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与虫媒病毒有关的出血热主要有立夫特山谷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黄热病、登革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基孔肯雅热等,本文从流行特征、病原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对上述疾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汉坦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坦病毒抗原性变异的研究进展柯正,宋干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包括亚洲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和欧洲的流行性肾病(NE),从血清学上已证明汉坦病毒与其它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无关〔1〕。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并初步评价多元检测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的方法.方法 在原核细胞中重组表达纯化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裂谷热病毒、肺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汉滩病毒、Seoul病毒及普马拉病毒核蛋白(NP),共价偶联到7种不同的xMAP荧光微球上.优化评价偶联效果,通过参比血清中相应病毒NP特异性抗体检测,评估检测方法,并与常规使用的MacELISA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在Luminex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检测引起病毒性出血热的病毒核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与常规应用的特异性抗体检测MacELISA试剂盒相当,但可以同时排查多个病毒感染情况.结论 利用Luminex xMAP技术建立基于病毒核蛋白多元检测方法快速敏感,操作简单,可以用于病毒性出血热的检测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4.
以单引物同时扩增新疆出血热病毒M和S基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 (Crimean Congohemor rhagicfever,CCHF)的病原是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 刚果出血热病毒 (CCHFV) ,曾于 1945年在前苏联的克里米亚半岛导致首次病例。该病在中国称新疆出血热 (XHF) ,于 1965年首次诊断于南部新疆 ,后在北疆及新疆以外的地区 ,如青海、云南等地的人群和动物中查出抗体。由于病毒的生态圈既包括蜱之间的垂直传播又包括蜱与脊椎动物 (野生动物、家畜及鸟类 )之间的水平传播 ,CCHFV现已呈世界范围分布。病毒的人 人之间的传播曾引起多次牧场散发和医院内暴发…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脑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病毒、细菌、原虫、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均可引起脑组织炎症。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是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病毒性脑炎预后不佳,死亡率高,常留有严重后遗症,如乙型脑炎患者的后遗症可达30%。病毒也可感染脑膜出现脑膜炎(Meningitis)。脑膜炎可分为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类。后者是指脑脊液涂片和细菌培养为隐性的脑膜炎。一般无菌性脑膜炎多为病毒感染所致,故无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几乎成为同意词。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程一般较短,预后较好。病毒性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是指脑实质和脑膜同时感染。  相似文献   

6.
猪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后病毒在体内分布情况王庆奎,张云,王兰如,董秋良,王建国,单良忠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鼠类为本病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但与人有密切接触且又与鼠类有一定的生态学联系的猪与本病有无关系,虽有人做了一些研究[1,2],但脏器...  相似文献   

7.
蜱能够传播多种病毒,已知有6个病毒科的病毒能通过蜱虫吸血传播,分别是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和非洲猪瘟病毒科。除非洲猪瘟病毒科外,其余病毒均为核糖核酸(RNA)病毒。黄病毒科和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可在人类引起脑炎和出血热,因此其意义尤为重要。森林脑炎病毒、波瓦生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等蜱传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近年来在世界上多个地区重新流行。新型蜱传病毒及相关病例不断被发现,例如我国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以及国外发现的Heartland和波本(Bourbon)病毒等,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界蜱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加,导致蜱传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为了做好及时应对这种潜在公共健康威胁的准备,本文对蜱及其携带的重要病毒特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与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的基本病变为血管内皮细胞(EC)的损伤,EC在HFRS病毒感染后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的改变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HFRS病毒与EC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虫媒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一类通过吸血昆虫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而在人、畜间传播的病毒。国际上已发现537种,其中130余种可引起人畜疾病,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出血热甚至病毒性脑炎等。在人类历史上虫媒病毒曾经使成千上万的人畜患病或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虫媒病毒仍然在各国甚至在世界范围造成严重传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流行性出血热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流行性出血热2例报告邱春强,高爱琼(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口570001)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组由病毒引起,以发热、出血、休克为其临床特征的自然传染病。迄今全国已有23个省和两个大城市证实本病的存在或流行。1986年,海南岛流行登革热期...  相似文献   

11.
新疆出血热病毒S基因片段的测序和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认识新疆出血热( XHF) 病毒不同分离株基因区别的本质,从分子水平揭示其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寻找传播及流行的原因。方法 对1965 年自我国首例病人及1984 年自蜱分离的两株XHF 病毒进行了S 基因片段的克隆测序和分析。结果 两株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6 .7 % ,与已经发表的1968 年分离自我国蜱(HY13) 和羊(C68031) 的两株病毒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较高(96 .7 % ~99 % ) ;与其它CCHF 病毒相比S 基因同源性为77 .4 % ~92 .7 % 。结论 计算机绘出的系统发生树状图显示我国分离的4 株病毒形成一单个群体并进一步分为三组,提示流行源自我国。  相似文献   

12.
抗HFRS病毒McAb制剂对动物的致敏,毒性和血管刺激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HFRS病毒McAb制剂对动物的致敏、毒性和血管刺激性实验薛小平,徐志凯,王海涛,尹文,晏培松,阎岩,吴兴安(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西安710032)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迄今尚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地区蜱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和分布情况。方法在新疆南部地区的23个采集地36个采集点,采集蜱标本5045只,分别建立蜱标本cDNA文库,用PCR方法检测标本可能携带的病毒。结果黄病毒属引物、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引物对34份cDNA文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内罗毕病毒属引物和新疆出血热病毒巢式引物在巴楚县蜱标本中检测到新疆出血热(XHF)病毒核酸序列,对检测到的XHF病毒L和S片段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论对新疆南部地区5045只蜱进行四种六对引物的PCR检测,未检出黄病毒属和加利福尼亚血清组病毒核酸序列,获得新疆出血热病毒L和S片段的核酸序列,研究了其分子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病毒直接感染或感染后引起脑部炎性改变,也是儿科临床比较常见的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危重者呈急进性过程,可导致后遗症及死亡。早期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易误诊,是导致小儿死亡或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用联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方法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改进的中性红比色法检测EHFV感染的CTL功能中国预防医科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杨抗抗,姚楚铮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后细胞毒淋巴细胞(CTL)功能变化的报道较多,但结果不一。由于缺乏合适动物模型,使许多工作无法开展。成龄C...  相似文献   

16.
此研究利用透射电镜在3例重型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患者口腔软腭出血处粘膜鳞状上皮细胞及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内发现EHF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呈圆形、卵圆形,直径约100nm,具有双层脂质包膜,包膜表面的微突可辨。病毒包膜内核衣壳呈空心微丝样或呈致密微粒状,并在扩大的高尔基囊泡内见到正在发芽的病毒颗粒,直径约80nm。含病毒颗粒的感染细胞显示高尔基复合体增生扩大。上述病毒的形态与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布尼亚病毒科(FamilyBunyaviridae)的特点。另在软胯粘膜鳞状上皮细胞间和细胞内查见渗入和被吞噬的红细胞及其碎片。此结果首次应用电镜证实口腔软腭粘膜鳞状上皮细胞为宿主体内EHF病毒侵袭的靶细胞之一,同时找到了软腭粘膜出血的亚细胞形态学证据,使EHF发病机理的病毒直接侵袭学说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7.
高岚 《医学信息》2010,23(13):2191-219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由鼠类带毒传播,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基本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并发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特别是肾功能衰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M基因的特征,对新疆地区4侏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离株亚东璃眼蜱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及分析。方法 从感染CCHF病毒的鼠脑中提取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测定CCHF病毒的部分M片段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登录的部分CCHF病毒M基因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和种系进化分析。结果 经测序得到了4株病毒的3962~4385nt位点的424bp核苷酸序列(位点依据IbAr10200的M基因序列),该序列共编码139个氨基酸。前3株病毒序列有相当高的核苷酸同源性(99.5%~99.8%),将所得到的序列与已发表的中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俄罗斯病毒株相比,中国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1%~99.8%,而非中国株则为42.9%~94.8%。但它们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变异不大,同源性非常高。系统发生树表明,所有的毒株被分为5个进化支(所比较的M基因长度为3962~4385nt核苷酸),来自新疆南部和东部的YT05099、YL04041和YL05035共处于同一分支。结论 相比于新疆其他分离株,YT05099、YL04041和YL05035的部分M基因特征有极高的相似性。新疆株CCHF病毒M基因与中东和远东病毒株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气溶胶对乳小鼠全身暴露感染30min,每只乳小鼠吸入了0.074空斑形成单位(PFU)的病毒。经检测发现,肺从4h~21d、脑和肾从2~21d、脾从3~21d、肝和胸腺从5~21d、心从7~21d为阳性。提示,HFRSV经呼吸道感染后第7d就可造成全身弥散性感染,脑、肾和牌中的病毒来源可能是吸入病毒经血播散而至,肝、胸腺和心中的病毒来源可能是肺、脑、肾和脾中复制的新生病毒经血播散而至。病毒抗原主要定位于器官组织的实质性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病毒定位引起了器官组织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且有出血、淤血和淋巴细胞侵润的现象。病毒的定位和直接作用可能是组织病理变化的一个重要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一种抗原性及其遗传特性相似的病毒群所致 ,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1 ] ,30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即有孙吴热、二道岗热、虎林热、黑河热等的称谓。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该病病死率高 ,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是我国重点的防治传染病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将本病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HFRS)。 1976年 ,南朝鲜李镐旺在Hantaan河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中分离到 (Koreanhemorrhagicfever,KHF)病原 ,并于 1978年证实为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 ,后命名为Hantaan病毒 76~ 1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