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总结池晓玲教授辨治黄疸的经验。池晓玲教授认为黄疸的病机是在肝脾不调的基础上出现的湿瘀为患,辨证时可参合五运六气与五行体质。具体辨治可根据黄疸病情的演变情况,将黄疸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3期;肝脾不调按层次分为肝郁、肝火、肝寒、肝瘀、肝阴血亏及脾运不及、脾气呆滞、脾气亏虚等不同;湿邪为患按层次可分为湿阻、湿滞、湿蕴等不同。其治法总以调和肝脾、祛湿退黄为法,根据其阶段、层次的不同,可分别采用疏肝、清肝、温肝、散肝、柔肝、运脾、醒脾、健脾及化湿、利湿、运湿等治法。  相似文献   

2.
肝硬化腹水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腹水中医属“鼓胀”范畴,历来列为四大危症之一(风、痨、臌、膈)。一般认为,本病乃肝、脾、肾受病,以气滞、血瘀、水蓄为病变特点,属本虚标实之证。前人多采用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攻攻补补三原则,总以疏肝理气、健脾益肾、活血行水诸法。但在肝硬化腹水的不同阶段,其病机特点不尽相同。在临床上,我们把肝硬化腹水分为三型,早期肝硬化腹水阶段,从肝脾论治,以疏肝活血,健脾益气利水;  相似文献   

3.
臌胀病病位在肝、脾、肾,以《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依据,通过对肝脾关系的剖析,结合古今百家之言,归纳总结得出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当加以实脾。此处的实脾,指的是健脾、补脾、运脾。在臌胀病初期,正气尚旺,可疏肝理气,健脾利湿;而中后期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或滋肾柔肝、养阴利水,然腹水消退后,可能反复,此时仍需疏肝健脾补脾,以巩固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刘边林  李粉萍 《陕西中医》1999,20(4):151-152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老年性肝硬变45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两型,拟以温阳利水和滋肾养肝利水之法,配合西医保肝、利尿及对症处理,总有效率66.7%。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治疗本病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总结蒋士生教授治疗鼓胀的经验。蒋师认为鼓胀之病多因肝脾受损,疏泄运化失常,气血交阻,致水气内停所致。治疗上在疏肝理气利水之同时,尤应重视实脾。其主张从脾论治鼓胀,临证多辨为气滞湿阻、脾虚湿盛、脾肾阳虚、肝脾血瘀四证,分别治以理气疏肝,利水消胀、健脾温中,行气利水、补脾温肾,化气行水、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罗宏 《光明中医》2008,23(11):1750-1751
目的: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病,在成人中慢性肾炎比急性肾炎多见,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中年多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为基本特征,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范畴,本文目的即谈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论治。方法:1.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为主要诱发因素,风邪、水湿、湿热、湿毒等外邪乘虚侵袭人体,阻遏气机,气化失常而发病。(2)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基础,病久阳损及阴,气病及血。水肿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有关。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临床上还要注意气、血、水三者的关系,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血不利则为水”说明血能病水,水能病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可产生水肿。水肿消退阶段,其病机可出现肺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且以脾肾两虚为基础,由阳损及阴发展变化而来。2.辨证施治:可以按水肿阶段与水肿消退阶段分别予以辨证治疗。结果:辨证水肿阶段治疗: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行气利水。水肿消退阶段治疗:补益肺脾、健脾固肾、温补脾肾、阴阳两补、气血双补、气阴两补、滋养肝肾。结论: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肾两虚为基础,由阳损及阴发展变化而来。治则当宣肺利水,候标解而从脾肾论治以固本。  相似文献   

7.
鼓胀,根据其特征表现,多可归类于现代医学中的肝硬化腹水,其病位主在肝脾,久则及肾,其致病之因虽多,但基本病机总属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鼓胀病程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各期气、血、津液之偏盛均有所不同,鼓胀初期,多以气滞、水湿为主,故应注重于行气利水;病至中期,多兼有血瘀,故应注重于活血利水;晚期,损及肾阳,阳气亏损,水湿不化,故应注重于益气利水,佐以温补阳气。因此运用气、血、津液理论对鼓胀进行分期论治,可为其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龚循生 《光明中医》2013,28(4):807-808
中医认为特性水肿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将特发性水肿分为肝气郁结型、阳虚湿困型、脾肾阳虚型三型,分别用疏肝健脾化湿法、温阳健脾利水、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法进行治疗。并指出本病的发病是肝、脾、肾三脏出现功能的早期表现。及时治疗本病对于阻止肝脾肾三脏的进一步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血糖调节异常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其发生发展与肝、脾、肺三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密切相关.糖尿病前期以脾虚为核心病机,肝脾肺三脏传变.肝郁不疏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虚中满而生内热,母病及子致肺气日损.据此,可将糖尿病前期分为肝郁脾虚和脾肺两虚两个阶段,健脾贯穿治疗的始终,按不同阶段分别治以疏肝健脾和健脾补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养血活血、行气利水之软肝利水胶囊(院内制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 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22规治疗,治疗组加用软肝利水胶囊。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总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及外周血象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气滞湿阻和肝脾血瘀两证疗效较好。结论 软肝利水胶囊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效果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杨亚利 《陕西中医》2003,24(6):521-522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将 3 0例患者分为脾虚湿泛、肝肾阴虚、瘀血内阻、脾肾阳虚 4型。分别采用健脾益气利水、滋阴降火、补肾活血利水、温阳利水疗法并配合激素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达90 %。提示 :本方法对肾病综合征有缓解症状 ,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金劲松教授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金教授认为该病病机主要在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临证分为肺脾气虚,风邪外袭、脾肾气虚,水液停聚、肝肾阴虚,瘀水互结三型,分别治以益肺固表,健脾利水、补益脾肾,化气利水、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之法。并配合西药、中医食疗及中医外治等法综合治疗,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炎中医治疗四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砚民 《河南中医》2010,30(3):257-259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肾炎,采用以下方法治疗:如属脾虚湿困型,治宜益气健脾、利水消肿,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属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健脾、行气利水,可选用真武汤、五苓散、五皮饮加减;属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平肝潜阳,选用杞菊地黄丸或地黄饮子;属脾肾衰败型,治宜补益脾肾、降浊化浊,选用黄连温胆汤或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  相似文献   

14.
郝淑兰  李宜放  杨丽芳 《光明中医》2016,(22):3247-3249
王晞星教授将"和法"学术思想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演变规律相结合,总结出肝癌治疗四法:调和肝胃法、调和肝脾法、调和脾胃(利水)法、调和肝肾/脾法。认为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涉及肝、胃、脾、肾多脏,病机演变主要表现为不"和",出现湿、痰、瘀、毒等病理产物而成癌,临床选用"和法"治疗肝癌,配合利水祛湿、化痰解毒、软坚散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克强  付江 《国医论坛》1997,12(3):28-30
本文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脾肾虚三型,应用中医药治疗,其中肝胆湿热型治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肝郁虚型治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兼以桦湿解毒;肝脾肾虚型治以实益肝肾,健脾利水,活血软紧。  相似文献   

16.
当归芍药散治疗杂病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芍药散不但能调节肝脾二脏,使肝脾二脏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又能养血健脾,通过养血而补肝肾,还能健脾利水。凡是属于肝脾二脏引起的病变,无论病变在脏在腑,或在经脉气血,或年老体衰,或病情复杂多变,只要病机吻合,都有一定的疗效。本方不但可治常见的妇科病,而且还可治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病合并血脂异常、脂肪肝、痛风等疾病,甚至是脑血栓形成,也照样有效。  相似文献   

17.
任永叔治疗肝硬化,见痰瘀互结、血瘀肝络者,以活血通络、健脾利水为法;见肝肾阴虚、脾肾两虚、血瘀水蓄者,以滋肾养阴、健脾利水、益气活血为法;见肝肾亏虚、气血亏损者,以温阳利水、调补气血为法;见肝郁脾虚、瘀血阻滞者,以舒肝解郁、健脾益气、行气活血为法.并创有活血利水合剂、健脾利水合剂等方.  相似文献   

18.
张沛虬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肝炎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慢性肝炎以正气不足为本,以瘀、热、湿、滞为标,临床辨证分为标实和本虚两个阶段。标实阶段主要有肝脾温热、肝郁湿阻、肝经血瘀三型,分别以清化湿热泄肝运脾、舒肝和脾理气化湿、活轿化瘀柔肝养营为治则。本虚阶段主要有肝热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三型,分別以养阴柔肝清泄郁热、温补脾肾理气行水、益气养阴柔肝健脾为治则。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及肝硬变腹水多由慢性乙型肝炎久治不愈而形成,属中医“积聚”、“膨胀”等范畴,多以治肝、治湿、活血、利水、补虚等法治疗。笔者宗《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从脾论治,取得满意效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是临床常见疾病,“郁、虚、湿、毒、瘀”是其核心病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其中,以“郁、虚”为核心的肝脾失调是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肝脾同调”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在慢性肝病不同阶段,其“肝脾同调”内涵同中有异。根据肝、脾生理病理特性,治脾明辨虚实,厘清轻重,活用运脾、健脾、温脾、醒脾、补脾等法;调肝体用并重,精准辨证,活用疏肝、缓肝、散肝、柔肝等法。临床上,治脾与调肝相辅相成,治调并举,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