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食管黏膜胃上皮异位是指食管鳞状上皮被胃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疾病,包括颈段食管黏膜胃上皮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及Barrett食管。我院在2005年1月~2010年6月行无痛胃镜检查共发现食管黏膜胃上皮异位994例,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在19922例无痛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内镜活检诊断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关于Barrett食管定义 Barrett食管(BE)早期的概念是指食管先天性胃上皮化生或柱状上皮衬覆的先天性短节食管,为与食管下段的贲门黏膜区分,曾规定病变长径在胃食管连接处(GEJ)3cm以上(即所谓的3cm法则)。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关于内镜下活检取材 由于正常情况下食管远端鳞状上皮移行为柱状上皮,因此内镜下准确进行部位定位对确定鳞状上皮是否被柱状上皮所取代极为重要。正常食管黏膜被覆鳞状上皮,内镜下呈灰红色。而胃贲门黏膜被覆柱状上皮呈桔红色,两者较易分辨。在距贲门口约2cm以内、相当于食管穿越胸膈或食管下括约肌(LES)远端约1/2处,可见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形成的不规则齿状线即所谓的“Z”线。内镜下喷洒Lugol溶液,鳞状上皮因糖原碘染而可使“Z”线更加分明。  相似文献   

4.
Barrett''s食管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上世纪50年代首次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2000年日本Barrett黏膜定义研讨会制订了Barrett食管的定义、诊断与分类,定义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为界,在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arrett食管。许多研究表明,BE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国内外众多文献报道,BE发病率呈上升趋势。BE为慢性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严重并发症,在引起GER的众多因素中,胃酸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Barrett食管癌前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入,目前认为可引起GER的原因都可以成为BE的病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BE的关系也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还表明环氧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中环氧合酶-2表达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寒冰  戈之铮 《胃肠病学》2006,11(3):178-18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鳞状上皮被一种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传统Barrett食管定义中这种黏膜化生必须达到或超过3cm.而目前认为食管黏膜发生任何长度的肠化生均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这种特殊的肠化生可以一定模式(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进展为食管腺癌。有文献报道约5%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群高出40~100倍。  相似文献   

6.
食管黏膜剥脱症是一种临床上甚为少见的食管良性疾病,表现为食管黏膜表层鳞状上皮甚至黏膜下组织部分或全部从食管剥脱。小部分患者因呕血,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部分剥脱于管腔内;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一条索样膜管状物随鲜血一同呕出于口腔外,一端仍可残留于口腔内。此病保守治疗恢复较快,有自愈倾向,  相似文献   

7.
有关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内镜下如何确定胃食管连接处和鳞-柱细胞交接处?1.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称Barrett上皮或Barrett食管(BE),不论是长节段BE(Long-segmentBarrett'SEsophagus,LSBE)或短节段BE(Short-segmentBarrett'sEsophagus,SSBE),也不论BE的形状是环形、舌状或岛状,都需符合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8.
内镜诊治食管乳头状瘤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乳头状瘤是发生于食管黏膜鳞状上皮的良性肿瘤,一般直径不超过5mm,因其组织学上呈现乳头状结构,轴心为血管结缔组织,表面被覆增生成熟的鳞状上皮,故称为食管鳞状上皮乳头状瘤,简称食管乳头状瘤。过去一直认为食管乳头状瘤比较罕见,近来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为探讨其发病情况、内镜下形态特征及内镜治疗效果,对我院内镜室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3年间经胃镜检出并摘除的120例食管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放大内镜检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过去的10年中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患Barrett食管可使食管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最初认为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内出现柱状黏膜上皮。1983年Skinner等将Barrett食管定义为食管远端现出柱状黏膜上皮长度≥3cm。1994年Spechler等研究发现,约18%的患者在食管胃连接处(esophagus-gastric juction,EGJ)的黏膜病理检出杯状细胞,而检出杯状细胞是肠化生上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澳大利亚胸外科医生Barrett于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定义为化生的柱状上皮取代鳞状上皮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远端食管黏膜,原因至今未明。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这种化生的柱状上皮包括3种成份:黏液腺,黏液.泌酸腺,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上皮腺体。  相似文献   

1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食管下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本身并不引起症状,内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其最可靠的诊断手段。近年来,我国和西方国家的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考虑到肠上皮化生与癌变的潜在关系,对BE进行及时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对BE的识别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临床处理中,我们应首先诊断出BE,然后再确定出癌变高危人群,并将其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进行严密随访,控制食管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从解剖、生理、内镜以及组织学的角度,食管胃交界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可定义为食管鳞状上皮的末端和胃柱状上皮起始交界区域的肌肉或黏膜结构。EGJ的肌肉结构形成了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可以通过生理测压法监测EGJ的压力变化而评价其功能。当患有EGJ疾病时,LES可逐渐退化和松解,导致远端食管和EGJ的扩张,从而形成食管裂孔疝。  相似文献   

13.
重视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新光 《中华消化杂志》2004,24(11):641-642
1950年Barrett首先发现食管下端黏膜由柱状上皮代替鳞状上皮的病理性改变,是一种不同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疾病。1970年Trial进一步观察到Barrett食管(BE)黏膜的结构与正常贲门黏膜的不同,病变与肠上皮相似,含有杯状细胞和微绒毛。半个世纪以后,BE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腺癌发生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法治疗36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术后第1、3、6、12月分别复查胃镜。结果36例中单灶者31例,多灶者5例,共42处病灶,均一次顺利完成病灶切除,术中少量渗血者8例,内镜下处理后均出血停止,术中、术后无发生创面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者。术前病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2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术后病检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癌变3例。结论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法简单易行,是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尤其是针对多灶患者及病变面积较大者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远端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学现象,又称食管下段柱状上皮化。因为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Dorman Barrett提出,所以后来这种病变即以他的名字命名。BE在欧洲和北美常见,亚洲人和黑人少见。西方国家食管腺癌比鳞癌更常见,在西欧国家近30年来食管腺癌发病率上升了8倍,上升率超过任何一种实体肿瘤。在亚洲食管腺癌也呈上升趋势。BE病人中每年约有0.5%发展为腺癌,由于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BE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的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密切相关.通常将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定义为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即T1 N0M0期)定义为早期食管癌.根据食管、胃肠上皮性肿瘤Vienna分类,将原位癌和重度异型增生归类于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归类于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相似文献   

17.
对Barrett食管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GM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4):267-267
早在1937年,Lyell已注意到在食管鳞状上皮内有柱状上皮的存在;1950年,Barrett从解剖食管溃疡上证实了Lyell的发现,但认为这种改变是食管裂孔疝所致,将此类上皮称为Barrea食管(BE)。目前普遍的看法是BE的单层柱状上皮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通常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在胃部疾病中广泛采用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食管鳞癌与胃体、胃窦癌的发病率日见下降,但食管部的腺癌与胃食管交界部的肿瘤却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体小肠黏膜替代部分食管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10只成年杂种犬,截取其小肠10cm,剥除其浆肌层,保持黏膜的完整性;颈、胸段食管切除5 cm,小肠黏膜内衬食管支架替代缺损段食管,外覆大网膜包裹移植物.观察实验犬的术后进食情况.分期处死实验犬,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犬均可经口进食.大网膜对移植物包裹严密,移植物血运良好,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6周移植物表面由鳞状上皮完全覆盖.结论 应用小肠黏膜替代部分食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一、Barrett食管的定义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常认为 Barrett食管大多是继发于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为一种少见疾病。由于目前临床上 GERD发病率不断增加 ,并且长时间以来未能得到有效治疗 ,使 Barrett食管也呈上升趋势。尽管对 Barrett食管的阐述已有 5 0多年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它的存在及如何确定组织学演化仍然缺乏一致的看法。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粘膜局部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因为是局灶性而非弥漫性的粘膜改变 ,故称 Barrett上皮化生更为恰当。由于这些单层柱状上皮具有胃或十二指肠粘膜的特点 ,富含杯状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 ,因此同胃十二指肠粘膜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