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形成机制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 HCC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同时随机选择同期肝动脉造影证实无APS的56例作为对照。结果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56例HCC患者中,46例在CT增强动脉期发现与APS相关的阳性征象。CT像亡,动脉期APS的直接征象有:(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25例;其中24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高流量性APS。(2)肿瘤同侧肝叶的门静脉分支提早显影5例;其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动脉期APS的间接征象有:(1)肿瘤所在肝叶或肝段的非癌变肝实质提早强化8例;其中6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低流量性APS。(2)肿瘤外周出现楔形或不规则的强化区8例;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小流量性APS。10例CT阴性者,其肝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动脉期外周门静脉小支显影。对照组,2例肝动脉期出现门静脉较大分支显影。结论HCC APS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诊断APS及判断APS分流量大小。高流量性APS应及时行肝动脉拴塞术,以减轻因APS所致的门静脉高压性的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相似文献   

2.
布-加综合征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合并近端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螺旋CT增强表现、形成机制,评价螺旋CT在诊断近端APS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27例BCS患者进行了肝脏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并经血管造影证实下腔静脉型6例,肝静脉型9例,混合型12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进一步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 结果 27例螺旋CT扫描17例表现为合并近端APS,其密度与主动脉密度一致或略低于主动脉密度,下腔静脉型6例中APS 5例,门静脉主干2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3例;肝静脉型9例中APS 7例,门静脉主干1例,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早显3例,门静脉主干及左右支早显3例;混合型12例出现5例,门静脉右支早显2例,主干及左右支早显3例.21例肝脏呈弥漫性花斑样强化,出现动脉期3例,门静脉期16例,双期2例,21例中合并近端PAS 16例. 结论螺旋CT显示近端APS直观、准确,肝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肝窦压力增高是形成近端APS的主要机制,螺旋CT诊断近端APS对临床解除肝静脉阻塞的治疗可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CT表现及其诊断意义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目的;分析18例肝内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累旋CT动态增强表现,研究其与DSA表现的相关性,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诊断意义。资料与方法:18例APS中,13例为肝细胞癌(HCC),2例单纯肝硬化,1例HCC术后肝内多发转移,1例肝脓肿策治疗后,1例肝脏无明确病变。18例APS均行螺HCT动态增强三期扫描,其中7例还进行了DSA检查。结果18例APS中,17例的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三型:(1)门静脉三级(亚段)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Ⅰ型)11例;(2)肿瘤/病变周围肝实质提早强化(Ⅱ型)6例;(3)肝脏边缘结节型,楔形提早强化区,且其邻近无占位性病变(Ⅲ型)3例。另有1例CT未发现确切APS征象。7例APS在DSA动脉期表现为:门静脉三级及以上分支提早显影(Ⅰ型)1例;门静脉三级以下分支提早显影,且迂曲,增粗(Ⅱa型)6例;呈双轨征”表现(Ⅱb型)4例,其中包括CT上无APS表现的1例。结论:APS的病因中,HCC是最主要的,其他原因还有肝硬化,医源性肝损伤以及不是原因者。跨血管,跨肝窦,跨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癌,肝硬化APS形成的主要机制。APS的CT和DSA表现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增强表现,探讨其诊断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病例均采用MSCT动态增强扫描,并完成动脉期、门脉期三维重建,分析肝动-静脉瘘的增强特征及其合并门静脉癌栓的CT表现。结果:13例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中巨块型8例、结节型4例和弥漫型1例。肝癌合并主干型肝动静脉瘘9例、末稍型3例和混合型2例。13例中8例合并门静脉癌栓。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显影密度大于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7例,门静脉左右分支的显影密度大于门静脉主干3例。结论:肝癌合并动静-脉瘘及癌栓有特征性的MCCT表现,MS能正确诊断并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特征及其与DSA的相关性,评价螺旋CT在判断APS的程度及其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HCC合并APS的螺旋CT动态增强和DSA结果.两者的间隔时间在2周以内。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螺旋CT动态增强在判断APS的程度以及APS的CT特征。结果 32例HCC合并APS患者,APS在CT表现为肝动脉期门静脉早显22例,一过性肝实质强化(TOPE)18例,两者都出现8例。CT诊断轻度APS12例,中度6例,重度14例;而DSA诊断轻度、中度、重度APS分别为13、5、14例。CT诊断重度APS结果与DSA完全相符,但有1例中度APS在CT上被低估为轻度APS,有2例轻度APS在CT上被高估为中度APS。APS的分流程度与HCC病理类型无显著性差异,但与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螺旋CT双期动态增强不但可以发现HCC合并APS,而且可以进一步判断分流的程度。APS的分流程度与门静脉受侵和癌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DSA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DSA对肝硬化非肿瘤性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70例非肿瘤肝硬化患者在接受经肝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行DSA检查。对造影图像进行动态播放观察,记录APS出现时相、持续时间和相应区域肝实质染色特点,对非肿瘤性APS和肝癌造影特征作鉴别。对术中发现的小肝癌行节段性TACE治疗。结果170例肝硬化患者DSA检查中31.7%显示了APS相关征象(54/170)。术前CT检查未见APS的142例中21.8%在DSA中显示了APS(31/142)。23例增强CT不均匀强化病例均有DSA阳性发现,其中16例诊断非肿瘤性APS,7例因CT动脉期局部密度增高区在门静脉期无明显低密度表现而不能确诊肿瘤者,经DSA诊断为小肝癌,其中1例伴有肿瘤性APS。结论DSA对肝硬化患者APS的发现率高,有助于肝内非肿瘤性改变与肝癌的鉴别诊断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MSCT和DSA对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价值的对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62 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进行肝脏MSCT和DSA检查,两种检查间隔时间为2-14 d。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和DSA检查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62例PHC病例中,巨块型14例,弥漫型及混合型42例,结节型6例。10例患者两种检查结果不一致,余52例影像学表现基本一致。DSA和MSCT检查均发现PHC合并门静脉主干及近端分支癌栓12例,此外,MSCT还显示2例外周分支癌栓。DSA检查发现PHC中肝动脉门静脉瘘(APS)形成26例,MSCT检查发现APS形成21例。结论:MSCT和DSA在原发性肝癌的影像诊断中各有特点,两者相结合对于PHC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0.
患者因车祸致胸腹部疼痛入院,伤后6小时行腹部64层螺旋CT检查,提示肝右叶后段可见片状高低混杂密度影,注射造影剂强化不均匀,动脉期可见门静脉分支及主干显影,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外伤性肝动脉-门静脉瘘(THAPF).外伤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常继发于复合伤引起的肝脏挫裂伤,临床诊断较困难,多层螺旋CT(MS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夹层(CAD)多层CT血管成像(MSCT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经DSA证实的35例CAD患者的临床及MS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共累及38支血管,3例患者病变累及2支血管段。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夹层22支(57.9%),椎基底动脉系统16支(42.1%)。双腔征(27支)、珠线征(11支)、锥状闭塞(8支)、瘤样扩张(13支)、内膜瓣(2支)是CAD特征性MSCTA表现。以DSA结果为标准,MSCTA诊断头颈部动脉夹层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99.1%,阳性预测值为92.5%,阴性预测值为99.7%,符合率为99.0%。结论:MSC—TA对头颈部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评价头颈部动脉夹层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 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APS及门静脉癌栓与DSA图像基本一致。MPVR、VR有利于检出肝癌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APS及门静脉癌栓。结论 MSCT肝脏兼容性SCTA、SCTP血管造影,可为临床及肝癌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进行肠系膜血管成像,观察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2例,MMSCTA及DSA示SMA充盈缺损;SMA血栓形成1例,MMSCTA及DSA示SMA主干呈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9例,MMSCTA示SMV充盈缺损7例,2例不显影;胰腺癌侵犯SMA、SMV者13例,MMSCTA示肠系膜血管被包埋,血管狭窄中断;SMA主干或分支狭窄伴软斑形成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细胞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表现特点及其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45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同期分别行MSCT和DSA2种检查。MSCT应用三维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组(MPR)技术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及走行分支,比较CT与DSA对病灶、合并症的显示情况及肿瘤的血供情况等。结果45例患者,MSCT发现病灶167个、门静脉癌栓11例、动脉静瘘12例;DSA发现病灶172个、门静脉癌栓8例,动静脉瘘15例。MSCT与DSA比较,DSA对肿瘤的数目显示率略高于MS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SCT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优于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4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MSCT对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多期动态CT强化特点及其与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肝细胞癌患者99例行CT扫描,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早期、动脉晚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数据,并通过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观察病变特点,分析肝癌包膜及门静脉癌栓与肝癌内PTEN表达的关系。结果:①动脉晚期对<3cm肝癌病灶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其他2期(P<0.05)。各期对≥3cm肝癌病灶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有完整包膜的肝癌患者中PTEN阳性28例(75.68%),明显高于包膜不完整及无包膜的肝癌患者(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肝癌完整包膜间呈正相关。不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中PTEN阳性25例(75.76%),明显高于伴有门静脉癌栓的肝癌患者(P<0.05),PTEN蛋白的表达与门静脉癌栓呈负相关。结论:多期动态螺旋CT扫描对肝细胞癌具有很高的检出率,且肝癌包膜的完整性及门静脉癌栓的有无与PTEN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