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集合论、数理逻辑、模糊数学等数学基础知识详细阐述了改进后的中医辨证数理模型。并以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具体解释,或换言之,用模型对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进行了形式化描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PLGC诊断标准的151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PLGC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PLGC中胃络瘀血证所占的比例最高(30.47%),其次是胃阴不足证(25.83%)、肝胃不和证所占的比例最低(8.61%)。(2)PLGC中各证型Hp感染阳性例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其他证型>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且和其他证型有明显的差异,剩余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感染率偏高,和脾胃虚弱证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采用病证结合和现代流行病学的方法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方法]通过文献整理和专家调查建立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调查表;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人146例,其中脾胃湿热证81例,非脾胃湿热证65例.经过问卷调查和判别分析法统计后,根据判别函数和频数分析,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和简化标准。[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初步诊断标准为:以舌苔黄腻、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大便溏、纳呆为主要症状;口苦而粘、胸闷、口渴少饮、肢体困重、恶心为次要症状;只要具备舌苔黄腻,再同时具备其余两个主症,或具备其余1个主症和2个次症,或具备3个以上次症,即可诊断。简化诊断标准为:同时具备舌苔黄腻和胃脘痞满或胀或痛,即可诊断。[结论]初步建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各证型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将18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辨证分为5个证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将各证型临床疗效、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以肝气犯胃及脾胃湿热型最显著;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肝气犯胃和脾胃湿热型最高;临床以肝气犯胃、脾胃湿热、和脾胃虚寒型最多见。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显著,尤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5.
CSG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MTL、GAS、SS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三种中医证型与胃泌素、胃动素和生长抑素三种胃肠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将CSG患者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三种中医证型各25例及健康成年人25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MTL、GAS、SS。结果CSG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的血浆MTL、GAS、SS水平,不仅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且CSG的三种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MTL、GAS、SS存在着较密切的关系,并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检测CSG患者的血浆MTL、GAS、SS水平,对提高CSG的中医辨证分型有积极意义,结果可作为中医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探讨CSG中医证型与胃粘膜炎症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CSG提供依据。方法 对150例CSG按中医辨证分型,并依据胃粘膜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结果 150例CSG中医证型以肝胃不和证居多;胃粘膜炎症中以重度炎症居多。轻度CSG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P<0.05;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1;脾胃虚弱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5。中度CSG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P>0.05;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5;脾胃虚弱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5。重度CSG肝胃不和证与脾胃虚弱证比较,P>0.05;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1;脾胃虚弱证与脾胃湿热证比较,P<0.01。结论 CSG轻度炎症患者中以肝胃不和证居多,重度炎症患者中以脾胃湿热证居多,CSG中度炎症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脾胃湿热证研究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近年来脾胃湿热证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研究尚须深入,以期进一步统一;还未出现公认的、可重复的脾胃湿热证模型,故建立理想的、较为公认的脾胃湿热证模型迫在眉睫;关于脾胃湿热证本质的研究比较分散,难以得到一个统一的结论,有待大力加强。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促进脾胃湿热证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8.
IgA肾病中医辨证现状分析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10年来中医有关IgA肾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证辨证分型、辨证标准、证候命名、证侯分布及规律等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中风病“一分为三”证候的分布规律,并与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简称“94标准”)进行对比。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7例出血性中风病3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患者,分别同时进行两种方法的辨证:按“94标准”辨证为对照组,运用“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辨阴证、阳证、阴阳错杂证)进行辨证设为试验组,并于入组后第1、3、8、14天进行辨证观察研究。结果“一分为三”辨证分型与“94标准”辨证分型基本吻合。结论使用“一分为三”辨证可执简驭繁概括出血性中风病“94标准”所辨的6种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舌印片与证候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医证候、舌苔脱落细胞学和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舌印片MI、MV及HP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中舌印片趋向中层细胞片型,MV减小;(2)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最高;(3)感染阳性组舌印片以中层细胞民多,MV减少。结论:脾胃虚实证候与舌苔脱落细胞、HP感染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7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中医证型和辨证规律.方法 采用气血津液结合脏腑辨证的方法,将74例PBC患者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胃气虚证、湿热瘀血证和肝肾阴虚证4类,探讨其与肝功能及免疫球蛋白检测指标的关系.结果 74例的病情程度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气虚证较轻,多见于疾病早期或稳定阶段;湿热瘀血证和肝肾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口腔扁平苔藓分为气虚血瘀型、脾虚湿阻型、湿热瘀积型,分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祛瘀、清热燥湿行瘀加以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7.8%、81.8%、76.9%,总有效率84.2%,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同病异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动力障碍(PCB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胆总管直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超观察112例PCBD患者胆总管直径。结果:脾胃虚弱型胆总管直径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其次为肝胃不和型和肝胆湿热型。结论:在PCBD辨证时,结合胆总管直径检测结果有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口腔扁平苔藓分为气虚血瘀型、脾虚湿阻型、湿热瘀积型,分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祛瘀、清热燥湿行瘀加以治疗8周,并在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结果:有效率分别为87.8%、81.8%、76.9%,总有效率84.2%,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同病异治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临床辨证分型标准,为指导临床,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以及建立综合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方法:通过338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证候的临床病例观察,提取证候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合国内相关专家问卷调查修正,得出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辨证分型标准。结果:338例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证候要素经聚类分析聚为4类,通过专家修正,第1、3类(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合并为气虚血瘀证,第2类为脾虚湿盛证,第4类为湿热瘀阻证,并由主成分分析和专家平均排位情况确定每一类证型的主症和次症。这3种证型反映了下肢慢性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基本证候。结论: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基本证候可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脾虚湿盛证和湿热瘀阻证。局部辨证在下肢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辨证中尤为首要.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为七情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淫,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中医辨证以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相结合,证型常分为肝胃不和(郁热)、脾胃虚弱(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型。治疗在辨证论治选方的基础上,有单、验方治疗,中成药及单味药治疗,以及针灸、穴位外敷等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张永华教授运用情志辨证理论体系辨治脾胃病思路。[方法]通过门诊跟师学习、导师讲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等方法,归纳总结张永华教授情志辨证理论体系的主要内涵及其辨治脾胃病的思路。[结论]情志辨证理论体系是张永华教授首创的一种新型辨证体系,该理论体系在形神合一指导下,重视辨识患者情志特点,以“烦-郁-虑-惊”为纲,与辨体质、辨病相结合,三位一体,整体辨证论治。脾胃病与情志密切相关,情志失调不仅是脾胃病的诱发因素,同时也是伴随症状,从情志辨证入手,协调心身关系,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论治的优势以提高疗效。[结论]情志辨证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新型辨证体系,能够为脾胃病的辨证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