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极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手术后C3F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方法 眼轴长度≥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及存在明显巩膜后葡萄肿的极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32例32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眼随机分为C3F8组、硅油组,分别为15、17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完毕时C3F8组患眼眼内填充C3F8,硅油组患眼眼内填充硅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C3F8组、硅油组患者性别(P=1.000)、年龄(t=0.444,P=0.660)、最佳矫正视力(t=0.084,P=0.934)、屈光度(t=0.449,P=0.978)、晶状体状态(P=1.000)、症状出现时间(t=0.375,P=0.710)及视网膜脱离程度(x2=0.014,P=0.90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周及1、3、6、12个月,观察患者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C3F8组、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60.00%、82.35%,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13.33%、29.41%.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3、0.402).第2次手术后,C3F8组、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86.67%、94.12%,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20.00%、29.41%.两组第2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9、0.691).手术后12个月,C3F8组视力提高5只眼,视力不变7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硅油组视力提高7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极高度近视MHRD患眼手术后硅油填充较C3F8填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的预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特发性黄斑裂孔72例72只眼,外伤性黄斑裂孔55例55只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眼均接受相同方式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变和黄斑裂孔闭合形式;对比分析黄斑裂孔直径、手术前视力<0.1和≥0.1、病程<4个月和≥4个月与手术后视力改变和黄斑裂孔闭合形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特发性黄斑裂孔72只眼中,闭合72只眼,占100.0%;外伤性黄斑裂孔 55只眼中,闭合47只眼,占85.5%;黄斑裂孔贴附8只眼,占14.5%.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高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77,P=0.001).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与手术前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41,-4.093;P值均=0.000).特发性黄斑裂孔和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提高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7).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视力<0.1和≥0.1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提高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2.04,P=0.001).外伤性黄斑裂孔手术前视力<0.1和≥0.1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提高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1,P=0.486).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后视力提高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手术后视力不提高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16).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小于裂孔贴附者手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42,P<0.001).外伤性黄斑裂孔病程<4个月和≥4个月的患眼,手术后视力改变之间(χ2=0.704)、黄斑裂孔闭合形式之间(χ2=0.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1,0.684).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率优于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裂孔闭合率.黄斑裂孔直径和手术前视力是影响特发性黄斑裂孔视力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手术前视力和病程对外伤性黄斑裂孔的视力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前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PCV的34例患者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确诊后接受PDT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矫正视力及频域OCT检查.测量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和基底宽度、视网膜脱离(RD)高度和基底宽度、黄斑中心区厚度(CST)及6 mm直径范围内黄斑容积(MV).治疗前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0.66±0.32;OCT检查均可见明显PED及神经上皮脱离.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OCT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1、3、6、12个月,患眼平均logMAR矫正视力分别为0.58±0.27、0.48±0.38、0.51±0.37、0.50±0.36.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治疗后1、6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2、1.96,P>0.05);治疗后3、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10,P<0.05).治疗后1、3个月PED高度(t=1.07、1.50)和基底宽度(t=1.39、1.5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PED高度(t=2.34、2.03)和基底宽度(t=2.08、2.0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RD高度(t=2.22、2.99、3.30、3.95)和基底宽度(t=2.55、3.33、3.11,3.9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1,3,6,12个月CST (t=2.71、3.55、3.81、3.21)和MV(t=2.10、3.30、3.62、4.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及MV均呈负相关(r=-0.88、-0.89、-0.92、-0.86、-0.94,P<0.05);与PED高度无相关性(r=-0.70,P>0.05).结论 PDT治疗后PCV患眼PED高度和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和MV均较治疗前降低.PCV患眼视力与PED基底宽度、RD高度和基底宽度、CST、MV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适度与极端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曲安奈德(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的疗效.方法 41例高度近视MHRD住院患者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眼轴长度< 29 mm,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及脉络膜萎缩轻,0~1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24只眼(适度组);眼轴长度≥29 mm,RPE及脉络膜明显萎缩,2~3级且深度>2 mm的巩膜后葡萄肿者17只眼(极端组).两组患者均行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治疗,手术完毕时行C3F8眼内填充.对手术后发生视网膜再脱离者行再次手术.以手术后12个月为疗效判定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力情况.结果 第1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1.67%、64.71%,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17.65%.两组第1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P=0.049)、黄斑裂孔闭合率(x2=6.787,P=0.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手术后,适度组、极端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83%%、88.24%,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58.33%、23.53%.两组比较,视网膜复位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0),黄斑裂孔闭合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4,P=0.027).手术后12个月,适度组视力提高14只眼,视力不变9只眼,视力下降1只眼;极端组视力提高6只眼,视力不变8只眼,视力下降3只眼.两组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209,P=0.647).结论 TA染色辅助玻璃体切割及内界膜剥除联合长效气体眼内填充手术后,适度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孔闭合率较极端高度近视MHRD患者更高,但视力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对外伤性黄斑裂孔愈合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眼球钝挫伤所致外伤性黄斑裂孔患者47例47只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占80.9%;女性9例,占19.1%.平均年龄(29.6±10.2)岁.根据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非手术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分别为21、26只眼.两组间平均年龄(t=-2.21)、平均视力(Z=-2.72)、平均黄斑裂孔直径(t=-4.76)、合并眼后节损伤构成比(x2=5.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采用Humphrey OCT-2010型检查仪观察患眼黄斑裂孔情况;GVERIS4.2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测仪观察患眼N1、P1波在中心凹和黄斑区的振幅密度和潜伏时.非手术治疗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组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联合14 %C3F8气体内加压手术.治疗后随访12个月,采用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两组患眼黄斑裂孔愈合、视力以及N1、P1波振幅密度、潜伏时改善情况.手术治疗组同时观察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非手术治疗组21只眼中,黄斑裂孔自行愈合7只眼,占33.3%.平均视力0.27±0.2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0,P<0.05).mfERG检查结果,N1波中心凹、黄斑区振幅密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30、5.06,P<0.05);潜伏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07,P>0.05).手术治疗组26只眼中,黄斑裂孔愈合18只眼,占69.2%.平均视力0.15±0.07,与手术前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有意义(Z=-1.79,P>0.05).mfERG检查结果,N1波黄斑区振幅密度较治疗前提高6只眼,治疗前后N1波黄斑区振幅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05);N1波黄斑区潜伏时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P<0.05).所有患眼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直径较小的外伤性黄斑裂孔,非手术治疗后部分患眼能够自愈且视功能预后较好;玻璃体切割手术可以提高外伤性黄斑裂孔的愈合率,但视功能改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纵向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的单眼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02例30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130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3.36±6.91)岁。左眼158只,右眼144只。平均logMAR BCVA为1.13±0.45。OCT测得其最小水平直径、裂孔基底直径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分别为(422.92±211.73)、(835.47±366.42)、(244.84±60.68)μm。以黄斑裂孔最小水平直径≤250μm为小裂孔,>250μm和≤400μm为中裂孔,>400μm为大裂孔;并以此分为3组。观察手术后1、3、6个月3组患眼logMAR BCVA情况。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3组患眼视力变化规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手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裂孔均已闭合。手术后1、3、6个月,小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33±0.25、0.23±0.18、0.16±0.17;中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46±0.25、0.35±0.26、0.27±0.28;大裂孔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1±0.51、0.61±0.48、0.53±0.37。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和不同时间节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3.133,P<0.01)。将所有数据分割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裂孔组和中裂孔组组内,手术前与手术后1个月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1、3、6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裂孔组组内,手术前及手术后1、3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后3个月和手术后6个月之间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黄斑裂孔大小(χ^2=4.17,P=0.04)、裂孔基底直径(χ^2=7.25,P=0.01)、病程(χ^2=19.26,P=0.00)、脉络膜厚度(χ^2=4.19,P=0.04)对黄斑裂孔患眼手术后视力恢复有影响;而年龄(χ^2=2.50,P=0.10)、性别(χ^2=0.28,P=0.59)对其视力恢复无影响。结论不同大小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力恢复趋势不同,小裂孔和中裂孔会较快恢复视力,在1个月时视力基本恢复;而大裂孔需要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在3个月时视力趋于稳定。裂孔大小、裂孔基底直径、脉络膜厚度是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初步疗效。方法接受23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患者37例(3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成功施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及内界膜翻转填塞16只眼(内界膜填塞组),其余21例(22只眼)行常规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手术(内界膜剥除组)。两组患者均行硅油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眼黄斑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内界膜剥除组,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者20只眼占90.91%,黄斑裂孔闭合者7只眼占31.82%。内界膜填塞组,术后3个月视网膜复位者16只眼占100%,黄斑裂孔闭合者16只眼占100%;内界膜剥除组术眼Log MAR视力由术前的1.95±0.44增加到术后的1.57±0.46,内界膜填塞组由术前的1.98±0.39增加到术后的1.48±0.33。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P<0.05)。两组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5)。内界膜剥除组及内界膜填塞组手术后Log MAR视力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43,P<0.05)。两组手术后Log MAR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行内界膜反转填塞手术较单纯内界膜剥除,黄斑裂孔闭合率及视网膜复位率均高,但术后两组视力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5例25只眼高度近视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 分为2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13例13只眼;B组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加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离,12例12只眼.所有患者行惰性气体填充,手术后保持面朝下体位7~15 d.观察最佳矫正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检查眼底,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 结果 A组13只眼中,7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53.8%;B组12只眼中,11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91.7%.B组视网膜复位率明显优于A组(X2=4.427,P=0.046);25只眼中,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者17只眼,占68.0%.其中,A组13只眼中,6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A组患者的46.2%;B组12只眼中,11只眼黄斑裂孔闭合,占B组患者的91.7%.两组患者手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40,P=0.020).A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32,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41),B组手术后最佳矫正LogMAR视力提高平均0.53,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1,P=0.012).两组间手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1.5,P=0.16). 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可能通过完全解除玻璃体黄斑牵引、增加视网膜顺应性而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效果.显著增加视网膜复位率及黄斑裂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后影响视力恢复及黄斑解剖愈合的相关因素.方法 49例49眼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logMAR)检查、裂隙灯显微镜及间接检眼镜等检查,同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裂孔基底直径、裂孔边缘高度及裂孔最小径,计算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黄斑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对黄斑裂孔愈合情况分类.观察术后6个月时视力恢复及黄斑裂孔愈合情况,并与年龄、病程、术前BCVA、裂孔基底直径、裂孔高度、裂孔最小径、MHI、THI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BCVA为(0.45±0.29) logMAR,与术前BCVA(0.89±0.34) logMAR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2,P=0.000).术后裂孔基底直径为(432.1±90.7) μm,裂孔边缘高度为(214.0±81.3) μm,裂孔最小径为(195.3 ±86.2)μm,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49眼中,裂孔完全愈合者31眼(63.3%),部分愈合者14眼(28.6%),未愈合者4眼(8.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术后BCVA (logMAR)与年龄、病程、术前BCVA (logMAR)均无相关性(均为P >0.05),而与MHI、THI显著相关(r=0.763,P=0.000;r =0.814,P=0.000);黄斑裂孔愈合类型与裂孔基底直径、裂孔边缘高度、裂孔最小径、MHI、THI均显著相关(均为P<0.05),而与术前BCVA、病程、年龄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MHI、THI可作为预测术后视力恢复及黄斑裂孔愈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