脉血血清样本中PCT含量。结果显示两种PCT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20.95),其差值为恒定CV变化;在0.5ng/ml的医学决定水平处,两种检测系统的偏倚也均小于可接受标准。通过本次方法学比对,加深了对两种PCT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一致性的了解,对国产试剂临床应用的推广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模式检测血常规对血小板(PL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以及红细胞(RBC)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对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及末梢全血不同模式下PLT、WBC、Hb及RBC等各项血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分析血常规各指标的检测精密度。结果与末梢全血和末梢预稀释血相比,静脉血的WBC水平较低,但PLT、RBC及Hb水平较高(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WBC、Hb及RBC检测结果与末梢全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梢预稀释血的PLT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末梢全血(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均大于静脉血和末梢全血(P0.05),且中、低浓度标本的末梢预稀释血PLT、Hb和RBC检测精密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而末梢全血与静脉血的PLT、WBC、Hb及RBC检测精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全血与末梢预稀释血不同检测模式下PLT、WBC、Hb及RBC等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治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同方法检测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小板结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小儿末梢血标本血小板聚集现象的分析,探讨血常规标本采集的方法。方法 用SE 9000、KX 21及手工法对80例小儿末梢血进行检测,同时从中选择 20 例取静脉血进行两仪器不同检测通道、手工法血小板检测。结果 (1)静脉血:以手工法为参考,三种之间经 F检验,P<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SE 9000与KX 21;SE 9000与手工法之间经 q检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KX 21与手工法之间经 q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3)静脉血与末梢血;SE 9000末梢通道,两标本检验结果经 t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KX 21 末梢通道,两标本检验结果经 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工法两标本经 t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儿末梢血标本直接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为保证检验质量,有必要逐步普及、推广小儿静脉血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两种肌红蛋白(Mb)检测试剂盒性能进行比对研究。方法以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Mb检测试剂(干式免疫荧光定量法)作为待考核试剂,以罗氏电化学发光试剂盒作为比对试剂,分别对106例血清标本进行测定,验证两种试剂的对血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并选择其中24例患者采集血清、血浆和全血标本,分别采用两种试剂检测Mb,比较两种试剂对不同类型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两种试剂检测106例血清标本的Mb结果一致性较好(回归方程Y=3.664+0.937 X,r=0.997)。两种试剂分别检测血清、血浆、全血标本Mb,血浆与血清、全血与血清标本间Mb测定值相对偏差均在±15%以内,一致性较好。结论该研究通过方法学比对,验证了待考核试剂盒与对比试剂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测定结果准确、稳定、可靠,满足临床检测需求;待考核试剂盒标本类型适用于血清、血浆、全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对血小板(PL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间体检的157例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血、末梢血,并用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进行血常规检测,检测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三者的精密度变异系数。结果静脉血检测下的白细胞水平低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高于末梢预稀释血和末梢全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预稀释血与末梢全血的白细胞水平、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末梢预稀释血的血小板计数高于末梢全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与静脉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明显低于末梢预稀释血,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全血检测的各项指标变异系数要稍低于静脉血,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末梢预稀释血、末梢全血模式下血常规检测的PLT、WBC、Hb及RBC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应合理选择血常规检测模式,提高检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性能。方法用免疫色谱检测法、免疫荧光层析法平行检测823例标本血清PCT的浓度,用Kappa检验分别评价诊断阈值(cut-off值)为0.5ng/mL和2.0ng/mL时两种方法的一致性。以免疫色谱法为标准,评价免疫荧光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期值、阳性预期值和总符合率。结果设cut-off值为0.50ng/mL和2.00ng/mL。两种方法检测PCT的Kappa值(K)分别为0.768和0.818。以免疫色谱法为金标准,使用两个cut-off值时免疫荧光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和总符合率分别为98.2%和98.3%、74.5%和81.0%,88.3%和97.4%,95.4%和87.1%,90.2%和96.2%。结论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CT是一种低成本、快捷、准确的新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细胞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可靠、稳定的血细胞分析结果。方法对该院门诊350例健康成人同时检测末梢血和静脉血细胞,对结果进行比较,随机选择55份标本在0.5、1.0、3.0、5.0h后4个时间点进行重复检测,比较2种标本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结果末梢血、静脉血检测WBC、RBC、Hb、HCT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梢血检测8项指标的CV均高于静脉血。结论血细胞检测标本的静脉血与末梢血2种采集方法对检测结果带来了较大差异,推荐采集静脉标本应用于血细胞分析的检验,以保证血液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比率(N%)及D-二聚体在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不小于75岁的住院AECOPD患者共128例,根据PCT水平分为PCT0.05ng/mL组及PCT≥0.05ng/mL组,入院后使用抗生素前检测其血清PCT、N%及D-二聚体,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PCT0.05ng/mL组患者N%及D-二聚体水平均低于PCT≥0.05ng/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N%(r=0.789,P=0.006)及D-二聚体(r=0.695,P=0.034))均呈正相关。结论高龄AECOPD患者PCT水平越高,其N%、D-二聚体水平也越高,三者之间具有一致性,故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利于高龄AECOPD早期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血流感染患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东省人民医院2013年9~12月的住院患者965例(其患者PCT≥0.05ng/mL),同时进行血培养检测,对患者PCT和血培养结果之间进行分析。结果 965例患者血清PCT在0.05~0.50、0.50~<2.00、2.00~<10.00、10.00~<20.00、≥20.00ng/mL 5个不同区间的阳性率分别为3.82%、10.20%、16.38%、28.07%、40.17%,其中血培养阳性结果有138例,其PCT水平为(2.56±0.93)ng/mL,血培养阴性结果有827例,其PCT水平为(0.83±0.31)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38例血培养阳性结果中,革兰阳性球菌有52例,其PCT水平为(1.82±0.65)ng/mL,革兰阴性杆菌有81例,其PCT水平为(5.21±2.12)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与血流感染者具有正相关性,PCT水平越高,血培养阳性率就越高。检测PCT可作为辅助诊断菌血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对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的预测效果。方法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研究对象的感染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采集两组患者血液标本,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血清PCT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对感染组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再次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血清PCT检测,比较感染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CT水平。根据血清PCT水平分级将未感染组患者分为PCT正常组和PCT异常组,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内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136例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为8.82%。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为(1.96±0.39)ng/mL,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0.39±0.1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10,P0.05),抗感染治疗结束后的血清PCT水平为(0.66±0.13)ng/mL,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54,P0.05)。PCT正常组患者随访3个月内的感染发生率为1.90%,低于PCT异常组患者的3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73,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对终末期肾病患者感染具有预测作用,有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对区分血培养阳性及革兰阳性(G+)菌和革兰阴性(G-)菌所致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的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及同时检测患者血清PC T水平,比较PC T浓度在革兰阴性细菌及阳性细菌之间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结果血培养阴性患者PCT为(1.02±0.65)ng/mL ,血培养阳性患者PCT为(8.55±3.62)ng/mL ;G -菌感染组血清PCT含量为(10.78±4.83) ng/mL ;G+菌感染组血清PCT含量为(4.22±3.16) ng/mL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 T水平测定可作为快速排除和诊断血流感染的辅助检测指标,同时有助于迅速区分G+菌及G-菌所致的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Roche公司cobas e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和BioMerieux公司mini-VIDAS免疫分析系统降钙素原(PCT)测定结果间的可比性、相对偏差及其临床可接受性。方法参考EP9-A2文件,共收集40份新鲜临床血清样本,其PCT浓度覆盖检测系统的测定范围。用2种检测系统同时测定标本,以cobas e601检测系统作为比较方法,对mini-VIDAS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及相对偏差评估。结果两检测系统PCT测定结果间相关系数r=0.996,直线回归方程为Y=1.137X+0.636,在2.00 ng/mL和10.00 ng/mL水平处的相对偏差分别为45.50%和20.06%。结论两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不能被临床所接受,需采取适当的校正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实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与10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将受检者均分为两组,即静脉血组与末梢血组。静脉血组受检者采集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受检者采集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两种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对比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的中间细胞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末梢血组与静脉血组受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指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不同时间点静脉血样本实行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相比较末梢血,血常规检查抽取静脉血具有明显的优势,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且可冲服检测,为减少血常规检验受其他因素影响,血液样本尽可能在3h内检测,以此消除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感染性发热患者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差别,探讨血清PCT在感染性发热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固相免疫测定法测定48例细菌感染性发热患者、40例病毒感染性发热患者以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PCT,将检测结果分成4个水平,PCT<0.5 ng/mL,0.5 ng/mL≤PCT<2.0 ng/mL,2.0 ng/mL≤PCT<10.0 ng/mL和PCT≥10.0 ng/mL,分析PCT水平与细菌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以PCT≥0.5 ng/mL为阳性诊断标准。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高于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CT能有效地鉴别细菌性和非细菌性感染性发热,有利于早期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基于液相反应的降钙素原(PCT)的即时检测系统(O-PCT)的分析性能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按EP文件评估基于液相反应的降钙素原(PCT)的即时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②测试不同抗凝剂的同源性标本并与血清测试结果做相关性分析;③测定2018年11月~2019年1月期间180例血清样本及212例同源血浆样本,对测得数据与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进行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并在医学决定水平处PCT=0.5 ng/ml和PCT=2.0 ng/ml进行卡方检验。结果①该系统总平均回收率为106.1%,0.5 ng/ml和10 ng/ml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7.3%和5.4%,批间CV分别为8.6%和5.7%;线性范围:0.2~40 ng/ml(r=0.999);②血清-EDTA血浆:直线回归方程为Y=0.983 6X-0.154,相关系数r为0.995 5;血清-枸橼酸三钠血浆:直线回归方程为Y=0.859 8X+0.039 6,相关系数r为0.992 5;血清-肝素血浆:直线回归方程为Y=1.160 1X-0.296 8,相关系数r为0.988 1;③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Y=0.957 7X+0.344,r=0.9924,P=0.2840.05),97.8%(176/180)的数据在一致性界限内;在医学决定水平处PCT=0.5 ng/ml和PCT=2.0 ng/ml的kappa值分别为0.987和0.887。结论基于液相反应的降钙素原(PCT)的即时检测系统各项指标都能达到临床检测需求,与电化学发光法测定PCT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检测同源血清、EDTA血浆、枸橼酸三钠血浆和肝素血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PCT浓度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血常规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查项目之一.血常规所用标本有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末梢血采集方便.所需器材少.现在还有许多卫生单位采用.但对于血液样本是采用静脉血还是末梢血存在一定争议。因此.笔者通过对120例健康成人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对比.探讨两种血液样本检验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