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 I)犤体重(kg)/身高2(m2)犦与一个亚洲大都市的老龄人中白内障之间的关系。设计:基于人群横断面研究。老年性白内障定义为单眼或双眼符合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中的2级以上的任何一种晶状体混浊(如核性、皮质性及后囊下混浊)。体重与身高由集中训练过的测量者测量。结果:台北市石牌区年龄为≥65岁的2045人被邀请参与调查,其中1361人(66.6%)完成了调查。在所有对象中,806人被诊断患有老年性白内障。以BM I<21.3作为参照点O R1.00,在BM I与核性混浊之间存在一个U形关系。与皮质性混浊间则表现为一个倒U形关系。在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老年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生活在西西里Casteldaccia市年龄≥40岁的受试者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对27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根据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Ⅱ对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进行分类。选择晚期晶状体混浊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且从同一人群中选取性别和年龄相匹配、有或无早期白内障的相同数量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近视和虹膜萎缩与核性白内障显著相关,虹膜萎缩、激素的应用、假性剥脱综合征和家族性白内障与皮质性白内障呈正相关。近视、虹膜萎缩、激素的应用和家族性白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亚洲人进行小梁切除术后晶状体混浊的进展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观察性的病例序列纳入243例年龄在36~82岁的患者。每例患者1眼进行小梁切除术。每年使用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测量晶状体混浊的程度。主要观察指标:在任意3个晶状体区域内:核、皮质和后囊下,超过2个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我国西部省份青海、云南、贵州和广西50岁及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病率.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平安、云南楚雄、贵州六盘水、广西崇左地区年龄≥50岁的农业人口共5562人进行横断面调查.视力低于0.7同时存在任何类型晶状体混浊且波及瞳孔区者诊断为ARC;将晶状体混浊分为核型、皮质型及后囊下型,3种或其中任意2种同时存在判定为混合型;根据LOCSⅡ对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结果 青海、云南、贵州和广西4个人群的ARC总患病率分别是41.8%、48.2%、18.8%和39.4%;随着年龄的增加,ARC患病率明显升高.青海平安、贵州六盘水晶状体混浊以皮质型最多见,云南楚雄、广西崇左以核型最多见;4个地区均以后囊下型所占比例最低.4个地区ARC患者中4种不同类型晶状体混浊的程度均呈现分级由低到高而比例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晶状体混浊4级的比例以青海平安最高,为17.49%;广西崇左最低,为10.00%.结论 我国西部地区50岁及以上农村人口的ARC总体患病率较高,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防盲治盲工作应对西部ARC患病率高的地区有侧重.  相似文献   

5.
背景:航空与暴露源于宇宙的电离辐射有关。眼晶状体的损害与电离辐射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目的:研究商业飞行员这一职业以及由此导致的暴露于宇宙辐射是否与晶状体混浊有关。方法:基于人群的445例对照研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简化的分级方法将晶状体混浊分成4型。这4型,作为病例组,包括71例核性白内障患者、102例皮质晶状体混浊患者,69例涉及中央光学区,以及32例后囊下晶状体混浊。对照组为有一种不同类型晶状体混浊或无晶状体混浊。辐射暴露的评价是以从事飞行员职业的时间、每年在每种飞机上飞行的小时数、时间表、飞行档案,以及通过软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眼压(IOP)升高和开角型青光眼(OAG)及使用抗青光眼药物与5年伴发白内障的关联。设计: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受试者:基线年龄<50岁的3654例澳大利亚蓝山眼科研究受试者(1992—1994,参与率82.4%),5年后再次检查2335例符合条件的受试者(1997—1999,75.1%参与率)。方法:记录患者详细的医疗及眼科病史,包括目前用药情况。同时对每例患者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压平眼压计、自动视野计及晶体照相检查。使用W isconsin系统进行晶体照片分级以评估伴发的核性、皮质性及后囊下白内障(PSC)。使用广义预估等式分析评估患者双眼资料。主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估计成年拉丁美洲人中高眼压和开角型青光眼(OA G)患者特定年龄和性别的的患病率。设计:群组横断面研究。受试者: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市6个居住区中6357名40岁以上的拉美人。方法:研究人群由所有居住在加利福尼亚La Puente6个地区的40岁以上主要为墨西哥裔的拉美人组成。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眼压(IO P)、自动视野分析仪视野检查(V F)和视盘的同时立体眼底摄像检查。不伴有视盘损害、视野检查正常,但眼内压高于21m m H g时定义为高眼压症。至少在一只眼中存在青光眼性视野改变和/或青光眼性视盘损害,前房角开放即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性白内障(PEXC)发病及进展过程中前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细胞凋亡或增殖功能与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PEXC患者手术中取下的5~6 mm的前囊膜作为试验组,依照晶状体混浊类型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对照组选取年龄匹配的老年性白内障(ARC)患者术中取下的5~6 mm前囊膜,同样进行进一步分型:核性混浊(n=24)、皮质性混浊(n=8)、白核(n=8)。将前囊膜行石蜡切片制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统计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试验组α-SMA、bFGF、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试验组核性浑浊LEC的α-SMA、bFGF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试验组白核LEC中Caspase-3、c-fos、c-jun阳性表达率最高(P0.05)。结论:α-SMA、bFGF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而Caspase-3、c-fos、c-jun则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状态,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LEC增殖以及凋亡均较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活跃,且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PEXC患者核性白内障LEC以增生和分化为主,而皮质性白内障LEC以凋亡及退行性变为主。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为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的一种常见眼病.一般为双侧性,但双眼的发病时间、混浊程度及发展速度,可参差不齐。根据晶状体混浊发生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皮质性、核心性以及囊膜性三种。皮质性在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本文就此作一概述。分期与临床表现按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混浊起自晶状体赤道部,多呈辐射状排列。此期只要混浊不波及曈孔区,一般对视力不发生显著的影响。检查:在2.5%新福林(苯肾上腺素)扩瞳下用  相似文献   

10.
先证者,女9岁,因自幼视物不清于2000年11月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情况:视力,OD HM/20 cm,OS FC/50 cm;双外眼正常,双眼球呈钟摆型眼球震颤;双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房水清,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 mm,对光反射可;右眼晶状体前囊及前皮质透明,后部绕核板层呈树枝及雪花样混浊,核亦呈灰白色混浊;左眼晶状体前囊及前皮质透明,绕核板呈雪花样灰白色混浊;眼底朦胧不清;眼压,OD 16 mmHg,OS 18 mmHg.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先天性绕核性白内障(双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屈光状态。方法:对159例(294眼)老年性白内障应用自动验光仪、小瞳检影验光,主觉试镜,散瞳后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混浊状况,并对矫正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屈光改变,白内障类型与屈光不正种类有显著关系(P&lt;0.01)。皮质性多为远视及远视散光,核性以近视及近视散光为主,初中期白内障患者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其晶状体混浊引起的屈光状态是导致初中期白内障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早期患者矫正视力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三硝基甲苯(TNT)性白内障的发病途径与发病机理,自1979年以来,对家兔进行了毒理实验。实验前对每只家兔的晶状体进行了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以便挑选晶状体透明的实验用家兔。在观察中发现每只家兔的晶状体后囊和后皮质,有的甚至穿过核中心延伸到前皮质为止均有不同程度的带有透亮带的树枝状混浊。至今,我们所阅  相似文献   

13.
陈吉超  陈丹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197-2198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的屈光状态。方法:对159例(294眼)老年性白内障应用自动验光仪、小瞳检影验光,主觉试镜,散瞳后裂隙灯观察晶状体混浊状况,并对矫正前后视力及屈光状态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多有程度不等的屈光改变,白内障类型与屈光不正种类有显著关系(P<0.01)。皮质性多为远视及远视散光,核性以近视及近视散光为主,初中期白内障患者矫正视力有明显提高。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其晶状体混浊引起的屈光状态是导致初中期白内障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早期患者矫正视力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 d的SD乳鼠(约25 g )行皮下注射Na2SeO3(0.2 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 μg),注射开始后6 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 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 mmol/L 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 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 β2 (TGF β2 )mRNA的表达有无差异 ,结合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 4 0例 (男、女比例 1∶1) ,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截取其前囊膜 (含晶状体上皮细胞 ) ,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出每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 ,两组间u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低于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组 (P <0 .0 1)。结论 :TGF β2 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 ,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而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16.
1998年 6月至 1 999年 6月 ,我科对 1 40例老年性初发期白内障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有效率百分之百 ,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1 40例均为门诊病人 ,计 2 80只眼 ,年龄最大者 60岁 ,最小者 45岁 ,平均年龄5 2岁 ,男女患者比例 1 1。就诊时 ,视力 5 .0者为 0 ,4.3~ 4.6者 42例 ,占 3 0 % ,4.6~ 4.8者 98例 ,占 70 %。 1 40例患者均用中国潜江制药厂生产的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 ,排除眼底器质性病变并行裂隙灯检查 ,晶状体皮质性 (轮辐状混浊 ) 1 0 9例 ,占 78% ,核性 (胚胎核或成人核呈黄色混浊 ) 3 1例 ,占 2 2 %。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圆翳内障是因高年体弱,精气日衰,目失涵养所致晶珠混浊,视力渐降,最终瞳神内呈圆形银白色翳障,视力障碍的眼病。相当于老年性白内障。1诊断依据(1)视力模糊,逐渐加重,渐至不辨人物,仅存光感。无眼红、眼痛、流泪等症。(2)裂隙灯检查见晶状体混浊,皮质性老年性白内障分四期。1)初发期:皮质中出现水隙,空泡和板层分离,周边部皮质首先可见楔状混浊,逐渐向中央进展。2)膨胀期:晶状体混浊加重,饱满,前房变浅。3)成熟期:晶状体全部混浊,虹膜投影阴性,前房恢复正常。4)过熟期:晶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眼部过氧乙酸烧伤后晶状体皮质混浊与过氧乙酸化学伤的关系。方法 回顾32例(46眼)眼部过氧乙酸化学伤的临床资料,随访近期眼部情况。结果 在32例(46眼)中有19例(27眼)出现晶状体皮质混浊。结论 过氧乙酸与眼组织接触后可透过角膜、巩膜及房水等对晶状体产生直接损伤,导致晶状体皮质混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国北方城市与农村人群中视力损害的患病率与人口统计学的关系。方法:在北京视力调查中,中国北方以人口为基础的队列研究中,对8876只眼(4438人)依据一个83.4%的应答率进行视力测量。研究分为农村部分(1972人)和城市部分(n=2466人)。平均年龄为56.20(s=10.59)(M=56,极差40~101)岁。结果:测量到平均未矫正视力为0.72±0.32(M=0.80),测得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91±0.21(M=1.0)。在一个多元回归分析中发现,最佳矫正视力与年龄(P<0.001)、核性白内障程度(P<0.001)、皮质性白内障数量(P=0.014)、后囊下混浊数量(P<0.001)、受教育程度…  相似文献   

20.
刘平  苏颖  王峰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76-576
核性颗粒性白内障 (又称Coppock白内障 )是遗传性白内障的一种 ,表现为晶状体核内点状混浊而影响视力。我院于 2 0 0 0年 3月发现一罕见庞大家系 ,4代 12 8人中 38人发病 ,临床表现均为典型的晶体核内点状混浊 ,而晶状体皮质透明 ,其中 7例 14眼于 2 0 0 0年 3月~ 2 0 0 1年 2月间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现报告如下 (图 1) :例 1 先证者 (Ⅳ5)女 ,7岁 ,因双眼自幼视力欠佳 ,于2 0 0 0年 3月 15日来我院就诊。无眼痛、畏光、夜盲史及其他病史。母亲孕期健康 ,妊 1孕 1,足月顺产 ,父母非近亲结婚 ,全身检查无异常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