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抑郁症不同治疗方案的特点和疗效,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采用自编病例收集表格收集113例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1)93.8%的患者老年抑郁症首选以单一抗抑郁药治疗为主,仅6.2%选择两种抗抑郁药联合治疗;(2)舍曲林、米氮平、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使用比例较高;(3)米氮平是抗抑郁药联合治疗的首选;(4)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合并药物治疗临床痊愈率为28.6%,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的15.5% (P <0.05).结论 新型抗抑郁药合并MECT治疗老年抑郁症住院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推荐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早期无改善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研究设计,在中国 5 家综合医院及精神专科医院中选 取抑郁症患者 525 例,首先接受帕罗西汀开放治疗 2 周,完成 475 例,其中未取得早期改善的(汉密尔顿 抑郁量表减分率< 20%)204 例患者通过区组随机化方法,按 1∶1∶1 随机分为延续帕罗西汀组(68 例)、 米氮平组(68 例)、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组(68 例)治疗 6 周,以随机分组时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减分率评定疗效,≥ 50% 为治疗有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各变量与抗抑郁药疗效间无明显联系。多因素 Logistic 回 归分析显示,经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年龄≤ 37 岁(OR=4.694,95%CI=1.061~20.779,P< 0.05)和 帕罗西汀及米氮平联合治疗(OR=2.836,95%CI=1.035~7.770,P< 0.05)是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急性期患者的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年龄≤ 37 岁是影响患者疗效的 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对首发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135例首发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6周,比较有效组与无效组的相关因素。结果:有效组与无效组在精神疾病家族史、伴有焦虑症状、自动思维量表(ATQ)总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迟滞因子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焦虑抑郁因子分和总分、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的D分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伴焦虑症状和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疗效影响显著(OR=5.651~6.509)。结论:某些因素影响抗抑郁药的疗效,可以作为疗效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非心理专科门诊抑郁症药物与心理治疗的疗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抑郁症的单药治疗及药物与心理联合治疗两组结果的随访调查,探索两者近期(6周)疗效及2年后的远期疗效的差别。方法将143例抑郁症患者分为单药治疗76例及联合治疗(药物加心理治疗)67例共两组,进行治疗,并进行2年的追踪随访调查。结果两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2年后两组复发例数的差异则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应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较之单药治疗能明显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是一种具有高复发、高自杀风险、高致残性的精神障碍.目前,抗抑郁药治疗仍然是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起效慢是当前抗抑郁药的最大缺陷.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希望在服用抗抑郁药后症状能得到迅速缓解,但目前使用的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一般都需要2~4周,这导致了部分患者在治疗初期因主观感觉治疗无效而擅自减药、停药,甚至中断治疗.因此抗抑郁药的快速起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可以更快地缓解症状,降低自杀风险,同时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依从性;(2)缩短治疗周期,尽早减轻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3)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其远期预后.有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治疗显效越快的患者.痊愈率越高.1周显效和4~6周才显效患者的痊愈率分别为60% ~ 70%和20%左右[1].因此,临床迫切需要起效更快的抗抑郁药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关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BT或抗抑郁药物。很少研究关注团体CBT治疗和药物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目标:评估联合使用团体CBT治疗与抗抑郁药物对轻度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将6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干预组(n=32),对照组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12周,干预组予以抗抑郁药物合并团体CBT治疗12周;此后,两组均持续药物治疗1年。在治疗后12周和一年随访结束时,对所有被试采用盲法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ife Satisfaction Rating)、多维社会支持感知(Multi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的评估。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联合CBT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干预组的改善更大。几乎所有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评估同时表明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显著更多。此外,即使采用的协方差分析调整了基线时的人口学差异和临床特征以及随时间推移的抑郁和焦虑严重程度的变化差异,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在团体治疗后12周和团体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后都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单用抗抑郁药物或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和团体CBT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健康功能。然而,合并药物治疗和团体CBT治疗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且这些效益可以在CBT疗程结束后持续至少长达1年。  相似文献   

7.
难治性抑郁症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对1128例抑郁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接受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及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每种药物的疗程均为6周;治疗中经上述1种药物治疗无效者随机换用上述另外两类药中的1种,继续治疗6周;仍无效且药物依从性好者构成难治性抑郁症则进入优化治疗方案(分别合用锂盐、甲状腺素、改良电休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及认知行为治疗等).1128例中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非难治性抑郁症组)9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难治性抑郁症组)141例.于基线和治疗第1,2,4,6周末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第6周末,非难治性抑郁症组总有效率为73.86%,难治性抑郁症组为5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难治性抑郁症组分别合并使用锂盐(54.3%)、甲状腺素(57.9%)、改良电休克(57.1%)、第二代抗精神病药(62.5%)及认知行为治疗(63.6%)等优化方案的总体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优化方案治疗可提高超过50%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阅读联合怀旧疗法对中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100例中老年抑郁症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抗抑郁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认知行为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阅读联合怀旧疗法,均干预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纽芬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抗抑郁药对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7月在我院采用针刺联合抗抑郁药治疗的30例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抗抑郁药治疗的30例患者列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天、治疗1月进行抑郁[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以HAMD改善指数判定疗效,并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BI、MoCA等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时间节点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BI指数及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0.00%),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抗抑郁药于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及抗抑郁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度洛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将8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度洛西汀与小剂量奥氮平联合用药)及对照组(度洛西汀单药),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治疗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情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评分差异,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7.3%,实验组治疗有效率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的第1周开始,两组HAMA及HAMD评分不断减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实验组HAMA及HAMD治疗后评分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度洛西汀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治疗抑郁症较单药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纳入其中179例伴非典型特征患者,依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的访谈结果,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伴焦虑症状、伴精神病性症状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5%(42/179)。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更多伴有自杀观念、产后起病,更常使用抗抑郁剂以外的其他药物治疗(如抗精神病药、情感稳定剂及苯二氮类药)(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住院次数(OR=1.730,95%CI:1.093~2.740)和自杀观念(OR=3.899,95%CI:1.506~10.092)与伴非典型特征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均P0.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及伴有自杀观念是伴非典型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使用药物治疗联合高频rTMS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归为研究组,再以同期仅使用药物治疗的80例抑郁症患者为对照,将其归为对照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治疗后患者抑郁症状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再根据治疗后患者HAMD评分变化将研究组分为治疗有效组(n=51)和治疗无效组(n=29),对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精神病家族史、病程、睡眠情况、运动情况、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家属亲密度、认知能力、合并躯体疾病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取存在显著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影响高频rTMS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药物治疗联合高频rTMS治疗有效率为63.75%,研究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睡眠情况、治疗依从性、家属亲密度、认知能力均是影响高频rTMS治疗抑郁症疗效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 药物治疗联合高频rTMS治疗抑郁症具有较高疗效,且治疗期间患者睡...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关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it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BT或抗抑郁药物。很少研究关注团体CBT治疗和药物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目标:评估联合使用团体CBT治疗与抗抑郁药物对轻度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我们将6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干预组(n=32),对照组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12周,干预组予以抗抑郁药物合并团体CBT治疗12周;此后,两组均持续药物治疗1年。在治疗后12周和一年随访结束时,对所有被试采用盲法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itng Scal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itng Scal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ife Saitsfaciton Raitng)、多维社会支持感知(Mulit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的评估。
  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联合CBT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干预组的改善更大。几乎所有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评估同时表明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显著更多。此外,即使采用的协方差分析调整了基线时的人口学差异和临床特征以及随时间推移的抑郁和焦虑严重程度的变化差异,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在团体治疗后12周和团体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后都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单用抗抑郁药物或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和团体CBT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健康功能。然而,合并药物治疗和团体CBT治疗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且这些效益可以在CBT疗程结束后持续至少长达1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血管性抑郁症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不同药物的治疗疗效.方法 采用自变量表分别对血管性抑郁症组和非血管性抑郁症组60例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诱发因素、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给予百忧解20 mg qm;30例血管性抑郁症患者联合血管活性药物及脑代谢剂,引用HAMD、MMSE与入院时、4周、8周进行评定,并逐一比较.结果 本研究显示血管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相对高,多数有诱因,睡眠障碍明显,焦虑躯体症状多,有较严重的阻滞及自杀倾向,合并一定认知功能障碍,对血管性抑郁症组中30例应用脑代谢剂,血管活性药物及抗抑郁剂,疗效明显优于血管性抑郁症组中单用抗抑郁药物,与非血管性抑郁症组相似.结论 血管性抑郁症采用血管性药物、脑代谢剂联合抗抑郁药物疗效明确,为临床治疗另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许多慢性抑郁症患者或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对现有的各种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不理想。医生在治疗这些患者时,可能在原来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药物,包括用第二种或第三种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虽然在高收入国家这是精神科医生和初级保健医生广泛使用的方法,但是证明这种抗抑郁药联合治疗方法有效的证据不多。只有当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物的单药优化治疗方案无效后,才可谨慎使用联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普通人群的终身患病率一般在15%左右,女性高达25%.半个世纪以来,抑郁症生物学基础的主要解释是单胺递质异常假说,主要涉及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近年来,多层面的研究显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抑郁症发病以及抗抑郁药治疗机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1]. 动物研究显示,环境应激可降低海马区BDNF的表达,而这一现象可被抗抑郁药逆转[2 ],并增加神经再生能力[3];给予应激抑郁模型动物外源性BDNF,也能产生抗抑郁作用.尸检研究显示,与生前未经抗抑郁药治疗的抑郁症患者相比,经药物治疗的患者海马区BDNF的免疫活性增加[4].临床研究显示,未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血清BDNF水平低于正常人,而抗抑郁药或电抽搐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范围[5-6].上述研究均提示,BDNF功能受损可能存在于抑郁症和应激相关的情感障碍,而上调BDNF可能是抗抑郁药发挥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7].因此,近年来围绕着抑郁症神经再生障碍假说和神经营养因子假说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抑郁症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系统功能紊乱假说刚刚引起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阶段伴躯体化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 2014 年 9 月至 2015 年 4 月在全国 11 家医院门诊就诊的 1 503 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健 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PHQ-15)和 16 项抑郁症状快速评估量表(QIDS-SR16)评估患者躯体化症状及 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PHQ-15 得分< 5 分为无躯体症状,≥ 5 分为有躯体化症状。采用 Spearman 相 关分析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一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相关资料的关系。以18~39岁(青年)、40~64岁 (中年)和≥ 65 岁(老年)进行年龄分层,采用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不同年龄阶段抑郁症患者躯体化 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 748 例(49.8%)抑郁症患者有躯体化症状,其中 82.6%(618/748)的患者躯体 症状是感到疲劳或无精打采。3 个不同年龄阶段患者背痛,胳膊、腿或关节疼痛,痛经或月经期间其他 的问题,性生活中有疼痛或其他问题的条目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pearman 相 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与伴躯体疾病、抗抑郁药治疗种类、合并镇静催眠药、QIDS-SR16 得分呈正相关(P< 0.05),与受教育年限、首次发作年龄、合并抗精神病药呈负相关(P< 0.05)。以老 年患者为参照,累积比数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抗抑郁药治疗种类(OR=2.12,95%CI=1.38~3.26);合 并镇静催眠药(OR=1.59,95%CI=1.14~2.22)、合并抗精神病药(OR=0.59,95%CI=0.39~0.90)、存在残留 症状(OR=11.07,95%CI=7.70~15.90)是青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合并镇静催眠药 (OR=1.51,95%CI=1.10~2.08)、合并抗精神病药(OR=0.45,95%CI=0.31~0.66)、存在残留症状(OR=9.59, 95%CI=6.89~13.34)是中年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抑郁症患者伴有 的躯体化症状存在区别,识别年龄相关躯体症状对于临床医生细化抑郁症伴随特征、实施个体化综合 干预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入组住院的8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相关资料,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和接受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患者在出院日处方信息资料上的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364例(45.4%)患者接受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其中284例(78.0%)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起病年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及有无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治疗进入方程(P0.05),回归模型对患者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或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具有23.2%的解释度(Nagelkerke R~2=0.232)。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年龄小、住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以及更有可能联用氯氮平或奥氮平是抗精神病药联合治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抑郁症是精神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些患者往往难以有效治疗。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策略包括换药、增加另一种抗抑郁药(抗抑郁药联合治疗)以及抗抑郁药以外的增效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作用。方法将114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8例(高频rTMS+氟西汀治疗)、抗抑郁药组38例(氟西汀治疗)和对照组38例(假刺激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8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的评定。结果 3组治疗前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末及8周末,联合治疗组、抗抑郁药组HAMD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尤其联合治疗组(P0.05);治疗后第4周末,联合治疗组HAMD评分下降幅度较抗抑郁药组明显(P0.05)。结论高频rTMS辅助治疗PSD安全有效,高频rTMS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PSD患者抑郁症状改善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