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断面和CT腰椎侧隐窝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利用30例横断面标本及50例活体CT扫描,观测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结果:断面标本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分别为(7.43±0.52)、(7.34±0.77)、(6.78±0.58)mm,无性差;CT扫描第3~5腰椎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存在性差,男性分别为(7.05±1.19)、(6.25±0.94)、(6.98±1.30)mm;女性为(7.53±1.37)、(7.05±1.14)、(7.35±1.39)mm;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及CT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在断面和CT上,侧隐窝矢径(经椎间盘)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关系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椎间盘横径、矢径均呈负相关.结论:侧隐窝及其相关结构的数值在断面解剖及CT上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CT可较好地反映侧隐窝相关结构的情况;侧隐窝毗邻结构的病理变化均可能导致侧隐窝狭窄.  相似文献   

2.
腰椎侧隐窝和脊神经根的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腰椎侧隐窝的形态特点及脊神经根占位,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35套腰椎骨性标本、23例脊柱腰段断层标本和50例腰椎CT片,观察侧隐窝的形态特点,测量侧隐窝矢径及脊神经根直径,骨性标本和断层标本用游标卡尺测量,CT片用"eFilm workstation TM 2.0"软件测量,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结果:(1)L3-5形成明显的侧隐窝,其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入口矢径D1分别为:(8.92±0.86)、(8.55±1.25)、(8.23±1.14)mm,下部上缘入口矢径D2分别为:(11.29±1.34)、(10.18±1.31)、(9.84±1.11)mm;(2)断层标本L3~5侧隐窝入口矢径d1分别为:(5.73±1.89)、(5.34±1.18)、(5.08±0.81)mm,脊神经直径d2为(4.17±0.41)、(4.43±0.47)、(4.62±0.56)mm;(3)CT测量L3~5侧隐窝入口矢径分别为:(5.69±1.36)、(5.42±0.89)、(5.18±1.07)mm,脊神经直径分别为:(4.02±0.74)、(4.36±0.78)、(4.61±0.56)mm.结论:L3~5腰椎侧隐窝由上至下逐渐明显,侧隐窝矢径逐渐减小,脊神经根直径逐渐增大.L3~5侧隐窝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下部的构成特点易因病理改变而引起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腰椎弓根长度与椎管大小的关系,为临床腰椎管狭窄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第1腰椎到第5腰椎(L_(1~5))椎弓根的长度、侧隐窝的长度、椎管的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结果:平均双侧椎弓根长度、双侧侧隐窝长度从L_1到L_5逐渐减小;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从L_1到L_4逐渐减小,L_5增大。L_5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为(17.43±3.52)mm,椎管横径平均为(21.36±4.14)mm。双侧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L_3、L_4、L_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L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矢状径在L_1、L_2、L_4、L_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横径在L_1、L_2、L_3、L_4、L_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L_(3~5),腰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有关,而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背景:全椎间盘置换已应用多年,但国内鲜见对人腰椎间盘结构测量的大样本系统研究。 目的:为中国人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选取中国成年尸体41具(男22例,女19例),解剖获得完整的腰椎标本。测量椎体软骨板断面厚度。随机抽取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157例(男89例,女68例)。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 结果与结论:成年尸体及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腰椎间盘软骨板厚度、椎体上/下横径、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 > 0.05)。除L1/2相邻椎体矢状径、L3/4相邻椎体横径和L4/5相邻椎体矢状径外,其余椎间盘相邻椎体横径或矢状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各径线实测数值之间差距均较小。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L5/S1椎间隙与其他腰椎间隙存在较大差异,其相邻终板间夹角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临床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提供腰骶神经根管的断层解剖学及CT资料。材料和方法 :在 3 0例成人脊柱横断层标本和 3 6例成人脊柱CT图像上 ,选取脊柱L3~S1节段 ,并将各节段分别分为A、B、C三个区段 ,观测其神经根管及有关数据。结果 :在A区段 ,各神经根的矢径由L3~S1逐渐增大 ;在B区段 ,神经根的行程靠近黄韧带 ;在C区段 ,神经根的行程靠近椎间盘。结论 :(1 )侧隐窝狭窄的判断标准应依腰骶节段不同而异 ;(2 )根管狭窄症的发生率可随L3~S1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多根据影像资料中腰椎间盘径线尺寸来选择假体型号和预计置入数量。 目的:以X射线片和MRI测量分析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腰椎间盘及髓核径线,获取与人工髓核假体相关的椎间盘基础数据。 方法:随机抽取157名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侧位X射线片,测量腰椎间隙前缘、中点和后缘高度。随机抽取106名正常成年人腰椎MRI片,测量椎间盘及髓核的横径和矢状径。 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椎间隙自上而下逐渐增宽,腰椎间隙后高较低,近50%的L2/3、L3/4、L4/5椎间隙后高和约39.5%的L5/S1椎间隙后高位于7~9 mm区间。②MRI片:腰椎间盘横径和矢状径从L2/3至L5/S1依次增大。约46.7%的椎间盘矢状径大于37 mm,仅49.0%的髓核矢状径大于24 mm;本组髓核平均横径33.5 mm,平均矢状径23.4 mm。髓核矢状径均大于12 mm。约22.9%的髓核矢状径大于24 mm。提示多数国内患者需行单枚PDN假体置入,7 mm为最适用的PDN假体高度,临床不宜将椎间盘矢状径大于37 mm作为国人PDN假体置入数量的术前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相似文献   

8.
腰椎退行性滑脱与小关节形态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形态变化与腰椎退行性滑脱之间关系。方法:通过X线、SCT等研究手段,分别测量89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病人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椎间盘高度比、小关节的角度以及小关节的横径等数据,结果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LDS组L3/4、L4/5、L5/S1节段的小关节角分别为(56.37±11.90)°、(61.30±13.41)°、(43.89±11.38)°;小关节的横径分别为(14.69±3.34)mm、(19.07±4.95)mm、(9.84±3.02)mm;椎间盘高度比分别为0.29±0.07、0.24±0.06、0.25±0.0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S组的小关节角偏矢状角、椎间盘的高度比减少、小关节的横径增加;LDS组相应滑脱节段椎间盘全部变性。结论(:1)腰椎小关节基部横径越大,该小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2)腰椎小关节与椎间盘退变之间关系密不可分;(3)腰椎小关节疾病的临床影像学缺乏科学的描述与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重新认识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提出一种更好的手术方法。方法:通过对216例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影像学等临床资料及手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老年人腰椎管狭窄来自多方面:1.椎间盘突出;2.黄韧带肥厚;3.椎板及关节突增生;4.纤维环及椎间盘2钙化。腰椎管狭窄呈节段性,主要在椎间隙对应的平面,狭窄范围多涉及两个以上节段。节段性双侧开潜式扩大和/或黄韧带椎间盘切除和/或侧隐窝扩大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优良率灰96.6%。结论:正确分析腰椎管狭窄的因素,有的放矢地手术解除这些因素,即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和黄韧带增厚都被认为是与老化的变化相关。然而,却很少见用MRI评价黄韧带肥厚自然病程的报道。 目的:用MRI评价黄韧带厚度与年龄、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方法:MRI测量178例患有腰腿痛的患者的L2/3、L3/4、L4/5、L5S1水平712条黄韧带的厚度。并检验黄韧带厚度与年龄和椎间隙水平及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黄韧带的厚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然而,L4/5、L5S1水平黄韧带厚度的增加要比L2/3、L3/4水平明显。在L4/5水平,在20~29岁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厚度已超过3 mm。所有的患者如果L2/3水平黄韧带肥厚(> 3.0 mm),那么其余个水平的黄韧带均肥厚。在老年患者中,黄韧带的厚度和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没有相关性。提示在20~29年龄段的患者黄韧带已经开始变厚,而黄韧带的增厚不是随着椎间盘的退变屈曲凸入椎管内的。L2/3水平黄韧带的厚度可以作为一个多水平腰椎管狭窄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为脊柱腰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横断面标本,观测椎体、椎弓根、椎孔、椎弓板等结构。结果椎体横、矢径,以及椎孔横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但椎孔矢径无性差(P=0.6441),而不同椎体间椎孔矢径存在差异(P=0.0349),不同椎体的横、矢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脊椎指数均1:4.5,且存在性别差异(P0.0001),不同腰椎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8);腰椎椎板夹角变化较大(70°~90°),同椎骨A、B两个断面该角的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各椎体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横径、OE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不同椎体的该两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但该两径值的侧差无显著性差异(P0.6070);Z角在不同腰椎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侧差(性别P=0.4153,侧差P=0.7579)。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体横、矢径,椎孔横、矢径,脊柱指数,椎弓板夹角均可作为诊断腰椎孔狭窄的参考指标;⑶椎弓根螺钉选择需结合术前影像测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正常成人腰椎间盘相关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腰椎结构特征的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提供参数值,同时提供正常人腰椎间隙高度数据,为临床诊断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自2010.1~2013.1间,腰背痛患者的MRI阴性图像资料300例(男136例,女164例)。分别测量L1/2~L5/S1 5个节段椎间隙的前高、中高、后高、角度以及L2/3~L5/S1 4个节段的椎间盘矢径、横径和髓核矢径、横径。 结果 各测量值年龄差异不显著(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测量值多为男性大于女性。节段差异显著(P<0.05),椎间盘前高和角度的测量值随着节段增加而递增,中高、后高、椎间盘矢径和横径、髓核矢径和横径的测量值除L5/S1节段外都随着节段的增高而递增。各节段椎间盘的矢径和横径,髓核的矢径和横径间存在线性关系。 结论 腰椎间隙高度测量对腰椎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在设计人工腰椎间盘和人工髓核时应考虑性别和节段差异,并且应符合矢径和横径间的线性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腰椎横突间韧带的解剖学观测,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具经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腰椎横突间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长度、宽度和厚度。 结果 L1~2横突间韧带长度(1.67±0.39)cm,宽度(0.80±0.23)cm,厚度(0.09±0.04)cm;L2~3横突间韧带长度(1.80±0.35)cm,宽度(0.94±0.23)cm,厚度(0.09±0.06)cm;L3~4横突间韧带长度(1.72±0.25)cm,宽度(0.95±0.21)cm,厚度(0.09±0.03)cm;L4~5横突间韧带长度(1.50±0.20)cm,宽度(1.04±0.23)cm,厚度(0.09±0.04)cm。 结论 腰椎横突间韧带为经横突间入路(含内窥镜下)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熟悉其解剖形态特点对于此类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腰椎侧隐窝前后径虚拟测量的可行性与精确性。方法 CT数据包括正常腰椎1例,椎间盘突出2例;腰椎干标本(骨性+椎间盘假体)8例。在3D Slicer 4.4基于CT数据重建出虚拟模型,在3ds max中用欧氏距离测算出L1~L5侧隐窝前后径大小。利用游标卡尺对腰椎干标本的L1~L5侧隐窝前后径进行测量。对所得数据进行双样本等方差t检验,得出虚拟正常腰椎与干标本,虚拟正常腰椎与虚拟椎间盘突出病例在腰椎侧隐窝前后径上的差异。结果 正常组与病例1,病例2及干标本组对比地,侧隐窝前后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基于三维模型的虚拟测量方法在人椎间孔径测量中有着较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ligamentum flavum hypertrophy among disc herniated patients causes contralateral pain symptoms. For this reason we measured the thickness of the ligament in disc herniated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or contralateral symptoms.

Material and methods

Two hundred disc herniated patients with ipsilateral symptoms as group I were compared with five disc herniated patients with only contralateral symptoms as group II. Ligamenta flava thicknesses and spinal canal diameters of both groups were measur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with a micro-caliper.

Results

Both groups underwent surgery only on the disc herniated side. The total thicknesses of the ligamenta flava in group II was thicker than in group I. There was no spinal stenosis in either group and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for both ipsilateral and contralateral thickness of the ligament flava in both groups. We also compared thickness of the ligamenta flava for each level of disc herniation in group I; ligamenta flava hypertrophy was more common at L3-L4 and L4-L5 levels of vertebrae in females.

Conclusions

Aetiology of contralateral sciatica among disc herniated patients may be related to hypertrophy of the ligamenta flava, especially on the opposite side. Surgical approaches of the disc herniated side alone may be sufficient for a good outco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神经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 RNRs)的形态,了解RNRs与节段椎管狭窄的关系,探讨RNRs的临床意义。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34例,行仰卧位MRI检查,观察矢状位椎管内马尾神经走行及形态,分为RNRs(+)和RNRs(-),并测量狭窄节段椎管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椎管有效截面积,统计学比较分析RNRs(+)与狭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 结果 13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61例,女73例,年龄24~80岁(平均54.4±13.6岁),RNRs(+)43例,RNRs(-)91例,RNRs形态分为“藤索”型29例(67.44%,29/43),“葡萄串珠”型6例(13.95%,6/43),“蛇纹石”型8例(18.60%,8/43)。RNRs(+)组椎管有效截面积明显小于RNRs(-)组,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正中矢状径、有效矢状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马尾神经冗余征见于严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发生与椎管绝对性狭窄有关,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Ⅰ型腰骶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的形态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取Ⅰ型腰骶移行椎和正常第5腰椎标本各60例,观测: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横径;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其前/后高比值;椎弓根纵、横径。统计学分析并进行t检验。 结果 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相比,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及横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椎体的上、下前后径大1~2 mm,上、下横径大2~3 mm,前高大0.7~1.2 mm,后高大0.8~1 mm,统计均有显著意义;椎体的前/后高度比值及椎弓根纵横径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结论 I型腰骶移行椎椎体各径线较正常第5腰椎椎体稍大, 但形态相近; I型移行椎椎体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无明显区别,I型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可按正常第5腰椎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观测L1/2~L5/S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 结果 ①L1/2~L5/S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75±0.80)、(6.42±0.44)、(7.30±0.82)、(7.74±0.52)、(4.68±1.27)mm;②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02±0.78)、(4.67±0.65)、(5.17±0.91)、(6.16±0.74)、(5.48±0.61)mm;③L1/2~L5/S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硬膜囊/走行神经根的距离为(3.89±0.61)、(4.39±0.71)、(5.17±0.97)、(6.58±0.70)、(6.22±1.20)mm。 结论 掌握腰椎不同节段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孔镜手术时合适尺寸工作套管的选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解剖测量L1~5, 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结果 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 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 (DAP)为(7.10±1.83) 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 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 结论 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MRI对青少年颈椎椎间盘的测量,为人工间盘设计、置换及椎间盘相关疾病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用SIGNA MR/1.5T磁共振对40例正常青少年(14~17岁)颈椎间盘矢状位多层面的高度及前后径测量:以颈椎正矢状面为中心,分别向两侧以3 mm为间隔,扫描5组矢状位图像,选择正中层面测量椎间盘中心高度与前后径,由两名MRI副主任医师测量后取平均值。 结果 (1)颈椎间盘前后径为(14.036±1.812) mm,中心高(4.111±0.813) mm;(2)从C2~3到C6~7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按性别各组椎间盘前后径和中心高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 结论 (1)14~17岁青少年颈椎椎间盘高度、前后径各值从C2~7呈渐增趋势,各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2)MRI可直观显示青少年颈椎间盘形态,测量数据能够满足人工椎间盘选择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