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柩·脉度》载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1脏腑络痹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机 脏腑络痹,就是脏腑络脉痹阻不通。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络脉循行于体表的称阳络,循行于体内、布散于脏腑区域的称阴络,形成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4.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形成于清代名医叶天士,他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著名论断。中医有经脉和络脉之分,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各级分支,包括别络、孙络、浮络、缠络等,如网状细分,按一定时速与常度,把经脉运行的气血输布环流到脏腑组织、肌肤腠理,发扦沟通联络,濡养温煦的作用。现代中医学者吴以岭教授在我国首次提出了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是就络病学说理论框架研究而提出的系统。认为络脉具有网络层次,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脱发(本文简称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病,指头发异常或过度脱落。经脉为经络的主干部分,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网状分支,沟通内外,连接皮毛。外邪损伤络脉、脏腑亏虚致络脉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络脉皆可致皮毛失荣失养而毛发脱落。基于络病理论论治脱发可从祛邪和络、养络扶络、化浊畅络等法入手,为临床治疗脱发提供了新思路。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7.
晓倪 《家庭中医药》2000,7(2):18-18
1.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它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脉多循行于深部分肉之间,络脉循行于体表较浅部位;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9.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沟通上下,联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枝,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相似文献   

10.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1.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12.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13.
从络脉论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现代医学对其病机尚未明了 ,主要认为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目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近年来 ,笔者根据中医络脉理论 ,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方法进行防治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根据络脉理论 ,从络脉论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略陈管见。1 络脉生理病理特点络脉虽是经脉的分支 ,但在生理上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 ,无论是在体表 ,还是在体内 ,经脉—络脉—经脉为经络系统普遍分布规律 ,即经为主干 ,通过别络实现其表里相连 ,通过络脉、孙络、浮络实现其与肌肤、脏腑的连属 ,从而形成一个完…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于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近10年来,在基础、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试分述如下。 1 络病理论基础研究 茅氏[1]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  相似文献   

15.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16.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核心。建国以来 ,经络研究一直是我国医学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十五”期间被列为中医研究领域两大支柱项目之一。络脉作为经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引起广大学者的注视 ,冀以通过研究络脉来切入对经络实质的研究。1 络脉的定义及循行《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 ,支而横出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络” ,说明络脉是从正经分出的 ,是经脉的分支 ,是由经脉分出的行于浅表的支脉 ,由十五络、孙络、浮络组成。雷氏[1 ] 认为 :络有广义 ,狭义之分。广义之络包含“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  相似文献   

17.
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络脉有别络,络脉,浮络和孙络之分,气血阴阳之别,不同级别的络脉相互联系,纵横交错,呈树枝状分布于脏腑组织之间,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网络系统。络脉为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渗化气血的场所,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功能特性,络病病因复杂,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内伤饮食,情志,跌扑损伤皆能导致络脉损伤,络病有病气病血之分。但无论是“新病入络”,还是“久病入络”,都只是络脉在不同层次的病理改变,络脉瘀滞是其共同的病理基础,邪客络脉,营卫功能失骨是其基本的病理环节,络脉失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痰瘀凝结是络病的基本演变过程,络病病情缠绵,虚实并见,且多瘀,故其治当宿邪缓攻,通补兼施,随其所得,分部处之,临床用药多取类比象,比藤治络,辛香宣透,引经通络,虫类走窜,剔邪搜络,血肉有情,填补络道。  相似文献   

18.
正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随着络病学理论的日臻完善,采用络病理论分析疾病的病机,指导临床用药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试以络病学理论分析恶性胸腔积液的病机与治则,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1络病理论的主要内容1.1络脉的含义与实质络脉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灵枢·脉度》中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了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近现代对络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  相似文献   

19.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20.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的贡献 ,并就此作了具体的阐述。认为《经脉篇》全面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病症、治则及诊断 ;经脉与脏腑的络属关系 ;同时对经脉气绝证 ,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和十五别络的名称、循行、病证也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