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儿童少年对伤害认知和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教师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77%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0.73%和67.04%的学生在玩耍和运动时会想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44.5%学生认为骑自行车有必要戴防护帽.不同年级比较发现,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尤以中学生为甚.1/3的家长和教师认同意外伤害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是无法预防的.分别只有62.77%、62.35%和10.94%的家长和教师把跌伤烧伤、烫伤及自杀与他杀当做是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不同年级中小学生及家长、教师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和行为差别。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7.77% 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0.73%和67.04% 的学生在玩耍和运动时会想到可能发生意外伤害,44.5% 学生认为骑自行车有必要戴防护帽。不同年级比较发现,某些认知和行为随年龄增长反而变差,尤以中学生为甚。1/3 的家长和教师认同意外伤害是不能预知的,因此是无法预防的。分别只有62.77% 、62.35% 和10.94% 的家长和教师把跌伤烧伤、烫伤及自杀与他杀当做是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 多数中小学生、家长和教师对某些意外伤害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天河、越秀区中小学生及家长对伤害的知识、信念和行为情况。方法 2 0 0 3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天河、越秀区6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用统一调查表对选择对象的伤害有关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调查,除了小学一、二年级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以外,其余均用自填方式进行。结果 本次共调查天河、越秀区中小学生115 5人,其中男生5 5 9人,女生5 96人;小学5 5 6人、初中4 4 1人、高中15 8人;4 9 8%的学生表示知道伤害是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6 5 5 %的学生表示知道年龄在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骑自行车上街,5 1 8%的学生认为“手指受伤出血可以用水洗净,然后用纸或布包扎”是不正确的,72 0 %的学生知道伤害能预防;2 3 4 %有过逆向骑车的行为,4 5 9%有过在红灯时横穿马路的行为,2 0 2 %有过和同学打架的行为;男生的伤害知识正确回答率低于女生(P <0 0 5 ) ,男生不正确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P <0 0 1) ,不同年级学生的伤害认知程度、行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 1或P <0 0 5 )。共调查学生家长110 1人,86 2 %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84 4 %的人经常担心孩子会发生伤害,只有17 3%的家长接受过有关预防儿童伤害的培训和指导。结论  相似文献   

4.
陈忠  张斌  覃凌智  张雅琪  邱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7):2765-2768
目的:了解武汉市儿童伤害的发生现状以及家长认知水平、意识行为对伤害的影响,为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老街道、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密集地)、城关、乡镇等四个层次,抽取城区一条街道、农村一个乡镇,调查表采用了儿童安全联盟(TASC)在亚洲各国普遍应用的调查表为基本模板,根据武汉市实际情况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结果:武汉市儿童伤害的发生率为78.7%。未伤害组的监护人认为应"经常"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比例高于伤害组,且未伤害组经常接受安全教育的比例明显高于伤害组;未伤害组监护人认为意外伤害能预防的比例明显高于伤害组,而认为无所谓学习防治知识、孩子未接受过安全教育、不注重为孩子创造安全环境是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为孩子投意外伤害保险是保护因素。结论:家长对儿童伤害的认知情况、意识行为不容乐观,提供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更多的接受安全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家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对控制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西城区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东  鲍晨辉  冯春荣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470-1472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中小学生及家长对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研究导致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为开展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发生一次发生率为12.6%,11岁儿童发生率最高为18.0%,5~6岁发生率最低为0.0%;男性儿童发生率为14.1%,女性为11.0%,在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7%和95.4%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和认为意外伤害是导致14岁以下儿童死亡伤亡的主要原因。家长、学生对安全知识的认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结论:多数中小学生及家长均需要进行有关安全知识的培训.减少中小学生意外伤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常山县中小学生家长对意外伤害的认知程度。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0%以上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知晓率明显高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92.89%的家长认为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96%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学校应该开设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课,57.90%以上的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发生意外伤害,95%以上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意外伤害保险,分别只有91.95%,55.71%,50.84%,45.70%,43.17%的家长把跌伤,车祸,溺水,烫伤,动物咬伤当成为中小学生常见的意外伤害,结论:在制定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措施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中小学生家长伤害认知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小学生家长对意外伤害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伤害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浙江省4个县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问卷调查41284位家长.结果 90%以上的家长听说过意外伤害,父母伤害知晓率明显高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93.34%的家长认为伤害对孩子的影响很大,97.2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对孩子进行各种安全教育,96.54%的家长认为学校应该开设预防意外伤害的教育.38.89%家长经常担心孩子发生意外伤害,75.18%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进行意外伤害保险.家长们认为最容易发生伤害的前三位是跌伤、车祸和溺水.结论在制定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预防干预措施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小学生家长溺水认知和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家长对学生溺水的认知、行为现状,为开展学生溺水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广东省连平县抽取8个乡镇中的9所小学、8所中学,对这些学校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全体学生及其家长(父亲或母亲)分别进行关于学生溺水相关危险行为和家长溺水认知及对学生监护的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3 723名家长和3 723名学生.57.3%的家长知道溺水是儿童青少年死亡率最高的一种伤害,81.5%、48.3%、45.5%的家长分别知道溺水可以预防、溺水后现场急救知识、癫痫容易导致溺水.9.5%的学生自我报告"在过去1年内曾发生过溺水",并高于家长报告学生溺水发生率(4.4%);26.0%的学生"过去1年内曾在无成人陪伴下去非游泳区(池塘、河流、湖泊等)游泳",而12.0%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在无成人陪护下是否去过不安全水域玩耍.学生溺水主要相关危险行为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中学生高于小学生(P<0.05或P<0.01);家长对学生监护不当的主要行为发生率,男生家长高于女生家长,中学生家长高于小学生家长(P<0.05或P<0.01).76.4%的家庭周围有池塘/小河/水池等开放性水域,其中81.4%的水域无设立禁止游泳标识;59.3%的家长告诫孩子要远离危险水体,16.3%的家长有意识地改变周围危险水体环境.63.9%的家长表示"每年都对孩子进行预防溺水教育",29.5%的家长通过提高孩子游泳技术预防学生溺水.结论 家长对学生溺水总体认识不足,监管意识薄弱,防护措施不到位,尤其对男生和中学生.在制定中小学生预防溺水干预措施时,应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力度,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东省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家长关于学生溺水的认知和监护行为水平,为开展农村儿童溺水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清远市清新区浸谭镇和龙颈镇18所小学、4所中学的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家长进行溺水认知和对学生溺水监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中小学生家长6094人。58.7%的家长知道溺水是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最重要原因,63.8%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会游泳就完全可以预防溺水发生;不识字/少识字父母的"学生溺水认知得分"(59.0±21.2)最低,其次为是小学(65.2±19.4)和大学及以上(64.3±21.7)的家长;监护行为"对学生进行预防溺水教育"、"孩子游泳或水上活动是否有成年人现场看护"方面,母亲(79.3%和60.3%)、父亲(75.6%和56.8%)和其他家长(70.2%和52.5%)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母亲监护行为正确率最高。结论该地区家长对儿童溺水防范意识不强,存在较严重的溺水监护不当行为。今后须每年加强知识薄弱点的宣传,充分发挥父母亲(特别是母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城乡中小学生伤害认知和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对伤害的认知情况和相关行为,为开展伤害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浙江省4个县区的42065名中小学生伤害的认知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6.74%的学生听说过意外伤害,76.07%和66.12%的学生在玩耍、运动时会想到伤害,44.02%的学生骑车带人,27.93%的学生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中学生伤害认知和行为较小学生差,农村学生认知程度和不良行为高于城市学生.结论中小学生对伤害认识不足,应结合学生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伤害知识与行为的教育,以减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广州市某区小学生交通伤害相关家庭影响因素,为儿童交通伤害预防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广州市某区4所小学1 029名学生及学生家长,回顾性调查学生2015年9月-2016年8月一年内交通伤害发生情况,并对学生家长进行一般家庭情况调查及伤害知信行模式调查。 结果 该区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率为2.14%,男生(3.01%)高于女生(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0,P=0.046)。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家长交通伤害相关知识得分是否合格、家长对骑自行车使用头盔对降低交通意外伤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认识态度不同、家长对孩子使用自行车头盔的意愿不同,孩子交通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长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孩子的交通伤害发生率为13.5%,以此作为参照组,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中专,孩子交通伤害发生率为1.43%(OR=0.093,95%CI:0.029~0.300),家长文化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孩子的交通伤害发生率为2.08%(OR=0.136,95%CI:0.043~0.4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学生性别、家长文化程度进行校正后,家长认为骑自行车使用头盔对降低交通意外伤害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起重要或部分作用(OR=0.145,95%CI:0.037~0.573)是学生交通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周围认识的人有使用某种防护用品会促使家长更有意愿使用或尝试使用该种防护用品。 结论 广州市某区小学生交通伤害发生情况不容忽视,受家庭因素影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生活满意度和父母养育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为在校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云南省陆良县抽取2 045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等筛选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  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为16.19%,男生(19.51%)高于女生(12.26%)(χ2=19.69,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女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低、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高与伤害发生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2,0.98,0.81),走读、父亲过度保护与伤害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0,1.04)(P值均 < 0.05)。  结论  父母为孩子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安全教育,但要注意自身的教育方式,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降低伤害给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  相似文献   

13.
我国7城市中小学生食物购买行为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城市中小学生食物购买行为,为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北京等7个城市选取742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收集中小学生食物购买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等信息。结果城市中小学生家庭中,母亲是食物的主要购买者,总是或经常购买的比例为72.2%。总是或经常参与食物购买的比例以小学生最高,为39.0%,初中生和高中生分别为28.9%和21.0%。总是或经常要求购买食物的比例以高中生最高,为27.5%,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为14.9%和25.5%。总是或经常被征求购买意见的比例以高中生最高,为50.8%,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为35.5%和41.9%。中小学生购买食物优先考虑的因素为口味、自己喜好和卫生等。结论城市中小学生家庭主要由母亲负责食物购买,中小学生对家庭食物购买有一定的影响力,应加强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食物和营养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合理选择和搭配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宿州市农村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调查表对16542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宿州市中小学生共发生12种不同类型的伤害,发生率为24.36%:前三位依次为动物咬伤(9.06%)、跌伤(8.37%)、刀或锐器刺伤(8.36%):以高中生伤害发生率为最高(57.08%).其次为初中生(43.12%)、小学生(15.11%);伤害发生与性别有关。结论:伤害严重地影响中小学生健康和学习,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生伤害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5.
怀远县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程度及其流行特征,以寻求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与降低伤害发生率。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调查表对15149名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怀远县中小学生共发生12种不同类型伤害。发生率为39.0%,前三位伤害依次为跌伤(15.9%),动物咬伤(15.2%),刀或锐器伤(11.5%);以初中生伤害发生率最高为51.7%,其次为高中生42.5%,小学生最低为28.9%;伤害发生率与性别有关。结论 伤害严重地影响中小学生健康和学习,应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湖南省农村学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湖南省益阳和怀化的两个乡镇作为研究现场,对现场中6~14岁的学龄儿童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整理信息后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学龄儿童平均年龄为(11.85±2.56)岁,男女性别比为0.77:1,333名儿童中,父母最高职业为农民、工人者占69.3%,父母最高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者占74.2%,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以下者占76.3%,家里有多个兄弟姐妹者占76.3%,父母均外出打工者占55.9%;②近一年内发生过意外伤害的学龄儿童有247人,占74.2%,发生意外伤害次数3次及以上者有153人,占61.9%,最常见的三种意外伤害分别是跌伤(58.3%)、锐器伤(33.0%)和烫烧伤(31.5%),发生意外伤害后,61.4%的学龄儿童没有进行处理或仅自行处理,76.0%的学生并无任何资金花费;③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父母最高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里兄弟姐妹数和父母外出务工等4个因素对农村学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湖南省农村学龄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安全知识水平,建立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防护,关注留守儿童,以降低学龄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小学生对饮料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态度、行为,科学的引导其饮料消费行为。 【方法】 运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山东省15所学校的2 4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中小学生有一定的饮料相关知识的储备。女生的饮料消费态度好于男生,小学生、高中生好于初中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小学生不健康的饮料消费行为普遍存在。中小学生对饮料的饮用频率、饮用量具有性别和学校类型的差异性。 【结论】 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不健康的饮料相关行为的预防,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加强对学生、家长、教师等的专业营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兰州市部分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情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流行特征和中小学生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为开展意外伤害健康促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兰州市4所中小学共1680名学生进行最近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的调查,同时调查研究对象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与安全行为习惯养成情况。结果意外伤害年发生率为28.41%,男生伤害发生率为35.82%,女生伤害发生率为19.70%,不同性别学生各类伤害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3.70%,中学生伤害发生率为32.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伤害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小学生伤害的类型前4位分别是跌伤、碰撞伤、车辆伤和运动创伤,引起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嬉戏、追逐玩耍、体育运动中。意外伤害相关知识测试题满分为50分,平均得分为38.3分,男、女学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学生高于小学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较高,应针对其意外伤害认知与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降低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