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静  李瑞海  吴琼 《护理研究》2010,(5):1298-1298
行血液透析病人在透析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静脉压报警,大多原因为:血流量不充足、血液回流不通畅、静脉穿刺部位渗漏或者静脉感应装置连接处有血液阻塞。这些原因可通过调节血流量、静脉重新穿刺或将静脉感应装置连接处的血液用注射器注回静脉壶内,静脉压便可恢复正常。在排除上述原因后,静脉壶无凝血症状,静脉压仍然报警,使血液透析无法继续进行,我们采用血液透析穿刺针解决了此问题。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静脉压高报警的原因及应急预防措施。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观察4 680例次的血液透析,并研究263例次静脉压高报警的原因,及时给予干预。结果:本组263例次静脉压高报警原因:患者因素117例次、设备材料原因91例次、体内肝素化不足22例次、穿刺因素18例次、血流速度太慢15例次。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分析静脉压高报警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确保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建立血液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我院自1987年6月以来,共对15例行暂时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通路,共进行透析39人次,维持血流量150ml/min 左右,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一、静脉选择双静脉穿刺是选用两条静脉作为血液透析的暂时性血液通路,其中一条较粗大的静脉将血液引出体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置管与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分别统计2 组透析过程中血流量、静脉压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透析中血流量明显较高( P< 0 .001) ,静脉压明显较低( P< 0 .001) ,其中179 % 出现导管感染,89 % 出现导管堵塞。动静脉穿刺组609 % 出现肢体血肿,217 % 出现动脉瘤。结论:颈内静脉置管的血流量明显增加,易达充分透析效果,并可反复使用,不限制患者活动,是方便、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5.
应用股静脉直接穿刺进行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的操作方法 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药物或毒物中毒需要血液灌流和终末期肾病导致的高血钾、严重水钠潴留,以及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急诊透析的患者.因患者病情急、发展快、需快速有效地建立血管通道,所以应用股静脉直接穿刺能够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大大缩短操作的时间,提高穿刺成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并保证充足的血流量,达到治疗的需要.本文探讨了股静脉穿刺在急诊血液透析及血液灌流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内静脉置管与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分析颈内静脉置管与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分别统计2组透析过程中血流量,静脉压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置管组透析中血流量明显较高(P〈0.001),静脉压明显较低(P〈0.001),其中17.9%出现导管感染,8.9%出现导管堵塞。动静脉穿刺组60.9%,出现肢体血肿,21.7%,出现动脉瘤,结论:颈内静脉置管的血流量明显增加,易达充分透析效果,并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中血管通路穿刺失败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时建立体外循环的通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管通路穿刺失败可导致动脉穿刺端出血不良、静脉穿刺端回血不畅,甚至针头脱出等现象,此时会出现透析机报警、血泵停转、透析器及透析管路的血液停止循环.在这种危险情况下,及时准确地重新建立体外循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两种内瘘穿刺针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血液透析患者60例,前后期分别采用穿刺针A、穿刺针B行动静脉内痿穿刺,并给予精心护理,比较两种穿刺针应用效果.结果:应用穿刺针A时,血液透析机静脉压高报警频率高于使用穿刺针B(P<0.01),复用透析器容量下降程度、血流量低于应用穿刺针B(P<0.01).结论: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针的选择,精心护理可保证患者透析安全,提高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直接双静脉穿刺与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分别统计两组诱导期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穿刺成功率、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结果:双静脉直接穿刺组透析中平均血流量是178ml/min,一次穿刺成功率达100%,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为0.动静脉直接穿刺组透析中平均血流量186ml/min,一次穿刺成功率是50%,30%穿刺部位出现动脉瘤,50%穿刺部位出现渗血或血肿.结论:两组血管通路血流量相当,P>0.0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别,但双静脉直接穿刺具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少,病人易于接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简称“锁穿”)因其易于定位、血流量充足、置管后活动不受限制,不仅可为危重患者的补液、补血、化疗等建立一个良好通道,而且在手术麻醉、测定中心静脉压、紧急置人心内起搏导管等方面亦是重要的静脉穿刺方法。临床常用三中点法进行穿刺,我们总结了实践中三中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失败的常见原因及其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直接穿刺者血流量不足时用2条动脉并联的效果。方法对36例由于各种原因而必须直接穿刺且血液流量达不到透析所需血液流量的病人,同时穿刺2条动脉后将其并联。结果36例病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均确保了有效的流量,顺利完成透析。结论在穿刺前进行局部护理、穿刺时做好心理护理、穿刺后注意加压包扎等护理,动脉并联同样能达到有效的血液流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种血液透析装置在血液灌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采用血液灌流治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输血器纠正血流不足,观察组采用一种血液透析装置纠正血流不足。比较两组病人血液灌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抽瘪2例、管路衔接出脱落0例、机器压力报警2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灌流中血流量不足病人使用一种血液透析装置能有效保障血液灌流,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冲式封管法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用常规封管法封管,观察组运用脉冲式封管法封管.观察两组中心静脉导管堵塞情况.结果:观察组回抽血液阻力,透析机静脉压,最大稳定血流量,堵塞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式封管法对维护中心静脉导管通畅作用明显,能有效降低导管堵塞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的影响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不同血管通路分成两组:内瘘穿刺组51例和中心静脉置管组39例,以血流量250ml/min为基础值,根据不同的内瘘穿刺间距(4cm、6cm、8cm、10cm)、不同的动静脉压(以13.3kPa为观察值)采用尿素法监测血中肌酐和尿素氮值进行再循环率测定。结果两组患者血管通路再循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循环率与血管穿刺间距呈负相关(P〈0.05),与动、静脉压两者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液通路再循环率与内瘘穿刺间距、血流量、动脉引出压力和静脉回流压力相关,针对其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提前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临床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液成分采集和治疗性血浆置换时,多采用静脉-静脉通路,即采血及回血均为静脉.当遇到血管充盈不佳、血流量不足时,机器会出现报警,严重影响分离和置换的效果.为此,在肢体穿刺点上方扎橡皮止血带,使局部静脉充盈完成治疗.由于使用的是橡皮止血带,松扎不便,压力不可调节,病人感觉不适等.为避免以上不足,我们研制了四肢浅静脉血流量扩充器(已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为201020209897.6).通过充气产生软加压,可在较短时间内阻断静脉血流,而不至于阻断动脉血流,使局部静脉充盈而起到扩充血流量的作用,它在改变静脉充盈中有较高的使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透析通路的优缺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98例急需血液透析患者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68例,颈内静脉置管30例.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插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血流量及Kt/V值等.结果锁骨下静脉上位穿刺成功率94.1%,显著高于颈内静脉80.0%(P<0.01),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颈内静脉(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插管(P<0.05),锁骨下静脉上位置管的血流量不足、感染及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P<0.05),两部位插管的Kt/V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对而言,锁骨下静脉上位插管是一种更理想的临时性血液通路.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等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前提,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血液透析的质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采用动静脉内瘘,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中毒或不适合做内瘘的患者,动脉穿刺是最好的方法。动脉穿刺由于操作简便,血流量充足,透析充分,不改变血流动力学,不增加心脏负荷,透析效果优于内瘘及股静脉穿刺,因此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1-2]。但是,多次穿刺、穿刺不当或止血不佳可造成动脉损伤,在穿刺部位容易形成动脉瘤。本研究对我院18例患者因直接穿刺导致动脉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下肢静脉压和最大血流量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分析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最大血流量在外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意义,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护理,预防血栓形成.方法 收集术后高度怀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67例,并进行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最大血流量测定,数据作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最大血流量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肢静脉压和下肢静脉最大血流量可以作为临床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 (HD)的必备条件 ,它是指将血液从体内引出 ,经过血液净化治疗后 ,再返回体内的通道 ,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 194 3年kolff发明了血液透析疗法后 ,血管通路一直为专家所关注 ,而血管通路的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本文就血管通路护理进展阐述如下。1 血管通路1 1 临时性血液通路1 1 1 直接动、静脉穿刺[14 ] :直接穿刺足背动脉、桡动脉。因桡动脉、足背动脉位置表浅 ,体表可触及搏动 ,穿刺成功后就能立即使用。血流量一般可达 15 0~ 30 0ml/min ,另直接穿刺 1条浅表粗静脉作回血通路。此方法快速、方便 …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时,人体的血液需迅速进入透析器内,经洗净后再流回体内。浅部静脉容易穿刺,但由于静脉血流速度太慢,血流量难以达到透析的要求;动脉血流量大,可满足血透要求,但部位较深,穿刺难度大且不易反复使用。因此尿毒症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为了引血方便必须首先在手的腕部做一个小的手术——动静脉内瘘吻合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