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众所周知,《素问·热论》、《伤寒论》和《温热论》是外感热病史上的三大里程碑。那么,从《伤寒论》到《温热论》,即温病学由伤寒学分化过程中经过哪些变革呢?我们认为,首先是《伤寒例》所播下的星星之火。 1.冬温、温毒等概念为“伤寒补亡”埋下伏笔。《伤寒论》之后,晋唐时期的外感  相似文献   

2.
自温病学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存在着“伤寒”与“温病”的争论。中医治病主要依靠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所反应的症状特点即证候来治病的,笔者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区别点应由症状反应来判定,而非由所伤病邪而判定。《伤寒论》六经辨证涵盖了温病,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温病的证治,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温病亦是早已存在的事实,温病学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跳出伤寒圈子”。1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即《伤寒论》主要是讲风寒外感病的),“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即温病学主要是讲风热外感病的)。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也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出寒证或热证。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当时既没有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据,又没有精密实验器材的利用,故势必不可能像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疾...  相似文献   

3.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相似文献   

4.
温热论浅释     
前言《温热论》是叶氏留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他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为中医诊断传染性与感染性疾病的纲领。清代名医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补充提出“三焦辨证”贯穿其中,写出巨若《温病条辨》。使温病学独成体系,更趋完善。因此,要学习祖国医学对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就必须首先学习叶氏《外感温热篇》。本书可谓中医温病学的总论篇。叶氏在仅三千余字的小篇论著里,应用“卫气营血”四法辨证体系,归类证候,划分病机浅深,作为论治依据。这是叶天士《温热论》的重要创说。《温热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论述温病,内容虽然不多,但却比较独到,对后世温病学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本文仅就《伤寒论》第6条内容,谈谈张仲景对温病学的贡献。1立足外感,师承《内》、《难》,用审证求因的认知方法,阐明了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外感病的本质不同自《内经》始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到《难经》细分“伤寒有五”,再到《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寒温兼论,都是把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的一种。所不同的是,《内》《难》没有详述温病的临床表现,也没有指出温病与伤寒、中风等其他外感病的具体区别,只是在其发病…  相似文献   

6.
<正>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与“三焦”以及《伤寒论》中的“六经”,同是外感病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由于三者论述的对象都是外感病证,因此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交叉重叠的情况,并且还与中医辨证体系中的“八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认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正确而全面地掌握外感病的辨证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兹简析如下:温病“卫气营血”、“三焦”的辨证体系,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在学术渊源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内容上也有着共同之处和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地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汉代医家张仲景在继承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总结出来的。它不仅为外感病的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与“三焦”是清代温病学家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演变特点,在汲取“六  相似文献   

7.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言:“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既言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为何治法有大异?所以,《温热论》所论述的营卫气血与《伤寒论》本就不同。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逐步完善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温热论》的卫气营血是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层次概念。《伤寒论》中的营卫是指外邪客表的病理变化,气血则是外邪入里的不同病理层次,六经病在传变过程中,营与卫、气与血的病理变化是不可分割的。《温热论》与《伤寒论》对营卫气血概念认识本就存在差异,因而才会出现辨证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外感病,是指由六淫、疫疬等病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一类疾病。因其常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又称外感热病。外感病包括伤寒和温病两大类,所以《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都是外感病辨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伤寒之邪自皮毛而入”,“温邪自口鼻而入”,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系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都是讨论外感发热病的专书。伤寒和温病既然同为外感发热病,其辨证又同以脏府学说为依据,且气血津液是脏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伤寒和温病,在辨营卫气血方面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郁保生 《中医药学刊》2005,23(7):1306-1307
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曾有人立倡“寒温统一论”,但至今并未形成学术界的共识。本文就伤寒和温病的关系做一浅述。  相似文献   

11.
鉴于《伤寒论》和温病学著作中所载大承气汤方中的大黄剂量差异较大,今试从度量衡历史演变、大黄质地、煎制方法及古代医家用药经验尚不丰富等4个方面进行析因和实量计算,以有助于今人对东汉时期医学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3.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是一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通过对RISE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探索RISE教学模式在温病学教学改革中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温病条辨》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为例,通过对其证治中应用的方剂进行分析,探讨该书温热类温病治疗的特色,即:上焦用清轻宣透为法,清热以保津;中焦用清热养阴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则以补益为主。  相似文献   

16.
从药物简介、功效发微、配伍与剂量、现代药理等4个方面简要探析白术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功效,并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更好的使用白术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高国峰 《天津中医药》2008,25(2):134-135
对历代医家关于<伤寒论>第28条的各种见解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认为原文不应"去桂",更不应"去芍",桂枝对其水饮之邪的消退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辨析温病学中"毒"的含义及其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毒"的来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依据不同的情况来理解其含义,并采用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伤寒论》针灸理论叙述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文献回顾法研究古典医籍《伤寒论》中针灸治疗的理论及临床论述。[结果]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基础指出:"伤寒三阳经病,实热证居多,宜用针法,三阴经病虚寒证居多,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结论]张仲景遵六经循辨证,确立了"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及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淳化本《伤寒论》源流及主要内容,发现现行宋本《伤寒论》的六经提纲条文在淳化本《伤寒论》已具雏形,并经后人修改而成。淳化本《伤寒论》的厥阴病内容是拼凑而成的,提示厥阴病内容当时就已佚失。将淳化本《伤寒论》对比宋本《伤寒论》可以有许多新的认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所载方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