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伤寒论》针灸应用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8-39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撷《灵》、《素》之精华 ,采百家之古训 ,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施 ,辨证灵活准确 ,用药精巧恰当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 2 7条 ,仲师运用六经辨证 ,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确立了“伤寒三阳经病 ,实热证居多 ,宜用针法 ,三阴病虚寒证居多 ,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亦善于中医辨证 ,细察疾病的变化 ,进行针灸治疗 ,或者针药并治 ,以增强疗效。1 治疗方法之特色1.1 实证宜针 ,虚…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3.
沈蓉蓉 《河南中医》2011,31(9):962-963
《伤寒论》中针灸用以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以其疗效判断疾病的预后,倡导“三阳经痛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的原则.提出表证忌用温针、火灸,阴阳虚忌火针,热证是火灸、温针等禁忌.但临床上针刺亦可用来治疗许多“三阴证”和虚证,灸法也应用于一些热证的治疗.只有灵活辨证地运用针灸和汤药,才能彰显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97-499
张仲景博古采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据外感病邪与人体阳气强弱的相互关系,归纳了外感病的病变规律,著出外感病专著《伤寒论》。《伤寒论》从临床表现结合患者体质、邪气性质,以及正治、失治和误治所致的转归和传变[1]将外感病分为六个阶段,即三阳病和三阴病,现称六经病,以传变阐示其间的纵向关系,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阐示其横向联系。张仲景以"证—方"[2]模式为书写体例,从脉症的角度对证候、病机、治疗、传变、预后五方面进行论述,勾勒出了六经辨证体系的诊疗框架。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有机构成形式[3],《伤寒论》是中医史上现存最早的从诊断与治疗两方面对一类疾病进行临证框架构建的书籍。文章遵《伤寒论》六经证治398条探讨其外感病诊疗框架。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医学经典巨著,身为中医学子,我们要深入学习《伤寒论》,学会应用并指导临床。其一大成就是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笔者从三阴三阳理论来源、内经中的三阴三阳、《伤寒论》三阴三阳位序关系、六经病各自的表里证来阐述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传变规律、表里关系的认识,懂得六经辨证体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7.
研读《伤寒论》中针灸疗法的记载,分析针灸腧穴的应用特色:注重偱经取穴、局部取穴、辨证取穴以及特定穴的应用,采用腧穴解释病因病机;探讨针灸疗法的应用特点:针法多用于三阳经病及实证、热证,灸法多用于三阴经病及虚证、阳衰阴盛证,注重针灸及中药的并用,提倡"治未病"的思想,应用针灸疗法判定预后;同时细述针灸疗法的应用禁忌以避免疾病的误治。  相似文献   

8.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9.
孙仕田 《中国针灸》2002,22(3):22-30
《伤寒论》中,运用针灸的有31条,其中病在三阳用针刺,病在三阴用灸法颇具特色,病在三阳者,多系外邪初中,正气未衰的实证或热证,宜用针刺,以泄热邪,病在三阴者,宜用灸法,以温中散寒,本文对《伤寒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大扩展了临床辨证疾病的范围。通过对临床中消渴病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发现其遵循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与仲景疾病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相符合。本文借鉴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理论——"三阳三阴"理论,尝试以六经辨证体系辨证消渴病肾病,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立法指导消渴病肾病的诊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11.
黄颖  李宇航 《天津中医药》2007,24(4):303-305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历节"等范畴,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其有详细的论述。尤其是张仲景所创制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至今对临床有很大的指导价值。通过对张仲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药进行梳理,以期能够对挖掘经方思想、启发临床用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黄世福  江一平 《中国针灸》2003,23(7):421-423
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运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疗热性病,首开针灸八法配穴补注《伤寒论》条文之先河,这对于今后针灸临床辨证取穴以及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系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之宗方。用于虚证心悸,还须明辨阴阳,分清气血,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4.
疗效是中医的灵魂,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不仅具备严密的理论体系,且临床屡用不爽,是中医药未来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的源头活水。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哲学思维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应用"阴阳藏府系统"进行诊疗近乎完美地对此进行了诠释,构建了理法方药并存的阴阳五行诊疗体系,古今奉为圭臬。文章选取《伤寒杂病论》几个较佳版本,尝试以阴阳五行思维探求张仲景的诊疗体系,为中医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结胸与痞证、阳微结与纯阴结、脏厥与蛔厥的对举论述,结合条文所处位置及具体内容,论证张仲景的借宾定主写作方式。认为只有了解仲景这种较为特殊的写作方式,才能正确理解《伤寒论》的本意及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刘立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598-2600
通过对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针灸条文进行分析,分别从针灸的治疗特点、风险告知、误治处理等方面,探讨了仲景针灸疗法的临床运用规律,其针灸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治疗目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及制药服药法等方面对《伤寒论》中"和"的内涵进行了概括性的论述。仲景辨证论治立足于"和"的思想,体现了中医治病特色,对后世临床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陈复正的《幼幼集成》在儿科学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及经验。理论方面,对小儿惊风一病独持卓见,反对偏执于惊风,滥投金、石、脑、麝之辈;在诊断方面,对小儿脉诊、指纹辨析等,都有重要发挥;治疗方面,对小儿痉病辨治有独到的理论及见解,阐发仲景伤寒痉病之义,并采王海藏、张景岳、喻嘉言、周虚中等众家经验进行发挥;辨治方法多样,除内治法外,尚有灯火、灸、敷、贴、熏、洗等外治之法;所收之方,既有正方,又附有简便经验之方,颇为实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有关"冒"、"目眩"、"眩冒"的条文10余条,其属性有虚寒、实热、水饮及少阳气郁等不同,治疗方法也有下、和、温、清、消等,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