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过去称为婴儿孤独症(infantile autism),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1943年首次报道.在分类学上目前归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中最为多见的一种亚型.孤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率为4-5:1.儿童孤独症迄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较差,给儿童、家长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现将有关儿童孤独症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魏薇  张玲 《安徽医学》2011,32(6):856-858
孤独症(autistic disorder,AD)最早于1943年由Kanner报道,以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刻板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孤独症的病因不清,大多数学者认为孤独症是具有基因易感性的个  相似文献   

3.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症(Chiridhood Cutsm)又称自闭症,该症于1943年首先由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以后世界各国逐渐报道。我国在1982年陶国泰首先报到4例,以后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该病罕见,近年来发现增多。为了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改善预后,在此就该病的新认识综述如下。1孤独症的定义[1]Kanner1943年提出该病症发生后不久即出现下列表现:①极度孤独;②言语发育迟缓;③言语不起交流作用;④游戏活动重复而简单;⑤孤立性才能。并指出在这些特征中,只有孤独活动和强迫坚持同一格式才有诊断意义。Eisenberg和Kanner1956年将以上特征减少到两个,即极度孤…  相似文献   

4.
小儿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薇 《医学综述》2001,7(12):763-763,765
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Kanner首次报道孤独症 ,由于此症起病年龄早 ,症状奇特 ,预后严重而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开展了多领域的研究。对孤独症本质的认识、临床基本特征、分类学地位、诊治及预后等逐渐达到共识。目前 ,认为孤独症是由于脑功能障碍所致的发育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临床特征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 ] 。国内外分类和诊断系统均将其归入广泛性发育障碍 (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 rs ,PDD)。最近 ,又多用孤独症谱…  相似文献   

5.
孤独症又叫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是常见的儿童精神障碍之一.它是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动作重复刻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首次报道了该病,此后孤独症引起国外临床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广泛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孤独症"一词近两年已开始被人们逐渐认识和关注,而且在儿童心理门诊接待的孤独症患儿也日渐增多。据国外最新统计,目前该病患病率为10~21/万例,男孩是女孩的2.16~7.5倍。不少人认为孩子性格孤僻,不太合群便是患了孤独症,或是孩子被诊为孤独症之后,家长即陷入极度焦虑和自责之中,认为是自己忽略了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这些都说明虽然很多人知道存在"孤独症"这一疾病,但对其具体内容并不十分了解。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自1943年美国精  相似文献   

7.
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儿童早期的一种广泛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它影响到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和社会交往等多种功能。国外对本病的认识始于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师Leo Kanner最早对孤独症作了描述,国内是在1984年由陶国泰教授首次报道4例儿童孤独症,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报道患病率大致为2-13万/。200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基金会提供项目基金,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函(2001)82号],中国残联、卫生部、公安部于2000年12月~2001年7月在全国首次对儿童孤独症进行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贵阳市为12个抽查地区之一,现将贵阳地区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孤独症是婴幼儿常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自1943年由Kanner首次发现并报道后,对此病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目前尚无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9.
围生期危险因素与孤独症病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孤独症是1943年由Kanner首先报告并命名的。为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通常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患病率(4~20)/10000。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遗传、脑器质性损害与孤独症发病有关。为探讨孤独症、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真  陈翔 《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1):102-106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最早由美国的卡勒(Kanner.L) 教授于1943年提出,以后世界各国相继报道.自闭症患儿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自闭症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有各种各样的假说,但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1.
何凯莉  陶明 《浙江医学》2018,(20):2295-2298
孤独症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医生LeoKanner在1943年提出,直到1982年这一概念才被陶国泰医生引入到我国。孤独症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但是病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成为受全球关注的精神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计算机辅助的电磁诊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运用,在孤独症的辅助诊断、治疗及功能康复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为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小兵 《广东医学》2001,22(9):767-768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幼开始在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严重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未经特殊教育多数儿童预后不佳 ,通常表现为终身智力残疾状态。对儿童健康影响极大。自从 1943年Kanner首先报道以来 ,有关该病的发病率、病因 ,以及诊断和治疗等一直存在着极大的争议。近年来在美国和英国孤独症的发病率出现了显著的上升 ,引发了医学界对该病的强烈关注 ,学者们开展了十分广泛的研究 ,涉及到孤独症的各个方面 ,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发现。1 流行病学孤独症在相当长的一段…  相似文献   

13.
探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对儿童孤独症与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孤独症患儿(孤独症组)、28例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患儿(非孤独症组)及30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ABC和CARS的评定。结果正常对照组、非孤独症组ABC、CARS总分值均明显低于孤独症组(均P<0.01)。CARS对3组的评定结果与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很高,Kappa值为0.975;ABC对3组的评定结果与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相对稍差,Kappa值为0.667。CARS对孤独症组、非孤独症组的评定结果与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很高,Kappa值为0.965;ABC对孤独症组、非孤独症组的评定结果与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稍差,Kappa值为0.512。ABC、CARS对孤独症组、正常对照组的评定结果与DSM-Ⅳ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一致性均很高,Kappa值分别为0.900、1.000。结论 CARS量表对儿童孤独症与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患儿及正常儿童较ABC量表的鉴别诊断价值要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6年9月—2017年11月收治的40例孤独症患儿资料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接受系统的康复治疗,并对比患儿治疗前、后的脑电图变化。结果治疗前脑电图异常表现的患儿,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后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评分、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IV中文版)评分、S-S法语言发育迟缓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脑电图检测可作为孤独症患儿康复治疗的一种检测及评估手段,在康复治疗方案的指导及治疗效果的预测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18~24月龄儿童孤独症流行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0月在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体检的18~24月龄儿童,采用婴幼儿孤独症筛查量表(CHAT-23)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孤独症筛查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共回收合格调查表1 567份,孤独症筛查复筛阳性率1.7%(27/1 567),男女检出率比4∶1,女性(OR=0.223,95%CI:0.064~0.774)、父亲性格外向(OR=0.196,95%CI:0.055~0.704)是孤独症筛查阳性的保护因素,靠祖辈教育(OR=3.235,95%CI:1.324~7.907)、放任不管(OR=6.296,95%CI:1.530~25.903)和打骂(OR=3.534,95%CI:1.092~11.439)是孤独症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家人的陪伴、父亲性格的影响及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减少儿童孤独症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孤独症(autism)又称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在东南亚地区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称为自闭症。该症最初由美国医生肯纳(Kanner)于1941年报告,1982年陶国泰教授首先在国内报道了孤独症的案例,自此案例的数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渐渐成为儿童精神医学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也有的译成全面发育障碍、弥漫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autistic-spectrum disorder),或称孤独障碍,它们是一组在童年早期发病的心理发育障碍疾病。广泛性发育障碍所包含的疾病还有:不典型孤独症(atypical autism)、Asperg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非特异性广泛性发育障碍(no specific development disorder,PDD-NOS)等。在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的患儿中,个体症状差异往往较大,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的症状也可能发生变化,某些症状可持续到成年。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具代表性的疾病,也是症状表现最显著、损害最广泛的疾病,发病年龄小,大多合并智力发育落后的问题,预后相对较差。目前对孤独症的病因研究在遗传学、影像学等领域都有所进展,但仍没有确切结论。  相似文献   

17.
陈艳  陈卓铭  胡荣亮  徐宁 《广东医学》2007,28(3):375-377
目的 探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对儿童孤独症与其他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门诊32例孤独症患儿、30例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惠儿及28例正常儿童进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评定.结果 孤独症组、非孤独症组与正常组的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总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孤独症组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的14项中有6项得分显著高于非孤独症组,有11项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均P<0.05.结论 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对儿童孤独症与伴有认知和(或)语言障碍的非孤独症患者和正常儿童有鉴别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滋衡  梁莹  刘静 《中国医刊》2008,43(4):35-38
儿童孤独症(ehilidhood cutism)又称自闭症,1943年首先由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以后世界各国相继报道。我国于1982年由陶国泰首先报道4例,以后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该病罕见,患儿多数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或智力缺陷,直至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8版)才将其归纳为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这类疾病现在被称为孤独谱系疾病,包括孤独症、阿斯佩格综合征(Asperger syndrome)、Rett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孤独症(Chiridhood Cutsm)又称自闭症,该症于1943年首先由美国医生Kanner报道,以后世界各国逐渐报道。我国在1982年陶国泰首先报到4例,以后报道逐渐增多。过去认为该病罕见,近年来发现增多。为了做到早诊断、早干预,改善预后,在此就该病的新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对孤独症儿童采取多感官训练系统培养其交往能力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在该中心孤独症与智障康复科接受治疗的孤独症儿童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检测后按轻、中、重度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一般训练模式,对实验组患儿在一般训练模式基础上采取多感官训练系统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交往能力改善效果.结果 儿童孤独症行为量表(CARS)人际关系指标评估结果 显示,经治疗后实验组人际关系指标测试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7±0.47)分与(2.14±0.43)分(P<0.05),表明实验组孤独症儿童人际关系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表)交往指标评估结果 显示治疗后,实验组分数降低较对照组相比,分别为(13.94±6.54)分与(16.33±9.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的训练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儿家属的训练满意度为77.50%,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孤独症儿童而言,采取多感官刺激训练系统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儿童的日常交往能力,使得患儿能够尽快投入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干预满意度较高,值得实践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