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目的掌握首都机场航站区鼠情,将鼠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方法采取综合防制措施。结果采用夹夜法共捕获鼠形动物37只,其中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72,97%,为优势鼠种。通过综合防制,将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结论使用流动的毒饵盒,在其中长期放置粘鼠板,既能监测鼠密度,又能起到灭鼠功效。  相似文献   

2.
1992年l0月~1993年9月,大铲国境口岸在进行鼠形动物及体外蚤、螨调查中,共捕获鼠形动物分为2目2科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和臭鼩鼱.以食虫目臭鼩鼱占优势,占71.08%;而啮齿目仅占28.92%.鼠形动物密度4月份开始上升,以8月为高峰期,3月为低峰期。妊娠率以黄毛鼠为最高,达50%;鼠类妊娠率以7月份为最高.带蚤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和板齿鼠。带螨指数最高为褐家鼠。因此大铲口岸4月至8月为防制鼠形动物和病媒昆虫较好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东山口岸鼠形动物及其寄生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防鼠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0年5月-2001年4月对外轮开放后的东山口岸外环境和居民区室内,采用ELT10N夹夜法和笼捕法,逐月定期进行鼠形动物及寄生蚤调查。结果 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275只,隶属2目2科4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鼩qing。居民区室内平均鼠密度为10.4%,繁殖指数53.8%,繁殖高峰在8月和9月,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5.9%.发现两种寄生蚤,蚤指数0.51,染蚤率16.5%.结论 东山口岸鼠患是严重的.应经常开展口岸灭鼠灭蚤,以褐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在繁殖高峰前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横琴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的本底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卫生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0年3月~2001年2月对横琴口岸地区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密度、生境分布、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397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以臭鼩鼱为优势种,占鼠形动物总数的35.77%,其次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年平均鼠密度为3.35%.3~4月和10月到次年1月份鼠密度较高.[结论]应根据不同生境中鼠密度的变化情况,在繁殖高峰前采取灭鼠措施,对降低鼠密度,防止传染病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辽宁各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做好口岸鼠类监测工作,为口岸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统一采用ELTON夹日法,每月中旬连续放夹3d.结果 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266只,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结论 辽宁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优势鼠种为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其次为小家鼠(Mus musculus).本次调查初步了解辽宁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为辽宁口岸鼠形动物和鼠传疾病的防制、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鼠形动物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鼠害的防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夹(笼)夜法。[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828只,经鉴定为2目2科4属7种,分别为小家鼠、鼩鼱、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板齿鼠和黑家鼠。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0.67%,其次为鼩鼱,占30.43%;再次为褐家鼠,占11.23%。年平均鼠密度为4.46%,鼠密度最高出现在11月,为9.28%,最低出现在6月,为2.16%。[结论]机场范围内鼠密度较高,未达到全国爱卫会规定的灭鼠先进的标准。应注意系统地设立防鼠设施,定期开展全面的灭鼠工作,防止鼠源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家栖鼠类分布格局及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各型场所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数量变化规律,为制定鼠害综合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对深圳市各类型场所进行调查。结果捕获的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10种,其中褐家鼠占39.71%,为城区优势种,臭鼩占29.19%,位居第2;黄毛鼠和施氏屋顶鼠为野外优势种,分别占36.36%和34.09%。城区鼠密度季节性变化不大(3.50%~4.85%),为常年基本稳定型。在不同类型场所中,以市场类场所的鼠密度最高(8.16%),鼠种数量分布较均匀;只有下水道均为褐家鼠。家鼠室外水平分布以垃圾收集点的鼠密度最高(7.27%);垂直分布以地面层(6.04%)和地面上层(5.48%)鼠密度高。4种鼠形动物的繁殖指数以小家鼠最高(0.72)。结论应根据场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加强防鼠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和巩固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佛山口岸近年鼠类变化情况,为指导口岸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捕法,对佛山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和携带病媒昆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505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嗣鼱等),6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板齿鼠、黄毛鼠、臭嗣鼱),以臭嗣鼱为各生境优势种,占鼠类种群构成的61.98%,其次为褐家鼠占19.60%。年平均鼠密度3.88%,全年鼠密度高峰出现在6月和12月,分别为5.45%和6.58%。鼠染革螨率为25.74%,染蚤率为28.31%;革螨指数0.26,蚤指数为0.28。[结论]佛山口岸鼠密度高于1%的无鼠害标准,要降低鼠密度除合理用药灭鼠外,还应加强口岸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泰州口岸的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制定有效的长期防制措施。[方法]于2001年5月~2002年4月采用夹夜法对泰州港高港港区和杨湾港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经过1年的调查,共捕获啮齿动物127只,经过鉴定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78%;9月份鼠密度最高为2.31%,12月份最低为0.44%,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32%。[结论]做好口岸本底调查工作,在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的鼠密度。  相似文献   

10.
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本底调查。[方法]从1998年1月至12月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情况调查。[结果]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有2目2科4属6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31.73%,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3%,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曲线型。[结论]应加强高峰期鼠密度监测,在繁殖高峰期到来之前适时灭鼠,可有效地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张家港口岸病媒生物的密度,为制定口岸病媒生物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夹夜法、笼诱法、诱蚊灯诱捕法和盒式诱捕法,对张家港口岸内的鼠形动物、蚊类、蝇类和蟑螂4种生物病媒进行密度监测。结果张家港口岸的鼠形动物以小家鼠为主,其次为大麝鼩,食堂密度相对较高,其他区域较低。蝇类以金蝇(大头金蝇)为主,其次为家蝇,垃圾桶附近年平均蝇密度最高,办公区最少。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其次为中华按蚊,伊蚊最低,成蚊密度在有人群活动的门卫值班室附近较高,夜晚人群活动相对较少的办公楼附近密度较低。蟑螂以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为主,以食堂的密度较高,办公室和更衣室较低。结论通过监测和防控,基本掌握了张家港口岸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并使其密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提高了张家港口岸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合肥机场口岸地区鼠形动物、螨类本底情况,为制定有效的卫生控制措施及监测医学媒介生物提供依据。〔方法〕将合肥机场分为7类生态环境,设7个调查点,每月分上、中、下旬定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定点捕鼠,将1—4月捕获的鼠,取肺标本送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做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全年共布有效鼠夹和笼12723个,共捕获鼠形动物173只,年平均鼠密度为1.36%,隶属于2目2科4属5种,分别为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灰麝鼩,其中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鼠总数的39.31%。采集到螨类19只,隶属于1目2科4属4种,分别为耶厉螨、格血厉螨、厩真厉螨、柏禽刺螨。肾综合征出血热抗原检测阳性3例,阳性率3.95%。〔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鼠形动物防制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严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新沙口岸2006—2007年鼠形动物及寄生蚤监测结果,掌握鼠类的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妊娠变化等情况,为口岸开展卫生检疫工作、建立预防机制、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07年在新沙口岸范围内(包括新沙港区、中兴码头区、马士基集装箱公司),采用夹(笼)夜法定人、定时、定点进行鼠形动物调查。〔结果〕全年共捕获鼠形动物315只,经鉴定为2目2科3属4种,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8%,年平均鼠密度为2.10%,年妊娠率达22.72%。〔结论〕持续性地实施鼠类防制措施,能保持鼠害在低密度水平,但仍然需要密切监控,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东山口岸1989 ̄2004年鼠形动物及寄生蚤监测结果,掌握其变迁和染疫情况,为指导防鼠、灭鼠和灭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89 ̄2004年在东山口岸范围内和附近的居住区,采用笼捕法定期进行鼠形动物及寄生蚤调查。〔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990只,经鉴定为2目2科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类,占捕鼠总数的57.07%;年平均鼠密度为9.33%;带蚤鼠数162只,检蚤596匹,平均染蚤率为16.36%,蚤指数0.60,以黄胸鼠的染蚤率和蚤指数为最高,分别是43.56%和1.87;分离鼠体血清346份,经检测鼠疫F1抗体阴性。〔结论〕本次监测显示,年平均鼠密度已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虽没有发现鼠疫F1抗体存在,但一旦有鼠疫传入,极易造成鼠间鼠疫流行,甚至可能波及人类。  相似文献   

16.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上海市宝山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2001--2006年宝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6年中共捕获鼠类5种233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为常见种。城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地区则以小家鼠为主。宝山区鼠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一次突击性灭鼠活动,农村地区应以小家鼠为主,城市地区则以褐家鼠为主,有针对性地分别选择杀灭及适口性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青浦区媒介生物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青浦区媒介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和控制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以人工小时法、笼诱法、粘捕法和夹日法调查蚊、蝇、蜚蠊、鼠的种类和密度。结果本次调查发现青浦区蚊虫有2亚科4属8种,淡色库蚊是主要优势种(占63.04%),其次为骚扰阿蚊(占18.72%),第3位是中华按蚊(占6.45%);7月为全年密度高峰。青浦区蝇类有3科20属35种,家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分别占36.11%、24.42%和8.39%,7月为全年最高峰,10月有一小高峰。青浦区有蜚蠊2科2属3种,德国小蠊是优势种(78.60%),其次为黑胸大蠊(13.38%),美洲大蠊占8.02%;7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青浦区有鼠形动物2目2科3属5种,小家鼠为优势鼠种(67.74%),其次是褐家鼠(20.10%),鼠密度最高月份为6月。结论所监测到的媒介生物种群在上海市普遍存在,未发现新种。  相似文献   

18.
安康城区媒介生物季节消长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安康城区媒介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设置监测点,分别以人工小时法、笼诱法、粘捕法和夹日法调查蚊、蝇、蜚蠊、鼠的种类和密度。结果调查发现蚊虫有4属6种,骚扰阿蚊为主要优势种(占41.06%),其次为中华按蚊(占19.69%)和三带喙库蚊(占17.48%);8月下旬为全年蚊密度高峰期;蝇类有2科8属8种,市蝇为优势种(占48.68%),其次为家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26.78%、9.55%和4.84%,7月为全年蝇密度高峰期;蜚蠊有2科2属2种,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1.42%和48.58%,11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期;鼠类有1科3属3种,褐家鼠为优势鼠种(90.34%),其次是小家鼠(6.90%),鼠密度最高月份为9-10月。结论安康城区媒介生物的密度较高,建议政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将媒介生物的密度降至国家卫生城市控制标准,有效预防控制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家栖鼠形动物种类构成及在不同季节的繁殖情况,为科学灭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每月选择1个乡镇,采取逐日捕鼠方法,实施监测和调查。同时将捕获的鼠形动物进行鉴定及解剖,观察并记录妊娠情况。结果广东省乡镇居民区鼠形动物的笼捕率平均为9.98%,其中鼠类的笼捕率为4.98%;鼠形动物种群构成比分别为褐家鼠48.73%、黄胸鼠15.50%、臭鼩鼱35.17%、小家鼠0.59%;其中褐家鼠年平均妊娠率为4.06%,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5.35只;黄胸鼠年平均妊娠率为5.63%,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2.76只;臭鼩鼱年平均妊娠率为15.00%,平均每胎妊娠胎仔数为3.32只。结论在城镇居民区褐家鼠和臭嗣鼯已成为绝对优势种,小家鼠为少见种;褐家鼠和黄胸鼠的繁殖期一年有春秋季2个高峰,其中春季的繁殖高峰超过秋季,但褐家鼠在8月还有一个小的繁殖高峰。臭鼩鼱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也有2个高峰,其中前峰出现在3—6月,后峰在10-11月。鼠密度也呈现春秋两季的高峰期。广东省需实施春秋两季的灭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福建长乐辖区口岸各开放码头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体表寄生虫(蚤、蜱、螨)携带情况和鼠肝、脾、肺组织携带病原体(鼠疫F1抗原抗体和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核酸)检测情况,为口岸鼠类监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统一采用标准捕鼠笼法,每月上下旬各监测1次,连续12个月。〔结果〕本次调查共捕获各类鼠形动物756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2科4属7种;蚤61只、蜱13只、革螨85只、恙螨455只,鼠密度为6.73%。取鼠肺及肝、脾324份,检测鼠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核酸及鼠疫抗原抗体检测,其中133份血清标本进行鼠疫F1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全部阴性。〔结论〕长乐辖区口岸鼠密度较高,离国家规定的口岸3%控制标准有较大差距,今后要进一步开展鼠形动物监测和防鼠灭鼠工作,有效地控制鼠密度,以期达到不足为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