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塞用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以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腹泻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及瘀血所致的崩漏...  相似文献   

2.
李炳文老师为国家师承制名老中医之一,全军中医学会会长。现将学习老师治疗虚劳病的部分经验简介如下。一、塞因塞用“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的病证。例如脾虚劳伤病人常出现脘腹胀满,时胀时减,纳呆消瘦,舌质淡,脉浮大而虚等症状。以黄芪...  相似文献   

3.
孙波 《天津中医药》2002,19(4):70-70
"塞因塞用"意指应用补虚类药物,治疗因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的胀满痞塞等证候,属于反治法之一.今择验案3则,将应用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痞”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为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本为表证,误下而成“痞”。误下是“痞”的重要病因,但临床上不管外感内伤,不论寒热痰水、正虚邪实,只要是胃气壅滞,都可以发生“痞”证。“痞”证是以中焦脾胃的气机不畅为总的病机,临证需辨寒热虚实,更需与“结胸”、“心下支结”等病证相鉴别。仲景基于“辛开苦降”理论创立了“泻心汤”类方,实现了从理论到临床的转变。自仲景以来,后世医家不断探索“痞”证之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提出了“塞因塞用”理论,创立了“补中益气汤”,进一步完善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5.
郁证是由素体肝旺,或体质虚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临床多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为治疗原则。但古今亦有医家认为非独苦辛凉润可治郁,提出亦可从补虚入手。张锡纯充分认识到肝虚致郁的存在,临证善用山萸肉补益肝肾,以木气最浓、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特性去治疗郁证。张氏认为山萸肉能通利九窍、流通血脉而补肝开郁止疼痛,补肝解郁以通水火,补肝解郁而调治寒热往来。  相似文献   

6.
余天泰 《北京中医》1998,17(3):30-30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二法者均属反治法范畴。由于它们均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并不同于常规的治疗方法,“从者反治”,故称反治法。究其实质,是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笔者临证中灵活运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治疗男科疾病,收到...  相似文献   

7.
金晓飞  陈利芳 《新中医》2024,56(4):185-188
塞因塞用法即采用补益的方法治疗闭塞不通之假象的疾病。中医认为妊娠早期尿潴留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脾肾气虚,气机升降失司,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属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应注重谨察整体,治病求本。针对膀胱气化失司造成的小便不利,采用补中益气汤合猪苓汤加减治疗,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慢性便秘可由多种疾病因素引起 ,临床以慢性长期便秘为主证 ,症状虽似标实 ,其本里虚。虚性便秘为中老年人和妇女产后的常见病、多发病。综观各种疗法 ,以中医药治疗效果为佳。祖国医学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虚则补之”、“塞因塞用”,体现了“寓泻于补 ,补泻兼顾”的原则。中医认为肾司二便 ,主五液 ,肾虚血亏将导致津液不足 ,气机郁滞 ,进一步影响脾主运化功能。便通灵即是根据“寓泻于补、补泻兼顾”的原则进行组方的。我们以贝熊能老中医经验方制成便通灵治疗便秘肾虚血亏证 362例 ,并设麻仁丸和果导片两组进行对照观察 ,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董佳容  蒉纲  毛旭明  陆金根 《陕西中医》2021,(12):1763-1765
便秘是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临床常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肛门堵塞感、腹部不适、口臭、食欲减退、乏力等。便秘发病机制复杂,给患者带来严重生活困扰。陆金根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其病机为虚、滞、瘀、郁四个方面,并根据临床表现,将便秘分为气阴两虚、肺气不宣、腑气不通、血瘀、情志不调五种证型,提出“以补开塞,塞因塞用”“整体论治,辨证施治”“重视调护情志”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塞因塞用,即用补益之品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病症的方法。痞满虽表现为脘腹满闷不舒之症,临床亦分虚实,依据李东垣、张介宾、叶天士、张璐等医家运用塞因塞用法治疗痞满的经验,对于以中气不足为病机关键的虚痞或虚实夹杂痞,不可妄用疏通消导之品,当施以益气补中、温运通阳、益胃滋阴、补泻兼顾等方法,治宜求本,以补消痞。  相似文献   

11.
“脾主运化,肺主行水”,人体水湿的运化得益于脾之升清,肺之布散。若脾虚失运,则水湿停聚成痰,上贮于肺器之中,肺气闭阻,不雾精微,则脉道不利,易生瘀血,痰瘀混杂于肺,日久化生成结节。故基于“塞因塞用”这一核心治疗思想,提出治疗肺结节以“培补脾土”为主要治法,配合宣肺、化痰等手段,标本同治,以达到消散结节的最终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癃闭”、“便秘”、“腹胀”等一些证型的治疗举例,论述临证时仔细辨证,透过疾病的一些假象认识其本质,分清虚实,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指出:“塞因塞用”其本质即“辨证施治,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13.
肝气郁结证是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所表现的最常见证候。多由情志长期抑郁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病 ,亦有因其它病邪的侵袭而诱发者。患病后由于气机失调、气郁气滞 ,又会影响到情志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肝气郁结证以气郁、气滞为特点 ,临床导致的病理病证较多 ,加之人体的禀赋有“偏寒、偏热、偏虚、偏实”的倾向和某一脏腑在发生病变后极易影响其它脏腑 ,甚至导致整个机体气血紊乱等病理变化。疏肝法具有调畅气机、疏理气血、开郁散结等功能。故临床以其为基础治疗肝气郁结 ,并因证而设“疏肝化瘀”、“疏肝散寒”、“疏肝散结”等多种治…  相似文献   

14.
胸痞病是杜武勋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的一类以反复胸中胀满、窒闷、痞塞不通,且常伴烦闷、懊恼、郁结等情绪为主症的疾病。西医常将该类疾病按照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思路予以抗焦虑药物,中医则常根据痞证或胸痹的治疗原则予以方药,均难起良效。杜武勋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归纳出胸痞病的核心病机在于胸中气机不利,五脏气化失司,认为在治疗时,应以“天人相应”和“五脏整体”为总纲,结合患者体质特点及发病时间运气特点,关注五脏间生、克、复,损有余,补不足,条畅五脏气机,使五脏气化得复,胸中气机得通,临床疗效显著。通过3则验案总结杜武勋基于五脏生克制化辨证模式治疗胸痞病经验,以期为临床胸痞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27 塞因塞用“塞因塞用”与前法“通因通用”的含义略同。即第一个“塞”字是指补益药物 ,第二个“塞”字是指闭塞的证候。用滋补填塞的方药 ,治疗闭塞不通的病证 ,称为“塞因塞用”。它的适应症从现象上看似乎是阻塞欠通的应该用通法处理的闭证 ,而实质上却是理当用补法医治的亏损不及的虚证。“塞因塞用”法常用于中气虚弱的脘腹胀满 ;肾阳不足 ,气化不行的水肿 ;冲任亏损 ,先后天两伤的妇女血枯经闭 ;脾气不足 ,临产伤血的产后癃闭 ;肺肾同病 ,肺不主气 ,肾不纳气的喘促 ;温病后阴伤 ,杂病后气虚 ,以及老人、产后气血不足的大便秘结等。…  相似文献   

16.
上热下寒汗证主要表现为仅上半身汗出过多,伴双下肢发凉,属上下同病之证,故可运用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理论进行辨治。上热下寒汗证半身汗出责之于气火失调、营卫不固,而下肢发凉则归因于阳气郁遏、温煦失职,归根结底是由中焦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故治法上应从中焦入手,当予补中以平上热下寒、畅中以复气机升降,气机畅则汗自止,验之临床,获效良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塞因塞用,属于反治法的一种类型,是指用温补固涩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即以补开塞。正如清·高士宗说:“塞因塞用,则正气自强,故可使破积,可使溃坚。”笔者综合基因塞用治法的多种变化应用,略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提出“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以中土脾胃之气为核心,以顺应天地之气、调畅人身气机运行为原则。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虚湿困、中气失调为根本病机,肝木郁滞、疏泄失职,肾虚水寒、温煦无力是该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基于“一气周流”理论,临床可治以温运脾阳,以复中土升降之枢,辅以疏肝解郁,以复肝木疏泄之责,加温补脾肾,以复气机运行之源,使人体气机周流畅运,疾病乃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证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升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例,以之治疗而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属难治性疾病。基于“络病”理论分析可知,本病基本病机为气血失调致耳内络脉血行瘀阻、窍络壅塞。临证应遵“络以通为用”之理,治疗以化瘀通络贯穿始终,并根据病证之不同分而治之:因外感邪气致聋多为络脉损伤,其病机为风热灼络、络损致聋,治宜祛风清热、活血通络;因脏气逆乱致聋多为络脉郁滞,其病机为气机郁阻、瘀滞窍络,治宜顺气开郁、化瘀畅络;因久病脏衰致聋多为络脉空虚,其病机为气血耗伤、络虚不荣,治宜益气补虚、养血充络。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