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IL-4、IL-18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测定52例HBV感染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IL-4、IL-18水平,荧光PCR法测定肝炎患者血清中HBV-NA的含量。结果重型肝炎组患者血清IL-4、IL-18水平升高,低病毒量组血清IL-18浓度高于高病毒量组。结论IL-4、IL-18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感染的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IL-6、IL-17和IL-18在肝硬化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参数。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BC、Hb和H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CV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Hb水平与血清IL-6、IL-17及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7及IL-1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的相关性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意义。方法对105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研究组,宫内感染13例,宫内未感染92例)和42例血清HBsAg阴性的正常孕妇(对照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外周血乙型肝炎5项指标和细胞因子IL-12、IL-18、IFN-γ、IL-4水平;测定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水平。结果宫内感染组孕妇的IL-12、IL-18、IFN-γ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IL-4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均P<0.01)。宫内未感染组的IL-12、IL-18、IFN-γ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孕妇外周血IL-12、IL-18与IFN-γ呈显著正相关(r=0.956、0.927、0.885及r=0.926、0.943、0.856,均P<0.01),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926、-0.921、-0.913及r=-0.935、-0.982、-0.939,均P<0.01)。结论IL-12、IL-18既可加强HBV感染的T细胞的反应和IFN-γ的生成,又能增强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望成为HBV宫内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其中48例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19 ̄58岁;52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1例、女11例,年龄23 ̄69岁;38例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21 ̄70岁。正常对照组60例,均为健康献血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IL-12水平。结果三组IL-6、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IL-6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IL-12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6的变化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IL-12则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病向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18(IL -18)、白细胞介素4(IL- 4)、γ干扰素(IFN- 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固相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 例正常人,35 例慢性乙型肝炎,45 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 18、IL- 4、IFN-γ的水平。结果 IL- 18、IL- 4 在3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FN -γ在慢性肝炎与慢性重型肝炎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 -18、IL -4 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 -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 -18、IL- 4、IFN -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慢性重型肝炎组IL 4与IL- 18呈正相关( r=0.6,P<0.01);IL- 4 与IFN -γ呈正相关( r=0.54, P<0.01)。结论 IL- 18、IL- 4、IFN -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林  曾令伟  秦波  兰淑青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1):2667-2668,2670
目的通过检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重型肝炎早期组17例、重型肝炎中晚期组9例患者及健康对照组18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s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TNF-α、IL-10水平。结果 TLRs mRNA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早期组、重型肝炎中晚期组TLRs mRN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肝炎中晚期组低于早期组。血清TNF-α及IL-10水平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重型肝炎早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持续上升可能导致单核细胞免疫缺陷,与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何姗  冯冰  罗清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1503-150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8(IL-18)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水平,探讨它们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活动期及缓解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例无症状携带者、1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IL-18的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与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缓解期患者、无症状携带者、正常对照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L-18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r=0.498,P=0.026)。结论:IL-18参与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致病过程,与肝炎病情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HBV感染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及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探讨其与乙肝患者病情发展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10例HBV感染者(无症状携带者35例,慢性乙肝患者42例,重症乙肝患者33例)和36例正常对照血清IL-33及IL-18的水平,同时检测以上乙肝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分析IL-33、IL-18与ALT的关系。结果重症乙肝患者组与慢性乙肝患者组血清IL-33及IL-1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无症状携带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且各组乙肝患者IL-33及IL-18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呈正相关(分别为r=0.568;r=0.612,P0.01)。结论 IL-33及IL-18在HBV感染者中高水平表达,可能与炎症因子激活有关,在HBV感染免疫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的结果分为:A组,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HBsAg、HBeAb、HBcAb阳性;对照组,单独HBsAb阳性。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清IL-18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γ- 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1),以A组水平最高,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8(IL-8)、白三烯(LTB-4)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健康者、哮喘急性发作者、临床缓解者各36例。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IL-13、IL-18、LTB-4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患者血清IL-13、IL-18、LTB-4水平急性发作者显著高于缓解者,且两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13、IL-18、LTB-4参与了哮喘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检测IL-13、IL-18、LTB-4可评估哮喘病情发展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湖北汉族人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转归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231例慢性HBV感染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75例,无症状携带156例),165例HBV感染自愈者和135例正常对照者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位点基因型。结果: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A/C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慢性HBV感染组、HBV感染自愈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血清HBV-DNA<1×103copies/mL的慢性HBV感染者组和HBV-DNA≥1×103 copies/mL组之间的分布频率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但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HBV无症状携带组,两组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汉族人IL-10基因启动子区-5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人群对HBV易感性及感染后的病毒血症水平无显著相关性,但该位点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的肝脏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IL-13、IL-15水平及IL-15/IL-13比值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09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3、IL-15水平。结果 肝炎组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IL-15值及IL,15/IL-13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好转组(P〈0.05);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无细菌感染组间比较,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均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IL-15、IL-15/IL-13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存在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的异常,存在IL-13、IL-15的失衡;通过联合检测血清IL-13、IL-15值及IL-15/IL-13比值,能较好地反映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细胞激活状态,有助于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判断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大蛋白与HBeAg、HBV-DNA相关性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大蛋白与HBeAg、HBV-DNA的相关性及其检测意义。方法 对162例HBV感染者及47名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病毒大蛋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Q-PCR定量检测HBV-DNA。结果 162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LP含量与HBV-DNA拷贝数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γs=0.6357,P〈0.001),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含量存在差异显著性俨〈0.01);HBV-LP与HBV-DNA、HBeAg之间均关联显著护〈0.01)。HBV-LP与HBV-DNA、HBeAg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HBV-LP的总检出率为84.57%,较HBV-DNA、HBeAg均高。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HBV-LP、HBV-DNA均存在差异显著性俨〈0.05);HBeAgm性组中HBV-LP与HBV-DNA间无差异显著性p〉0.05),检测的总符合率为96.83%;HBeAg阴性组中HBV-LP与HBV-DNA间均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HBV-LP是判断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可靠指标.是反映血清HBeAg阴性的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更为敏感的新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3种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6):1336-133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载量与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变化的相关性,揭示HBV感染者在HBV载量不同时的炎性反应活动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1例HBV感染者及18例健康对照IL-6、IL-8及TNF-α含量。结果血清HBV DNA〈1.0×10^3IU/mL组IL-6、IL-8及TNF-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 DNA〉1.0×10^3IU/mL的其他3组IL-6、IL-8及TNF-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及HBV DNA〈1.0×10^3IU/m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血清HBV DNA有复制的3组间IL-6、IL-8及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者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其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作为临床对HBV感染者炎性反应活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损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2mRNA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6例慢性肝病患者(21例乙型肝炎、15例丙型肝炎)、17例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8例正常对照者中IL-12 P40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肝损伤患者中.IL-12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01).其中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丧达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病组(P〈0.001)。而原发性肝癌患者IL-12 mRNA表达又高于急性重型肝炎(P=0.002),且与血清胆红素浓度和内毒素血症相关。结论IL-12可能促进肝脏的炎性损害.导致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检测IL-12 mRNA表达水平对于了解肝损伤患者的肝损害程度、早期诊断和顶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前S2抗原、前S2抗体、IL-17、IL-18与血清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4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 ISA法检测前S2抗原、前S2抗体、IL-17、IL-18及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拷贝数。结果慢性肝炎病人中乙肝DNA的含量与前S2抗原的水平成正比,与IL-18水平成反比。在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分组中,e抗原阳性者,HBV-DNA含量明显升高。而e抗体和前S2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中,未检出HBV-DNA。结论同时监测慢性肝炎患者HBV-DNA含量、IL-17、IL-18及前S2抗原和前S2抗体,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介素18(IL-18)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活动程度和肝组织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对147例HBV感染者PBMC中IL-18水平进行了检测,同时对其中22例慢性乙型肝炎和HBV慢性携带者行肝穿刺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IL-18水平在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急性重度肝炎、急性重度肝炎中的表达呈渐次上升,并且随着肝脏炎症活动度的增加,IL-18水平也随之升高。结论IL-18在不同的HBV感染状态下表达水平不同,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活动和肝组织炎症程度呈相关性,可作为治疗与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定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定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轻、中度乙肝患者HBV DNA定量(105.58±1.92,106.27±2.05)与重度患者HBV DNA定量(105.73±1.9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的TB 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的水平变化;肝损害程度与HBV DNA定量无显著关系;同时血清HBV DNA定量与TB 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