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埃博拉病毒为自然疫源性病原,其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与人们食用野生哺乳动物或与其密切接触相关。在自然界埃博拉病毒可以感染非人类灵长类和翼手目(蝙蝠)动物,而自然或实验感染埃博拉病毒能引起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死亡,因此蝙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埃博拉病毒可以在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传播是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医源性传播也是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途径之一,其是否能经气溶胶传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埃博拉病毒病全年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至今埃博拉病毒的疫源地还仅局限于非洲,其他大陆出现的病例为输入性病例。埃博拉病毒病自1976年首次发现至今(截至2014年12月17日)已在非洲发生25次人类疫情,共报告21 031例患者,死亡8537例。2013年12月前发生的23次疫情主要发生于赤道10°线内的5个非洲国家,包括苏丹(南部地区)、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和乌干达;2013年12月始于西非的疫情是发现该病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一次疫情,截至2014年12月17日,疫区已涉及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马里、塞内加尔、美国、西班牙8个之前从未报道人类埃博拉病毒病疫情的国家,累计发病18 603例,死亡6915例。此外,2014年在刚果(金)也出现了一次埃博拉病毒病的暴发疫情,发病69例,死亡49例。除非洲之外,其他地区也有实验室感染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疫情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尚无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报道,但存在输入埃博拉病毒病的潜在风险。埃博拉病毒病暴发流行是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生物和生态因素导致了病毒在丛林中的出现,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则决定了埃博拉病毒病的发生是一到两个孤立的病例还是一场大范围的持续暴发。  相似文献   

2.
埃博拉病毒病(EVD)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EVD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且在美国本土已确诊首例EVD病例。爆炸性的疾病过程、高病死率、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使EVD已成为非洲地区乃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发现以来,在其分子生物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对EVD的流行特征作一综述,以期为EVD疫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1976年在苏丹南部及民主刚果(前扎伊尔)北部几乎同时暴发了严重的传染性出血热,病死率为53%和88%.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从病人标本中分离到一种新的丝状病毒,形态上与马尔堡病毒相似,但免疫特征不同,遂以发现地民主刚果的埃博拉河命名,称为埃博拉病毒,所引发的疾病称为埃博拉出血热(EBHF),至今全球已感染发病近2000例,死亡1000多例,病死率达53%~88%。本文对埃博拉病毒及其危害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这种病毒在非洲持续存在,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致死性感染的散发和暴发时有报道。2014年埃博拉病毒病的流行是该病自发现以来最严重的一次,也是该疾病首次在西非地区流行。虽然在我国出现该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很低,但采取防范措施仍然是必要的。本文对埃博拉病毒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埃博拉病毒(EBOV)是能够导致人和灵长类动物埃博拉出血热的一种高致病率及高致死率病毒。埃博拉病毒从发现以来已经造成了数次大规模流行,主要集中在非洲地区。2014年在西非地区暴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埃博拉病毒的流行病学、传播特点、分子病毒学、致病的分子基础、感染及致病的免疫机制及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特征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们能够有效预防及治疗埃博拉出血热,遏制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扩散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2014年4月,埃博拉病毒从西非爆发,至2015年2月1日,西非三国官方统计从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将近22500个病例,近9000人死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也出现多名患者,病毒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作者结合自己在非典时期的护理工作经验及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简要分析了面对此类危险应如何展开积极护理。  相似文献   

7.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2014年初至9月,埃博拉病毒病已在非洲6个国家流行。埃博拉病毒是埃博拉病毒病的病原体,人群对该病毒无免疫力,普遍易感,且该病毒致死率高、无特异治疗方法和特效疫苗。对埃博拉病毒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将对今后防治埃博拉病毒病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B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人类严重出血热疾病。因EBV首次是1976年在扎伊尔北部的埃博拉河流附近一个名叫杨博科的小村庄发现,故命名为EBV和EBHF。因EBHF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一旦感染病死率高达70—90%,据WHO公布的数字,自1976年首次报道EBHF以来,已有1600多人感染,其中死亡1000多例。EBV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实验操作要在P4级高度安全实验室中进行。WHO将其列为潜在的生物战剂之一。现将有关EBHF的流行概况、病原学、临床资料及防控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2014年在西非国家暴发的埃博拉疫情,与既往的疫情相比,流行病学特征有所改变,即病毒的致死能力减弱、人际传播能力增强。本文拟通过对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共102株序列的分析,研究其变异特征,探讨病毒基因组变异与其流行病学特征改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NCBI公共数据库中埃博拉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应用mummer3.0软件分析病毒基因组变异特征;使用MEGA5软件进行蛋白进化分析;应用CPHmodels和PyMOL软件,根据蛋白同源性模拟蛋白的三维构型。 结果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扎伊尔型)基因组中,共有606个位点发生变异,其中有49个变异位点是2014毒株特有的、并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非同义突变。特别是NP蛋白第128位、GP蛋白第82位和L蛋白第1951位氨基酸,不仅在2014年之前所有的扎伊尔型毒株中是保守不变的,而且在其余埃博拉病毒亚型之间也是高度保守的,但在2014毒株中却发生了特异性的变异。 结论 埃博拉病毒2014年毒株基因组具有独特的变异特征,使得NP、GP和L蛋白发生变异,特别是GP蛋白第82位氨基酸由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将影响其所在的?螺旋的稳定性,这可能是2014年毒株致死能力减弱和传播能力增强的原因之一。基因组变异是否直接导致此次疫情中病毒流行病学特征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刘丁 《重庆医学》2015,(5):577-578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是导致人类发生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 )的烈性病毒,其引起的出血热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传染病之一。从去年在西非流行以来,目前全球已导致22092例感染,死亡8810例,其中仅西非三国医务工作人员就有816例被感染,死亡488例(截至W H O 2015年1月28日报道),工作人员成为感染和死亡的高危险人群[1‐2]。因此,埃博拉诊疗中心(ET U )的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保护医务工作者免受埃博拉病毒的感染;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EVD的发生;还能预防医患双方发生其他潜在的医院感染。作者赴利比里亚期间,就ET U感染预防控制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埃博拉病毒(EBOV)致病性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常在西非热带地区暴发流行。目前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正加紧研发。 EBOV疫苗依据抗原递送方式主要可分为3类,包括基于非复制性病毒载体的疫苗、基于复制性病毒载体的疫苗和基于病毒蛋白抗原的疫苗。ChAd3-ZEBOV和VSV-EBOV是最具潜力的抗埃博拉疫苗。随着埃博拉病毒感染分子基础研究的深入,抗埃博拉病毒的核酸和核苷类似物药物也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埃博拉病毒可以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烈性传染病,即埃博拉出血热,此病于1976年始发于埃博拉河流域,并且于该区域严重流行,故而得名。人类一旦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高达88%,从而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埃博拉病毒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病毒之一。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理,对于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属于丝状病毒科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人体感染后可导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al disease,EVD)。当前EBOV广泛流行于非洲大陆,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曾造成多次大暴发,严重威胁着疫区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目前EBOV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仅就EHF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埃博拉的发现与流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博拉原本是非洲大陆扎伊尔 (Zaire)境内的一条小河 ,称埃博拉河 (EbolaRiver)。 1976年 11月 ,沿埃博拉河两岸的一些村庄暴发了一种致命的出血热 (HemorrhagicFever) ,在很短的时间里 ,被确诊的感染者达到 318名 ,其中 88%的患者相继死亡。由于被感染者中有一位外来的游客 ,因此首次引起了西方医学界的注意。在该病暴发后不到 6个月的时间 ,研究人员在电镜下就发现了致病因子———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 1988年 ,辛普森 (Simpson ,D .I .H )和朱克曼 (Zuckerman ,A .…  相似文献   

15.
《医学科普》2014,(9):46-46
要想搞清楚埃博拉病毒,首先要从埃博拉病毒的“同胞兄弟”马尔堡病毒谈起。1967年秋,在西德的马尔堡和法兰克福、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同时暴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这些患者大都接触过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科学家们对患者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相似文献   

16.
菲琳 《国外医学情报》2001,22(11):32-33
有关可怕的坎博拉病毒在雷斯顿的一所猴房中暴发流行的详细报道令数百万读者感到恐怖。通常在非洲发现的埃博拉病毒均使病人寒战而致人死亡。但经过表面处理的雷斯顿病毒株却并未伤害已被感染的工人。在贝塞斯达,一个以国立卫生研究所(NIH)为基础的研究小组目前可能已发现埃博拉病毒破坏血管和别处细胞而导致大量出血和其他症状的关键机制。此外,  相似文献   

17.
国际     
《中国医院院长》2014,(18):28-28
全球埃博拉疫苗被批准应用 9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WH0)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呼吁,应加强制药公司与监管机构的协作,加速安全有效的埃博拉病毒冶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工作。WHO还提出,现已有8种试验性冶疗药物和2种候选疫苗显示出潜在的抗病毒作用,但均仍处于研发阶段。资料显示,美国Mapp生物制药公司研制的抗体药物ZMapp巳被用于埃博拉患者的冶疗,但临床效果尚属未知。  相似文献   

18.
自今年2月以来,从几内亚开始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势,8月8日,WHO正式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突发紧急事件”,是近40年来这类疫情最复杂的一次暴发。  相似文献   

19.
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短短几个月内蔓延至多国,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针对
埃博拉病毒感染的防治疫苗及药物。本文综述了埃博拉病毒的流行情况,生物学特性,可能的药物靶点以及研究中的疫苗和药
物,期望对埃博拉病毒的防治研究进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90%。该病自1976年首次在前扎伊尔和苏丹发生流行至今,共发生比较有影响的疫情9次,流行或散发病例多次。今年2月以来,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并逐渐蔓延至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四国。截至2014-08-13,西非国家累计报告病例2127例,死亡1145例。目前疫情仍在进一步扩散,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对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