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各类食物及营养素摄入水平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风险的关系,为Hp感染的膳食预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择山东滨州地区某医院Hp感染者441例和正常对照人群441名,利用食物频率表收集其过去6月内的食物摄入种类及平均每次的食物消费水平,并将其折算成21种营养素的日均摄入量。根据肉及水产品类、蔬菜水果类、奶类、蛋类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的不同,采用四分位数法对其进行分组。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的摄入水平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Hp感染者肉及水产品类、蛋类、奶类和蔬菜水果类的摄入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最低摄入量组比较,肉及水产品类(≥45.35 g/d)和奶类(≥21.53 g/d)的摄入均与Hp感染呈负相关(均P <0.05),蔬菜水果类的摄入量超过509.45g/d时,与Hp感染呈负相关(OR=0.69,95%CI:0.52-0.93,P=0.015);当蛋类的摄入量控制在50.00~68.98 g/d时,可能为Hp感染的保护因素(OR=0.41,95%CI:0.29-0.57,P<0.001)。膳食营养素中,Hp感染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Ca、Mg、K、Mn和Se的平均摄入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摄入水平;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最低摄入量相比,碳水化合物(≥216.82 g/d)的摄入与Hp感染呈正相关(P<0.05);而中、较高和最高水平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和Ca的摄入可能为Hp感染的保护因素(P均<0.05);当维生素C的摄入量达到74.51mg/d以上或K的摄入量每天超过1676.02 mg时,与Hp感染呈负相关(P=0.039和P<0.001)。结论滨州地区人群肉及水产品类、奶类、蛋类和蔬菜水果类的增加,富含膳食纤维、水溶性维生素、Ca和K等营养素食物摄入的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减少,可减少该地区Hp感染的发生。[营养学报,2020,42(2):140-148]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C摄入状况及其食物来源。方法以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有完整人口学特征和有完整连续3 d24 h膳食调查数据的65岁及以上居民3107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特征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维生素C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价维生素C摄入状况。结果 65岁及以上居民平均每天摄入71.8 mg维生素C,中位水平为59.5 mg/d。不同年龄、性别、学历、家庭收入水平和居住地的老年居民维生素C摄入水平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约70.1%的老年居民存在膳食维生素C摄入不足风险,而膳食维生素C摄入不足风险较低的老年居民仅占21.6%,且受年龄、学历、家庭收入水平及居住地的影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色蔬菜、深色蔬菜、水果和根茎类是维生素C的主要食物来源,占膳食维生素C总摄入量97.6%,且不同特征老年居民各类食物提供维生素C的比例分布存在差异。结论我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C摄入不足状况严重,应鼓励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满足机体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膳食摄入情况、主要膳食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二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食物频率法调查青海省四县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膳食摄入情况,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提取膳食模式,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膳食模式研究人群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人群每日食物摄入量与膳食指南推荐量存在差异,因子分析共提取三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蔬菜薯类模式(28.60%)、禽肉水果模式(35.59%)和畜肉奶类模式(35.81%),χ2检验显示最高四分位数组研究人群特征与最低四分位数组(Q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结果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藏族老年人(OR=90.712,95%CI:38.263~215.054)较汉族更倾向于选择畜肉奶类模式,同时收入(OR=0.447,95%CI:0.250~0.798)、运动习惯(OR=2.374,95%CI:1.332~4.234)也是膳食模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膳食摄入存在过量和不足的情况,膳食模式分析发现存在食物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浙江省不同地区60岁以上居民维生素摄入情况,分析其食物来源。方法选取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项目中浙江省老年人的调查资料,分析不同地区60岁以上居民维生素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结果浙江省老年人维生素A、维生素B_1、维生素B_2和维生素C摄入量偏低,四分位摄入量分别为VA 296.85(174.32,500.28)μg RAE/d,VB10.68(0.47,0.96)mg/d,VB20.65(0.47,0.90)mg/d,VC 54.54(33.65,83.82)mg/d。不同地区老年人维生素B_1、维生素C和维生素E摄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1.201、39.262和19.474,P<0.001)。不同地区各维生素食物来源存在差异。结论浙江省60岁以上居民维生素摄入不足情况较严重,且不同地区老年人维生素摄入及其食物来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东营市东营区流感季初中及以下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现状,探讨影响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方法 于2023年3-4月通过问卷星平台,使用电子问卷对东营市东营区4家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辖区的初中及以下学生家长进行流感疫苗接种认知现状问卷调查,收集接种流感疫苗情况、家长性别、学校类别、户籍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长与学生关系、家长年龄、家长职业、家长文化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否担心新冠与流感双流行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生流感疫苗接种的因素。结果 调查共回收合格问卷1 818份,其中曾为学生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占比39.93%(726/1 818)。不同学校类别(χ2=26.858,P<0.001)、户籍所在地(χ2=5.113,P=0.024)、家长职业(χ2=124.133,P<0.001)及文化程度(χ2=62.848,P<0.001)、家庭平均月收入(χ2=27.619,P<0.001)、是否担心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吞咽障碍以及其膳食质量,为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65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通过中文版吞咽障碍指数量表(Chinese-Dysphagia Handicap Index, C-DHI)自查吞咽障碍情况,分为吞障风险组和无吞障风险组; 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Diet Balance Index-16,DBI-16)分析两组膳食质量。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对象306人,吞障碍风险124人(40.5%),无吞障风险182人(59.5%); 吞障风险组年龄较大(χ2=12.172,P<0.001),且两组营养状况不同(χ2=6.001,P=0.05); 吞障风险组存在中度的摄入不足和中度摄入失衡,膳食模式以模式C(严重的摄入不足)、E(中度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H(严重的摄入过量伴随中度的摄入不足)为主,分别为31.5%、20.2%和16.9%; 吞障组粮谷类摄入量(96.73±73.5)和肉类食物摄入量(65.9±36.9)均低于无风险组(P<0.05)。结论 对于有吞障风险的老年人尽早调整膳食结构和食物质构,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2年3月1日—2016年9月30日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86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7 987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家族史及孕期膳食摄入情况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对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影响。  结果  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等影响因素后,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80, 95% CI: 0.64~0.99)、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78, 95% CI: 0.63~0.97)会降低PE的发生风险。按照孕前BMI进行分层后,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早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73, 95% CI: 0.55~0.96)、孕中期达到Q3水平(OR=0.71, 95% CI: 0.54~0.93)、孕晚期达到Q3水平(OR=0.67, 95% CI: 0.51~0.88)是PE的保护因素。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前BMI孕妇膳食维生素C摄入与PE临床亚型的关系后发现,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孕晚期膳食维生素C摄入达到Q3水平(OR=0.66, 95% CI: 0.47~0.93)会降低晚发型子痫前期(late-onset preeclampsia, LOPE)的发生风险。  结论  孕前BMI < 24.0 kg/m2的孕妇Q3水平的膳食维生素C摄入可降低PE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LOPE。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寻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糖尿病的关联,为糖尿病的膳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4 759名来自伊犁州霍城县的农村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通过降秩回归法提取血脂相关膳食模式;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脂相关膳食模式评分及各食物组摄入量与血脂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寻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主要以小麦、畜肉和油炸面食摄入较多,而杂粮、蔬菜和水果等摄入较少为特征。血脂相关膳食模式与TC (r=0.296,P<0.001)、LDL-C(r=0.225,P<0.001)及TG(r=0.332,P<0.001)呈正相关,而与HDL-C(r=-0.237,P<0.001)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血脂相关膳食模式评分Q4组比Q1组的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99%(OR=1.99; 95%CI:1.47~2.68;P<0.001),且随着膳食模式评分增高,糖尿病患病风险具有升高的线性趋势(P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山东省金乡县农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影响因素,为心血管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选取2020-07-01-2022-06-30金乡县农村居住>6个月35~75岁的7 011名居民为筛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次筛查出心血管病高危人数为1 502人,高危率为21.42%。其中男性高危人群检出率为24.64%,女性为19.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χ2=31.30,P<0.001)、年龄(χ2=389.30,P<0.001)、婚姻状况(χ2=8.33,P=0.004)、超重(χ2=115.10,P<0.001)、肥胖(χ2=122.30,P<0.001)、吸烟(χ2=4.59,P=0.032)、收入高低(χ2=4.79...  相似文献   

10.
目的食物频率问卷法(FFQ)问卷评估13岁幼儿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准确性及重现性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中国北京分别选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60名13岁幼儿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准确性及重现性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中国北京分别选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60名12岁幼儿和60名22岁幼儿和60名23岁幼儿,使用24h膳食回顾(24HDR)和FFQ收集其食物摄入资料,调查共两轮,间隔时间2个月,通过两轮24HDR和FFQ的均值间的比较进行FFQ准确性研究,首轮FFQ1结果与二轮FFQ2结果之间的比较进行FFQ重现性研究。结果由24 HDR计算得到的对象能量摄入为4.64kJ(1108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分别为41.4、44.7和146.9g/d。由FFQ得到的能量摄入量为4.76kJ(1138 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为46.2、63.9和136 g/d,两种方法调查所得的膳食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无显著性差异,FFQ显著高估膳食脂肪摄入量(高估42.9%)。FFQ得到的膳食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普遍高于24HDR,但低估了钠和硒的摄入量。由FFQ得到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只有能量、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膳食纤维、维生素A、B2、钙和磷在能量调整后与24HDR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3岁幼儿,使用24h膳食回顾(24HDR)和FFQ收集其食物摄入资料,调查共两轮,间隔时间2个月,通过两轮24HDR和FFQ的均值间的比较进行FFQ准确性研究,首轮FFQ1结果与二轮FFQ2结果之间的比较进行FFQ重现性研究。结果由24 HDR计算得到的对象能量摄入为4.64kJ(1108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分别为41.4、44.7和146.9g/d。由FFQ得到的能量摄入量为4.76kJ(1138 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为46.2、63.9和136 g/d,两种方法调查所得的膳食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无显著性差异,FFQ显著高估膳食脂肪摄入量(高估42.9%)。FFQ得到的膳食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普遍高于24HDR,但低估了钠和硒的摄入量。由FFQ得到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只有能量、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膳食纤维、维生素A、B2、钙和磷在能量调整后与24HDR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0.5之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在两轮FFQ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208(胡萝卜素)0.5之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在两轮FFQ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208(胡萝卜素)0.593(脂肪)之间,且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FFQ可以用于评估10.593(脂肪)之间,且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FFQ可以用于评估13岁幼儿膳食能量、碳水化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2、钙和磷的摄入量,但FFQ不适于评估膳食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量。[营养学报,2014,36(1):45-48]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关节疾病所引起关节液的改变最能直观体现关节内环境变化的程度,因此,可以推测对关节液一些特定的检测将对关节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起到积极作用。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关节炎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叉名退行性骨关节炎,其主要病理变化是以退行性软骨的生化及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及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和消失、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的反应性变化为病理特点的疾病。目前随着科技发展,检测手段多样化,关节液的检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关节液成分改变与临床意义、关节液的检查方法以及相关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阶段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我国现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痴呆患病率。[方法]检索2000~2009年相关数据库及其他网络资源的相关资料,对10个研究应用MetaAnalystBeta3.13软件对其进行Meta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纳入患病人数累计1055人,调查人口数累计23787人。资料存在无实质性的异质性(I2=49.2%);模型有统计学意义(q=0.996,P=0.000);痴呆患病率的合并值为4.2%(95%CI为3.0%~5.8%)(P=0.000﹤0.01),并得出不同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以及婚姻状况等各亚组的患病率。[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约为4.2%,而且各亚组患病率不同。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北京市东城区4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晓玲  赵春玲  吴伟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9):1670-1671,1675
[目的]为了解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沙门氏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污染上述致病菌的高危食品,为控制各类食品污染致病菌HACCP及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标方法,同时采用进口显色培养基,对样品分别进行6种致病菌的分离、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检测生肉(猪、牛、鸡)、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4类食品共计160件,检出致病菌72株,总检出率为45%;其中检出单增李斯特菌31株,检出率为19.4%;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株,检出率为21.2%;检出沙门氏菌6株,检出率为3.8%;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株,检出率为0.6%。4类食品中以生肉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最高,为35%,金黄色葡萄球菌27.5%,沙门氏菌为7.5%;生食蔬菜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为35%,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为16%;熟肉制品致病菌污染率为11.4%。[结论]北京市东城区居民食用的4类食品存在程度不同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生肉和生食蔬菜污染较严重,生肉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最高,其污染率分别为35%和27.5%,生肉(猪肉)沙门氏菌污染较高为20%;水产品中不仅有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同时存在严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4类食品中均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空肠弯曲菌。  相似文献   

14.
15.
南京市2009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小清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40-2142
[目的]分析南京市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南京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流感监测显示,南京存在秋、冬季流感流行高峰,ILI年龄构成以低年龄为主,全年流感毒株构成变化很大。[结论]流感监测对预防流行有重要意义,监测工作应重点关注优势流感毒株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1995年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免疫状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脊灰)抗体水平,江苏省于1995年在5个地区分别对0~、1~、2~、3~、4~9岁5个年龄组共计679人进行了免疫状况调查,检测结果: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47%、99.12%、97.20%,几何平均滴度(倒数)分别为55.55、188.02、70.77,城市高于农村,在低年龄组儿童中形成了较好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7.
唐山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现象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为预防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问卷,调查唐山市2所三甲医院工作人员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结果:747名被调查者在1年中有430人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57.56%,以心理暴力为主(发生率56.89%)。医生比护士更容易受到暴力威胁,发生率分别为65.16%和55.58%,30~39岁年龄段的医院工作人员发生率最高(62.91%)。男性(29.95%)比女性(15.82%)更容易遭受身体暴力。“媒体负面导向”(56.25%)、“肇事者酗酒”(38.46%)、“患者病情无好转或自认为无好转”(36.36%)是发生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原因。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场所暴力可以预防”(85.89%),“媒体正确宣传导向”(81.32%)、“加快立法”(79.75%)、“加强保安”(73.63%)是预防暴力的有效措施。结论:唐山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多发,须实施以法律与教育为主导的综合干预措施,以维护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相似文献   

18.
铬铁合金生产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价铬的细胞遗传学效应。方法∶28名男性铬铁合金生产工人和22名男性不接触毒物者检查了血清铬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结果∶接触空气中三氧化二铬平均浓度为0.24~0.65mg/m3(折成CrO3)的车间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明显增高,微核率及分裂指数与血清铬水平呈正相关,但与工人年龄、工龄无显著相关。结论∶一定浓度三价铬也可诱发细胞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混合分布模型研究江苏省一般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分布及控制措施。[方法]人群抗体水平基本情况采用方差分析法,运用混合分布模型拟合江苏省2009年一般人群麻疹血清学调查数据,估计各水平参数及所占比例。[结果]全省麻疹抗体水平性别间无差异,地区、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混合分布模型将全省一般人群抗体水平拟合为阴性、阳性、强阳性水平3类。具体到各年龄组,≤7月龄组阴性水平比例达49.32%,8月龄~4岁组和20~29岁组阴性水平比例分别为5.44%、6.11%。8月龄~4岁组强阳性水平所占比例最大,达18.58%。[结论混合分布模型能够较好地判别麻疹抗体阴性水平和阳性水平,并能够对阳性水平进一步分类,从而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1年莱芜市食品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福培  吴峰 《现代预防医学》2003,30(3):435-435,438
目的:了解莱芜市食品卫生状况,找出影响食品卫生合格率的因素,为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流通领域及生产厂家的食品。所有样品检验项目均按相应国家标准检验方法及卫生标准来进行检验和评价。结果:监测食品1140件,合格率90.70%;流通领域及生产厂家的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0.45%和91.32%,差异无显著性(x^2=0.21,P>0.05);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82%和89.98%,差异有显著性(X^2=22.79,P<0.01)。结论:应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严格食品生产企业无菌设施的建设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化的管理,防止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在食品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