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病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情况。方法选取该院8种血液病患者共27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血液或尿液进行HCMV DNA检测。结果血液病患者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9.47%)、急性混合型白血病(AL,28.57%)、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6.15%)、再生障碍性贫血(AA,20.34%)、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14.29%)、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3.64%)、三系血细胞减少(0.40%),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未检出HCMV感染。274例患者总阳性率达13.87%,其中AL阳性率最高(23.02%)。肿瘤患者HCMV感染率高于非肿瘤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4.85%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9,P0.05)。8种血液病患者HCMV DNA载量均值为5.00×103 IU/mL,最高达1.29×106 IU/mL。结论 8种血液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HCMV感染,且肿瘤患者较非肿瘤患者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病患者EB病毒(EBV)感染的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5例健康体检者和158例血液病患者的EBV的DNA,其中血液病患者中淋巴瘤50例,白血病67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2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2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组6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29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增多症(HLH)12例。结果EBV感染率:淋巴瘤组24.0%,ALL组19.0%,CLL组15.8%,ANLL组19.0%,CML组16.7%,LPD组13.8%,HLH组为41.7%,健康对照组为4.0%。淋巴瘤组、HLH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LPD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及HLH的发病和EBV的感染有关,白血病及LPD的发病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特点及其可能原因。方法对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细胞形态学、骨髓活检病理、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9例儿童首发全血细胞减少,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经过1~4周自然缓解或治疗后缓解;但间隔1~10个月发展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结论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化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及在疾病发展中多种技术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期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血液病患体内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自分泌水平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法检到了36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42例慢性越细胞白血病(CML),54例急性殖系白血病(AML),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0例健康查体血清GM-CSF水平。结果发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血清GM-CSF水平显增高,急性和慢性的白血病患的血清GM-CSF水平显降低。结论:急、慢性白血病和慢性再障患体内GM-CSF自分泌水平有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网状纤维染色在骨髓活检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血液病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的特点及意义。方法: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半薄切片,Gomori银染色,半定量分析。结果:611例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率以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及骨髓转移癌最高(71/71,8/8),其次为多发性骨髓瘤(14/15),再次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6/7);阳性率最低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1/20),其次为特性血板减少性紫癜(1/13),再次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9/11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网状纤维染色阳性率显著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0.0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显著高于再生障碍性贫血(P<0.01),多发性骨髓瘤显著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P<0.01)。结论:网状纤维染色在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病理诊断及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者骨髓中Testin蛋白(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TES基因与白血病的关系。方法以13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和12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者骨髓标本作对照,采用焦磷酸甲基化测序(BSP)方法检测骨髓中TES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分析健康者与白血病患者之间甲基化状态,以及不同类型白血病之间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5例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中共有21例TES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阳性率为84.0%。15例健康者骨髓标本均未检测到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12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中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83.3%;13例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中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84.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S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白血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脑脊液EB病毒检出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 1100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因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送检脑脊液病毒检测, 其中19例脑脊液EB病毒检测阳性,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19例脑脊液EB病毒阳性患者中男12例, 女7例, 年龄<18岁5例, ≥18岁12例, 中位年龄27(5~58)岁。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 霍奇金淋巴瘤1例, 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全部19例患者均为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中二次移植1例。19例患者均有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抽搐或癫痫发作), 其中13例患者伴发热。10例头颅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19例患者中6例诊断为EB病毒相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位诊断时间为移植后50(22~363)d。9例(47.3%)患者外周血EB病毒检测阳性, 均予以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其中2例患者行腰椎穿刺鞘内注射给药), 治疗后7例患者血EB病毒转为阴性。19例患者中2例复发, 2例死于EB病毒感染, 2例...  相似文献   

8.
急性白血病患者周期蛋白D1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周期蛋白 (cyclin)D1mRNA的表达 ,并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 6 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 5名正常人骨髓细胞cyclinD1mRNA。结果 正常骨髓未检测到cyclinD1mRNA表达 ;急性白血病患者阳性率 2 6 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复发组患者的cyclinD1mRNA阳性率 (6 3 6 % )明显高于初治组 (2 1 4% )及缓解组 (8 3%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cyclinD1mRNA过度表达的情况 ,且与临床复发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道采用性染色体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10例异性间骨髓移植后的微小残存克隆。该组病例包括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髓性白血病3例,慢粒白血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12~41岁。 移植前后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后,经低张处理固定展于玻片上作为间期核标本。采用特异的DNA  相似文献   

10.
血液病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对 4 5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检测 ,旨在探讨其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1.检测对象 我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 4 5例血液病患者 ,2 3例白血病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9例、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ML) 1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3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AIHA) 5例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MA) 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 11例。年龄12~ 5 9岁。对照组 (NC)为健康体检者 ,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病例组于治疗前或初 (1周内 )取静脉血检测LDH活力水平 ,除AA组外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东营地区转氨酶异常患者9类与肝炎有关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利用ELISA方法检测2649例病人血清有关病毒的抗原或抗体。结果1105例患者阳性,总阳性率41.71%。其中,HBV26.95%,HCMV7.40%,HAV2.45%,HCV2.15%,HEV1.36%,HGV0.49%,EBV0.45%,TTV0.45%,HDV0.00%.108例HCMV与其它病毒合并感染,占HCMV阳性的55.10%,占总数的4.08%(108/2649)。结论HCMV已是引起肝脏转氨酶异常的重要嗜肝病毒。  相似文献   

12.
56例(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接受妊娠8—32周的116个引产眙儿的胎肝细胞经静脉内输注治疗。胎肝细胞输注前检测了3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者的HLA-A和HLA-B抗原及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5例)患者的红细胞抗原(ABO、Rh、MNS、Duffy和Le~a Le~B)。另外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查了15例(再生障碍性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急性白血病,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检测。结果①用特异性抗体将急性淋巴系白血病分为T细胞系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和B细胞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②用特异性抗体使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分型更明确。③发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AML中伴淋系抗原表达(Ly AML)和混合型白血病。结论免疫学分型能反映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 β蛋白 1(BP1)基因在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并分析与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用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7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0名健康对照者及HEL细胞系中BP1基因的表达。结果 在正常人外周血、骨髓和完全缓解的患者骨髓中均没有检测到BP1基因的表达 ;在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中BP1表达阳性率为 5 7% (35例中 2 0例 ) ,在AML M5中阳性率高达 80 % (10例中 8例 )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无表达。结论 BP1与AML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作为AML的一种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5.
1970年以来骨髓移植已有卓有成效的进展。如今骨髓移植不仅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病,还应用于非造血系统疾病,在白血病进展期的患者其成功率为15%,对未曾输血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80%。白血病占所有骨髓移植总数的70%以上。据最佳疗效资料统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首次缓解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缓解期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慢性期,骨髓移植后的5年无病生存期约50%。那么,今后若干年内对骨髓移植疗效改观的展望又是如何呢? 首先,要考虑骨髓移植失败的原因。国际骨髓移植登记中心的资料表明,移植后实际复发率为: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类胰蛋白酶在急性白血病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6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类胰蛋白酶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M13例,M215例,M320例,M45例,M58例)有15例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类胰蛋白酶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29.4%,其中包括M11例,M2 7例,M3 5例,M52例.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类胰蛋白酶表达均为阴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类胰蛋白酶阳性的细胞数与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之间没有相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有41例VEGF表达阳性(80.4%);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有3例VEGF表达阳性(3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患者中,类胰蛋白酶与VEGF的表达均明显增高且二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65,P<0.05).结论:类胰蛋白酶可以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特异性标记物,它可能参与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亚型的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7.
非血缘脐血移植治疗血液病九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4,25(8):491-492
1998年Gluckman等首先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相合同胞的脐血移植 (UCBT)治疗 1例Fanconi’s贫血患儿 ,开创UCBT的先河。我们用非血缘UCBT治疗 9例血液病患者 ,报告如下。病例和方法1 病例 血液病患者 9例 ,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2a第 1次完全缓解 (CR1)期 2例 ,难治性AML M2a1例 ,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CR2 期 1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 (CML CP) 3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Ⅱ型2例。中位年龄 9(2~ 19)岁 ,中位体重 34(14~ 5 0 )kg。脐血分别来自广东和山东脐血库 ,先后行HLA A、B、DR位点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4、CD87和CD123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免疫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7年2月以急性白血病收治的患者166例,纳入急性白血病组(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100例,急性淋巴系白血病50例,B/髓双表型白血病16例);选择同期入院检查的非急性白血病患者50例,纳入对照组。对各组患者均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3色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CD44、CD87、CD123细胞百分比;对于确诊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均给予对症化疗治疗,在2个疗程后评价患者缓解率(CR),记录并统计不同疗效下CD44、CD87、CD123细胞百分比;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与CD44、CD87、CD123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组患者CD44、CD87、CD123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急性髓系白血病CD44、CD123阳性率均高于急性淋巴白血病和B/髓双表型(P 0. 05);急性淋巴系白血病CD44阳性率高于B/髓双表型(P 0. 05)。急性白血病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个疗程后CR患者132例,PR+NR患者34例。CR患者CD44、CD87、CD123阳性率均低于PR+NR患者(P 0. 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与CD44、CD87呈负相关性(P 0. 05)。结论:CD44、CD87、CD123在急性白血病不同表型中表达存在差异性,且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和加强CD44、CD87、CD123测定能评估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N)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8例急性白血病与43倒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8.1%,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8.0%,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舍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是当前白血病根治的有效方法.全身照射(TBI)已成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处理的重要手段.我科自1999年1月~2001年7月共移植患者22例,全部选择了含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方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护理.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与照射方法 1.1临床资料共22例患者,男15例,女7例.年龄18~62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6例,霍奇金氏淋巴瘤(HD)6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