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汉化英文版的慢性病保健评估量表(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care,ACIC),并在湖南省试用进行文 化调试,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慢性病保健评估量表。方法:根据WHO规定的量表翻译程序汉化英文版的ACIC,并 进行文化调试。对湖南省365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慢性病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调查,随机抽取183份有效问 卷,采用离散趋势法、G-P分析法、相关系数法、逐步回归分析法、Cronbach’s α法、因子分析法6种方法进行条目筛 选,用以评价量表条目。结果:6种方法评价C-ACIC量表条目显示:1)敏感性好,离散趋势法中每个条目的标准差均 大于2;G-P分析法中高低分两组进行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代表性好,相关系数法中各条目与量 表总分、所属维度的总分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588~0.916;3)内部一致性高,量表的总Cronbach’s α法为0.975,各维度 的范围为0.854~0.936;4)独立性强,因子分析中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40,因子载荷范围为0.487~0.798;5)重要 性,逐步回归分析(α入=0.01,α出=0.05)中,34个条目均留在方程中。6种方法筛选条目结果保留了原英文版ACIC的7个 维度34个条目。结论:中文版C-ACIC量表保留了原英文版的ACIC的34个条目,且条目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代表性、 内部一致性、独立性、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发病率高、致残和致死率高等特点,慢性病的一体化管理是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慢性病保健模型(CCM)是针对慢性病长期管理搭建的系统框架,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本文介绍了CCM的内容,包括医疗系统或机构、临床信息系统、决策支持、服务提供系统、自我管理支持、社区资源与政策6个元素,同时介绍了CCM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实施CCM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糖尿病长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再入院率高,导致慢性病患者体力下降、行动不便,因此慢性病患者照护者的作用日益凸显。本研究对国内外关于慢性病照护者益处发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慢性病患者照护者益处发现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社会人口学因素 、认知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估工具主要为益处发现量表(BFS)、照护者积极感受量表(PA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干预措施主要为多学科干预、运动干预、团体支持干预、书写性表达干预。慢性病患者照护者益处发现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未来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就医延迟会导致慢性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治疗效果下降和慢性病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早期识别就医延迟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对于改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包括就医障碍自评量表(BACE)、就医决策障碍感知量表(PBHSD)、脑卒中院前延迟意向测评量表(SPDBI)、糖尿病诊治延误认知行为意向量表(DMDBIS)和FISCHER就医态度量表(ATMHSS)在内的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进行系统总结,并以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分层依据,从社会人口学、疾病特征、心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角度出发,对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旨在为就医延迟评估和干预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与依据。本文发现,目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评估工具的普适性和临床使用率偏低,且较少研究探讨其在预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中的效能和最佳阈值。对疾病认识不足、经济状况差和社会支持水平低是影响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坎伯威尔需求评估问卷(CAN)是用于评价社区慢性精神疾病患者需求的工具,是目前唯一从医务工作人员、照顾者、患者三方评价患者需求,且较为实用、可行及科学的评价工具。其英文版量表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并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发了多个亚版本。本文针对不同亚版本CAN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 我国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是评价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选择合适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测量工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评估中医生命质量评价量表(CQ-11D)、六维健康调查简表第一版(SF-6Dv1)和三水平五维健康量表(EQ-5D-3L)测量慢性病患者健康效用值的效度、一致性和相关性,探索较适用于慢性病患者的量表。方法 根据中国人口的性别及年龄比例进行配额抽样,2021年2—4月,在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及华南7个地理区域展开调查,每个分区选取2~6个具有代表性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共28个),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收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与患慢性病情况,并依次收集CQ-11D、SF-6Dv1和EQ-5D-3L的自报结果 ,从中筛选慢性病患者,对3个量表的效用值测量结果 进行分析,采用Bland-Altman图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3个量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并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性别和年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692例慢性病患者,CQ-11D、SF-6Dv1和EQ-5D-3L测量总体慢性病患者的效用均值分...  相似文献   

7.
背景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升高,提供慢性病防治服务成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长期的重要工作。但基层卫生服务的提供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感知。 目的 了解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为提升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广东省潮州市选取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630例。采用初级保健评估工具-成人简易版(PCAT-AS)调查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情况,包括首诊可及性、连续性、持续性、综合性及面向社区等10个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55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8%。慢性病患者PCAT-AS的平均得分为(95.88±13.44)分。其中,标准化得分较高的3个维度分别为综合性(服务需求)(7.89分)、首诊可及性(7.72分)、首诊利用(7.58分),标准化得分较低的3个维度分别为连续性(转诊)(5.61分)、面向社区(6.11分)、以患者和家庭为中心(6.4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城乡类别〔农村低于城市,b(95%CI)=-6.983(-10.598,-3.368)〕、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高于初中及以下,b(95%CI)=4.046(0.966,7.125)〕、户籍〔本地低于常住,b(95%CI)=-5.360(-9.517,-1.202)〕、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低于好,b(95%CI)=-4.962(-8.438,-1.486);差低于好,b(95%CI)=-7.787(-12.789,-2.786)〕、是否签约家庭医生〔已签约高于未签约,b(95%CI)=4.686(2.508,6.865)〕、患常见病时首选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村卫生室,b(95%CI)=-5.865(-9.951,-1.77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于区(县)级及以上医院,b(95%CI)=-6.061(-11.330,-0.792)〕、近一年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次数〔4~6次高于1~3次,b(95%CI)=5.876(3.367,8.384);≥7次高于1~3次,b(95%CI)=9.045(6.512,11.579)〕、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满意高于一般,b(95%CI)=-2.844(-4.817,-0.870);满意高于不满意,b(95%CI)=-10.418(-17.050,-3.786)〕是慢性病患者PCAT-AS得分的影响因素。 结论 广东省潮州市慢性病患者对基层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价整体良好,对服务的综合性、首诊可及性及首诊利用维度评价较高,但对面向社区、信息系统和转诊服务连续性维度评价较低。城市地区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地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在保健门诊就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方法:对2009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我院保健门诊就诊的18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80例患者所患的慢性病将他们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有60例2型糖尿病患者,B组有60例肺心病患者,C组有60例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我们使用特质焦虑问卷(T-AI)、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这三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调查他们的幸福感指数。结果:三组患者特质焦虑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标准分值(特质焦虑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标准分值均为10分),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3.17±0.84,B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3.12±1.05,C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为3.71±0.89。A组和B组患者的幸福感指数明显低于C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都存在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状况,而且患有糖尿病和肺心病的老年患者其幸福感指数较低,这对其病情的控制和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医生应对上述情况加以注意,并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种常见慢性病管理现况.方法设计调查表对全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结果各地区开展慢性病管理的机构数量和慢性病管理率都在逐年提高,与中心相比,站级机构慢性病管理率偏低.结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偏重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高,今后应大力提高管理水平,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丰富管理内容,将慢性病管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
接纳与承诺疗法(ACT)是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慢性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以增加患者心理灵活性为主要目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对ACT的概念、在慢性病中应用的评价工具及干预方法进行综述,发现ACT干预能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疾病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干预周期短的特点。发展本土化的测评工具、研究ACT干预的临床效果和技术细节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QLICD各量表的测量学特性.方法用QLICD中各疾病对应的量表对患者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测试,从而对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进行评价.结果除个别领域外,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值均在0.70以上,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相关分析与因子分析显示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与SF-36为效标);量表可以测出患者治疗前后各领域的生命质量变化,大部分的标准化反应均数SRM大于0.50.结论QLICD各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可作为我国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测评工具.  相似文献   

12.
背景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的进程。随着慢性病的日益流行,慢性病共病为慢性病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慢性病共病在我国中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目的 系统评价2010-2019年我国中老年人群(≥45岁)慢性病共病的患病率,为慢性病共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2010-01-01至2020-01-01月公开发表的文章,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与数据提取,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25篇横断面研究,涉及173 0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5%,4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3%,50%)〕,男性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31%,45%)〕;共病2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23%〔95%CI(20%,26%)〕,共病3种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1%〔95%CI(9%,14%)〕;2016-2019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3%〔95%CI(28%,58%)〕,2010-2015年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7%)〕;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41%〔95%CI(34%,49%)〕,北方慢性病共病患病率为38%〔95%CI(27%,49%)〕。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共病患病率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用SF—36量表评价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用SF-36量表分析慢性疾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在四川省某城乡用SP-36量表对438名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按照ICD-8进行疾病分类,对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系统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在SF-36量表所测的不同领域均低于一般人群(≥40岁),不同系统疾病患者在躯体活动性能、社会功能、活力和心理功能四个领域均有差别。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有精神疾患、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结论 慢性病降低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不同系统疾病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SF-36量表适用于评价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在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中,生命质量应作为健康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家庭医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居家保健服务团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行无缝式管理的管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应用。方法在深圳市西乡街道选取3家社康中心作为研究现场,探索并优化社区慢性病居家保健服务管理的流程。结果为社康中心全科医护人员有效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提供科学依据和便于操作的管理模式,以便提高社区慢性病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结论居家保健服务防治社区慢性病,能大大提高患者和社区居民对社康中心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社区健康服务的内在质量和社区健康服务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良情绪对慢性病患者认知结构的影响,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20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测评,筛查出情绪障碍者(研究组)和情绪正常者(对照组),比较两组DAS的差异,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慢性病情绪障碍者检出率为44.5%。研究组D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情绪障碍存在正相关性。结论:不良情绪对慢性病患者认知结构会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给予其心理干预,以便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网络化治理的慢性病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为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研究方向与信息支持。方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网络化治理的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关键词,获得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使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评价。结果 共筛选出相关论文638篇,文献集中在2016—2022年发表,发文的各团队之间合作较为薄弱。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研究聚焦为3类:1)网络化治理慢性病的具体实施途径;2)网络化治理的具体慢性疾病及人群;3)网络化治理慢性病的理论模式。随着时代发展,该领域现主要聚焦于借助互联网进行健康管理,“老年人”“小组工作”“综述”是该领域近期发文热点。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网络化治理的慢性病管理文献中以中等质量文献占比最多。结论 我国网络化治理的慢性病管理领域的研究热度正逐步降低,其热点主题集中于“老年人”“小组工作”“综述”,我国网络化治理的慢性病管理领域研究还需在纳入与排除标准、解释排除对象、明确慢性病诊断标准等方面做更详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013年3-12月在南京市秦淮医院进行体检的老年人1454名。按是否患有慢性病,将其分为慢性病组和无慢性病组。采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制定的生命质量评价量表对2组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2.2%(1050/1454)。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躯体机能、情绪性格、社会适应及总体健康得分与无慢性病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和记忆功能得分与无慢性病老年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及白内障的老年人,其总体健康得分与未患该病的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饮酒情况及退休前职业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躯体机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学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自理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前职业和居住状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性格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居住状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记忆功能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休前职业、居住状况、学历及年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社会适应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居住状况、饮酒情况及学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总体健康得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学历、退休前职业、居住状况及饮酒情况,加强慢性病的防治是提高其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深圳市城中村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共存情况,以期为深圳市老龄化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医疗的老年人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7月到黄贝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体检/全科医生上门巡诊的黄贝岭村老年人共100例。采用综合健康评估(CHA)量表评价其慢性病患病种数,采用累计疾病计分量表(CIRS)评价其多种慢性病共存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 100例老年人均患有慢性病,其中92例(92.0%)为多种慢性病共存。男、女性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6.9%(31/32)、95.6%(65/68);年龄为60~69、70~79、≥80岁老年人的多种慢性病共存发生率分别为91.7%(44/48)、100.0%(27/27)、100.0%(25/25)。100例老年人平均CIRS评分为(6.6±4.1)分,其中70~79岁男性、女性老年人,≥80岁男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5分;≥80岁女性老年人的平均CIRS评分≥10分。60~69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评分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79、≥80岁男性老年人多病共存、严重性指数、CIRS评分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主要集中在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且慢性病多病并存情况的性别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9.
纪德尚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12-13,48
目的:调查慢性病患者自我认知与健康行为状况,了解两者间的关系,为干预慢性病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对100例慢性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进行调查,所有数据均被输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慢性病患者TSCS总分为(247.34±18.41)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的(263.62±19.72)分(t=6.03,P〈0.01)。慢性病患者HPLP总分为(140.27±15.34)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的(174.65±14.29)分(t=16.40,P〈0.01)。HPLP与TSCS得分值存在相关性。结论:慢性病患者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状况较差,自我认知影响健康行为,提高认知水平有助于增强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慢性病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府扮演的供给侧角色统筹推进尤为重要。政策工具运用于慢性病防控政策中利于政策多样化,通过政策工具解构相关政策可提供启发。目的 对我国慢性病相关防控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的侧重点与不足,为未来优化慢性病防控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于2019年10月以“慢性病”为关键词在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网站官网政策文件栏目检索2009年1月-2018年12月发布的慢性病相关政策文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纳入分析的慢性病政策文件进行编码和摘录,采用统计描述方法从政策工具分类和系统论两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合格的政策文件30篇。X维度工具共筛选133个文本编码,在政策工具类型中命令与规制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变革、信息与劝诫型工具分别占26.3%(35/133)、9.0%(12/133)、27.8%(37/133)、10.5%(14/133)、26.3%(35/133)。纳入的112个Y维度编号中,内部子模指标占58.9%(66/112),外部子模指标占41.1%(46/112)。结论 我国慢性病防控政策多以政府命令工具为主导,部分强制性工具过溢;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不合理,部分工具被忽略;政策工具部分偏移,政策工具激励和导向能力不强;维度系统内、外子模内部差异较大,分布不够平衡。建议多元化使用政策工具;优化X维度内部结构;强化工具中激励与导向工具的结合;重视系统外部子模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