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斜外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手术治疗53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其中,28例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LIF组),25例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OLI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显著优于PLIF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24.38±5.5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OLIF组的VAS和ODI评分显著优于PLIF组(P0.05),但末次随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腰椎侧凸Cobb角、SVA、CVA、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较均术前明显改善(P0.05),OLIF组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显著优于PLIF组(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是治疗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微创手术,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3月~2014年6月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55~71岁,平均(65.7±13.58)岁。采用侧路融合术Cross-Fuse假体置入。[结果]平均随访22个月(10~34个月),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孔平均高度、椎间隙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腰痛及腿痛等症状经手术治疗后有所改善。手术后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较手术前有所降低,而术后腰椎侧方滑移度、椎间孔平均高度和椎间隙平均高度则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侧路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66 Cage,nHA/PA66 Cage)用于腰椎退变性侧凸椎间融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采用nHA/PA66 Cage行后路侧凸矫形、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43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18例(单节段组)和双节段融合25例(双节段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侧凸方向、顶椎旋转度、融合节段、骨质疏松例数以及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ODI、VAS评分、MacNab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影像学检测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冠状面Cobb角、Cage植入深度、植骨融合情况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62个月,平均30.9个月。术后4例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单节段组2例、双节段组2例),单节段组1例出现谵妄,双节段组1例发生Cage移位。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椎间隙高度高于单节段组(P0.05)。两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age植入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达骨性融合。两组术后VAS评分、改良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双节段组VAS评分高于单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间点VAS评分、改良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照腰椎功能MacNab标准,单节段组优良率为94.4%、双节段组为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n-HA/PA66椎间融合器可有效恢复、维持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获得较好疗效。其中,双节段患者椎间隙高度维持优于单节段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管间接减压术治疗退变性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从2004年6月~2008年12月连续收治因退变因素导致下肢神经根症状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7人,对患者采用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术治疗。详细记录其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各项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平均30.8个月(24~78个月),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所有患者神经根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统计学结果表明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冠状面Cobb角、侧滑距离、胸段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段前凸角、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经后路椎管间接减压矫形融合手术治疗伴有下肢神经根症状且合并椎体侧方滑移和(或)椎间孔狭窄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椎旁肌退变程度对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减压融合病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凸行短节段(≤3个节段)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的病人53例,根据术前核磁共振是否存在椎旁肌退变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腰椎Cob角、椎旁肌(竖脊肌、多裂肌、腰大肌)横截面积、椎旁肌脂肪化率、视觉模拟量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两组病人术前Cob角、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病人Co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Cob角大于对照组,对照组VAS、ODI评分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多裂肌和竖脊肌的凹侧横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凹侧和凸侧比较,多裂肌及竖脊肌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脂肪化率与术后ODI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r=0.462)。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人术前应重视椎旁肌退变程度的评价,特别是多裂肌的脂肪化率,延长固定节段或注意加强腰背肌的锻炼,有助于缓解病人术后腰背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 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 SL)、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面积均获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进一步改善(P<0.05),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也有所丢失(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 采用CLIF手术治疗腰椎ASD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获...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202-2204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月~2012年6月对38例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形加椎间和/或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随访时间平均14个月(6~24个月)。95%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间歇性跛行缓解,随访期间矫正度数无明显丢失。[结论]椎管充分减压、适度矫正畸形、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椎管减压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接受椎管减压融合术LS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8例经肌间隙入路为肌间隙组,42例经后正中切口入路为后正中组。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O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腰椎评分(Japan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和影像学参数。[结果]肌间隙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暴露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VAS评分、血清CK水平均低于后正中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肌间隙组的JOA评分高于后正中组,而ODI评分低于后正中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及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多裂肌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肌间隙组的多裂肌面积显著大于后正中组(P0.05)。[结论]肌间隙入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LSS软组织干扰轻、创伤小、术后康复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总结我科近五年治疗3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56~77岁,平均63.7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评估包括详细体格检查,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影像学检查包括站立位腰椎正侧位片、腰椎MRI;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后路减压,退变间隙椎间撑开、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VAS、ODI及X线平片。结果术前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6.5分和4.7分;ODI术前评分为57.7%;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22.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20.7°。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为3.3分和2.4分;ODI评分为30.3%;腰椎侧凸Cobb角平均为9.8°,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2.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断裂及松动,有7例相邻上位间隙进一步发生退变,但患者功能提高,未再手术;无神经瘫痪、深部感染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经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既可以矫正不对称性退变,又可以去除疼痛源,恢复腰椎生理前凸,具有手术相对安全、椎弓根螺钉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提高患者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入路矫形减压融合责任节段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5月~2010年7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59例,均对责任节段进行矫形减压融合治疗,并记录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腰椎侧凸角度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评分情况。结果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8.5~18.4°,平均矫正率为59.2%,临床疗效评价采用ODI:优39例,良10例,可8例,差2例。结论针对责任节段进行矫形减压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安全有效,治疗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与处理责任节段,并针对术后病情发展变化做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5):1372-1374
[目的]探讨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采用本手术方式治疗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椎旁小切口Quadrant辅助下肌间隙入路,行患侧关节突切除,减压后椎体间融合,常规固定系统固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估患者疼痛、神经功能情况,影像学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以上随访时间,患者VAS、ODI和术前相比获得较好的改善(P0.05),影像学数据显示骨性融合率为84.4%。[结论]采用常规腰椎固定系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Quadrant辅助下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损伤小、手术费用低,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6年7月行OLIF联合后路固定14例15节段,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51~82岁。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滑脱症4例。其中L2、3节段1例,L3、4节段4例,L4、5节段8例,双节段(L3~5)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并发症、椎间融合率,对比术前术后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数据。[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切口长度(5.39±0.84)cm,平均手术时间(141.07±25.36)min,平均术中失血量(210.71±65.57)ml。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术椎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 d、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末次随访时椎间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 d略有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初步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严重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但应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12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23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与术后2个月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前缘、中心、后缘高度、伤椎Coob角、椎体楔变角、椎管矢状径,比较术前与术后2个月伤椎上方与下方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结果 2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个月,平均17个月。共置入119枚椎弓根钉,手术时间68~120 min,平均89.8 min。术中出血量10~90 mL,平均48.5 mL。术后2个月伤椎前缘、中心、后缘高度、椎体楔变指数、椎管矢状径、伤椎下方椎间孔高度、伤椎下方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增加,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ob角、椎体楔变角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个月伤椎上方椎间孔高度、伤椎上方椎间隙高度、伤椎上方椎间孔面积、伤椎下方椎间孔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同时可获得一定脊柱矫形及神经间接减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3):1186-1189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侧凸手术治疗的选择,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2013年05月,本院收治的26例经手术治疗的退变性腰椎侧凸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结合患者的身体条件和基础疾病,分别采用单纯减压,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观察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7.5个月(2443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改善率分别为(68.9±2.4)%和(80.5±4.1)%。侧凸平均矫正率(60.4±3.7)%,随访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对于退变性腰椎侧凸,应采取个体化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2013年6月收治的3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施行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术前腰椎Cobb角24.2°±9.6°,腰椎侧凸角21.2°±8.8°,VAS评分(8.4±1.9)分,JOA评分(11.3±4.2)分。评价术前、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的矫正及维持情况,根据术前、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未出现死亡、瘫痪、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术口愈合不良、术后神经症状等经积极处理后均得到治愈。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2~60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Cobb角减小至9.2°±4.5°,腰椎前凸角增加至33.8°±8.6°,矫正率分别为61.9%、37.2%,较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分别为(2.8±1.5)分、(27.8±4.5)分,改善率分别为66.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节段开窗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椎体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必要时辅助对侧椎板间小开窗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安全,脊柱畸形的矫正和维持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角的变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28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岁;侧凸范围3~6个椎节,平均4.8个椎节.采用后方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融合范围限制在侧凸范围内,平均融合3.3个椎节.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时拍摄站立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及侧位椎间角,并观察植骨融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97个月,平均50个月.术后即刻侧凸Cobb角平均矫形率33.7%,末次随访时矫形丢失平均3.7°,术前及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正位椎间角与术前、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明显假关节形成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论 退变性腰椎侧凸短节段融合后对近端融合椎上方邻近节段正位椎间角的矫正有限,且不能阻止其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0月,42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全麻下行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术(IntraSPINE),评价围手术期资料、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板或棘突骨折、假体置入失败等。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以上随访,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末次随访的优良率为95.2%(40/42)。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disk height, DH)和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 FH)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中1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余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微创减压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斜向腰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7-03—2018-03分别采用OLIF与TLIF手术治疗的50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TLIF组26例,OLIF组2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滑脱复位情况。结果 50例均获得6个月随访。与TLIF组比较,OLIF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3 d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术后3 d、3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6个月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组与OLIF组术后3 d、6个月时腰椎滑脱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早期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其在保护腰椎后方结构的同时减少了对椎管的干扰,有效地提供前中柱支撑,更好地恢复椎间高度,并扩大椎间孔面积,从而达到间接减压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