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流浪精神分裂症和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的差异。方法:对2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0例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用自编《流浪精神病人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组中以外省及邻近市县、未婚、无业者居多,精神病复发、110警察送入、毁物伤人、言行紊乱显著性高于非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组(P<0.01);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方式以救助站和自动出院为主。结论: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因素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有明显差异,需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我们采用抗精神病药配合电针百会印堂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以求提高临床疗效,并给予临床护理观察,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入组标准病例为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住院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均为首发精神分裂症,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6分,年龄16~50岁,病程2~24月,且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均正常,征得患者家属同意,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排除躯体和脑器质性疾病、酒精或药物依赖、药物过敏者。入组前4周内无连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  相似文献   

3.
刘德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385-2387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点、入院出院方式及生存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符合CCMD-3诊断标准,在本院2007年3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9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个人信息不详者居多,公安部门及救助站送入者居多,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为主,病情较重,肇事率较高,以街上流浪、裸体行走、伤人毁物、扰乱交通治安、脏臭流浪居多,部分伴躯体疾病。救助站接出院居多,家属接出院占15.3%例,家属承担费用仅占5.8%。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去向难定或不明,影响了社会和谐,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管理、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仍迫切需要精神卫生立法。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救助站送入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1年内新疆静宁医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34例进行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流浪在街头,病史不详,患传染病机率高,文化程度低者居多,由救助站送回者居多。留在医院的病人影响医院床位周转率,增加了社会的负担。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给诊治及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  相似文献   

6.
钟远惠  林杰  李冠男  王昭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218-2219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精神障碍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30例住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障碍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多见,且伴有明显的行为异常,往往合併有躯体疾病,病情较为复杂.讨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需充分认识并采取综合措施救治.  相似文献   

7.
流浪救助与慢性精神病患者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流浪救助与一般慢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102例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和70例慢性精神病患者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年龄较低,以来自外省及本省农村者居多,文化程度以小学以下为主,已婚率较高,而离婚率较低。病程短,住院时间短,入院时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及认知功能低下,诊断以待分类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与少年期精神障碍为主。治疗上主要以单用新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为主。而疗效以好转和无效者居多。伴发躯体疾病主要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传染性疾病、骨折较多,而在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方面则较少。结论: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与慢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显著差异,他们是一特殊的精神障碍群体,需要采取综合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303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HBsAg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剑  陈钰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5):502-503
目的:了解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HBsAg的携带情况。方法:使用酶联免疫法对2003年8月至2007年5月303名送入我院住院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及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612例进行HBsAg检测,对它们的携带率进行比较,并对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携带率从性别、疾病分类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03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HBsAg阳性率为24.75%,其中男性26.70%,女性22.53%。按疾病分类HBsAg阳性率,精神分裂症为29.41%,精神发育迟滞为19.78%,其他为23.66%;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HBsAg阳性率为8.91%。结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HBsAg携带率明显高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的8.91%,高于一般人群的8.53%,需加强对此类患者的传染源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222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现象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22例人住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院流浪患者中以男性、有职业、籍贯为外省者占绝大多数,但姓名、年龄与既往史不详者约占入院流浪患者总数的1/3~1/4;人院的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伤人毁物、扰乱交通以及言行紊乱者比例明显较高;按CCMD-3标准,能明确诊断者中以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比例较高,但有约1/4的患者因病史资料不详而不能明确诊断;离院方式以救助站护送回原籍地和家属接走为主,但滞留在院的比例仍有15.76%;52.25%的患者合并躯体疾病,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骨折等占前几位。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对自身及社会的危害极大,合并躯体疾病多见,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孟彬 《中国民康医学》2012,(22):2739+2747
目的:对昆明地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管理治疗状况和肇事肇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近4年收治的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疾病分类治疗并对肇事肇祸情况进行危险性评估。结果: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发生率为83.6%,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肇祸最多,旅途性精神病肇事肇祸率最高。高风险患者占54.8%。结论: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发生多,危险等级高,应加强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少霞  谢益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35-2936
目的:分析在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新涌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749名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中以男性、广东省外的青年为主,大多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既往有精神障碍史,67%合并有躯体疾病,病情稳定后大部分为家人接领或救助出院。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复杂,与社会安全、和谐幸福息息相关,须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情况的分析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3.
216 例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联琦  周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794-2795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3年8月13日至2006年5月12日出院的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此期间我院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共216例,其中男153例,女63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74例,心境障碍15例,精神发育迟滞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精神障碍待查2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急性应激障碍、待分类精神障碍各1例;合并躯体疾病83例次;住院天数:1天~496天(平均102.5天);治疗药物:奋乃静74例,氯丙嗪57例,氟哌啶醇51例,舒必利10例,氯氮平6例,其它2例,联合用药96例。入院原因:肇事123例,扰乱秩序76例,需急救17例。出院方式:监护人接回146例,护送回原籍70例。结论: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较多,滞留医院时间较长,治疗以传统抗精神病药为主,需护送回原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方法:以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非流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表(SD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无差异,但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DSI分及ADL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阳性精神症状与非流浪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控制得较好,但前者的阴性精神症状和一般精神病态表现更严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更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收治规范。方法:对200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30名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疾病分布情况分析,了解其流浪原因。结果:530例患者中,女性占60%,青壮年较多,单身占95%,文化低,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精神障碍居多,病史不详者占36%,半数以上患躯体疾病。经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音乐和工娱疗法、行为矫正、醒脉通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好转率85%,治愈率10%。有95%送回原籍,5%未愈,无法查清身源,由救助管理站统一集中安置。结论:精神病患者流浪原因主要有三:1、精神疾病本身因素,受精神症状影响。2、家庭因素,家庭监护不利。3、社会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缺乏,且提示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流浪乞讨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需要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精神病防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更好的对此类患者进行保护,降低流浪发生几率。方法:此次实验研究总计100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为流浪精神病患者(实验组),另外50例为非流浪精神病患者(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效果、干预措施。结果:相对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而言,流浪患者无论是在合并躯体性疾病,还是患者病情发展、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上,均存在明显劣势,P0.05。结论:社会以及家庭都应更为重视流浪精神病患者,并强化对其的药物治疗以及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我市流浪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收集在我院收容病区住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200例,其中有攻击行为的100例为研究组,100例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采用行为量表及自制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制调查表统计的一般资料发现,在既往攻击、住院情况方面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外显行为量表统计发现,研究组患者均有外显攻击行为;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统计发现,自知力障碍因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种因素与流浪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有客观联系,多个调查量表综合分析能一定程度预测其攻击行为,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科学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社会救助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的调查表,调查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3年收治的流浪精神病患者情况.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与婚姻状况无明显关联,以农民及无业人员居多,以本地户口居多,诊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多,合并躯体疾病者多,住院时间走两个极端,住院费用少,出院方式以救助站送回居多.结论:家庭关注不够,政府投入不足,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  相似文献   

19.
综合心理干预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有可能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特别是具有精神分裂症危险因素者。因此,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治疗可预防患者发展为精神分裂症。本研究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的作用,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为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在心理或精神科门诊咨询和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入院出院方式。方法:对2007-2010年由宜昌市社会救助站、"110"警察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0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患者遭受生活事件较多,肇事率较高,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入院时表现以行为障碍及阳性症状为主,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患者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