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与肝组织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72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并与44例急性肝炎病人及31例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肝炎后肝硬化和急性肝炎病人血清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β2-MG水平(P〈0.01);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急性肝炎病人血清β2-MG水平(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血清β2-MG水平显著高于肝硬化代偿组(P〈0.05)。结论 血清β2-MG水平可反映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肝损害的程度,动态观察β2-MG水平变化有助于疗效判断及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2.
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肝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0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FN水平,并与其他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与轻/中度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肝炎与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P〈0.001);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FN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损伤的程度,检测血清FN对估计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预后、转归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转铁蛋白(TRF)、铜蓝蛋白(CER)在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77例不同临床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RBP、TRF、CER水平.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RBP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清RBP、TRF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RBP、TRF、CER同时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TRF可以作为鉴别急慢性肝炎的指标,CER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的指标,RBP是反映急性肝炎的一个非常灵敏的指标,同时RBP、TRF也能灵敏地反映肝损害的程度,对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病毒性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病毒性肝炎(乙型)100例(其中急性肝炎16例,慢性肝炎52例,肝炎肝硬化32例)ADA的活性,设健康对照组100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DA活性各肝炎组都较对照组升高(P〈0.01)。各肝炎组之间,ADA活性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A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肝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肝炎肝硬化患者ADA普遍增高可能与慢性变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源性糖尿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诊治的53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源性糖尿病在急、慢性肝病中的发生率为31.36%(53/169),在肝硬化中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中、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高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差异有显著性(P〈0.05)。通过饮食控制、护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3例死于肝病严重并发症外,其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治疗后随肝损害减轻而糖尿病症状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28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的病死率60.1%。结果病死组年龄、肝炎后肝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HBVDNA阳性率、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好转或治愈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42.02±16.86)秒明显较好转组延长(26.95±6.83)秒,P〈0.01。结论中青年、胆红素血症越高、凝血酶原时间越长、并发肝炎后肝硬化、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继发感染、肝肾综合征及消化道出血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检测4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镁含量,并观察了患者的血清镁与ALT、AFP变化的关系。结果:慢活型病毒性肝炎组的病人血清镁含量降低,与正常人群比较有差异(P<0.05);肝炎后肝硬化、慢重型病毒性肝炎组的病人血清镁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患者ALT、AFP升高时血清镁含量显著降低(P<0.01),当患者的ALT、AFP恢复正常时,血清镁含量上升(P>0.05)。结果表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镁含量的高低可视为判断病情轻重,肝功能损伤的程度,同时也提供了慢活型、慢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的病人治疗时应注意补充镁盐。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对 15 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血清NO水平进行检测 ,并与不同病程、血清白蛋白、肝纤维化指标和Child-Pugh分级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各组肝炎和肝硬化病人NO浓度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2 )在各组肝炎和肝硬化的病情活动期 ,血清NO升高 ,而随着病情的逐渐恢复 ,血清NO的浓度逐渐下降 (P <0 0 1)。 (3)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组病人血清NO的浓度与正常白蛋白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4 )肝硬化病人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血清NO浓度越高 ,Child -Pugh分级A、B、C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5 )肝硬化腹水组病人血清NO浓度较无腹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6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HA、LN、IV -C、PCⅢ升高的病人血清NO的含量与未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NO浓度的变化与肝内炎症程度、肝病严重程度及病程的演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ELISA法检测了急慢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急肝急性期、慢肝活动期均高于正常对照(P<0.001)。急肝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慢肝活动期与稳定期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P<0.001)。慢肝恢复期和对照组相比差别亦有显著性。各型急肝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慢性乙肝血清SIL-2R含量与病毒复制无关。故认为SIL-2R可用于肝炎病情的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黄伟文  柯柳华  王芳 《右江医学》2014,42(5):567-569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肝脏疾病患者178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48例(A组),重症肝炎32例(B组),肝硬化67例(C组),原发性肝癌31例(D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清CHE、TBA水平及阳性率.结果 四组患者血清CHE及TB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B组CHE明显低于A组(P<0.05),C组CHE明显低于B组(P<0.05),C组、D组两组CHE无明显差异(P>0.05);B组TBA明显高于A组(P<0.01),C组明显高于B组(P<0.01),D组明显高于C组(P<0.01).四组CHE、TBA阳性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C组、D组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CHE阳性率明显低于TBA的阳性率,C组CHE阳性率明显高于TBA阳性率(P<0.05).结论 在检测ALT的同时,观察CHE、TBA的变化可较全面了解肝组织损害及功能变化情况,对判断其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T、APTT、TT、FIB水平,探讨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肝硬化23例,原发性肝癌10例,重型肝炎15例,慢性肝炎12例,观察各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凝血酶凝结时间(TT)值、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发性肝癌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肝病的加重,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FIB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肝硬化各组患者的PT、APTT、TT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FIB明显低于慢性肝炎组(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是反映肝脏合成、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检测肝病患者的凝血指标,能够预测肝病病情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复制(HBV DN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8月我院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78例,分为慢性乙型肝炎(CHB)组48例,CSHB组30例;应用实时免疫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并与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等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CSHB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HBV DNA水平。结果 CSHB组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及其水平与CH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SHB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TBil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PTA、Alb、CHE、Chol、AFP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CSHB组中死亡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HB患者血清病毒复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CSHB毒复制活跃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与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假性CHE速率法与免疫比浊法,对300例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及30例健康人员的血清PA与CHE进行测定。结果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A与CHE较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低幅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肝炎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慢性肝炎中度、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轻度。肝硬化患者从Child-pughA级到C级,血清PA与CHE呈进行性降低,不同级别测值间差异显著。结论血清PA与CHE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良好指标,可以为临床肝硬化分级提供参考,能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和是否能耐受手术等作出更加准确、客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病毒性乙型肝炎(CSHB)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3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观察组)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进行分折,并比较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组与存活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rT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TSH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重型乙肝患者死亡者血清T3、T4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均P〈0.05),rT3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对判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铁调素与机体铁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465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研究对象(重度肝炎组76例,中度肝炎组136例,轻度肝炎组253例),169例正常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铁调素、铁蛋白(SF)、血清铁(SI)、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情况。结果:SI:重度肝炎组出现升高,与其他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轻度肝炎组及中度肝炎组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任意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肝炎病情加重依次升高。铁调素:对照组、轻度肝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肝炎组、中度肝炎组依次降低,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RP:4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随肝炎病情加重依次升高。相关性分析:铁调素与铁蛋白、CRP均呈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以CRP较高,铁调素与血清铁无相关性(P〉0.05)。结论:铁调素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铁过载关系密切,铁调素降低的程度可反映疾病的严重性,重型乙型肝炎中普遍存在铁调素过低及铁过载现象,消除铁过载对延缓肝硬化进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刚  陈颖 《中外医疗》2013,32(1):19-20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清PA、CHE、TBA、ALB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患者的血清的PA、CHE、TBA、ALB值进行诊断是否具有临床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法该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在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0例,肝硬化早、中、晚期各12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对360例肝硬化患者检测其血清PA、CHE、TBA、ALB的值。在另一组中,也选用120名正常健康人群的血清来测定相关的PA、CHE、TBA、ALB4项指标(自愿接受调查并服从所有准则)。以下简称为对照组。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在4项(PA、CHE、TBA、ALB)新指标的诊断中,观察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早期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和晚期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指标中PA、CHE、TBA、ALB在诊断慢性肝炎,肝硬化等中体现出较高的诊断价值。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透明质酸(HA)、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3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5例、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每组HA、PT及PLT指标;根据Child-Pugh标准对肝硬化组分级,其中A级42例,B+C级33例;肝硬化组选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HA、PT及PLT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HA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健康组明显提高,PLT明显降低;肝硬化B+C级患者组HA、PT及PLT异常水平高于肝硬化A级患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相比,HA无明显差异,PT和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HA、PLT的联合检测可以反映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在指导临床对肝硬化的诊断及治疗上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勇  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13,(11):1399-140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CER)、铁蛋白(SF)水平变化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依据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及分型标准,将入选168例病例分为慢性轻度乙肝组35例,慢性中度乙肝组38例,慢性重度乙肝组26例,肝炎性肝硬化组30例,原发性肝癌组39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与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SF、CER含量,分析不同组别血清CER、SF水平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血清CER水平:原发性肝癌组〉正常对照组〉慢性重度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轻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O.05)。血清SF水平:原发性肝癌组〉肝炎肝硬化组〉慢性重度乙肝组〉慢性中度乙肝组〉慢性轻度乙肝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肝炎由轻度发展到中度、重度乃至肝硬化的过程中,肝细胞受损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血清CER水平渐进降低而sF水平则渐进升高,可作为判断肝细胞坏死程度、治疗预后有价值的指标。血清CER原发性肝癌时升高,肝炎肝硬化时降低,可用于二者的鉴别和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