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并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的价值。方法 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同时根据监测情况对治疗方案实施合理地调整,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药物应用量、预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甘露醇应用量少于对照组,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持续颅内压监测,不仅可有效指导药物的应用量,改善预后效果,同时还可使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显著的下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对2007~2009年该院手术治疗的28例上矢状窦旁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者7例(25.0%),SimpsonⅡ级切除者19例(67.9%);余2例SimpsonⅢ级切除(7.1%).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良性肿瘤24例(85.7%),非典型肿瘤4例(14.3%).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肌力下降)9例,其中暂时性肌力下降5例,出现永久性肌力下降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26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1例复发.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切除应力争在显微镜下达Simpson Ⅰ或Ⅱ级切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对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上吻合静脉、瘤周重要引流静脉和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全切率,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分析外伤性后颅凹血肿的发生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D)预后的预测因素以及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治疗BAO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BAO患者,在3~48 h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动脉溶栓,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50%的部分再通者行支架置入术.术前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3个月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应用逐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血管完全再通24例(46.2%),部分再通16例(30.7%),未再通12例(23.1%).mRS评分:转归良好22例(42.3%),生存32例(61.5%),死亡20例(38.5%).BAD预后与NIHSS评分(P<0.01)、治疗时间窗(P<0.05)以及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动脉溶栓和支架置入术后)(P<0.01)显著相关;动脉溶栓后血管良好再通与NIHSS评分(P<0.01)和治疗时间窗(P<0.05)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P<0.01)和血管再通程度(P<0.01)可独立预测BAO预后.结论:NIHSS评分<14分和血管再通良好是BAO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快速及时地动脉溶栓和支架置人术是治疗BAD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 我院自1996年8月~1999年11月,采用脑室额角穿刺弓流加尿激酶治疗43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43~81岁,平均57.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h~6d,4~8h内手术占29例,8~24h内手术占10例,24h以上手术占4例,入院时血压15~30/10~15kPa,神志清醒14例,昏迷或嗜睡29例,偏瘫23例,GCS≤8分22  相似文献   
7.
<正> 脑出血是神经系统多发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本病素以“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出血量、出血部位和颅内压的高低,往往忽略了出血后合并脑组织多种病理变化导致的潜在性和继发性损害。近几年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相邻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验性兔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和S-100的变化,探讨脑出血继发性损害的机制。方法:家兔36只,分A、B、C、D4组,B、C、D3组采用自体血注射法制作脑出血模型,并分别于第3d、7d、 14d将兔处死。取出血周围脑组织作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GFAP和S-100的表达。结果:A组(对照组J)GFAP、S-100表达水平均较低,B、C、D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且B、C、D3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出血灶周围脑组织GFAP和S-100 表达水平变化既是细胞组织损伤的表现,也是病变神经组织修复在分子水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对颅内血肿吸收的影响。方法 :家兔 5 4只 ,分为A、B、C、D 4组。B、C、D 3组分别制作硬膜外血肿 (epiduralhematoma ,EDH)、硬膜下血肿 (subduralhematoma ,SDH)及脑内血肿 (intracerebralhematoma ,ICH)实验性家兔颅内血肿动物模型。CT观察各血肿的动态改变 ,同时检测早期不同血肿周围VWF的表达。结果 :3组中以D组ICH吸收最快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数量最多 (P <0 .0 5 )。结论 :颅内血肿形成后 ,其血肿周围新生血管的形成对血肿的自身溶解、吸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