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开腹和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在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36例行肝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接受左肝切除术治疗者132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开腹肝左叶切除(open left-sided hepatectomy,OLH)组和腹腔镜肝左叶切除(laparoscopic left-sided hepatectomy,LLH)组患者进行1∶1匹配,两组各47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胆瘘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及结石复发率等。结果 与OLH组比较,LLH组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胆瘘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初步结石清除率、最终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开腹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开腹手术是术后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左肝外叶切除、术后胆瘘和合并多处结石是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腹腔镜左肝切除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术对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2014年12月行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共8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242±42.2)min,术中出血量(312±64.3)m L,住院时间(16.4±4.2)d。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胸腔积液5例,胆漏2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随访1~24个月,结石复发2例。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达到手术安全性、治疗有效性以及干预微创化的统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结石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总结肝切除治疗65例肝内胆管结石资料,分析手术指征、时机、手术方式、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结果:无手术死亡。切口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2例,胆瘘2例,残余结石7例,结石复发2例。结论: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低,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准肝切除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精准肝切除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Pringle's 切肝手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1d后肝脏功能的损伤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肝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疗效良好,安全性高,结石残留、复发率低而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的手术类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研究组接受精准肝切除,对照组接受非精准肝切除。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肝内结石残石率、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肝内结石残石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瘘、腹腔感染)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后1年结石复发率分别为2%、10%,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肯定,术后结石残石率、结石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肝叶切除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临床经验,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叶切除手术,观察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22%,胆瘘感染率为16.66%,肝断面局部积液发生率16.66%,术后胆道出血率为5.55%,上述患者及其它无并发症患者均于(14.2±2.4)天后痊愈出院。2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结石残留率为11.11%,行排石治疗后痊愈,疾病复发率为16.66%,另3例合并肝内胆管腺癌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目前生存状态尚好。结论: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上的应用,安全有效,但是因肝内胆管结石病症的复杂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也存在复发风险,故而,单行该项手术虽为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术式之一,但是仍不可忽视其它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肝叶切除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临床经验,为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肝叶切除手术,观察分析其临床诊疗效果和随访结果。结果:①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22%,胆瘘感染率为16.66%,肝断面局部积液发生率16.66%,术后胆道出血率为5.55%,上述患者及其它无并发症患者均于(14.2±2.4)天后痊愈出院。②患者均接受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结石残留率为11.11%,行排石治疗后痊愈,疾病复发率为16.66%,另3例合并肝内胆管腺癌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目前生存状态尚好。结论: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上的应用,安全有效,但是因肝内胆管结石病症的复杂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也存在复发风险,故而,单行该项手术虽为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术式之一,但是仍不可忽视其它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10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完善检察、明确诊断后,采取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根据结石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肝切除术式,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108例患者治愈25例,治愈率为23.1%;术后并发症28例,发生率为25.9%,其中胆瘘11例(10.2%),切口感染9例(8.3%),膈下脓肿8例(7.4%),无患者死亡,死亡率为0;术后有结石残余13例,残石率为12.0%;术后随访观察5年,结石复发21例,复发率为19.4%.结论 规则性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复发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径路手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7年12月采用肝圆韧带径路手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26例,术后观察患者的疗效与预后。结果26例患者根据结石部位及胆管狭窄情况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肝段切除或联合肝胆管盆式内引流术式。本组患者死亡率为0,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发生率为15.38%,包括胆瘘1例(3.85%),膈下脓肿1例(3.85%),切口感染2例(7.69%)。术后残余结石1例,残石率为3.85%。术后随访超过2年19例,结石复发2例,复发率为10.53%。结论肝圆韧带径路手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简便、易行,术后残石率及结石复发率低,且并发症少,是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智  王绍勇 《吉林医学》2012,33(9):19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肝部分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进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结果:肝内胆管结石常见于左肝,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膈下感染2例,胆漏3例,腹腔感染3例,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衰竭2例,胆道出血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7%(20/206),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结论:肝部分切除术是胆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治疗手段,应积极避免术后并发症,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行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2种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腹腔镜外科5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一期缝合组(primary suture ,PS)21例,“T”管引流组(T-tube drainage,TD)2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管狭窄、消化不良、腹腔感染、胆管炎、残余结石)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PS 组术后出现2例胆漏、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及2例术后消化不良,TD 组术后出现3例胆漏、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及3例术后消化不良,两组均无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者。PS 组术后带管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补液量少于 TD 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支持下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较“T”管引流术效果更好,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2008年9月-2013年5月5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临床资料(观察组),与同期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97例(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对比分析。结果一期缝合组较T管引流组的术后疼痛轻、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临床费用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胆漏、胆管狭窄、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及再次手术发生。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安全可行,具有微创、康复快、疼痛轻、住院时间短、临床费用低等优点,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术中需精细、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12年5月12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左肝外叶切除50例,左半肝切除52例,胆道探查取石+胆肠内引流1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6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包括切口脂肪液化4例、胆瘘5例、腹内出血1例、肠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膈下脓肿、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残石率为8.3%(10/120)。结论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诊断:结石部位、狭窄、变异及并发症;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应遵循个体化方案,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对降低残石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9年4月在柳州市工人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和开腹取石手术患者400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273例)和开腹组(127例),对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漏例数及残石例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腹腔镜组中7例中转开腹;术后出现胆漏2例,其中1例在术后4周拔除T管出现胆漏性腹膜炎;273例均痊愈出院,无术后腹腔严重感染、出血并发症发生。术后2个月通过胆道镜复诊、探察,发现残石27例,并通过胆道镜取尽结石。开腹组中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胆漏6例,未出现胆漏性腹膜炎,均痊愈出院。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胆漏例数及残石发生例数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提高了结石取出率和取净率,具有微创、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经过系统的腹腔镜手术训练就能掌握,并确保手术的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与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种术式治疗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58例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LTCBDE组26例,LCBDE组32例(其中2例为 LTCBDE组术中中转)。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腹腔感染、胆道出血、残余结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LTCBDE组术后无胆漏、残余结石及胆道出血,LCBDE组术后出现1例胆漏、2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术后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病例。LTCBDE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均少于LCBDE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T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 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外科38例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结果:本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成功率97.4%(37/38),1例中转开腹,1例术中探查胆总管未见结石,1例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1枚,2例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均于术后6~8周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手术时间90~190 min,术中出血量10~200 mL,术后住院5~10 d.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Intrahepatic stones remain a major sourc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th improving technique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the management and the outcome of intrahepatic calculi is reviewed. Forty-nine cases referred from all over Malaysia between January 1993 to June 199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re were thirty-two females and seventeen males. The median age was 46 years. Biliary diseases encountered in association with intrahepatic calculi included benign strictures (n = 14), ascariasis (n = 3), cholangiocarcinoma (n = 1), Caroli's disease (n = 1), and thalassaemia, (n = 1), fifty-six percent of stones were located in both the intrahepatic ducts while 34% were found in the left intrahepatic duct. Thirty-one patients underwent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liver resection or bilioenteric anastomosis. Despite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surgical and non-surgical intervention 28 (57.1%) patients had residual stones. Despite the availability of newer techniques in hepatobiliary surgery, residual stones were common, resulting in higher treatment cos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0例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下27微创手术成功,3例中转开腹,术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术后14~19d拔管,平均住院时间10d,无结石残留,并发胆漏1例。结论腹腔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中的应用是安全可靠的,且创伤小,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O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将75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LC组(n=35)和OC组(n=40)。LC组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OC组采用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及肝功能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并发症及结石残余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手术失血量、首次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O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手术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两组术后TB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C组并发症发生率(8.57%)显著低于OC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邓予  黄华容  罗云藩 《河北医学》2011,17(8):1071-1073
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电子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经肝切除并联合术中及术后电子胆道镜治疗的186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结果:186例患者均行相应的肝叶(段)切除和术中胆道镜取石,59例(31.7%)术后有残留结石,术后胆道镜残余结石总取净率为88.1%(52/5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