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髓系白血病患者EB病毒(EBV)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核酸检测阳性率与其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骨髓穿刺后临床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达安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对EBV和HCMV核酸进行检测,分析EBV和HCMV感染阳性率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 EBV和HCMV在3种血液病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不同,HCMV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15.8%)低于EBV(43.7%)。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不同年龄患者EBV核酸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和髓系白血病患者应更加重视EBV和HCMV核酸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病患者EB病毒(EBV)感染的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25例健康体检者和158例血液病患者的EBV的DNA,其中血液病患者中淋巴瘤50例,白血病67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2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组19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2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组6例],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LPD)29例,噬血细胞性淋巴细胞组织增多症(HLH)12例。结果EBV感染率:淋巴瘤组24.0%,ALL组19.0%,CLL组15.8%,ANLL组19.0%,CML组16.7%,LPD组13.8%,HLH组为41.7%,健康对照组为4.0%。淋巴瘤组、HLH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组、LPD组与对照组EB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及HLH的发病和EBV的感染有关,白血病及LPD的发病与EBV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血液病患者中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方法选取体检健康者50名,血液病患者223例,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附红细胞体,同时依照疾病类型和特点,对血液病患者进一步分组,分析其感染率与血液病的关系。结果体检组和血液病组用吖啶橙荧光染色法检测附红细胞体阳性率分别为12.00%和28.25%,2个组阳性率有明显差异,血液病组感染率高于体检组;性别间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65岁年龄段感染附红细胞体比例最高,各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科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附红细胞体感染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病组中淋巴瘤患者感染率最高;淋巴瘤患者和其他血液疾病患者附红细胞体感染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系白血病患者检测附红细胞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红细胞体感染年龄以45~65岁为主,男女性别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院内感染的情况可能性小。血液病患者尤其是淋巴瘤患者易感染附红细胞体,不同类型的血液病感染情况不同,需在治疗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检测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套式 PCR方法并探讨常见性病患者 HCMV的感染情况。方法 在 HCMV IEA基因内自行设计两对引物 ,建立套式 PCR检测 688例常见性病患者及 1 38名健康献血员血液HCMV- DNA,同时应用捕获 ELISA检测 HCMV- Ig M。结果 性病患者 HCMV- Ig M及 DNA阳性率分别为 34.74%和39.53% ,与对照组 (8.0 0 %、1 0 .1 4 % )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从性病类型来看 ,梅毒患者 HCMV感染率最高 ,其 HCMV- Ig M及 DNA阳性率分别达 46.80 %、51 .90 % ;从年龄分组看 2 6~ 35岁组为 HCMV感染高峰组 ,HCMV- Ig M及 DNA阳性率分别达 40 .2 0 %、46.62 %。结论 性病患者易发生活动性的 HCMV感染 ,性接触也是成年人之间 HCMV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套式 PCR是一种临床检测 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HpaⅡ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法(HpaⅡ—PCR)检测78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降钙素(CT)基因的甲基化快态。病例组待检细胞DNA经 HpaⅡ消化后,再用两对CT基因特异性引物作 PCR扩增,分别产生长度为 566 bp和1.4 kb特异片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阳性率 68.8%(33/48),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73.3%(22/30),敏感性达10~(-3)。证明CT基因5’高度甲基化是白血病细胞克隆的特异标志。本方法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治疗及其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725例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病、治疗阶段、粒细胞缺乏程度、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感染天数、接受放化疗、疾病缓解情况及病原学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占24.0%,其次是肺和血流,分别占16.2%和13.8%;医院感染的原发病中急性白血病占首位,感染率为82.1%,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感染率最高(73.3%),其次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8.0%)和多发性骨髓瘤(66.7%);急性白血病在初始诱导期及复发难治期感染率较高,分别为79.3%和84.5%。临床共分离出1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6株占68.48%,革兰阳性菌23株占12.50%,真菌35株占19.0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原发病、粒细胞缺乏程度及持续时间、化疗、使用糖皮质激素、疾病状态均与医院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急性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化疗及疾病未缓解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目前医院感染率仍较高,尤其急性白血病接受化疗或未获得完全缓解以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的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im-3蛋白在急性白血病(A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和20例急性淋巴白血病(ALL)患者中pim-3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15例非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统计学分析各组间Pim-3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Pim-3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但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和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im-3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N)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8例急性白血病与43倒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8.1%,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8.0%,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舍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RYBP(Ring1 and YY1-binding protein)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SHI-1、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51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23例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ALCR)患者和21例对照(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RYBP的表达情况。结果:SHI-1、HL-60及K562细胞株RYBP表达均为强阳性;21例阴性对照中RYBP表达均为阴性。AL组RYBP表达阳性率为73%,ALCR组阳性率为13%,AL组RYBP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比ALCR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RYBP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提示RYBP可能与急性白血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感染是急性白血病 (AL)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为了探讨 AL 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和预防措施 ,我们收集了近 3a来在本院住院的 AL患者 10 8例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0 8例 AL 患者 ,男 5 7例 ,女 5 1例 ,年龄 14~ 77岁 ,平均 45 .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 ) 32例 ,急性髓性白血病 (AML ) 76例。1.2 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部印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判定。见卫医发 [2 0 0 1]2号文。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 检验。2 结果2 .1 医院感染率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个核细胞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微小RNA(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对HCMV潜伏和激发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非肿瘤患者92例[其中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高水平组(简称CD8+细胞高水平组)57例、HCMV特异性CD8+T淋巴细胞低水平组(简称CD8+细胞低水平组)35例]、肿瘤化疗患者30例,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UL112-3p和miR-UL112-5p水平对HCMV潜伏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肿瘤化疗组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组(P0.05)。非肿瘤组中CD8+细胞高水平组HCMV DNA、miR-UL112-3p及miR-UL112-5p水平明显高于CD8+细胞低水平组(P均0.01);以CD8+细胞低水平组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为标准,CD8+细胞高水平组miR-UL112-3p、miR-UL112-5p阳性率分别为59.65%、64.91%。分别以1.09、1.52作为miRUL112-3p和miR-UL112-5p诊断HCMV较高水平潜伏感染状态的Cut-off值,敏感性分别为59.65%、64.91%,特异性分别为97.1%、97.1%。以非肿瘤组miR-UL112-3p、miR-UL112-5p水平的x珋+s(即5.24、6.63)作为诊断HCMV激发感染的标准,肿瘤化疗组miR-UL112-3p、miR-UL112-5p阳性率分别为50.00%、73.33%。结论 miRUL112-3p及miR-UL112-5p对HCMV潜伏和激发感染可能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缺陷患者发生感染尤其是院内感染愈来愈受到重视。现就我院 1994~1998年间 2 8例急性白血病 (AL)住院患者并发感染的观察及对策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8例 AL 患者均系我院 1994年 5月至 1998年 2月间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 15例 ,女 13例 ,年龄 12~ 6 5岁。2 8例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19例 (M1 3例 ,M2 4例 ,M39例 ,M42例 ,M5 1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9例。住院时间 15~ 2 37天。1.2 感染判断  1体温≥ 38.5℃ 5天或超过 39℃以上 ,不能以白…  相似文献   

13.
人类疱疹病毒6型与造血紊乱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人类疤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造血紊乱的关系及对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的影响,用PCR法检测132例血液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HHV-6 DNA特异序列,另对15例移植受体移植前后BMMNC HHV-6 DNA及血清抗HHV-6抗体滴度进行比较,并作病毒分离。结果表明,各组血液病患者的HHV-6 DNA阳性率不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和急性白血病(AL)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移植后受体HHV-6 DNA阳性率及血清抗体滴度均较移植前升高,4例延迟植活患者中3例出现血清抗体滴度增长,1例移植失败患者移植后检出HHV-6 DNA,并出现脑炎症状。结论提示,HHV-6感染可能与ITP和AL相关。造血细胞移植受体移植后出现HHV-6的活化或感染可能与部分患者延迟植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在小儿各年龄段以及在各种疾病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对650例来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疑似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患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尿巨细胞病毒DNA,并有针对性地检测母乳巨细胞病毒DNA含量。结果目标人群中对巨细胞的感染情况:新生儿感染率13.2%,婴儿感染率4.9%,幼儿感染率3.1%,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感染率0.9%。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HCMV感染率40%,早产儿HC-MV感染率40%,支气管炎HCMV感染率17.2%,肺炎HCMV感染率17.6%,发热HCMV感染率11.3%,白血病HCMV感染率6.7%。新生儿感染者其母亲乳汁中的巨细胞阳性率为95%,婴幼儿感染者其母亲乳汁中的巨细胞感染率为92%。结论新生儿及婴幼儿较易感染巨细胞病毒,并且导致的疾病相对也较严重,特别是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巨细胞病毒的检出率较高,而且绝大多数的感染来自其母亲。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半定量检测LSD1在HL-60和SHI-1白血病细胞株、不同病情(初诊、完全缓解、复发)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水平。随访收集A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LSD1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HL-60细胞和SHI-1细胞LSD1均呈阳性高表达,LSD1相对含量(LSD1/β-actin灰度比)分别为4.647±3.840和1.628±0.185(n=4);72例AL患者LSD1表达程度差异较大,阳性率为56.9%(41/72),LSD1相对含量平均为1.053±1.976;17例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LSD1阳性率为0%,LSD1相对含量为0.004±0.012。LSD1阳性率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初诊组(90.4%,77.8%)与难治/复发组(100%,100%)均高于完全缓解(CR)组(4.7%,0%)(p=0.000);LSD1相对含量在AML与ALL患者初诊组之间(1.177±1.646,1.275±1.845)、难治/复发组之间(2.050±2.470,4.107±3.676)或CR组之间(0.029±0.033,0.019±0.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患者LSD1阳性率在初诊组(84.6%)与难治/复发组(100%)均高于CR组(3.8%),LSD1相对含量在初诊组(1.274±1.760)、难治/复发组(3.359±3.319)及CR组(0.027±0.031)均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难治/复发组高于初诊组与CR组(p<0.01),初诊组高于CR组(p<0.01)。结论:LSD1过高表达与AL难治/复发有关,其表达水平能反映AL患者的病情,可成为对AL预后有提示作用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多发性骨髓瘤 (M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人类疱疹病毒 6型 (HHV 6 )、人类疱疹病毒 8型 (HHV 8)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 30例AL患者、12例MM患者、30例MDS患者及 30例健康对照组HHV 6、HHV 8感染情况。结果 HHV 6阳性率 :AL组为 3.33% ,MM组为 33.33% ,MDS组为 3.33% ,正常对照组为3.33%。HHV 8阳性率 :AL组、MM组、MDS组及健康对照组均为 0。结论 AL与MDS患者的发病与HHV 6、HHV 8感染关系不大 ,MM患者的发病与HHV 6感染有关 ,与HHV 8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血液形态学与免疫学分型在血液病诊断中的互补性。方法选择急性白血病的分型诊断标准(FAB)分型诊断为急性白血病(AL)的60例患者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免疫表型并分型。结果FAB分型困难20例患者,占AL的33.3%,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5例、AL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结论血液形态学是血液病诊断的基础而免疫学分型是AL明确分型所必需的且对疾病预后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二者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为发病率占首位的小儿临床恶性血液肿瘤疾病。AL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主要临床症状为贫血、出血、器官浸润和感染等,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国际上一般通过MICM[综合形态学(morphology)、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分子生物学(molecule biology)]分型对初诊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准确诊断与规范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2-4])。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断对于AL患儿的预后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140例AL患儿进行检测,探讨联合检测对提高白血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164例呼吸疾病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冲洗液标本进行了HCMV特异性核酸检测。结果:HCMV DNA总阳性检出率为18.9%,其中老年组为23.3%,中青年组为11.48%(P〈0.05)。呼吸道感染患者HCMV DNA阳性率为18.94%,肺部肿瘤患者HCMV DNA阳性率为18.75%(P〉0.05)。结论:在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中,HCMV感染较普遍。HCMV感染与肿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人巨细胞病毒(HCMV)DAN与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在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肺炎患者108例,同时进行HCMV DNA和IgM抗体检测,比较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HCMV DNA和IgM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22%(24/108)、26.85%(29/10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9例HCMV IgM阳性标本中,检出HCMV DNA阳性20例,符合率为68.97%;79例HCMV IgM阴性标本中,检出HCMV DNA阴性75例,符合率为94.94%。结论为提高HCMV感染诊断准确性,对于HCMV IgM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但疑似HCMV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应结合临床症状与体征,并进行HCMV DNA检测,从而实现早期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