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的AVBO性脑梗死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将其分为有效再通(mRS评分≤3分)和无效再通(mRS评分>3分)。采用ROC曲线分析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造影侧支分级系统(ACGS-BAO)分级预测AVBO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VBO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 196例AVBO性脑梗死患者中,无效再通110例(56.1%)。有效再通与无效再通者收缩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NLR、NIHSS评分、pc-ASPECTS、BATMAN评分、ACGS-BAO分级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是脑干、小脑、大脑枕叶和丘脑、内囊一部分的供血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将会导致这些重要结构的缺血性坏死,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大约有15%的脑梗死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其预后十分差,病死率超过80%。因此,早期进行溶栓治疗,使闭塞的血管获得再通,可提高本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及残疾率。我们结合国内外文献,针对后循环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溶栓的安全性、血管再通、预后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并接受支架辅助血管内再通治疗的患者资料。对8例患者使用Apollo或Wingspan支架,4例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按照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血管再通情况。评估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①基底动脉远段闭塞3例,近段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3例,基底动脉全程闭塞2例。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中位数为20(15~24)分。②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0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2例患者术中发生血管痉挛,无临床症状。1例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中位数为10(4~22)分,同最初NIHSS评分相比,7例患者NIHSS评分改善≥5分。④4例术后3个月的功能转归良好,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机械再通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再通率,可改善3个月时的临床结局。针对基底动脉闭塞不同病因需要个性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患病率低,却伴随着高病死率及致残率。早期再通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及降低患者病死率,然而其临床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发病机制、发病至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侧支循环开放程度等。作者就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治疗及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取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104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60×104U~100×104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的血管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4%;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3%;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55.56%;大脑前动脉闭塞(前交通动脉未开放)的1例再通;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全部部分再通。动脉溶栓后颈内动脉残余明显狭窄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3例(64.71%)。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双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 FR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血栓负荷重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5例患者,统计手术时间,评价取栓后即刻血流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改善及术后90天随访mRS评分。结果 5例患者均通过双支架并联取栓术获得闭塞血管良好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为2b-3级,其中完全再通4例(mTICI 3级)。无明显与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术前减少10分。术后90天随访,2例患者预后良好,2例残疾,1例患者死亡。结论使用Solitaire FR双支架并联取栓术治疗血栓负荷重的部分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卒中占脑血管事件的86%,其中约20%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可达80%~95%。由于常规的内科药物治疗预后较差,人们一直在探索动脉溶栓及其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方法。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的患者更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功能预后,因此近年来机械辅助溶栓,取栓、碎栓装置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是一组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急性基底动脉血流阻断,引起小脑、脑干等重要部位急性缺血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候群.研究显示,ABAO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3%、症状性椎基底缺血性卒中的8%,未经治疗的ABAO患者病死率高达90%;早期行血管再通能挽救缺血半暗带,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血管内介入技术可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其治疗方法包括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IVT)+IAT、支架辅助取栓术、血栓吸除术及机械性血栓摘除术等.本文结合文献对ABAO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CAD)和栓塞两种病理机制导致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O)患者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16例AVBO患者,根据病理机制将其分为ICAD组72例和栓塞组44例。收集并比较患者术前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资料)、术中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闭塞位置、急性基底动脉闭塞侧支循环血管造影评分(ACGS-BAO)〕、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成功情况、围术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卒中史、吸烟史者占比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基底动脉计算机扫描血管造影评分(BATMAN)、静脉溶栓率、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D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低于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D组闭塞部位常见于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中段,栓塞组闭塞部位常见于基底动脉上段。ICAD组患者ACGS-BAO高于栓塞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成功率、围术期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AD可能是AVBO患者更常见的病理机制,病理机制为ICAD的AVBO患者术前GCS评分可能低于病理机制为栓塞者,且前者的闭塞位置常见于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中段,后者的闭塞位置常见于基底动脉上段。两种不同病理机制的AVBO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和预后良好率相当。  相似文献   

11.
基底动脉闭塞直接影响脑干的供血,并且直接累及穿支动脉,因侧支循环代偿较差,故常被视为致命性脑梗死的最主要原因。然而,最初对于老年人群的研究认为,基底动脉闭塞属于少见疾病,而后通过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本病并不少见。对于基底动脉闭塞,若采取传统方法,如降纤治疗、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通常难以及时使基底动脉的血管再通,病死率高达80%~90%。因此,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底动脉闭塞后动脉溶栓治疗才得以逐步开展和不断完善。我们回顾20余年基底动脉闭塞的动脉溶栓治疗的相关文献,初步探讨血管再通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97例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均采用微导丝、微导管机械碎栓和(或)Solitaire支架联合动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4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有35例达到完全再通、11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100%;22例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的患者有9例达到完全再通、6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68.18%;11例大脑前动脉闭塞的患者有11例达到完全再通,再通率为100%;18例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有4例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再通率为61.11%;97例急性脑血管闭塞患者的再通率为85.57%。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的再通率显著高于颈内动脉末端分叉处闭塞和椎基底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P0.05)。97例急性脑血管闭塞的患者在术后1 w、2 w及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平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平均评分较治疗前显著的提高(P0.05)。结论动脉溶栓联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尤其对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及大脑前动脉闭塞患者具有较好的再通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应用R-TPA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收集在该院住院的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2例,对其中血管再通后发生再闭塞者1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急性期再闭塞率较高,本组资料显示为37.5%,患者多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等危险因素。头颅TCD及颈部彩超提示,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结论针对血管再闭塞的原因,积极治疗,防止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相似文献   

15.
孙学东 《山东医药》2010,(31):104-104
据文献报道,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目的是在脑组织缺血坏死之前再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溶栓前血管造影可直接发现闭塞血管的位置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6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及其分布。方法60例中脑梗死患者34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6例,头颅CT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上述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同步检查正侧位血管造影相和连续动态电影录像。必要时增加检查斜位相。观察血管狭窄部位、受累血管数目以及血管狭窄形态并判断血管狭窄程度。结果脑梗死34例中血管造影显示24例(70.58%)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8例有前循环受累,10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以椎动脉最为常见。10例血管造影正常。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6例,血管造影显示12例(46.15%)有血管狭窄或闭塞,其中10例有前循环受累,6例有后循环受累。其中4例同时有前和后循环受累。14例血管造影正常。结论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以颈内动脉病变多见,但程度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目标是促进闭塞的脑血管及时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脑血管造影是目前评价脑卒中发病时脑血管状况的"金标准",可以准确判定血管闭塞部位,指导进一步的血管内治疗〔1〕。然而,约有20%~3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虽然在临床上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在脑血管造影上却未发现相关血管闭塞,使得这部分患者的溶栓治疗缺乏依据,脑血管造影未见动脉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是否可  相似文献   

18.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及供血不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什么是椎.基底动脉椎一基底动脉是脑的重要供血动脉。椎动脉左右各有一支,它穿行于颈椎两侧的横突孔,向上行进人头颅,二支血管在脑内合为一支叫基底动脉。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又发出很多粗细不等的小血管,供应人脑的枕叶、小脑、脑干、丘脑及内耳等部位。椎动脉和基底动脉以及它们的分支统称为椎一基底动脉系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46例发病于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治疗。结果 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4例(52,2%),部分再通7例(15.2%),未通15例(32.6%);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的患者22例,中残5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8例。31例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20例(64.5%),15例未溶通患者中良好、中残者4例(26.7%),溶栓后脑出血6例(13%)。结论 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解血栓能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4d、3个月行NIHSS评分,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造影发现闭塞38例,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完全再通21例,部分再通12例);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3个月时mRS评分≤3分者28例;其间颅内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