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自杀患者的分布特点,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分析本院2004年02月~2005年04月急诊救治的84例自杀患者的资料。结果:84例自杀患者中男22例,女62例,男∶女为0.35∶1;平均年龄(32±5)岁;文化程度低(文盲、小学、中学)83例;农村占55%,城镇占45%;自杀方式以服毒为主,自杀原因以家庭、情感为主。结论:加强农药和安眠药的管理;加强社区建设,重视抑郁倾向的识别,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关注弱势人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可减少自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科自杀患者特点和自杀方式的转变,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03年1月—2003年12月(2003年组)和2013年1月—2013年12月(2013年组)就诊的422位自杀患者的特点及自杀方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相比2003年组,2013年组女性自杀患者仍然多于男性,但比例较前有减低;自杀人群集中在16~35岁之间;自杀方式仍以服药方式为主,但服用镇静药物自杀的患者显著增加。结论:十年时间,自杀患者的特点及方式发生很多改变,应根据其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院外服药自杀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院外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原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4例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院外服药自杀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院外自杀与家庭、社会、经济、就业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黄云霞 《当代护士》2015,(12):83-84
目的 了解自杀患者特征,建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降低自杀率。方法 对2011年-2013年277例在本院住院抢救的自杀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在接诊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多样,其中喝农药、鼠药206例,占74.37%;割腕7例,占2.53%;大量饮酒46例,占16.60%;服用安眠药9例,占3.25%。长期受疾病折磨服用治疗性药物(异烟肼、达美康、抗精神病药等)6例,占2.17%;溺水1例,占0.36%;其他喝洗衣液、煤气等2例,占0.72%。自杀年龄以55岁以上多见,占自杀人数的64.8%。结论 通过对自杀患者进行分析,掌握特征,建立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方式,降低自杀率,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生命质量和幸福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因素,为有效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自制调查表,回顾性调查攀枝花市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197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住院期间发生自杀行为的623例病历资料,将所有资料经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为6.80%;自杀死亡率1.28%;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相关资料中发生自杀行为时病程、病情、时间、地点、方式、自杀史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与多种因素有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临床工作中应随时提高警惕,积极干预,及时预防或终止患者自杀行为,减少自杀率。  相似文献   

6.
张倬秋  曾筝  刘丽芳 《华西医学》2010,(10):1896-1897
目的了解全开放管理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状况,为急性期开放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2009年10-11月,采用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对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38.95%。且与性别、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无关。但与病程密切相关,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抑郁状况突出。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状况明显,需要加强对病情的评估;加强对家属的教育,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早期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预防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入住ICU患者的家庭状况与正常人群间的差异,旨在对ICU患者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40例入住ICU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入住ICU患者对家庭的亲密度不满程度高于我国一般人群(P值<0.01)。结论临床中应加强对入住ICU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提高,并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家属开展社会心理干预。为患者回归家庭照顾创建条件,为今后医院管理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住院患者自杀防范培训体系,为对临床护士开展住院患者自杀防范培训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调查护士对住院患者自杀防范培训知识的需求状况,初步拟订专家函询问卷。2020年1月—3月,采用德尔菲法对25名从事自杀防范研究、护理安全管理、护理人文关怀等领域的专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0%、91.7%;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8、0.8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17(P<0.001)。最终形成的住院患者自杀防范培训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结论 住院患者自杀防范培训体系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较高,可为开展临床护士防范住院患者自杀培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唐中玉  王晶 《中国康复》2010,25(1):78-79
目的:分析引起精神病患者院外服毒自杀的相关原因,寻求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急诊科救治的96例院外精神病患者服毒自杀与性别、年龄、毒物种类、疾病类型以及季节等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96例服毒自杀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疾病类型以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占第一、二位(47.9%、36.5%);毒物的种类以过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为主(88.5%),且春夏季高于秋冬季(29.2%、31.3%与25.0%、14.6%),自杀相关因素为受精神疾病症状支配、负性生活事件、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及严重的药物副反应等。结论: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及时的疾病治疗可能是降低自杀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杀未遂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服药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48例服用大量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经济状况、家族史、生活事件、病程、临床分型、临床症状、自杀时间、自杀季节、自杀地点、自杀方式等进行调查,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程度。结果大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同期自杀未遂急诊入院患者(270例)的92%;自杀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的自杀意念与其文化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个人经济收入、家庭收入、经济压力、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自杀未遂前自杀意念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及早针对患者的自卑感和不安全的心理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家庭及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以减少患者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11.
40例麻风村患者家庭功能状况的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麻风村患者家庭功能状况,为护理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对麻风村内组建了家庭的40例麻风患者进行调查。结果40例麻风患者中,37.5%(15/40)家庭功能良好,37.5%(15/40)家庭中度障碍,25%(10/40)家庭高度障碍。家庭功能具体项目统计显示,麻风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成长度和合作度存在较大缺陷。自理能力欠缺者其家庭功能高度障碍达到50%,远高于自理能力高者。结论加强对麻风患者家庭功能的护理干预及咨询工作,能提高麻风患者家庭支持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家庭抗逆力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67例SLE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其他相关工具调查患者或其照顾者的人口学资料、社会学资料及临床特征资料,采用家庭抗逆力量表评估患者家庭抗逆力水平,分析SLE患者家庭抗逆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SLE患者家庭抗逆力总分为(119.84±20.80)分,处中等水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家庭月均收入、高照护者心理弹性评分、高照护者社会支持评分、患者高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高照护负担评分是SLE患者家庭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均P<0.05),共同解释其75.40%的变异。结论 SLE患者家庭抗逆力处于中等水平,在SLE患者干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疾病活动度、家庭月均收入、照护者心理状态、支持度及照护负担的关注,以提高患者家庭抗逆力。  相似文献   

13.
张燕  李倩  严素玲 《上海护理》2014,14(6):26-29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的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月收治于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调查。结果150例患者中,76例存在焦虑情绪,占50.67%;70例存在抑郁情绪,占46.67%。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抑郁是比较普遍的负性情绪,临床护士应注意识别患者心理问题。尽早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的家庭支持情况,并对乳腺癌患者家属进行家庭支持干预,促进乳腺癌患者尽早康复。方法将94例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按家庭支持量表评分高低分为高家庭支持组40例和低家庭支持组54例,并将低家庭支持组分对照组27例和干预组27例,对干预组的家属定期进行家庭支持干预。采用自设不维持术后辅助治疗原因调查表,对94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术后不遵医行为原因;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患者自觉按时来院治疗的情况。结果 (1)94例家庭支持情况,得分高有:我的家庭给予我所需要的精神上的支持,我在感情上依赖家庭的支持,我的家庭成员善于帮助我解决问题;得分低有:其他大部分人与他们家庭的关系要比我密切,我希望我的家庭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我与其中的一个家庭成员趣味相投。(2)患者不维持术后辅助治疗主要原因:高家庭支持组主要有,对生活失去信心(35%)、经济原因(25%)、治疗不良反应(25%);低家庭支持组主要有,对生活失去信心(59%)、家庭成员支持不够(56%)、治疗不良反应(52%)和无价值感(52%)。(3)对低家庭支持组患者家属进行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自觉按时做术后辅助治疗率高于对照组(P〈0.000 1)。结论家庭成员支持不够是乳腺癌患者术后不遵医嘱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必要对其家属进行干预;对家属进行干预后能有效增强患者术后遵医行为,促使患者自觉维持术后的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5.
向巍  文曰  印义琼 《华西医学》2012,(11):1685-1687
目的调查胃肠道疾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疼痛状况,为建立无痛病房,优化医疗和护理服务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2月5日-2012年1月14日胃肠外科所有的新住院患者共227例,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病人疼痛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同期调查胃肠外科27名主管医师对疼痛药物了解状况。结果有明确行为能力的216例患者完成调查问卷,其中有195例(90.28%)接受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患者193例(占手术患者98.97%),诊断为胃肠道肿瘤163例(占手术人数的83.59%),手术等级为三级146例(占手术人数的74.87%)。有168例(86.15%)患者术后镇痛,在术后镇痛过程中使用镇痛泵156例(92.86%),其中75例(48.08%)认为镇痛泵镇痛"基本有效",30例(19.23%)认为"无效"。39例术后未使用镇痛泵,其中20例(51.28%)认为"未使用术后镇痛泵"最主要原因为"不了解镇痛泵"。受调查的主管医师了解的疼痛药物仅占罗列药物52种的(20±5.36)种。结论疼痛现象在胃肠道疾病围手术期患者中属普遍现象,由于不断增强镇痛意识和镇痛需求与相关知识缺乏的矛盾存在,及较少的医疗护理干预,导致镇痛效果不佳,影响了疼痛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无痛病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期间癌因性疲乏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至8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内科住院并接受抗肿瘤治疗的279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化疗消化道症状量表(chemotherapy-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ventory,CGISI)、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癌症疲乏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279例患者均完成研究。204例(73.1%)患者存在癌因性疲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和糖尿病均是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抗肿瘤治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发生率较高,BMI过低、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及糖尿病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中毒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指导本地区制定中毒的防范措施、干预机制、诊治规范。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335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种类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353例中毒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酒精中毒男性多于女性,而其它类型中毒女性多于男性;中毒以18~44岁年龄段最多(77.33%);患者职业分布以商务人员和工人最多(46.08%),初中文化程度患者最多(61.88%),中毒患者城市高于农村;酒精中毒占中毒类型的首位,其次为药物中毒、农药中毒等。中毒原因主要为非故意接触(83.47%),自杀居第二位(15.72%)。自杀患者构成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自杀的毒物城市主要为药物,而农村为农药;中毒途径以经消化道最多(97.70%);中毒发生以7月、12月达高峰,就诊时间以20:00~00:00最多(66.57%);病死率0.78%。结论酒精中毒占中毒的首位,宣传酒精对健康的危害,提倡文明饮酒。加强药物和农药的监管,科学合理使用,提高自我防范中毒的意识,避免毒物的随意获得。预防自杀性中毒的发生,应不断提高公民素质,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危机干预援助机制,提供实时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老年烧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老年人烧伤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预防老年人烧伤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调查分析2000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270例60岁以上老年烧伤住院患者的致伤因子、好发年龄、烧伤月份、烧伤程度、烧伤地点、家庭及居住情况。结果 270例老年烧伤中,致伤因子以火焰烧伤最多占147例(54.44%),与其他的致伤因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发年龄以60~69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占153例(56.67%),与其他年龄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烧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的冬季12月-次年2月居多,占158例(58.52%),与其他季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程度以轻度为主共142例(52.59%);烧伤地点大多发生在家中共213例(78.89%),且为独居占191例(70.74%);老年烧伤家庭以农村家庭居多共208例(77.04%)。结论随着老年人群逐步增加,烧伤发生率也增高,在日常生活中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和减少老年烧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的状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1月收治于新疆石河子绿洲医院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进行调查。结果 150例患者中,76例存在焦虑情绪,占50.67%;70例存在抑郁情绪,占46.67%。结论冠心病患者中,焦虑、抑郁是比较普遍的负性情绪,临床护士应注意识别患者心理问题,尽早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114例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和护理干预,特别是对急性中毒占比例较大的自杀性中毒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院前和院内口服急性中毒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发病率.方法 ①自杀是急性口服中毒的主要原因;走进社区,普及心理卫生工作,开展家庭随访,通过民事调解、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措施,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对自杀人群进行预防干预;②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农药、药品、毒品的管理;尤其是农忙(春、夏季节);③误服毒物是儿童急性口服中毒的主要原因,家长、学校、社会、幼儿园应加强防范意识,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工作;④加强急性中毒自救知识的培训,推行家庭自救;为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创造条件,提高生存率;⑤重视精神患者的监护,实施关爱.结果 通过对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114例急性口服药物中毒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干预,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与其相比有如下结果和特点:①急性口服药物中毒患者比前一年明显减少,减少率为50.87%;②急性口服药物中毒中,自杀者占多数;③农村患者占多数,女性占多数;④儿童误服药物中毒亦要以其高度重视.结论 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的文化层次,毒物种类不同,所采取的护理干预也不同.①在社区、农村地区、在工作场所、在学校、在家庭等不同区域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讲解医学常识及心理减压方式,定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帮助高危人群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心胸放宽,积极向上,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在农忙季节加强高危人群的教育,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减少发病的诱因;②对于未成年及儿童,特别要加强在学校、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教育,避免让其接触到毒品、农药及药品,以防中毒;③加强急性中毒自救知识的培训,推行家庭自救,为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创造条件,提高生存率;④重视对口服药物中毒的预防和精神患者的监护,实施关爱对于中毒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