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特征性的声学参数,区分有效咳嗽与清嗓,并探究其与气流速度(峰流速)之间的相关性,为肺康复的咳嗽训练提供客观便捷的评估工具。方法:收录6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仰卧位下的10次咳嗽音和10次清嗓音,对两种动作的6个特征性声学参数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选取11例受试者在仰卧位下进行5次咳嗽和5次清嗓动作,同步采集声音和气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咳嗽音的峰值幅度、峰值功率、峰值频率和聚合熵均显著高于清嗓音(P0.05),咳嗽音的达峰时长占比显著低于清嗓音(P0.01)。咳嗽峰流速分别与咳嗽音的峰值幅度(r=0.6,P0.01)和峰值功率(r=0.55,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清嗓峰流速仅与清嗓音峰值幅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0.37,P0.01),与峰值功率无相关性(r=0.0037,P=0.98)。结论:声学分析可用于量化区分健康青年人的咳嗽和清嗓;咳嗽音的声学参数与咳嗽峰流速具有良好正相关性。咳嗽音的声学分析可为临床咳嗽训练提供便捷的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呼吸肌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在6~12岁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为Ⅰ~Ⅲ级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44例,随机分为呼吸肌训练组(治疗组)和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22例。2组均进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组加用吸气训练和腹式呼吸训练,共治疗6周。2组治疗前后均进行躯干控制能力评定(TCMS量表)、平衡功能测试(平衡测试仪)、日常生活能力评估(WeeFIM量表)、呼吸肌力测定(呼吸肌力测试仪)。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CMS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分值更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数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MIP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绝对值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WeeFIM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更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传统康复训练联合呼吸肌肌训练能明显提高轻中度6~12岁痉挛型双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观察减重支持(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PBWS)训练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后患者动态足底压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5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ACL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给予常规基础康复训练;术后第2周起,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训练,观察组进行PBWS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治疗5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足底平均峰值压强(max pressure,MP)、足底峰值压强(peak pressure,PP)、足底总平均峰值压力(sum max force, SMF)和足底各区域平均峰值压力(max force,MF)。 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5周后两组患者MP、PP、SMF和各区域MF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5周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MP[(2.84±0.83)N/cm2]、PP[(12.36±3.39)N/cm2]和SMF[(690.50±141.41)N]均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足底各区域MF发现,观察组MFF3区[(14.89±5.55)N]、MFF5区[(152.25±26.73)N]、MFR3区[(125.74±20.35)N]和MFR2区[(201.42±37.29)N]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而足底其余区域MF改善幅度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PBWS训练联合常规基础康复训练优于常规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提高ACL重建术后患者患肢动态足底峰值压力和压强水平,并有利于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正常化。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建立气道廓清动作的声学分类器,为实施肺康复的咳嗽训练提供监测工具。 方法:健康男性11例和女性15例,分别在平卧位、45°靠坐位和90°端坐位,根据随机视觉指令执行咳嗽和清嗓动作各10次,并同时录制声音,分析声音片段的时域、频域和信息域特征,由此构建声音的特征矢量用于机器学习。采用的模型包括:线性判别分析、分类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和线性分类器型支持向量机。 结果:模型间比较显示随机森林方法所建分类器具有更高的准确度(0.9162)和一致性(Kappa值为0.8323)。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无论在区分体位因素或不区分体位情况下,对咳嗽音有较高的准确度、一致性、敏感度和特异度。 结论:咳嗽和清嗓动作具有声学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可以由随机森林方法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加以分类,由此为肺康复治疗中采用声学手段辅助判断气道廓清动作类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各项参数定量评价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可靠性及反映CFR的可靠指标。方法:对12条犬于注射乙酰胆碱(Ach)前、后分别重复进行心肌声学造影,采用声学密度定量(AD)技术获取心肌声学造影TIC各项参数,并分析各项参数于注射Ach后,前的比值与CFR的相关性。结果:随冠脉血流的增加,TIC各项参数中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和曲线下降斜率(DS)明显增加,而峰值时间(TP),峰值减半时间(HT)和造影剂平均渡越时间(MTT)明显减小,P值均小于0.0001,各项参数中,PI和AUC于注射Ach后,前的比值与CFR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6和0.8824。结论:采用AD技术获得心肌声学造影TIC,用于定量估测局部CFR是可靠的,其中PI和AUC的比值是反映CFR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虚拟情景训练对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为认知障碍和吞咽造影检查(VFSS)诊断为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和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常规的吞咽功能训练和虚拟情景训练。2组患者接受3周治疗后,对其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分别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MSE评分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吞咽障碍造影量表(V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2组口腔运送时间(OTT)、软颚上抬时间(SET)相比治疗前时间缩短(P<0.05),同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虚拟情景训练较常规认知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伴摄食吞咽困难患者的认知及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肌抗阻训练治疗,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对COPD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 对35名COPD患者在康复护士指导下进行持续8周的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和腹肌抗阻训练。呼吸肌抗阻训练时及训练前后均给予1h双鼻氧管低流量持续吸氧,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进行肺功能检测和血气分析。结果 各项肺功能指标FEV1(L)、FEV1/FVC(%)、P(O2)、P(C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呼吸肌抗阻训练可提高COPD患者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并且能减轻呼吸困难,对提高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吸气肌耐力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肺功能、呼吸肌力量以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采用德国产POWERbreathe呼吸训练器),训练时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55%最大吸气压(MIP)水平,连续训练30次为1组,每天训练2组,每周训练4 d,持续训练8周;对照组患者同期也进行吸气肌训练,但吸气阻力强度设定为10%MIP水平,其他训练参数同观察组。于干预前、干预8周后检测2组患者血压、肺功能及呼吸肌力量,同时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检测2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MIP[(123.6±13.9)cmH2O vs (83.5±9.8)cmH2O)]及6MWT距离[(597.1±52.7)m vs (541.3±49.6)m)]均较干预前明显增加(P<0.05),但血压水平、肺功能以及最大呼气压(MEP)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上述各参数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8周吸气肌耐力训练能显著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吸气肌力量及运动能力,但对患者血压水平及肺功能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的短期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肌训练及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肌力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躯干功能障碍量表(TIS)、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疲劳严重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疲劳程度进行评定,并对比治疗期间2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TI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除M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期间2组患者SAP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持续3周的呼吸肌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呼吸肌肌力及吸气肌耐力,有助于患者获得更好的咳嗽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并缓解其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蝉芩颗粒联合西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效果和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82 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41 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蝉芩颗粒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炎症介质水平。 结果:观察组临 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观察组咳嗽、咽痒、气促等症状缓 解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后观察组炎症介质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结 论:咳嗽变异性哮喘采取西药联合蝉芩颗粒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用药后不良反应少,能有效减轻患者炎症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制偏瘫步行矫正带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典型伸肌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及时空参数影响。 方法 选取慢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步行矫正带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步行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下肢的异常情况予以口头指令和必要时的手法辅助,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步行矫正带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步行矫正带辅助下的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5次,连续训练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简易三维步态分析测试以获得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和时空参数。 结果 治疗后,步行矫正带组偏瘫侧下肢关节角度的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分别为(37.7±5.9)°和(40.6 ±7.5)°,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步行矫正带组治疗后的步速、步频、步幅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偏瘫步行矫正带可显著改善偏瘫侧摆动相屈髋和屈膝的幅度,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依据情况选择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神经等药物,同时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合并吞咽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后记录两组患者SAP发生率、有效咳痰次数、排痰量及吞咽功能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效咳痰次数和排痰量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吞咽功能总疗效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杨立志  郭翌  曾庆明 《中国康复》2022,37(5):298-300
目的:探讨团体手工活动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2组患者每天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手工活动训练,观察组则将患者分为若干团体,以团体为单位进行手工活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运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一对一手工活动,团体手工活动可以明显地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上肢功能,改善其抑郁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呼吸肌表面肌电图(RMS)的影响。 方法 将67例稳定期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上肢上举训练等,治疗组在常规呼吸康复治疗基础上,使用肺功能训练仪进行呼吸训练,每周治疗5次,每次30min,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6分钟步行测试、COPD评估测试(CAT)、BODE指数评分、用力肺活量和1秒用力呼气流量及表面肌电图评定2组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肺功能及呼吸肌表面肌电信号的RMS。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各项评定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测试、CAT评分、BODE指数评分、呼吸肌表面肌电图的RMS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6分钟步行测试、CAT评分、BODE指数评分、呼吸肌表面肌电信号的RMS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FVC和FEV1较治疗前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FVC和FEV1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训练可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呼吸肌表面肌电图的RM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声学造影在乳腺肿块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乳腺肿块(33例良性,29例恶性)进行声学造影检查,通过观察造影增强模式、分析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乳腺良恶性肿块的差异。结果:良、恶性肿块造影增强均匀度、造影增强时间、达峰时间、斜率有显著差异(P<0.05);峰值强度、峰值~60s平均强度及峰值~60s曲线下面积无明显差异。把肿块不均匀增强、造影剂出现时间<10s,达峰时间<20s,斜率<5作为恶性参考指标。对于乳腺肿块灰阶及彩色多普勒确诊率88.7%,结合声学造影确诊率93.6%。结论:声学造影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定性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嗓音功能运动的发声训练对嗓音障碍患者发声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嗓音障 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以常规训练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嗓音功能运动的 发声训练干预。对2组患者的嗓音声学参数、嗓音障碍指数(VHI)、治疗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 后,观察组的嗓音声学参数包括振幅微扰(Shimmer)、基频微扰(Jitter)、噪谐比(NHR)均低于对照组,而最 大发声时间(MP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VHI 评分包括功能、生理、情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为 91.49%(43/4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4.47%(35/47)(χ2=4.821,P= 0.028)。结论:基于嗓音功能运动的发声训练能改善嗓音障碍患者的嗓音学参数指标,降低患者的VHI评 分,改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4月收治的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和训练,研究组给予物理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受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结论:物理因子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沈静  沐艳君 《妇幼护理》2021,1(2):440-443
目的 新生儿肺炎护理中针对性护理的应用对患儿临床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 选取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8 月 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入院的 60 例新生儿肺炎患儿 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抽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伴随症状 发生情况以及肺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6.67%)(P<0.05)。观察 组患儿的气促消失时间、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呼吸困难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观察组伴随症状的总发生率为 10.00%、对照组总发生率为 33.33%,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 PaO2、PaCO2、 SaO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 PaO2、 SaO2水平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 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 PaCO2水平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呼 吸频率、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均较护理前有显著 提升(P<0.05),且观察组提升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呼吸频率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 儿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新生儿肺炎患者中,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改善临床症状、减少 伴随症状发生率、提高患儿肺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六字诀”不同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呼吸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分成对照组、改良训练组和训练组,每组2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呼吸训练,改良训练组、训练组则分别给予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其中呼吸肌功能指标包括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肺通气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吸气峰值流速(PIF);膈肌运动幅度指标包括平静吸气位时及最大吸气位时膈肌移动度。 结果 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3组患者MIP、MEP及各项肺通气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并且改良训练组MIP、MEP及各项肺通气指标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训练组和对照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改良训练组患者在平静吸气位和最大吸气位时其膈肌移动度均显著增加,并且改良训练组膈肌移动度在上述时间点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训练组及对照组。 结论 相较于古法“六字诀”呼吸训练及传统呼吸训练,改良“六字诀”呼吸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早期患者的呼吸肌功能、肺通气功能及膈肌移动度,并且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时其疗效仍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气道炎症性亚急性咳嗽应用三拗片干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诊治的90例无影像学异常的亚急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三拗片,1.0g/次口服,3次/d;对照组(4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第3、7、14天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 (1)呼吸道症状评分:两组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均<0.01),其中以治疗组明显.组间分析发现,治疗组在第3、7、14天日间咳嗽症状评分[(2.18±0.62)、(1.22±0.46)、(0.83 ±0.45)分]、夜间咳嗽症状评分[(2.12±0.51)、(1.18±0.44)、(1.01 ±0.3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日间咳嗽症状评分(2.78 ±0.55)、(2.05±0.41)、(1.86±0.68)分,夜间咳嗽症状评分(2.38 ±0.38)、(1.85 ±0.49)、(1.24±0.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0.23,P<0.05;F组间=8.46,P <0.05;F交互=12.05,P<0.05;F组内=6.38,P<0.05;F组间=7.59,P<0.05;F交互 =8.13,P均<0.05).(2)总体疗效:治疗组22例痊愈,17例显效,总有效率86.7%;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7例,总有效率68.9%;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 =9.172,P<0.01).(3)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三拗片对于气道炎症性亚急性咳嗽患者的呼吸道症状改善作用较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