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行为情绪状况及心理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流调用儿童抑郁量表(CES-DC)、Rutter儿童行为教师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对879名7~16岁农村儿童进行调查,其中留守组270名,对照组609名。结果 EPQ显示留守组P分为(5.25±2.56)、N分为(9.48±5.33),高于对照组的(4.79±2.16)、(8.10±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组个性偏差检出率64.4%,高于对照组的47.6%(P〈0.01);抑郁症状检出率40.4%,高于对照组的27.8%(P〈0.01)。CES-DC得分(18.24±8.65),高于对照组的(15.85±7.45)(P〈0.01);留守组在躯体外貌、幸福与满足,A行为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卫生状况差于同龄非留守儿童,其主要表现在个性缺陷和抑郁症状及主观幸福感的降低。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区县留守儿童接种率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专业人员通过入户和走访对留守儿童接种率和监护人知晓率进行调查,采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较低,尤其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与对照儿童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是适龄儿童接受免疫规划服务的一个危险因素,加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和自我和谐的状况,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干预依据。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 )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 )对200名农村留守儿童与20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在FES-CV评定中,除矛盾性因子外,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中的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2)在SCCS评定中,留守儿童自我的灵活性因子评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P<0.01),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自我的刻板性两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3)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环境与自我和谐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留守儿童家庭处境不佳,自我和谐性较差。改善家庭环境可有助于增强留守儿童自我和谐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农村特殊家庭(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家庭等)留守儿童及普通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孤独感、自我意识及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幼年)、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某乡中心校四至六年级在校学生(7~15岁儿童)进行测量,发放问卷231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88%).其中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研究组)49人,普通留守儿童(对照1组)79人,非留守儿童(对照2组)75人,并将3组测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研究组儿童发生心理健康问题者41人(83.67%),对照1组56人(70.89%),对照2组21人(2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儿童的个性、孤独感与自我意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偏于内倾、情绪不稳,在行为、合群性及幸福感方面差于非留守儿童(P<0.05).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和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其中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应该成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和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青少年发展与心理弹性量表,对重庆市三峡库区922名库区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4%,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3.393,P=0.084)。②留守儿童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除去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2个因子外,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其它6个子因素得分均成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低于全国,与库区非留守儿童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心理健康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上差于非留守儿童。且心理弹性高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健康教育可着重从这几点出发,具有针对性地改善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农村儿童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4所小学和1所中学914例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0.85%,6~11岁与12 ~ 16岁2个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性格是否开朗、婚姻关系是否融洽、是否了解孩子、孩子是否长时间看电视、孩子性格、对孩子学习状况是否满意、是否积极参加家长会与行为问题有关(P<0.05);不同年龄段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表现不同,12~16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家长对待孩子态度及教育方式等有关,关注农村青春期儿童及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卫生状况并予以早期干预措施是降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齐齐哈尔所属地区5所农村学校338名初中留守儿童和35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查.结果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量表中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0.01);在对支持利用度维度上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主观支持与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呈负相关;客观支持与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躯体倾向呈负相关;支持利用度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呈负相关。结论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 1)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29.5%,留守初中生主要的监护类型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2)留守初中生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因子得分方面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初中生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因子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多于非留守初中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留守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安徽省无为县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共882名3~6年级小学生(男472名,女410名),其中留守儿童489人。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调查3~6年级小学留守儿童中存在孤独感有86人,占17.6%,孤独感发生率男、女相同都是17.6%。不同年级、年龄间的孤独感发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15)。留守儿童孤独感可能与成绩、学习困难程度、健康状况、父母亲教育方式、父母问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监护人预防接种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知识需求情况及针对性干预模式。 方法 选取64名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体检的农村留守儿童(甲组)和同期体检的64名非留守儿童(乙组),通过对儿童预防接种卡的查验了解儿童接种率的现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和知识需求情况及针对性干预模式。 结果 在128名儿童中,有93名(72.65%)儿童接种完全程基础疫苗,其中留守儿童34名(63.56%),非留守儿童59名(63.44%),乙组儿童乙肝疫苗3次接种率、脊灰疫苗3次接种率、乙脑疫苗、百日破和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均高于甲组(P < 0.05~P < 0.01)。所有儿童监护人均对问卷设计的相关预防接种知识具备较好的认识,其中乙组儿童的监护人在“知道出生需要接种哪两种疫苗”“知道预防接种的作用”“知道儿童何时开始要打疫苗”3个条目的正确认识率均高于甲组(P < 0.05);2组儿童监护人对其他7条预防接种知识的正确认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项疫苗接种行为及需求中,甲组儿童监护人“认为接种地点距离太远率”比例高于乙组(P < 0.01),其余4项在2组儿童监护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如何调动村级预防接种人员的积极性是针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干预的工作重点,建议将同伴教育的宣传方式引进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相应的宣传教育,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关心与投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2例留守儿童(观察组)以及59例非留守儿童(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评定,分析两组儿童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和状态水平。结果留守儿童的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焦虑水平、抑郁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10-13岁儿童焦虑、抑郁症状检出率以及焦虑、抑郁水平高于7-9岁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留守儿童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水平高于非留守儿童,提示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不良行为、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济宁地区905名农村初中生,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发生率为29.5%,留守初中生主要的监护类型是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两组初中生不良行为发生率比较,其中精神暴力、躯体暴力、旷课发生率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46.1%vs31.8%;50.6%vs31.0%;13.1%vs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酗酒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初中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比较,均是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除丧失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中生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寻求社会支持、忍耐、逃避因子得分留守初中生高于非留守初中生(18.54±3.95vs17.87±3.90:8.48±2.71vs7.98±2.43;6.97±2.43vs6.56±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与多数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因子)呈正相关(P〈0.05)。结论留守与非留守初中生在不良行为发生率、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留守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和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存在正相关。因此,减少负性生活事件,并对其应对方式进行指导,有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功能的现状及慢性病对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浙江省、湖北省和四川省的3个县304户农村留守家庭,814个留守成员进行了家庭功能状况的调查,通过卡方检验分析慢性病患病人数及患病种类对家庭功能的影响。结果:留守老人家庭的家庭总功能异常的家庭数为91,占留守老人家庭总数的54.80%,但留守老人家庭与否与家庭功能异常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情感沟通功能与慢性病患者人数及慢性病种类数两者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问题解决功能仅于与慢性病种类数存在关联,家庭疾病沟通功能与慢性病人数和种类数均不存在关联。此外,在家庭情感沟通功能(家庭问题解决功能)异常的家庭中,留守老人家庭中慢性病种类数明显多于非留守老人家庭(P〈0.01)。结论:慢性病对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功能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应关注脆弱的农村留守老人家庭,重点照顾具有慢性病的留守老人家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州省望谟县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7 ~ 15岁)作为调查工具,223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监护类型、父母文化程度及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频率作为影响因素,对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及掩饰度4个不同维度的标准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不同监护类型的影响下的留守儿童在内外向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质、神经质及掩饰程度3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文化程度及与父母联系频率影响因素下的森克人格问卷中4个维度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内外向维度在不同监护类型因素下呈内向倾向型,以与父母辈作为监护人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留守儿童心理研究和制订预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 H RS P )对永川区4所小学4987名在校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其中非留守儿童3482人(69.82%),留守儿童为1505人(30.18%)。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为475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1%。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为13.98%,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M H RS P总分偏离检出率(6.33%);留守儿童学习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4.90%,情绪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81%,性格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2.36%,社会适应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3.91%,品德缺陷的偏离检出率为14.27%,不良习惯的偏离检出率为15.61%,行为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6.53%,特种障碍的偏离检出率为11.72%,与非留守儿童相比,除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项检出率及评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生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不良习惯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学生在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性格缺陷、社会适应障碍、品德缺陷、行为障碍分量表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结论重庆市永川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较非留守儿童问题更为严重,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尤其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中毒患者应用血液灌流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急性中毒患者30例在常规解毒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灌流治疗(治疗组),观察患者意识、胆碱酯酶、心脏、肾脏功能变化,与常规解毒治疗患者20例(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急性中毒患者血液中的毒物,加快患者恢复(P〈0.01),对心脏功能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应用于急性中毒患者是有效及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李瑞娜 《中外医疗》2013,32(4):45-4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急性中毒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不同,将患儿分为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组。比较分析不同年龄试验组患儿急性中毒临床特征。结果儿童急性中毒以学龄前儿童比例较高,男多于女,冬夏季比例相对较高,农村比例较高,以药物误服为主要原因,毒物种类以药物中毒比例最高,中毒途径以消化道为主。不同年龄组患儿在中毒原因和毒物类别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婴儿组药物误服比例最高,因自杀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农药、杀鼠药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幼儿、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酒精中毒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结论急性中毒儿童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特征。处理急性中毒儿童应考虑年龄相关临床特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情况。方法对儿童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填写调查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包虫IgG抗体。结果共检测34157人份血清,其中416份为包虫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22%。其中1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1.71%),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888,P〈0.01);男生与女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70,P〈0.05);蒙古族儿童的血清抗体阳性率最高(1.58%),与其他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45,P〈0.01);农区儿童的抗体阳性率最高(2.00%),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0,P〈0.01)。结论内蒙古地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区儿童血清包虫病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生产类型地区。因此对农区包虫病的防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免疫服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随机的方法确定调查点和调查对象,调查资料用Epidata录入,SPSS软件分析。结果调查0~3岁儿童267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234人,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7.64%,留守儿童“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12,P〈0.05),留守儿童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与对照组一致(χ^2=2.73,P〉0.05)。出生胎次、父母回家次数和囊化程度及当地免疫服务形式对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基本无影响,而性别(χ^2=6.01,P〈0.05)和父母携带儿童外出情况(χ^2=3.95,P〈0.05)对留守儿童免疫接种有一定影响。结论留守儿童免疫接种率明显低于当地常规儿童,应关注留守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服催化联合自动洗胃机洗胃法救治口服急性中毒的效果。方法观察组98例急性中毒患者采用口服催吐联合自动洗胃机洗胃,与对照组急性中毒患者单纯采用洗胃机洗胃进行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洗胃所需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平均住院日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催吐联合洗胃机洗胃方法优于单纯洗胃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