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对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监测,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方法收集监测点本病疫情资料,并在监测县采集人血清以及鼠型动物肺脏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查。结果 2010年全省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5例,死亡1例,病死率6.67%,其中大理州8例和楚雄州3例。2010年在红河州泸西县、昆明市五华区、大理州祥云县的居民区和野外共捕获鼠形动物10种406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绒鼠、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总带毒率为8.33%(33/396),阳性鼠型动物为黄胸鼠、褐家鼠、大绒鼠、小家鼠、灰麝鼩,带病毒率依次为2.02%(2/99)、6.38%(3/47)、22.03%(26/118)、16.67%(1/6)、50.00%(1/2)。结论滇中和滇西地区为本病主要发病地区。调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泸西县还存在以大绒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2006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提供科学的防治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2006年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血清及鼠肺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查.结果 2006年全省共报告本病39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05/10万,病死率为2.56%.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和红河州.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为6.90%.2006年在泸西、寻句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0种810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带毒率为4.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结论 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中华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应采取以灭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疫苗为主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献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县4个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9-2011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00%~5.00%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00%~1.50%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8.41,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4.00%,野外为0.00%;鼠种构成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仓鼠优势鼠种;1份阳性鼠肺标本为褐家鼠。结论褐家鼠是献县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均较低,预示献县HFRS不会出现大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沧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结果 1998-2009年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52~5.19)%之间,鼠带病毒率在(0~27.91)%之间,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绝对优势鼠种,占83.03%,其次为小家鼠12.88%,大仓鼠和黑线姬鼠分别为3.61%和0.47%。结论褐家鼠是沧州市HFRS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采取以消灭住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滹沱河献县泛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泛区的3个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7-2011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范围在0.67%~3.33%之间,野外鼠密度范围在0.22%~0.77%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49.11,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4.08%,野外为0.00%;鼠种构成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41.86%),其次是大仓鼠(33.72%)和小家鼠(17.44%);2份阳性鼠肺标本均为褐家鼠。结论滹沱河献县泛区是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的混合型疫源地,应采取以消灭住宅区褐家鼠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汉坦病毒携带状况。方法在全省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设区市作为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携带情况。结果春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2.01%,野外平均鼠密度1.28%;秋季居民区平均鼠密度1.34%,野外平均鼠密度0.81%;鼠带毒指数为0.008~0.066。宿主动物构成以褐家鼠为主(353只),在20只褐家鼠、2只小家鼠和1只黑线仓鼠中检测到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结论河北省是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的混合型疫区,目前预防控制的重点是东部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北部承德地区人间和鼠间疫情监测,从而有效控制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清远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市辖2县设立8个监测点,采用笼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采用夹夜法、笼日法、挖鼠洞等多种方法在居民区和野外环境捕鼠,调查鼠类种群构成;采集鼠血清及一般人群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原间接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HV)抗体;收集清远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08年全市报告病例3例,无死亡病例,年发病率为0.08/10万;采集一般人群血清237份,HV感染率为2.53%;捕获鼠形动物236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科2属5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鼠密度为10.32%;除黄毛鼠和板齿鼠外,共余3种均发现感染,总感染率为11.86%。结论清远市存在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制定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11个县(市)进行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组织和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结果在调查的11个县(市)共捕获5属8种啮齿动物1303只,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居民区优势种,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野外优势种。调查县(市)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范围为2、5%~7.1%;居民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大足鼠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8%(24/637)、5、5%(15/274)、4.2%(2/47)和3.0%(3/100);野外高山姬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朐腈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2%(3/139)、1.8%(3/163)、0(0/4)和14.3%(1/7)。结论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以褐家鼠一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汉城型病毒的循环形式和以高山姬鼠一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汉滩型病毒的循环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9年鼠疫疫情,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对云南省108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使用Excel 2013建成数据库,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9 103只,分别属于3目...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北省武汉市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Hantavirus)流行情况及病毒型别。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鼠肺中HV抗原;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扩增阳性样品中HV的部分S片段及部分M片段;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及分型。结果在武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UVaS)疫区共捕获啮齿动物231只。在9份鼠肺样品中检测到HV抗原,其中5只为褐家鼠,2只为黄胸鼠,2只为小家鼠,病毒携带率为3.90%。用汉城型病毒(SEOV)特异性引物从7份HV抗原阳性样品中扩增出部分S片段(620~999nt)及部分M片段(2001~230Int)井测定序列。对扩增出的部分S片段和M片段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7株病毒与Genebank已提交的SEOV有很高的同源性,均为SEOV。但在用部分S片段及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上,7株病毒的聚集模式不同。结论武汉市啮齿动物携带S1和S4亚型汉坦病毒,表现出SEOV在同一地区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中汉坦病毒的自然感染情况,为肾综合症出血热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夜法在湛江地区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首先进行分类鉴定,然后解剖和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FRSIgM抗体。结果在本地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9只2目2科4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其中不同鼠形动物自然感染率板齿鼠为4.26%,黄毛鼠为3.60%,黄胸鼠为3.57%,褐家鼠为0.90%;其他鼠形动物小家鼠、屋顶鼠、臭鼩鼱感染率均为0。结论湛江地区鼠类自然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家鼠和野鼠两型为宿主的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云南省剑川县野鼠中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状况,以评估其对人群的潜在威胁。方法 2017年1—4月在剑川县选取石龙、长乐、新松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点,用鼠笼法进行捕鼠;经鼠种鉴定后采集鼠肾脏及膀胱标本,用BSK-Ⅱ培养基对其进行分离培养;用实时定量PCR及巢式PCR分别检测伯氏疏螺旋体特异性recA基因及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结果 ①共捕获10种439只鼠,其中齐氏姬鼠219只、大绒鼠165只,其余鼠种55只(中华姬鼠24只、贝氏树鼩13只、斯氏家鼠7只、巢鼠3只、灰麝鼩3只、赤腹松鼠2只、社鼠2只及大足鼠1只);② 439份标本均未分离培养到伯氏疏螺旋体;③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2.51%(11/439),其中中华姬鼠4.17%(1/24)、齐氏姬鼠4.11%(9/219)和大绒鼠0.61%(1/165);④11份阳性标本皆来源于剑川县石龙村,其余2个村的鼠标本未检测到阳性;⑤11份实时定量PCR阳性标本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的检测皆为阴性。结论 云南省剑川县野鼠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感染,但鼠中病原体的载量较低,其传播给人群的风险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泸西县鼠形动物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状况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斑点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居民区和野外捕鼠,捕获的鼠进行分类鉴定并剖取脾脏。采用巢式PCR检测鼠脾脏中斑点热立克次体groEL 基因,阳性标本进行序列测定,通过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对基因序列进行BLAST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鼠193只。其中居民区64只,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129只,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鼠脾脏巢式PCR扩增,从野外大绒鼠中检测到1株groEL 基因阳性标本(LX68),阳性率为0.52%。该阳性片段测序后在GenBANK库中经BLAST比较分析,与Rickettsia raoultii、Rickettsia rickettsii 和Rickettsia sibirica 相似性较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斑点热劳氏立克次体株(GenBank:KJ41028850)、立氏立克次体株(GenBank:U96733)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株(GenBank:AY059014)在同一分支,同源关系非常近。结论 该地区大绒鼠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河北省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掌握疫情发展动态,为防治HFR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抗原检测及病毒基因分型。结果 2012年河北省共报告病例687例,发病率为0.95/10万,死亡2例。病例分布在全省85个县(市、区),占总数的48.30%,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春峰高于秋冬季峰,占发病总数的48.90%。15~70岁人群为高发人群,占发病总数的88.50%,大年龄人群发病有增加趋势;病例男女比例为2.4:1;农民发病占79.48%。居民区平均鼠密度为2.88%,野外为1.08%,居民区鼠带病毒率为10.54%,野外未检出,均高于去年。居民区和野外优势鼠种仍为褐家鼠。阳性血清和鼠肺进行PCR分型,结果均为家鼠型(Ⅱ型)。结论河北省HFRS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重点为河北东北部的唐山和秦皇岛两市,属于家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防控应对重点区域采取针对家鼠型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