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模式与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对823例HBsAg携带者进行ALT检测。结果:发现有11.7%的携带者ALT有改变。结论:HB-sAg携带者ALT增高,对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伤。  相似文献   

2.
对我院852名职工进行HBsAg检测,发现HBsAg阳性者59例,总检出率6.9%。各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工人组11%,医护组6.7%,血液接触组6.7%,职员组4.1%,医技组3.9%。HBsAg的RPHA滴度≤64~×者17例中无1例HBeAg阳性者,而HBsAg滴度>64~×者42例中HBeAg阳性者11例(26.2%)。HBsAg携带者中HBeAg阳性者的SGPT异常率(36.4%)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18.8%)。59例携带者中1年后HBsAg阴转者4例,2年后阴转者9例,年平均自然阴转率11%。HBsAg持续携带者中转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炎者16例(34.8%)慢性活动性肝炎1例。  相似文献   

3.
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ALT检测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了解鲁西地区男性适龄应征青年HBsAg携带和ALT异常情况。方法 选择1998年至2000年16922名男性适龄应征青年,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通过ELISA法和速率法检测HBsAg和ALT。结果 16922人中,HBsAg阳性1273例,阳性率7.52%,ALT异常583例,占3.44%;HBsAg阳性青年中ALT异常137例,占HBsAg阳性人数的10.76%,明显高于HBsAg阴性青年中ALT异常百分比(2.85%)。各年度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T增高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五华县HBsAg阳性携带者转归及其家庭成员HBV感染情况。方法对在2006年血清学调查中发现的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肝功能及HBV相关指标检测,并进行分类诊断。结果60例HBsAg阳性携带者3年后分类诊断为HBsAg阴转5例(8.33%),HBV携带者47例(78.33%),慢性乙肝7例(11.67%),肝细胞癌1例(1.67%)。检测其家庭成员126人,检出HBsAg阳性25人,阳性率19.84%,分类诊断为HBV携带者21例(84.00%),慢性乙肝4例(16.00%)。结论HBsAg阳性携带者家庭成员HBsAg阳性率高于普通人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 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 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 (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斑点杂交法检测了163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及105例HBsAg阴性而抗HBc和(或)抗HBs阳性者血清HBV-DNA,借以比较不同血清标志的传染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HBV-DNA检出率为58.3%,其中HBeAg阳性者为90.8%,抗HBe阳性者为14.7%:HBsAg阴性(抗HBc和/或抗HBs阳性)者中HBV-DNA检出率仅为1.9%.表明HBV-DNA与HBeAg关系最密切,HBV-DNA检出率与HBsAg滴度呈正相关,无性别差异,但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HBV-DNA检出率越高。大多数无症状HBsAg携带者血中HBV—DNA阳性可持续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调查着重研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的唾液对其家庭接触者的传播作用。我们用免疫酶联吸附法(ELISA)检测了得自64例 HBsAg携带者的64份唾液标本。结果,唾液的 HBsAg 阳性率为35.93%。研究表明,唾液 HBsAg 阳性携带者的家庭接触者的 HBsAg 流行率明显高于唾液 HBsAg阴性的携带者的家庭(分别为48.31%和31.18%、P<0.025)。此外,还发现唾液中的 HBsAg 阳性率随着其血清 HBsAg 滴度相应地增高。本文还讨论了传染性唾液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传染性唾液可能系经由污染的手通过损伤的皮肤侵袭其家庭接触者。结果告诉我们,HBsAg 携带者的传染性唾液,可能是一种传播乙肝病毒的媒介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sAg无症状携带者HBVM的转归。方法:对1989年普查发现的135例HBsAg阳性者于1993年及2003年作血清学随访,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并作比较分析。结果:135例HBsAg尤症状携带者的总体HBVM感染模式变化不大;小三阳模式相对最为稳定;大三阳中有39.13%转为小二阳,小三阳中有21.28%转为小二阳,小二阳中有28.26%转为小三阳。有23.70%的随访对象曾出现ALT异常升高;主要见于HBeAg阳性者;60岁以上者在10年后的随访中,HBeAg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HBVM感染模式总体呈现动态的变化,并有一定的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分析基因工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3例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血清呈HBsAg、HBeAg阳性而ALT异常者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者的效果较好,总有效率分别为59.1%(13/22)和75%(12/18);血清呈HBsAg、抗HBe阳性而ALT异常者,HBsAg、HBeAg或抗HBe阳性而ALT正常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迁延肝炎者,合并肝硬化或肝细胞癌者治疗效果较差,总有效率分别为l6.7%(1/6)和0,0,25%(2/8),0.提示这些因素可以作为选择干扰素治疗的参考适应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与方法:本文对小儿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40例连续随访7~10年,以了解其转归。结果:HBsAg阴转5%;本组HBsAg阳性率80%,除2例未坚持复查外,HBeAg阴转率36.7%,抗-HBe阳性率13.3%。临床转归:出现ALT40%。TTT或CFT异常25%,肝大17.5%,脾大10%:12例出现蜘蛛痣。其中有急性肝炎经过者25%,演变为慢性迁延性肝硬化12.5%。慢性活动性肝类10%。未发现肝硬化及肝癌病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维族)、汉族人群中乙型肝类(乙肝)病毒(HBV) 无症状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墨玉县2 597人(维族2 022人,汉族575人)的血液样本,以胶体金标记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果维族人口HBsAg携带率1.48%(30/2022),男性为1.078%(20/1370)、女性为1.59%(10/652),平均年龄35 岁,男女之间无年龄、性别差异;而汉族人口HBsAg携带率为6.09%(30/575)、男性为5.6%(21/372)、女性为4.4%(9/203),男性平均年龄为36.3岁、女性为27.6岁,不同年龄、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性高于女性。本地区维族与汉族人口之间HBsAg携带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和田地区维族人群中乙肝HBsAg携带率与低感染区一致,而汉族人群感染率与内陆地区中度流行区一致。本地区维吾尔族乙肝感染率偏低可能跟维吾尔族的民俗、饮食习惯及生存环境,HLA 基因频率分布差异等因素有关。作者认为,HLA-Bw41等抗原可能为抗乙肝病毒感染(非易感性)的基因(抗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DNA(HBV-DNA)载量与血清免疫和生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14例乙肝患者血清, 分别用荧光定量PCR法、化学发光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的HBV-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分析各标志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214例中, HBV-DNA阳性率为57.48%;HBeAg阳性率为28.04%。HBV-DNA载量与HBsAg和ALT水平均无相关关系(P>0.05), 但与HBeAg水平密切相关(P<0.01), HBV-DNA阳性组的HBeAg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0.01)。结论: HBV-DNA载量与HBeAg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与HBsAg和ALT水平无相关性, HBsAg水平作为HBV-DNA的替代方法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采用Abbott EIA法对各种HBsAg阳性人群血清抗HDV抗体进行了调查,结果在1004份血清标本中检出有18份标本抗HDV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8%。抗HDV抗体检出率与年龄、性别无关。但在无症状HBsAg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抗HDV抗体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分别为0.6%、0%、1.7%、和12.1%。这些阳性血清中抗HDV抗体滴度<1:10,间隔2~6个月后对部份患者重新采血复查时,抗HDV抗体转为阴性。研究结果提示了低感染率的D型肝炎在我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DNA载量与血清microRNA-122(miR-122)、丙氨酸转氨酶(ALT)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指导CBH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3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20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法检测miR-122和HBV-DNA载量,采用肝功能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ALT含量,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LISA竞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分析慢性乙型肝炎HBV-DNA载量与血清miR-122、ALT含量的关系。结果?模式1、2和3的患者HBV-DNA载量较模式4患者高(P?<0.05),模式1的患者血清ALT含量较其他模式患者高(P?<0.05)。低病毒载量组患者血清ALT阳性率最低(P?<0.05)。超高病毒载量组患者miR-122相对表达量较其他载量组患者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DNA载量与ALT和miR-122均呈正相关(r?=1.024和0.946,P?<0.05)。结论?CHB患者血清HBV-DNA载量与血清miR-122、ALT均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治CHB患者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及肝功能情况,为在校大学生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7、2008级6953名入学新生采用ELISA检测HBsAg;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2006、2007、2008级新生HBsAg阳性率分别是3.19%、3.38%、2.07%,总阳性率为2.87%,较2006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HBsAg阳性率8.57%低;2006、2007、2008新生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总检出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级男、女生间HBsAg阳性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年级新生ALT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较低,男生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ALT异常率较低;学校要继续加强乙肝的健康教育,增加体检检验项目,对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二十三岁。三月前开始无诱因地渐出现讲话声音减低,一周后即不能讲话,同时缄默,面无表情,四肢无力。在当地医院用多种药物治疗均无效,故于1988年3月19日转我院。患者过去史无特殊。查体T 37.2℃,R 20次/min,P 80次/min。BP15.97/9.31kPa神清,表情呆滞,构音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在大学新生中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酶动力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4162名大学新生HBsAg阳性总体携带率为13.55%;其中男生为16.11%,女生为9.8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18.285,P<0.05);HBsAg阳性的模式中以HBsAg、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者比例最高达66.49%,其次为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者占14.01%。结论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HBsAg携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其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在学生中加强乙肝健康教育和传染源管理的同时,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乙肝疫苗注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检测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的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ALT检测。结果从业人员的HBsAg阳性率为4.51%(10368/229738),HBeAg阳性率为1.30%(2998/229738),ALT异常率为0.92%(2125/229738);30~岁组HBsAg阳性率最高(5.15%),<30岁组HBeAg阳性率最高(1.61%);不同年龄组间的HBsAg和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的HBsAg、HBeAg阳性率及ALT异常率比女性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广州市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较我国一般人群携带率低,实行预防性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等措施可逐步降低HB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