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并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5例,总结和分析其临床及MSCT表现.5例均为男性,年龄28~67岁,平均45.8岁.前纵隔2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鞍区1例,均为单发.结果 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例位于纵隔者,病灶较小者,呈类椭圆形改变,边界清楚,有包膜.病灶较大者,呈分叶状改变,向周围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区.腹膜后1例,密度不均,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坏死影,边界不清,包绕腹主动脉,并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盆腔1例,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影.位于鞍区者,其内可见多发斑点状及条片状钙化影.MS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论 原发性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极为罕见,MSCT可清楚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强化方式以及向周边组织浸润的程度,但缺乏特异性,结合患者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临床特点,可进一步提高对其术前诊断准确率,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的MSCT表现,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患者的MSCT表现。年龄2岁1个月~1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发热、呕吐等,腹痛时间6小时~7天,临床疑急性阑尾炎行腹部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5例患者均为右侧卵巢蒂扭转,MSCT主要表现为子宫右侧软组织肿块影,呈椭圆形,前后径大于左右径,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包膜下可见大小一致的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卵巢呈轻度-中度强化,包膜强化,包膜下圆形低密度影无强化。结论:儿童原发性卵巢蒂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MSCT可用于儿童急腹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的MSCT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rimary clear cell carcinoma of the liver,PCCC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PCCC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 8例均有乙肝病史,其中男性患者7例,甲胎蛋白(AFP)阴性6例。8例均为单发病灶,6枚病灶发生于肝右叶,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无包膜,边界不清,以实性成分为主,瘤内可见坏死区。CT平扫示肿瘤实性部分呈低密度或等密度。CT双期增强扫描,5枚病灶呈轻度强化,以病灶的边缘区强化明显,1枚病灶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2枚病灶呈典型普通型肝细胞癌的速升速降强化方式;1枚病灶呈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病灶中心的坏死区均不强化。结论 PCCCLMSCT影像学表现,结合相关的临床资料,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9例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类癌1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低密度,边界不清,瘤体大部突出于肾外,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可见线条状强化血管影穿行。成人肾母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与周缘组织分界较清,见假包膜,瘤内见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及斑片状稍高密度出血影,增强扫描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肿瘤周缘见少量不规则强化血管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CT平扫肿瘤边界不清,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4例,CT平扫肿瘤呈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模糊,瘤内见片状密度减低区;增强扫描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前极易误诊,结合临床资料、发病率及影像表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李高忠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42-1044
目的:探讨肝包膜下脓肿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5例经临床及穿刺证实的肝包膜下脓肿的CT资料,均经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共5个,4个位于肝右叶,1个位于肝左叶,2例有阑尾周围脓肿,1例合并同侧少量胸腔积液。平扫表现为肝包膜下新月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模糊,2个病灶内有点状气体影;增强后动脉期脓肿无强化,肝包膜增厚呈线状强化,灶周肝实质呈一过性肝段性强化,门静脉期脓肿呈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楚,一过性肝段性强化消失。结论:肝包膜下脓肿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脏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脾脏假瘤的临床、CT表现并与病理表现进行对照。结果 3例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边界清晰,1例肿块巨大者,其内可见片状坏死,增强扫描可见大量紊乱强化血管影。结论脾脏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需与脾脏其他占位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MR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RI对各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NN9例,并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分型、各型的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1)单纯凝固性坏死型(5例),MRI的T1WI及T2WI上分别表现为低信号或低-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显示为单纯凝固性坏死,外围有薄层纤维包膜。(2)伴液化性坏死型(1例),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较大病灶内可见点片状更低信号;T2WI上病灶呈低-等信号,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内部无强化,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上以凝固性坏死为主,中心可见裂隙状液化性坏死,外围有薄层纤维包膜。(3)多结节融合型(3例),T1WI为低信号,其内可见低.等信号分隔;T2WI病灶以低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等或略高信号分隔;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无强化,其内分隔及周围包膜呈轻-中度强化。病理呈多个坏死结节融合,病灶以凝固性坏死为主,部分较大结节内可见小片状液化性坏死,结节间可见纤维分隔及外围薄层纤维包膜。结论MRI能很好反映SNN的分型及各型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病理表现,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期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24例节细胞神经瘤的 MSCT影像特点与病理表现.结果:24例神经节细胞瘤病例中,位于肾上腺7例、腹膜后11例、后纵隔3例、盆腔2例,盆腔及后纵隔同时发病者1例,共计26个病灶.26个病灶中7个呈嵌入性生长,包绕或推移周围血管,但血管形态正常.CT平扫19个病灶表现为均匀低密度,7个表现为混杂低密度,16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或小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后4个病灶未见强化,18个病灶可见条片状或斑片状不均匀轻中度进行性强化,4个病灶表现为团块状或斑片状不均匀明显强化,6个病灶可见包膜强化.术后组织病理示:肿瘤主要由成熟的神经轴突、神经束和纤维组织构成,其间散在成熟的节细胞、Schwann细胞.其中4个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病灶内部分区域见分化不成熟的节细胞.结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影像特征与病理表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正确认识其MSCT表现,可对绝大多数病例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提高对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特点,其中包括CT4例,MRI2例,肝动脉DSA1例。结果4例肿瘤均位于肝右叶,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3例侵犯肝包膜。4例CT平扫均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灶,CT值28—36HU,其中2例可见片状稍高密度出血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实质呈轻度强化,CT值52—70HU,静脉期呈中度强化,CT值75—98HU,病灶内部中央坏死显著。2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当,其中1例病灶内见片状等高信号影,T2WI为较高信号。1例DSA表现为肝动脉分支走行呈“抱球状”,实质期可见不规则肿瘤染色。结论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肿瘤向外浸润明显,边界不清,肿瘤内部坏死显著,实质部分所占比例很小,瘤内出血常见。  相似文献   

11.
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CT 与 MRI 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 CT 与 MRI 表现,提高对该肿瘤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的临床及 CT、MRI 表现。结果8例中,4例位于颅内,4例位于腹盆腔。肿瘤位于基底节丘脑区2例,呈类圆形囊实性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囊变坏死明显而周围水肿轻,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强化,其中1例伴出血并沿脑室播散转移。松果体区1例,不规则分叶状,MRI 平扫表现为 T1 WI 稍低信号,T2 WI 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周边见条片状无强化囊变区。鞍区1例,CT 平扫病灶呈稍高密度,MRI 表现为 T1 WI 等信号,T2 WI 等、稍高信号,侵犯垂体,垂体柄受累增粗,增强扫描鞍上肿块呈较均匀明显强化,累及视交叉,胼胝体嘴部见明显强化小结节灶。腹盆腔4例,CT 表现均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欠清,呈浸润性生长,内见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内见多发迂曲血管影,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见肿大淋巴结。结论性腺外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对其术前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性腺外精原细胞瘤的C T及M 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性腺外精原细胞瘤影像表现,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 T密度或M R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6例肿瘤均为单发,颅内10例,前中纵隔4例,腹部2例,6例呈类圆形,10例呈分叶状。病灶最大径线1.3~18.6 cm ,平均(7.0±5.6) cm。13例行C T平扫均以软组织密度为主,囊变坏死8例,伴有环形片状钙化2例,出血2例,其中6例行C T增强扫描,2例表现为均匀强化,4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逐渐上升。10例行M RI平扫及增强扫描,8例T1 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 WI呈稍高信号,2例合并出血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7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因肿块中央合并出血以边缘强化明显。病理提示大部分肿块血供丰富且有囊变,瘤间质有纤维血管组织分割。结论原发性性腺外精原细胞瘤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C T、M 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累及范围。  相似文献   

13.
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经病理证实的9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SCT表现。结果:9例中5例为腹部隐睾肿瘤、4例为阴囊上方肿瘤。主要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包膜,增强后有8例呈轻~中度分隔样强化,腹部5例腹股沟管内精索缺失,4例阴囊上方肿瘤,精索伴行血管增粗,血管成像显示5例腹部及3例阴囊内肿瘤显示为同侧睾丸动脉供血。伴同侧肾脏、精索及精囊腺缺如1例,伴两侧输尿管下端囊肿1例,伴子宫样结构(假二性体)1例,睾丸下降固定术后两年恶变1例。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有一定影像学特征性,结合MSCT血管成像所示睾丸动脉供血及伴随泌尿生殖系其它发育异常可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8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注射流率采用1.5-3.5 ml/s;仔细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8例肿瘤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不规则分叶形1例,5例肿瘤前缘较光整,3例不光整,8例后缘均欠规则,侵及周边脂肪间隙或后腹壁,隐约见不规则毛刺样改变,4例后缘见角状、伪足样突起侵入后腹壁细胞稀疏区;实性肿瘤5例,囊实性2例,囊性1例,2例见钙化;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较均匀1例,但均低于肌肉组织,3例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增强动脉期均明显不均匀强化,与肌肉组织相仿或稍高;静脉期强化进一步持续并略加强。1例腹膜后见有多个淋巴结肿大并明显强化。结论: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有包膜,坏死囊变显著,CT密度低于大多数软组织肿瘤,强化明显;恶性征象包括虽在神经通路却不与神经相连,肿瘤边缘小毛刺,邻近脂肪间隙和肌肉肿瘤浸润,邻近淋巴结增大,富细胞区坏死、钙化并呈伪足样侵入细胞稀疏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2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13例患者CT 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 SC T增强扫描及三维后处理重建。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CT 检查显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准确性。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单发,2例多发,共计1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腹主动脉周围,呈椭圆形或圆形,平扫肿瘤呈等或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2例病灶边缘钙化。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可见坏死和囊变区,7例瘤内或瘤周可见明显强化的迂曲血管影。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病灶大小、形态、位置、供血动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上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MS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EGIST的CT资料.结果 肿瘤位于腹膜后8例、肠系膜4例,腹腔4例,原发于肾上腺1例、大网膜1例,网膜及肠系膜1例.良性2例,交界性4例,恶性13例.肿瘤直径4.1~35 cm,类圆形5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9例.平扫密度均匀4例, 增强扫描1例均匀中度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2例周边明显环形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5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强化不明显. 结论 E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MSCT对E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食管裂孔网膜疝(simple esophageal hiatus omental hernia ,SEHOH)的MS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的SEHOH ,均作了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获取亚毫米数据作MPR及MIP。结果横断位7例均显示食管裂孔(EH)膈上大小不等纯脂肪血管囊,其中呈椭圆形和类圆形各3例,分叶形1例,多位于食管右前方;矢状位表现为心后区铸型脂肪密度影,形态由正中矢状位的半月形或三角形逐渐过渡到旁中央矢状位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冠状位呈椭圆形3例、倒梨形2例和分叶状2例。脂肪血管囊下部呈“狭颈样”与腹腔网膜脂肪连续,上极被撑开的膈食管膜与食管相连成角状。MIP均显示胃左动脉(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穿越EH。贲门均位于膈下。结论心后纯脂肪血管囊膨胀性和可塑性形态,紧贴食管并与腹腔网膜相连;GLA主干僵直,食管支附近呈对称“∩”形并穿越EH是SEHOH特征性影像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钝性肾上腺损伤(blunt adrenal gland trauma,BAGT)特征性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40例BAGT患者的MSCT平扫和动态增强的影像资料。采用GELightspeed多排螺旋CT机,运用薄层小螺距扫描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与多平面重组(MPR)技术。结果 40例中,右侧33例,左侧6例,双侧1例。BAGT主要征象:(1)肾上腺血肿29例,MSCT像上呈圆形、卵圆形高密度血肿,三期增强扫描血肿无强化,其周围可见受压推移并张开的人字形、弧线状强化的肾上腺肢体影。(2)肾上腺肿胀8例,MSCT表现为损伤的肾上腺肿胀增粗,但仍保持线状或人字形的肾上腺基本外形,三期增强扫描肿胀的肾上腺强化密度减低。(3)肾上腺碎裂3例,肾上腺变形、碎裂,密度混杂,并被血肿淹没。(4)对比剂外溢2例,增强动脉期损伤的肾上腺肢体可见点状溢出的高密度对比剂影;门静脉期与延迟期呈糊状、结节状高密度,范围扩大。MPR、MIP重组清楚地显示肾上腺肿胀、血肿、碎裂、对比剂外溢征象。结论 BAGT具有特征性CT表现,MSCT动态增强与后处理技术能清楚地显示其各种病理改...  相似文献   

20.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手术切除、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分析术前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图像,5例进行了多平面重组(MPR)。结果:15例中,胃间质瘤9例,肠道间质瘤5例,胃及十二指肠同时发病者1例。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腔外生长为主。良性4例,3例直径小于5cm,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均匀强化。恶性9例,密度不均,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1例出现肝转移,1例出现脾转移。交界性2例,直径分别为3.6cm和4.3cm。结论:MSCT及其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够显示病变的特征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对GIST的定位、定性及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