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调查在住院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情况,并分析影响该病康复的主要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对住院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89例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结果:89例住院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均值为(17.42±6.23)分;中度及以上社会功能缺陷(SSPI总分≤29分)有81例(91.01%),其中中度28例,重度44例,极重度9例;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领悟社会支持感受中的家庭支持关怀是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结论:住院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严重影响其病情康复和回归社会;影响患者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有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领悟社会支持感受低与缺乏家庭支持关怀,临床工作中要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和相应的心理支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方法:以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非流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表(SD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无差异,但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DSI分及ADL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阳性精神症状与非流浪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控制得较好,但前者的阴性精神症状和一般精神病态表现更严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更差.  相似文献   

3.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浩明  李蓉娣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2):136-137,14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家庭负担会谈量表(FIS),对本院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就诊的10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客观支持高于社会支持量表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总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主观支持的因素为PANSS反应缺乏因子、婚姻、PANSS阳性症状因子;影响客观支持的因素为功能影响度(ITAQ)、PANSS反应缺乏因子、社会功能缺陷(SDSS)、家庭经济负担(FIS);影响支持利用度的因素为社会功能缺陷(SDSS)、家庭成员心理健康(FIS)、家庭经济负担(FIS)、客观依从性(ITAQ);影响社会支持总分的因素为家庭功能活动(FIS)和性别。结论对患者进行药物自我管理技能和症状自我监控技能训练、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系统、提高人群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应激能力,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有利于康复和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及其相关的因素 ,改善精神残疾患者疗养及回归社会的有效措施 ,对在本院住院 5年以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资料与方法一、资料入组标准为住院 5年以上 ,符合CCMD 2 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病情稳定 1年以上 ,无严重躯体疾病患者。其中资料完整者 6 2例 ,全部为男性 ,均为带病返乡的复员退伍军人患者 ,平均年龄 (4 8.1± 17.6 )岁 ;未婚 31例 ,已婚 18例 ,离、丧婚 13例 ;小学 12例 ,初中 39例 ,高中 11例 ;平均病期 (2 1.8± 12 .2 )年 ;平均住院次数 (5 .4± 2 .8)次。二、方法研究工…  相似文献   

5.
李文娟  马拉太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58+2272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5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BPRS及自知力评分。采用相关、逐步回归等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性患者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女性患者自知力均与BPRS总分及缺乏活力、敌对猜疑两因子分相关。男性患者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因子入选自知力回归方程,女性患者BPRS总分入选自知力回归方程。结论: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长期滞留住院也影响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影响。方法:22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与BP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知识评分均数与治疗依从性均以健康教育组为高,而BPRS评分均数以对照组为高。所有患者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相关系数为-0.809,相关性有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并有利改善BPR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影响.方法22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状况、治疗依从性以及BPRS评分情况.结果健康教育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治疗依从性与BPR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知识评分均数与治疗依从性均以健康教育组为高,而BPRS评分均数以对照组为高.所有患者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健康知识考核分数与BPRS评分相关系数为-0.809,相关性有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并有利改善BPRS评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使用精神药物的情况。方法:对2007年12月5日在我院住院的非危重流浪精神分裂患者113例病历进行调查,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患者。调查姓名、年龄、病程、精神病诊断、使用精神药物的名称和日剂量,并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113例中男70例(61.95%),女43例(38.05%),男:女=1.63:1,年龄16—82岁,平均(39.49+7.35)岁。113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后全部使用精神药物,单独使用1种精神药物111例(98.23%),联合使用2种药物的患者2例(1.17%),联合使用苯二氮革类药物的患者1例。从药物的使用频度来看,居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奋乃静44例(38.94%),舒必利17例(15.04%),氟哌啶醇17例(15.04%),氯丙嗪16例(14.10%),氯氮平7例(6.19%)。从药物使用频度来看,奋乃静最高(38.94%),而本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低于本地外院用药量。结论:非危重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的药物均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表明患者只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前提下,受经费限制,着重使用疗效确切的、廉价的、不良反应少的药物,同时需注意躯体疾病对用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复发提供依据。方法纳入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42例因复发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治疗后未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为对照组,用自知力量表和生活事件量表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定,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服药依从性等。结果研究组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家庭经济条件差、慢性起病、病程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发生率、负性生活事件数和负性生活事件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评分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支持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年龄小、有阳性家族史、家庭经济条件差、服药依从性差、缺乏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发生率高、负性生活事件数多、负性生活事件分值高、自知力水平低、病程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不同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素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4):1908-1909
目的:比较两种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对照组)和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技能进行为期2个月的训练。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除吃饭和入厕、洗澡外,不参加其它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原药物治疗,除午休、晚休时间回病室外,其余时间均在病室以外空间活动并参加康复技能训练。选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对两组进行同步性比较观察,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开放式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75-77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一定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从各地救助站接收的60例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韦氏成人智力测验测定智力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DSM-Ⅳ诊断标准。统计分析本组60例患者的首次流浪年龄、流浪时间、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资料,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男性的总智商评分为(66.82±17.91)分,明显高于女性的(61.84±12.98)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与其受教育水平、首次流浪年龄呈现出较明显的正相关,与被救助次数以及流浪时间呈现出较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对于流浪精神病患者来说,因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社会相关部门还应针对这一群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建立患者档案等,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测试,并与15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评价两组间的区别。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及支持总分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社会支持低,在进行躯体治疗时应实施心理干预,并应加强社会支持以改善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和额颞叶痴呆患者徘徊行为的落日现象,并比较该现象在两痴呆亚型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电子示踪监测系统对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入住大阪浅香山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27例阿尔茨海默病及7例额颞叶痴呆患者进行连续30 d的步行活动监测,分析并比较两者24h标准化活动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Huynh-Feldt Epsilon(H-F)校正后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24h标准化活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74,P=0.06),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无交互效应(F=1.42,P>0.05),两组间标准化活动水平变化趋势不服从第17次项曲线(F=5.24,P<0.05)和第9次项曲线(F=4.26,P=0.05).两组标准化活动水平均逐渐增高,阿尔茨海默病组在18:00达到最高点,额颢叶痴呆组则在19:00达到最高点,Bonferroni法多重比较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组在5:00 ~7:00的标准化活动水平较额颞叶痴呆组高(分别为0.75±0.08比0.35±0.16,F =4.91;1.13±0.13比0.49±0.26,F=5.06;1.24±0.15比0.56±0.28,F=4.47;P<0.05),而在16:00则较低(1.65±0.11比2.22±0.22,P<0.05).圆形分布x2检验显示额颞叶痴呆组活动峰值时间较阿尔茨海默病组延迟(14:12±5:12比15:47±4:19,x2=87.31,P<0.01).结论 徘徊行为的落日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病及额颞叶痴呆中均有出现,但两者徘徊行为时间趋势不尽相同.与额颞叶痴呆患者相比,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徘徊行为时相较长,且峰值时间较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上海闵行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点,为社会相关部门提供建议。方法:选择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收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收入我院的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作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年龄显著较小,外地籍贯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人院多因自语吵闹和违反社会治安等原因人院,并伴有多种躯体异常情况。结论: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成为流浪精神病患者时,不仅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伤害,同时会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患者家属和社会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他们再次流浪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许俊  朱洪  唐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7):749-75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2005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29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伴随躯体疾病多,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人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病人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84-86
目的研究与分析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患者65例为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是否合并发肢体残疾和躯体疾病分为对照组(32例,无)与观察组(33例,是)。采用自制量表对两组基础资料及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经2个月常规治疗后,采用BPRS评定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社会支持系统比较缺乏,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RS总分为(82.34±8.75)分,与对照组(74.12±7.58)分相比显著较高,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合并躯体疾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社会支持系统较差,且治疗后疗效并不理想,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其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一般情况调查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调查问卷(MMPI)、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生活事件量表(LES)、防御方式问卷(DSQ)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研究组)以及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测查,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方式评分[(4.04±0.89)分]高于对照组[(3.43±0.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述情障碍量表中TAS总分、因子Ⅰ、Ⅱ、Ⅲ、Ⅳ[分别为(86.20±11.15)分、(21.12±3.28)分、(26.08±3.86)分、(18.21±4.69)分、(23.44±5.60)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5.00±10.12)分、(12.43±5.18)分、(15.64±5.57)分、(15.56±3.16)分、(18.71±4.30)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MPI量表中疑病、抑郁、癔症、男性-女性化、偏执、心理变态得分[分别为(72.79±10.50)分、(68.46±13.63)分、(79.03±12.12)分、(51.72±7.74)分、(57.98±10.60)分、(54.98±8.83)分]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1.66±10.11)分、(47.96±9.42)分、(51.47±11.90)分、(43.66±8.77)分、(47.67±6.69)分、(47.48±8.67)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事件总分与负性事件总分[(89.66±68.60)分、(82.65±65.16)分]均高于对照组[(56.00±56.79)分、(39.14±46.05)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成熟防御方式、述情障碍总分、负性事件总分、MMPI中的疑病、抑郁、癔症人格是躯体形式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6.84,9.12,5.83,2.69,1.81,11.20,P<0.01).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生理状况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尚可,但多有一定的负性生活事件,防御方式主要以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9.
杨琪  周晓琴  岳云玲  刘勇 《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3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3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应付方式、求助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应付方式的自责、退避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格特征不稳定、社会支持不足、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不良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可能引发MR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并对其与该病发生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方法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 进行现场调查并建立数据库。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筛选后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建立并评价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筛选出21 个统计意义的可疑因素, 多因素逐步回归共筛选出7个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室息史、营养状况、孕早期B超检查史及自然流产次数是MR的危险因素, 地址迁移、母亲学历和知孕周数是MR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