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槐实原文:槐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止涎唾,补绝伤,五痔,火疮,妇人乳瘕,子脏急痛。译文:槐实,味苦,性寒。主治五脏热邪之气,能使涎唾停止,使极度损伤得以续补。治五种痔疮,火伤成疮疡,妇人产后小腹部的瘕聚,或乳房肿块,以及子宫拘急疼痛的病症。解读:槐实,亦称槐角,又名有槐豆、天豆,为豆科落叶乔木槐树的成熟果实。性寒,味苦,入肝、大肠经,含有芸香苷、槐实苷、槐黄酮苷、山柰素、双葡萄糖苷、脂肪油、半乳  相似文献   

2.
何玉明  赵权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3):79-79,82
目的:设计槐地丸的制备工艺,观察其对120例Ⅰ、Ⅱ内痔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药材粉碎以塑制法制丸;薄层色谱法鉴别;另将243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20例口服槐地丸,对照组123例口服槐角丸.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槐地丸提高了Ⅰ、Ⅱ内痔患者的临床疗效,薄层斑点明显,重现性好,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槐地丸的制备工艺合理,鉴别方法简单可靠,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槐树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槐角为豆科植物槐 Sophora japonica L.的果实 ,全国各地均产。其性寒、味苦 ,归肝、大肠经 ,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 ,是一种常用中药。槐角的研究早有报道 ,前人已从中分到数种黄酮类、生物碱类、三萜类、氨基酸和糖类等成分 ,其中异黄酮和黄酮醇及其苷类成分含量较高[1] 。近年来 ,槐角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 ,均发现有明显的降谷丙转氨酶作用、抗生育作用和抗肿瘤作用。为进一步阐明其活性成分 ,我们对槐角果皮和种子的化学成分分别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报道种子的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得了 8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染料木素 (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槐角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色谱分离成分,运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槐角的丙酮可溶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槐二醇(Ⅰ)、麦芽酚(Ⅱ)、α-乙酰基吡咯(Ⅲ)、二十六酸(Ⅳ)、二十六醇(Ⅴ)、β-谷甾醇(Ⅵ)、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Ⅶ)、二十八醇(Ⅷ)、染料木素(Ⅸ)、山奈酚(Ⅹ).结论 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Ⅱ、Ⅲ、Ⅳ、Ⅴ、Ⅶ和Ⅷ,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Ⅰ.  相似文献   

5.
槐角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槐角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并色谱分离成分,运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槐角的丙酮可溶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槐二醇(Ⅰ)、麦芽酚(Ⅱ)、α-乙酰基吡咯(Ⅲ)、二十六酸(Ⅳ)、二十六醇(Ⅴ)、β-谷甾醇(Ⅵ)、甘油-α-单二十六酸酯(Ⅶ)、二十八醇(Ⅷ)、染料木素(Ⅸ)、山柰酚(Ⅹ)。结论首次从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Ⅱ、Ⅲ、Ⅳ、Ⅴ、Ⅶ和Ⅷ,首次从该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Ⅰ。  相似文献   

6.
槐,又名白槐、细叶槐,为豆科落叶乔木。枝绿色。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夏季开花,蝶形花冠,黄白色,圆锥花序。荚果圆椎形,肉质,不裂,在种子间显著收缩,成念珠状。槐分布于我国各地,喜光,深根性,生长尚速。槐用途广泛,其木材坚硬,有弹性,供造船舶、车辆、器具和雕刻等用:槐花和槐实为止血药;根皮煎汁,治火烫伤;花可作黄色染料;又为绿化行道树、蜜源树。  相似文献   

7.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仪器设备WF2 80 0 D3A型紫外分光光度计 ,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 ;R2 0 0D型电子分析天平 ,德国沙多利斯公司生产 .95 0mL·L-1乙醇 ,分析纯 ,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 ;染料木素 ,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槐属苷对照品 (98%以上 ) ,自制 (国内外尚无标准品出售 ) .1.2 方法 槐角甙、染料木素属黄酮类化合物 ,其紫外扫描图谱显示 ,都以带Ⅱ为主峰 (2 4 5~ 2 70nm) ,而配糖基对带Ⅱ的影响不大 ,所以我们以染料木素为标准品 ,以槐属苷为标准对照品 ,分别用乙醇配制成浓度为 11.2 8mg·L-1的溶液 ,进行紫外扫描 ,同样…  相似文献   

8.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槐角中槐角苷和芦丁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槐角中槐角苷和芦丁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方法采用HPLC法对采集到的10批槐角药材中的槐角苷与芦丁的含量进行测定,Agilent ZORBAX-C18柱(4.6mm×250.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07mol·L-1磷酸溶液(体积比122068),流速为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7nm。结槐角苷在2.40~48.00mg·L-1、芦丁在1.15~23.0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槐角苷和芦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5%和0.87%;供试品在室温放置24h后槐角苷和芦丁含量的RSD分别为1.78%和1.34%;槐角苷和芦丁供试品溶液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71%和3.52%,RSD分别为1.45%和1.37%;槐角苷和芦丁供试品溶液回收率分别为100.2%和100.4%,RSD分别为1.63%和1.45%。结论本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可同时测定槐角中槐角苷和芦丁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复黄片中槐角苷的测定方法.方法 复黄片粉用甲醇在30 C时超声处理30 min,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乙腈-0.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60 nm,测定复黄片中槐角苷的量,并采用外标法计算复黄片中槐角苷.结果 槐角苷在24.29~60.72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65%,RSD为1.27%.结论 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为评价复黄片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槐茶系槐角去荚皮后,将槐子研末加工制成的冲剂。1991年5月至9月,我们用中槐茶治疗内痔出血、外痔发炎、便秘、结肠炎,共100例,取得明显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1例,女性39例。内痔18例(初期内痔4例、二期内痔6例,三期内痔8例),混合痔56例,肛裂18例(初期肛裂8例、陈旧性肛裂10例),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非特异性炎症的便秘型)8例。100例中,便血87例,排便困难和便秘78例,外痔炎性水肿29例。 1.2 治疗方法采用中槐茶冲剂代茶饮,每日6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优化加压溶剂法提取槐角总异黄酮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异黄酮,以总异黄酮得率为指标,利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压力、乙醇体积分数和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纯化得到槐角异黄酮和槐角多糖粗提物。结果 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900 kPa、提取温度110 ℃、提取时间10 min、乙醇体积分数50%、固液比1∶12.5。此时槐角总异黄酮得率为28.4%,槐角异黄酮粗提物得率为32.6%、异黄酮质量分数为48.5%。结论 加压溶剂法是一种省时、节能、高效、环保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中主要的黄酮苷元成分进行比较, 探索龙爪槐角替代国槐槐角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摘石家庄不同地点的龙爪槐角, 以槐角对照药材为参照, 提取水解后, 高效液相色谱法绘制HPLC色谱图, 同时测定其中的主要黄酮苷元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和主要异黄酮苷元染料木素的含量。HPLC测定条件: 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 5 μm), 0.4%磷酸-甲醇(50∶50)为流动相, 流速1.0 ml/min, 检测波长360 nm。结果 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HPLC色谱图峰型基本一致, 其中的槲皮素、染料木素和山柰酚平均含量分别为(0.30±0.07)%、(3.04±0.27)%和(2.74±0.30)%, 与槐角对照药材中三者的含量接近。结论 龙爪槐角与槐角对照药材的主要黄酮苷元成分种类相同, 含量接近, 具有代替槐角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预防为主,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有病早治、防微杜渐;已病防传、举一反三;病盛防危、亡羊补牢;新愈防复、饮水思源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无病,身体健康,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情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从轻防重已病防危.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总结槐花散与槐角丸治疗Ⅰ期内痔出血的临床疗效及临床使用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9月来该院就诊的Ⅰ期内痔出血患者6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槐花散组和槐角丸组,每组各31例,其中槐花散组应用槐花散进行治疗,疗程为1周;槐角丸组患者服用槐角丸,疗程为1周,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槐角丸组患者中,13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其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低于槐花散组的23例、8例及100.0%,槐花散组疗效更佳,槐角散组患者中,有1例肠胃不适,有1例肛门不适,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槐角丸组的3例、3例及19.4%,槐花散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槐花散与槐角丸应用于Ⅰ期内痔出血均具有肯定疗效,但槐花散疗效更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卫生部批准为一类中药新药○荣获首届国际“金陵杯”金奖一抗肝癌药物○江苏省启东制药厂独家生产槐耳(又称槐蛾,Trametes robiniophila Murr)入药始见于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民间药用真菌,后被历代本草所沿用。其味苦辛、无毒。主治五痔、心偏及治风,认为有破血、益力等功效。为挖掘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该药经南京中医学院暨启东制药厂主持开发研究,并经解放军肿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南京大学、南京医学院、汇苏省启东肝癌研究所以及淮阴市、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协作,进行槐耳菌提取  相似文献   

16.
医药动态     
<正>中草药苦豆子中提取出抗癌新药由李雪梅带领的"槐定碱抗癌研究"课题组自主开发、独立研制成功的抗癌新药槐定碱及其制剂"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获得国家一类化药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今年初,槐定碱药物制剂开始正式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摘自《科技日报》  相似文献   

17.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槐角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进行了槐角蜜炙前后成分分析及成分变化比较,为从化学成分角度阐释槐角蜜炙后增效机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乙醇体系梯度洗脱,使用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应用Markerlynx 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蜜炙前后槐角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研究首次揭示槐角蜜炙增效的物质基础,表明活性成分染料木苷、山奈酚、芦丁、槲皮素、槐角苷含量升高;抗癌成分染料木素含量显著升高。结果:通过散点图(S-ploting)中的VIP值分析槐角蜜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差异最明显的化学标记物,染料木苷、山奈酚、染料木素可作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性成分。结论:本研究对槐角蜜炙的炮制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槐角蜜炙品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槐角总黄酮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4wk,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给予槐角总黄酮40,80,160mg/kg体质量,连续6wk,以绞股蓝总皂苷为阳性对照,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测定血液黏度、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槐角总黄酮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P〈0.05或P〈0.01),升高HDL-C水平(P〈0.05);降低全血黏度,使肝组织MDA水平降低,SOD及T-AOC活力升高,促进LDL-R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槐角总黄酮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抗脂质过氧化,对肝LDL-R基因mRNA表达的调控来实现其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苦参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苦参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规定正品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n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别名山槐根、苦槐条、苦豆根、苦骨和牛人参等。为生物杀菌剂,主治痢疾、黄疸、湿疹、皮肤瘙痒、疮疡;外治滴虫性阴道炎,外阴瘙痒等症。  相似文献   

20.
张书琳 《医学综述》2015,21(1):114-116
槐耳生长于槐树、洋槐及青檀等树上,为多孔菌科真菌槐菌栓的子实体,其菌盖半圆形,呈耳状,生长于古中国槐上,故古称"槐耳"。近年来研究发现,槐耳具有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效,其与枸杞子、黄精等配伍后可得到真菌类新药-槐杞黄颗粒,其更大程度的增强了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该文将对槐耳及其复方制剂槐杞黄颗粒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